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在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但在数学教学这方面还重视得不够,表现为:全班坐着会说,单独站起来又不会说;会做作业、会计算但却不会说解题过程;说得不完整,无条理;受班级学额的限制,学生人数太多,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想说而说不清楚,一些好生往往没有耐心去倾听,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不能准确规范地表达数学语言。如何解决这些现状,我觉得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改变教学方式,提供说的机会;相信学生,让学生说完整的话;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从不同角度进行说的训练。
【关键词】 数学语言能力;现状;改进策略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本质内核,二者相辅相成。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语言。”本人对本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涉及5个班级,共240人,调查结果显示: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学生占19.6%,使用能力一般和较差者占80.4%。根据这些数据说明学生的数学语言使用和表述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段明显的距离,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座谈、讨论等方式对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高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有以下特点:全班坐着会说,单独站起来又不会说;会做作业、会计算但却不会说解题过程;说得不完整,无条理;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想说而说不清楚,一些好生往往没有耐心去倾听,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不能准确规范地表达数学语言。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身为教师的我们,怕理解力差的学生听不懂,对于一些问题,不善于倾听孩子们的理解,当学生一次说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成人理解方法强加给学生,这样一来,讲得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久而久之,在课堂上,我们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同时,如果我们的课堂提问仅限于“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学生只是盲目的齐声回答“对”、“是”,久而久之,学生的求知欲被扼杀了,慢慢地,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大部分学生只能对数学望而生畏!机械地套用公式,乱用解法,到了毕业班,课堂中,学生个个不会说、不敢说、不想说……
一、改变教学方式,提供说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疑问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发言,你一言,我一语,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
如本人最近参加了150学时培训,听了三堂关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课,其中一位老师的课堂让我印象深刻。这位老师先是抛出了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雾霾”,让学生有话可说,接着老师说想在城东或城西买个房子,请学生们帮忙提提意见,并呈现了两个地方的空气质量统计图。学生看了数据后,马上议论开了,从而得出“两张统计图不能明显地比较同一时段两地区的空气质量,如果能够合并那就简单多了。”在学生自我探究中很自然地引出了今天的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接下来,老师的课一直围绕“雾霾”这条主线来设计课堂,小组将学习成果在全班交流,相互补充,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更高层次的说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同时还进行了环保教育,有效地落实了情感教育这一教学目标。
二、相信学生,让学生说完整的话
本人认为,在数学课堂中,齐问齐答,填鸭式的问答应尽量少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提问语言,学生齐声“是”“对”等现象,看起来课堂热闹非凡,实则蒙蔽了课堂内有不少“滥竽充数”“鱼目混珠”的现象。
前几天,我上了一堂关于《容积》的数学课,上课之前,我就在想如何比较两个杯子的容积,在我的成人思维里,我还准备了量杯准备通过实验来进行说明。我以为我的课前准备还是比较充足的,于是一上课,我就自信满满地抛出了这个问题,投影出示了两个容积差不多的杯子,让小组讨论一下,“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两个杯子哪一个大一些?”问题一出,小组学生互相讨论。很快,三个小组分别汇报了他们的探究结果。孩子们的回答,表述不是很清楚,听者听得一头雾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出我的量杯来进行试验,突然,一个平时比较贪玩的孩子突然举手了:“老师,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嘛,你们为什么要弄得这么复杂?”我一脸惊讶,本想你一个上课都不认真听的孩子会知道什么,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还是相信了他,决定给他一个机会,结果这孩子一口气就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倒到另一个杯子里,如果满出来了,说明是第一个杯子容积大,否则就是第二个容积大。他的话音一落,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对呀,这不就是最直观的,最好的办法吗。看来,有时候我真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思考问题,哪怕他们说得不完整,也要充分相信他们是可以说的,真不行也可以请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补充说明,方法只有是否巧妙之别,没有对错之分。
三、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从不同角度进行说的训练
数学知识联系紧密,教师要善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进行专题说话训练,比如学习了除数、分数、比后,针对最近大家都在开展的跳绳比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女生一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比男生好1/8”,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生1:女生一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是男生的9/8。
生2:男生一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是女生的8/9。
生3:女生一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与男生的比是9:8。
生4:男生一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与女生的比是8:9。
……
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交流,相互补充,同步提高。
