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其教学内容带有广泛性、启蒙性等特点,故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幼儿学前数学活动的组织也应是多形式的。在充分发挥集体活动优越性的同时,也应重视吸收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中对儿童发展有益的成分。其目的在于使每个幼儿均能参与学习活动,并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主动地学习,以利获得数学知识,激发幼儿思维和学习积极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几年来,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优化幼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对全班幼儿进行教学活动,其教学方法对幼儿的指导方式和组织形式都不是刻板固定的。它不仅仅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看”的简单活动,也就是说,集体教学方式,并不等于语言讲解的直接传授。但目前直接传授还是集体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言语活动仍然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幼儿的语言发展还处于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水平,其第二信号系统的概括能力还很差。所以,对幼儿直接传授学习的某些内容虽然是必要的,但不应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应加以改革和拓宽,为集体教学活动注入生机和活力。
多年来,在幼儿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我悟出了一个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强调以幼儿发现学习为主,但又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而是要求教师的作用应由直接指导为间接指导,这种转变,其主要表现在:为幼儿创设学习的环境,敏锐地感知幼儿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启发他们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集体活动中幼儿主动学习的实现,其实质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动性产生了协调作用,而要发挥这一作用,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很有借鉴价值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涵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支持儿童的自立、自治、自主,最后撤去支架。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得天衣无缝,产生出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好奇心浓厚,什么东西都要问个为什么。但由于他们的感性知识有限,有些方面十分幼稚可笑,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幼儿这种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发问,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用直观形象的语言、动作加以解答。在幼儿班里,常常听到幼儿这么说:“老师是这样说的。”遇到这种情形,我在数学集体教学中,运用了鼓励的办法,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老师这样说,你有没有跟老师不同想法?”或再提出另外一些问题,让幼儿在老师说法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新看法。对幼儿有见地的思维和看法,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避免幼儿产生盲目迷信“权威”的思想,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二、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变化
根据幼儿数学教学的自身特点,在教学模式上,要突破全班活动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机会,灵活地运用三种组织形式。所谓灵活,就是可以单独运用,也可相互结合,可在集体活动中有机结合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小组活动,也含区角活动,或分区、分组活动,它与集中活动相辅助相配。所设置的活动区、组应与集中活动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而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体教育目的。如计算区、阅读区、科学区等活动都可以与集中教育活动中的计算、语言、常识等学科密切配合。同时,由于活动场地和空间有限,每个活动区都要限制人数,教师应运用小组活动形式,在每个区做些明显标记来限定人数,这样,小组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小组活动贵在“巧”字。比如,大班计算科教学中,要求幼儿理解10以内的组成,熟练地进行10以内加减口算等,教师要别具匠心,可在计算内投放与计算学科同步的数学卡片、算式卡片等,让各小组幼儿反复练习、复习,巩固计算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激发兴趣。小组活动还应鼓励幼儿相互讨论,深入进行探索,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和独特见解。为此,我注意在组织集体活动中,发挥小组活动的教育功能,为幼儿提供讨论的机会,做到一题一议,引导讨论,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探索活动水平,为集体活动开辟了新的天地,两者交汇,相得益彰。
在个别活动中,要采用鼓励的办法,对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肯定,以激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否则这样的幼儿会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感,导致对活动失去兴趣。如我班林X小朋友,由于计算方面反应较慢,比不上其他小朋友。因此,她从不到计算区小组玩。我发现后,就特意邀请她到计算区玩,给予个别指导,并请其他幼儿来帮助她。慢慢地,她喜欢上了计算区小组活动,计算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种小组有个别、个别在小组的教学模式对集体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益补充和拓展,三者融为一体,产生了良好的同频共振的教育效应。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县儿童活动中心)
一、优化幼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对全班幼儿进行教学活动,其教学方法对幼儿的指导方式和组织形式都不是刻板固定的。它不仅仅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看”的简单活动,也就是说,集体教学方式,并不等于语言讲解的直接传授。但目前直接传授还是集体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言语活动仍然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幼儿的语言发展还处于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水平,其第二信号系统的概括能力还很差。所以,对幼儿直接传授学习的某些内容虽然是必要的,但不应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应加以改革和拓宽,为集体教学活动注入生机和活力。
多年来,在幼儿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我悟出了一个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强调以幼儿发现学习为主,但又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而是要求教师的作用应由直接指导为间接指导,这种转变,其主要表现在:为幼儿创设学习的环境,敏锐地感知幼儿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启发他们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集体活动中幼儿主动学习的实现,其实质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动性产生了协调作用,而要发挥这一作用,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很有借鉴价值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涵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支持儿童的自立、自治、自主,最后撤去支架。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得天衣无缝,产生出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好奇心浓厚,什么东西都要问个为什么。但由于他们的感性知识有限,有些方面十分幼稚可笑,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幼儿这种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发问,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用直观形象的语言、动作加以解答。在幼儿班里,常常听到幼儿这么说:“老师是这样说的。”遇到这种情形,我在数学集体教学中,运用了鼓励的办法,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老师这样说,你有没有跟老师不同想法?”或再提出另外一些问题,让幼儿在老师说法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新看法。对幼儿有见地的思维和看法,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避免幼儿产生盲目迷信“权威”的思想,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二、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变化
根据幼儿数学教学的自身特点,在教学模式上,要突破全班活动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机会,灵活地运用三种组织形式。所谓灵活,就是可以单独运用,也可相互结合,可在集体活动中有机结合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小组活动,也含区角活动,或分区、分组活动,它与集中活动相辅助相配。所设置的活动区、组应与集中活动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而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体教育目的。如计算区、阅读区、科学区等活动都可以与集中教育活动中的计算、语言、常识等学科密切配合。同时,由于活动场地和空间有限,每个活动区都要限制人数,教师应运用小组活动形式,在每个区做些明显标记来限定人数,这样,小组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小组活动贵在“巧”字。比如,大班计算科教学中,要求幼儿理解10以内的组成,熟练地进行10以内加减口算等,教师要别具匠心,可在计算内投放与计算学科同步的数学卡片、算式卡片等,让各小组幼儿反复练习、复习,巩固计算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激发兴趣。小组活动还应鼓励幼儿相互讨论,深入进行探索,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和独特见解。为此,我注意在组织集体活动中,发挥小组活动的教育功能,为幼儿提供讨论的机会,做到一题一议,引导讨论,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探索活动水平,为集体活动开辟了新的天地,两者交汇,相得益彰。
在个别活动中,要采用鼓励的办法,对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肯定,以激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否则这样的幼儿会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感,导致对活动失去兴趣。如我班林X小朋友,由于计算方面反应较慢,比不上其他小朋友。因此,她从不到计算区小组玩。我发现后,就特意邀请她到计算区玩,给予个别指导,并请其他幼儿来帮助她。慢慢地,她喜欢上了计算区小组活动,计算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种小组有个别、个别在小组的教学模式对集体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益补充和拓展,三者融为一体,产生了良好的同频共振的教育效应。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县儿童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