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情分析:《匆匆》是作家朱自清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它借对时间匆匆流逝的不舍、惋惜表达了上世纪早期以朱自清为代表的觉醒了青年人对前途感到迷茫的复杂心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对于即将结束小学生活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时间”这个词语对于他们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和感触。回首自己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涯,学生不禁既感到充实又觉得时间如白驹过隙般稍纵即逝,对于即将进入中学和叛逆期的他们来说,对前途既充满希望又感到茫然,这不正与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朱自清为代表的新青年有着相似之处吗?因此,本文中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经历以及特殊的心理状况,紧扣“匆匆”这个题眼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现在的中国毕竟与一百年前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新时期的小学生关注焦点也发生了变化,文学知识比较匮乏,对朱自清和其文学作品了解甚少,因此理解起作者的意图来确实有不小的难度。因此,本文中教师通过“阅读”这一重要手段和媒介,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感悟课文语言的美。
教学内容: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词,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体会散文的语言美,领会作者在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比喻的用法。
4.体会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不舍和无奈心情,以此启发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散文语言的美,体会作者是如何使用特殊的表达方式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化的。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时间的具体化和匆匆流逝。
3.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不舍和惋惜之情,引导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学习了第一段。那么,谁来说一说第一自然段只要讲了哪些内容?整篇课文又分为了几段?
2.导入:为什么这篇课文叫做《匆匆》呢?課文写的是什么匆匆?这篇课文只有短短的六百多字,而“日子”一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为什么作者反复问道“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带着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中的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研读课文
1.课文中朱自清先生用他画家的笔触和艺术家的敏锐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时间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标出其中喜欢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结合学生找出的句子和交流的感受,展示PPT,在学生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重点分析思考以下句子:
(1)“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A.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头涔涔而泪潸潸”(因为作者感到飞逝,无声无息。)
B.“八千多个日子”你读到后产生了哪些感受?作者为什么不用“二十多年”而用“八千多个日子”表示,这样有什么用意?
(“八千多个日子”在数量上表示日子极多,而作者竟然没有意识到它在悄无声息中飞走了,这样更能突出时光飞逝的感觉,也能体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感。)
(2)阅读第三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作者从生活中的具体细节入手,同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时间概念比喻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人们意识到时间和我们生活的形影不离,同时又转瞬即逝。)
(3)阅读第四自然段,本段中作者共用了几个问句?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共用了五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可奈何,同时又不甘心虚度光阴。连用五个问句,能起到强调的作用,更能突出作者的情感。)
(4)学生配乐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2.找出课文各个自然段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3.搜集与时间相关的名言警句和诗词,与其他同学分享。
四、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语文学科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媒介。新课标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在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基础的字词句之外,还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的教学任务。但是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并不理想,课外阅读率普遍较低。实践证明,能否学好语文,功夫在平时。为了改善学生阅读篇目少和阅读质量不佳的状况,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阅读量,这不仅是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要求,还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
随着为学生减负政策的实行,学生有了充裕的课外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加上学生经过几年的阅读训练后能够接受和阅读较为复杂的阅读内容。我国文学典籍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选择了古典小说中的片段和名家的散文作品供学生阅读欣赏。例如,教学完《匆匆》这篇散文后,朱自清的其他优秀的散文《春》《背影》《荷塘月色》等都值得同学认真读一读。
教学内容: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词,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体会散文的语言美,领会作者在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比喻的用法。
4.体会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不舍和无奈心情,以此启发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散文语言的美,体会作者是如何使用特殊的表达方式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化的。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时间的具体化和匆匆流逝。
3.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不舍和惋惜之情,引导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学习了第一段。那么,谁来说一说第一自然段只要讲了哪些内容?整篇课文又分为了几段?
2.导入:为什么这篇课文叫做《匆匆》呢?課文写的是什么匆匆?这篇课文只有短短的六百多字,而“日子”一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为什么作者反复问道“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带着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中的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研读课文
1.课文中朱自清先生用他画家的笔触和艺术家的敏锐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时间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标出其中喜欢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结合学生找出的句子和交流的感受,展示PPT,在学生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重点分析思考以下句子:
(1)“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A.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头涔涔而泪潸潸”(因为作者感到飞逝,无声无息。)
B.“八千多个日子”你读到后产生了哪些感受?作者为什么不用“二十多年”而用“八千多个日子”表示,这样有什么用意?
(“八千多个日子”在数量上表示日子极多,而作者竟然没有意识到它在悄无声息中飞走了,这样更能突出时光飞逝的感觉,也能体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感。)
(2)阅读第三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作者从生活中的具体细节入手,同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时间概念比喻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人们意识到时间和我们生活的形影不离,同时又转瞬即逝。)
(3)阅读第四自然段,本段中作者共用了几个问句?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共用了五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可奈何,同时又不甘心虚度光阴。连用五个问句,能起到强调的作用,更能突出作者的情感。)
(4)学生配乐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2.找出课文各个自然段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3.搜集与时间相关的名言警句和诗词,与其他同学分享。
四、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语文学科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媒介。新课标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在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基础的字词句之外,还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的教学任务。但是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并不理想,课外阅读率普遍较低。实践证明,能否学好语文,功夫在平时。为了改善学生阅读篇目少和阅读质量不佳的状况,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阅读量,这不仅是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要求,还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
随着为学生减负政策的实行,学生有了充裕的课外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加上学生经过几年的阅读训练后能够接受和阅读较为复杂的阅读内容。我国文学典籍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选择了古典小说中的片段和名家的散文作品供学生阅读欣赏。例如,教学完《匆匆》这篇散文后,朱自清的其他优秀的散文《春》《背影》《荷塘月色》等都值得同学认真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