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既是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美育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师应立足教材,以本为本,发挥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规律;此外,必须要求学生运用课内掌握的审美方法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博览群书,以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
课改的号角已吹响了多年,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怎样做才能实现呢?我们必须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彻底解放出来,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使广大学生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种能力,还必须要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品质、高尚的审美志趣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的才是素质。”总之,素质教育便是在受教育者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形成受教育者适应生存和发展的稳定的基本条件。语文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它的能力核心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此外,语文教学还必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不但是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美育目的。我们教师更应该把这些要求贯彻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使全体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我们知道,语文不仅是知识,是科学,更是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智育目的和德育目的早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较好地贯彻到平时的教学中了,而美育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还没有引起教师的广泛重视。此前,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过一些争论,其中语言和文学之争,虽然语文课不是文学课,但是语文最基本的属性是它的工具性,这个工具是一个特殊的工具,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延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所蕴含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的说教就可以让学生明白的,而是借助富有艺术性的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就像盐融于水一样自然不留痕迹,所以只有让学生去感悟才能领会。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便不能理解、欣赏作品中蕴含的美的东西。比如我们初中教材所选的课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数量占课文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文学名篇,它们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用鲜明优美的形象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愉悦,受到教育。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最重要是立足教材,以书本为本,发挥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规律;另外,还必须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审美方法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立足文本,发挥作品的审美功能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基础性,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延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所蕴含的人文属性是借助富有艺术性的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就像盐融于水一样自然不留痕迹,只有让学生去感悟才能领会。初中教材所选的课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数量占课文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文学名篇,它们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用鲜明优美的形象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愉悦,受到教育。如果你喜欢辛弃疾的词,便会向往他那超脱凡俗和乐观向上的天性,学习他关心民生疾苦的大将风范;如果你喜欢鲁迅,便因此敬仰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鲜明个性,学习他对敌人对人民的爱憎分明;而喜欢李白的读者,无一不被他那充满奇特想象的作诗风格所深深折服。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规律
教师的主导性便是启发、展现、引导、促进受教育者学生得以发展,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学会一定的审美方法,掌握一般的审美规律。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认识能力有限,而大多数学生对文学作品很感兴趣,教师要能因势利导,在“愤”、“悱”之处,点拨学生审美思维的盲点。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文中写到当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共有两次回答读书问题,第一处贾母问念何书时,她回答:“只念了《四书》。”而回答宝玉问她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学生读到这些文字时,可能是一晃而过,如果教师在此处提出“两次回答为何不同”的疑问,这对了解黛玉的性格会有很大帮助。教师的启发贵在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有疑处解疑,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培养了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本有关内容,适当介绍一些艺术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
三、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内45分钟和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审美实践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经常欣赏一些优秀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是审美过程中的信息接收储备阶段,要想使审美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还必须对这些储备的信息加以编码输出,比如写一些心得笔记、读后感、文学评论之类。这其中,课内对课外的延伸不是无目的漫无边际的,要有一定的定向作用,要有方向、范围、方法的指导。例如评析一篇文学作品,切入的角度不外乎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眼,内容又可以从主题和取材两个方面来写,形式大致可以从结构、章法、表现手法、语言四个方面来写。如果再分细一点,结构又可以从照应、过渡、剪裁、章法可从抑扬、对比、映衬、铺垫,表现手法可从写人、绘景、状物、语言可从色彩、句式、修辞等方面来写。有了定向指导,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一定要兼顾到语言教学,语言毕竟是最基本的工具,立刻语言的训练,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是无源之水,将是舍本逐末。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洪庄中学)
【关键词】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
课改的号角已吹响了多年,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怎样做才能实现呢?我们必须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彻底解放出来,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使广大学生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种能力,还必须要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品质、高尚的审美志趣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的才是素质。”总之,素质教育便是在受教育者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形成受教育者适应生存和发展的稳定的基本条件。语文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它的能力核心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此外,语文教学还必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不但是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美育目的。我们教师更应该把这些要求贯彻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使全体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我们知道,语文不仅是知识,是科学,更是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智育目的和德育目的早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较好地贯彻到平时的教学中了,而美育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还没有引起教师的广泛重视。此前,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过一些争论,其中语言和文学之争,虽然语文课不是文学课,但是语文最基本的属性是它的工具性,这个工具是一个特殊的工具,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延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所蕴含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的说教就可以让学生明白的,而是借助富有艺术性的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就像盐融于水一样自然不留痕迹,所以只有让学生去感悟才能领会。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便不能理解、欣赏作品中蕴含的美的东西。比如我们初中教材所选的课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数量占课文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文学名篇,它们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用鲜明优美的形象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愉悦,受到教育。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最重要是立足教材,以书本为本,发挥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规律;另外,还必须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审美方法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立足文本,发挥作品的审美功能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基础性,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延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所蕴含的人文属性是借助富有艺术性的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就像盐融于水一样自然不留痕迹,只有让学生去感悟才能领会。初中教材所选的课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数量占课文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文学名篇,它们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用鲜明优美的形象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愉悦,受到教育。如果你喜欢辛弃疾的词,便会向往他那超脱凡俗和乐观向上的天性,学习他关心民生疾苦的大将风范;如果你喜欢鲁迅,便因此敬仰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鲜明个性,学习他对敌人对人民的爱憎分明;而喜欢李白的读者,无一不被他那充满奇特想象的作诗风格所深深折服。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规律
教师的主导性便是启发、展现、引导、促进受教育者学生得以发展,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学会一定的审美方法,掌握一般的审美规律。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认识能力有限,而大多数学生对文学作品很感兴趣,教师要能因势利导,在“愤”、“悱”之处,点拨学生审美思维的盲点。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文中写到当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共有两次回答读书问题,第一处贾母问念何书时,她回答:“只念了《四书》。”而回答宝玉问她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学生读到这些文字时,可能是一晃而过,如果教师在此处提出“两次回答为何不同”的疑问,这对了解黛玉的性格会有很大帮助。教师的启发贵在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有疑处解疑,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培养了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本有关内容,适当介绍一些艺术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
三、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内45分钟和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审美实践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经常欣赏一些优秀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是审美过程中的信息接收储备阶段,要想使审美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还必须对这些储备的信息加以编码输出,比如写一些心得笔记、读后感、文学评论之类。这其中,课内对课外的延伸不是无目的漫无边际的,要有一定的定向作用,要有方向、范围、方法的指导。例如评析一篇文学作品,切入的角度不外乎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眼,内容又可以从主题和取材两个方面来写,形式大致可以从结构、章法、表现手法、语言四个方面来写。如果再分细一点,结构又可以从照应、过渡、剪裁、章法可从抑扬、对比、映衬、铺垫,表现手法可从写人、绘景、状物、语言可从色彩、句式、修辞等方面来写。有了定向指导,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一定要兼顾到语言教学,语言毕竟是最基本的工具,立刻语言的训练,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是无源之水,将是舍本逐末。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洪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