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背景资料
小A,女,8岁,二年级。小A在班中成绩较差,上课总是走神,总是完不成班主任留得作业。她比起同龄的孩子稍显成熟,但个人卫生差,不和群,也从来不和同学谈到自己的父母以及其他家人。班主任曾经找我聊过,班里总是出现丢东西的现象,经过老师的慢慢查询,才发现是小A所为。她总是偷拿别人的东西,铅笔、橡皮、小贴画,甚至课外读物、小吃等。而且每次问她,她都不承認,都说自己是捡到的。因此同学们都叫她小偷,都躲着她。导致她与同学关系很不好。
2.来访者自述
而在后来的交流中,小A 还透露。她曾经看见小伙伴的尺子特别好玩,就偷偷拿回了家,妈妈问的时候,她说是在路上捡到的。但妈妈夸她眼睛好使,而没有批评她。这之后她又做了同样的事情,但都没人发现过,或者告诉她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玩,好奇心强,见到新奇的、喜欢的东西总是爱不释手。加上孩子们的思维总被想象所左右,不能够清楚地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一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据为己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3.原因分析
由于小A家庭不富裕,她的零花钱比较少,上学后她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买不着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其他同学又有时,就只能用偷这种方法来减少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满足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
小A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经济的来源主要靠父亲在外打散工。母亲在家照顾她与小她三岁的弟弟。母亲的文化程度不高,教育的方法也不多样,和祖祖辈辈的传统方式一样。妈妈除了要照顾弟弟以外,还要照顾家里里里外外的家务。小A家距离学校较远,她从学前班开始就住宿,每个星期回家一次。小A在家中得不到更多的关爱和关注,所以内心严重缺乏父母细致入微的爱护,行为上更是缺少父母有效地管理。
由此,她陷入了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
4.辅导过程
①进行沟通,认识严重后果
在与小A的沟通过程中,我让她观看了很多事实录像,让她自己去亲身感受偷拿别人东西是一种犯罪行为,让她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并在她内心深处埋下是非观念,帮她树立改正这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坚定信心。
②与班主任及时沟通,了解孩子动态以及变化
我与小A的班主任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一起帮助小A进行改正。在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史老师告诉我,小A在班中的表现有了一定的进步,开始试着和同学们交流。在谈话后的一天,小A将又一次忍不住偷到的东西交到了我手中,并自己对自己进行了小小的惩罚,还向我保证:“老师,我知道我这样做不对,我不想以后同学们叫我小偷,我会改的。”我借此机会进行进一步的教育,夸奖他这样做的很多,而且让她把东西还给那位同学并向那位同学道歉,她在犹豫了片刻之后就点点头走了。
就这样,情况慢慢好转,时间从几天变为十几天,又从十几天变为一个月,知道消失。
③及时了解家长的处理态度
在与小A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妈妈对孩子的表现根本一无所知,甚至表现的很惊讶。因为父母都是农村人,对这样的行为很是排斥。小A的父亲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二妈妈除了照顾家庭之外,还要照顾小弟弟和年迈的奶奶。我与家长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家长知道她的教育、她的爱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并将整个实施计划告诉家长,我们一起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也希望家长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更多的照顾孩子,更好的爱孩子,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父母的爱护。
5.效果与反思
有一本书叫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里面这样讲到:父母要想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首先就要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并且要做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追本溯源都会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所以首先要做好“老师”,然后才能教好“学生”。
孩子的行为也许是无意识的,因为在她年纪尚小、还没有明辨是非能力的时候已经开始了这样的行为,她只是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在自己身边。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发现了这种行为只是一味的批评教育或者能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但是对于孩子而言伤害是一辈子的。而且复发的几率会很高。
“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教师必备的修养。”作为教师应始终坚持用情感去架设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对待每一名学生,在教育上尽职尽责。从而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深处。
小A,女,8岁,二年级。小A在班中成绩较差,上课总是走神,总是完不成班主任留得作业。她比起同龄的孩子稍显成熟,但个人卫生差,不和群,也从来不和同学谈到自己的父母以及其他家人。班主任曾经找我聊过,班里总是出现丢东西的现象,经过老师的慢慢查询,才发现是小A所为。她总是偷拿别人的东西,铅笔、橡皮、小贴画,甚至课外读物、小吃等。而且每次问她,她都不承認,都说自己是捡到的。因此同学们都叫她小偷,都躲着她。导致她与同学关系很不好。
2.来访者自述
而在后来的交流中,小A 还透露。她曾经看见小伙伴的尺子特别好玩,就偷偷拿回了家,妈妈问的时候,她说是在路上捡到的。但妈妈夸她眼睛好使,而没有批评她。这之后她又做了同样的事情,但都没人发现过,或者告诉她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玩,好奇心强,见到新奇的、喜欢的东西总是爱不释手。加上孩子们的思维总被想象所左右,不能够清楚地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一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据为己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3.原因分析
由于小A家庭不富裕,她的零花钱比较少,上学后她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买不着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其他同学又有时,就只能用偷这种方法来减少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满足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
小A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经济的来源主要靠父亲在外打散工。母亲在家照顾她与小她三岁的弟弟。母亲的文化程度不高,教育的方法也不多样,和祖祖辈辈的传统方式一样。妈妈除了要照顾弟弟以外,还要照顾家里里里外外的家务。小A家距离学校较远,她从学前班开始就住宿,每个星期回家一次。小A在家中得不到更多的关爱和关注,所以内心严重缺乏父母细致入微的爱护,行为上更是缺少父母有效地管理。
由此,她陷入了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
4.辅导过程
①进行沟通,认识严重后果
在与小A的沟通过程中,我让她观看了很多事实录像,让她自己去亲身感受偷拿别人东西是一种犯罪行为,让她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并在她内心深处埋下是非观念,帮她树立改正这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坚定信心。
②与班主任及时沟通,了解孩子动态以及变化
我与小A的班主任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一起帮助小A进行改正。在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史老师告诉我,小A在班中的表现有了一定的进步,开始试着和同学们交流。在谈话后的一天,小A将又一次忍不住偷到的东西交到了我手中,并自己对自己进行了小小的惩罚,还向我保证:“老师,我知道我这样做不对,我不想以后同学们叫我小偷,我会改的。”我借此机会进行进一步的教育,夸奖他这样做的很多,而且让她把东西还给那位同学并向那位同学道歉,她在犹豫了片刻之后就点点头走了。
就这样,情况慢慢好转,时间从几天变为十几天,又从十几天变为一个月,知道消失。
③及时了解家长的处理态度
在与小A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妈妈对孩子的表现根本一无所知,甚至表现的很惊讶。因为父母都是农村人,对这样的行为很是排斥。小A的父亲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二妈妈除了照顾家庭之外,还要照顾小弟弟和年迈的奶奶。我与家长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家长知道她的教育、她的爱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并将整个实施计划告诉家长,我们一起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也希望家长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更多的照顾孩子,更好的爱孩子,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父母的爱护。
5.效果与反思
有一本书叫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里面这样讲到:父母要想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首先就要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并且要做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追本溯源都会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所以首先要做好“老师”,然后才能教好“学生”。
孩子的行为也许是无意识的,因为在她年纪尚小、还没有明辨是非能力的时候已经开始了这样的行为,她只是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在自己身边。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发现了这种行为只是一味的批评教育或者能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但是对于孩子而言伤害是一辈子的。而且复发的几率会很高。
“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教师必备的修养。”作为教师应始终坚持用情感去架设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对待每一名学生,在教育上尽职尽责。从而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