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探微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nh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儿童走向花季少年,从生理到心理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阶段的学习、感悟对其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关键性的奠定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导之入境—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才能扣击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要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情感基调,让学生身临其境,陶醉其间,唤起学生的情感。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自然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二、晓之以理—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学中,当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教师要顺势把学生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也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三、动之以情—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语文课文、教材提供了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因此,教师要依据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点,带着感情,融入课文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怒,同悲同乐,让学生真正能够身临其境,和课文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恰当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提炼学生的意志,丰富学生的情感,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神圣目的。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职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最丰富的阶段,也是对人生充满幻想的时候,他将一点一点地自觉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内容和做人的价值。因而如何教育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必将成为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而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懂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崇高的人,什么叫现代的健全的人
期刊
化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充分发挥化学习题的功效,开拓思维,培养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自主和创新能力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创新,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观,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创新能力呢,我体会是:    一、以感知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创新能力     感知性学习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从教材中获得一些感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最为困难的就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一提起写作文,不仅是小学生,就连一些语文教师也常常唉声叹气。那么作文难在哪里呢?许多人认为就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或是难在有话不知如何去写。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目前课程改革中作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此,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
期刊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没有快乐的课堂就象缺少了鸟啼的山林一般沉寂无声,如没有阳光的早晨一般黯然无光。工作以来我一直尝试“快乐教学”,努力把语文教学变成一种愉快的享受,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快乐的场所。    一.培养兴趣,追寻快乐之源     爱因斯坦说
期刊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的能力。语文考试重视了书面语言的读写,却忽略了口头语言的“听说”“朗读”等考查。由于不考口语能力,教师和学生就忽视了口语教学和训练,阻碍了学生这个创新主体的持续、全面发展,所以对评价方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语文课堂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
期刊
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达到很好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具体做法是:  一.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初步感知教材,预习中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交流、汇报。  
期刊
引导设疑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不利于学生发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获得新知,易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执教《鸟的天堂》,揭题后,让学生据题发问,学生问:“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教师又启发学生:能否据此发现提问的一般方法?学生思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交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说”更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迫在眉睫。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一、培养自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
期刊
在教学韩愈的名篇《马说》时,我并没有像多数课例一样一开头就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而是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然后稍加点拨,学生就理解到了这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抒发了作者“伯乐不常有”的愤激之情。这时候有学生举手发问了:“韩愈是朝中要员,之前我们了解到他做过京兆尹这样的大官,他可是很受朝廷重用的,怎么会生发‘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呢?”我在肯定了这个问题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