总之,在数学课中,要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就要把“说的训练”看成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认真去完成。如果教师善于学习,认真总结,决心大,能持之以恒,学生说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逻辑性,优化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 数学语言能力;现状;改进策略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本质内核,二者相辅相成。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语言。”本人对本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涉及5个班级,共240人,调查结果显示: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学生占19.6%,使用能力一般和较差者占80.4%。根据这些数据说明学生的数学语言使用和表述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段明显的距离,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座谈、讨论等方式对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高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有以下特点:全班坐着会说,单独站起来又不会说;会做作业、会计算但却不会说解题过程;说得不完整,无条理;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想说而说不清楚,一些好生往往没有耐心去倾听,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不能准确规范地表达数学语言。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身为教师的我们,怕理解力差的学生听不懂,对于一些问题,不善于倾听孩子们的理解,当学生一次说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成人理解方法强加给学生,这样一来,讲得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久而久之,在课堂上,我们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同时,如果我们的课堂提问仅限于“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学生只是盲目的齐声回答“对”、“是”,久而久之,学生的求知欲被扼杀了,慢慢地,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大部分学生只能对数学望而生畏!机械地套用公式,乱用解法,到了毕业班,课堂中,学生个个不会说、不敢说、不想说……
一、改变教学方式,提供说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疑问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发言,你一言,我一语,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
如本人最近参加了150学时培训,听了三堂关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课,其中一位老师的课堂让我印象深刻。这位老师先是抛出了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雾霾”,让学生有话可说,接着老师说想在城东或城西买个房子,请学生们帮忙提提意见,并呈现了两个地方的空气质量统计图。学生看了数据后,马上议论开了,从而得出“两张统计图不能明显地比较同一时段两地区的空气质量,如果能够合并那就简单多了。”在学生自我探究中很自然地引出了今天的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接下来,老师的课一直围绕“雾霾”这条主线来设计课堂,小组将学习成果在全班交流,相互补充,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更高层次的说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同时还进行了环保教育,有效地落实了情感教育这一教学目标。
二、相信学生,让学生说完整的话
本人认为,在数学课堂中,齐问齐答,填鸭式的问答应尽量少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提问语言,学生齐声“是”“对”等现象,看起来课堂热闹非凡,实则蒙蔽了课堂内有不少“滥竽充数”“鱼目混珠”的现象。
前几天,我上了一堂关于《容积》的数学课,上课之前,我就在想如何比较两个杯子的容积,在我的成人思维里,我还准备了量杯准备通过实验来进行说明。我以为我的课前准备还是比较充足的,于是一上课,我就自信满满地抛出了这个问题,投影出示了两个容积差不多的杯子,让小组讨论一下,“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两个杯子哪一个大一些?”问题一出,小组学生互相讨论。很快,三个小组分别汇报了他们的探究结果。孩子们的回答,表述不是很清楚,听者听得一头雾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出我的量杯来进行试验,突然,一个平时比较贪玩的孩子突然举手了:“老师,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嘛,你们为什么要弄得这么复杂?”我一脸惊讶,本想你一个上课都不认真听的孩子会知道什么,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还是相信了他,决定给他一个机会,结果这孩子一口气就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倒到另一个杯子里,如果满出来了,说明是第一个杯子容积大,否则就是第二个容积大。他的话音一落,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对呀,这不就是最直观的,最好的办法吗。看来,有时候我真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思考问题,哪怕他们说得不完整,也要充分相信他们是可以说的,真不行也可以请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补充说明,方法只有是否巧妙之别,没有对错之分。
三、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从不同角度进行说的训练
数学知识联系紧密,教师要善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进行专题说话训练,比如学习了除数、分数、比后,针对最近大家都在开展的跳绳比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女生一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比男生好1/8”,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生1:女生一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是男生的9/8。
生2:男生一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是女生的8/9。
生3:女生一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与男生的比是9:8。
生4:男生一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与女生的比是8:9。
……
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交流,相互补充,同步提高。
总之,在数学课中,要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就要把“说的训练”看成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认真去完成。如果教师善于学习,认真总结,决心大,能持之以恒,学生说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逻辑性,优化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