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打开了很大的空间。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叶圣陶先生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
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字词
字词积累是语文教学一个常抓不懈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积累知识。
2.搜集资料
搜集的资料包括:作者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同类作品等。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既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拓展他们的阅读面,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阅读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需要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有助于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二、确定目标,明确要求
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明确提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避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生确定。对于学生熟悉的体裁,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但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对学生提出的不适当的目标进行修改,或对目标进行整合。另一种是由教师确定。对于新体裁或含有新知识点的文章应由教师确定。
确定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具有全面性,即体现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
2.目标要具有明确性、具体性。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含糊、笼统,应力求明确、具体。
3.目标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情况,对不同的班级要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即使是同一个班,目标的设定也要有层次性。
三、展示风采,检查预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应尊重学生,不要死板地去检查结果,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说、去做。此环节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在教学《三峡》第一课时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请赶快告诉大家吧!”同學们争先恐后地说:我知道了《三峡》的作者,我知道了三峡的位置,我领略了三峡的风光,我知道了生字的读音等。通过预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他们急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让所有学生对文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发现质疑,感知内容
古人去:“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
质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生质疑。教师对于学生质疑既要鼓励,又要适时指导,必要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另一种是由教师质疑。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抓住关键性的问题,突破一点,带动全局。问题应具有逻辑性、启发性、趣味性,应步步深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五、探究交流,赏析语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探究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赏析语段是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对重点语段的品读、探究过程,对语言文字的涵咏、品味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语段的研读为宜。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贯穿诵读
“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文章的美点,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在读中品味、感悟、积累。
2.要有趣味性
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根据他们的喜好去设计问题。
3.要有深度、广度
赏析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品味美点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应切入主题、升华主题、这样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就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4.要有层次性、开放性
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阅历、个人喜好等各不相同,所以问题的设计还要具有层次性、开放性,使每位学生有事可干、有话可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拓展延伸,迁移升华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设置拓展环节,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拓展的角度有:
1.从作者的角度拓展。
2.从文章主题处拓展。
3.从写作技巧上拓展。
4.从故事情节或悬念处拓展。
5.从文本的情感价值处拓展。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及时帮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叶圣陶先生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
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字词
字词积累是语文教学一个常抓不懈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积累知识。
2.搜集资料
搜集的资料包括:作者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同类作品等。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既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拓展他们的阅读面,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阅读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需要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有助于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二、确定目标,明确要求
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明确提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避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生确定。对于学生熟悉的体裁,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但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对学生提出的不适当的目标进行修改,或对目标进行整合。另一种是由教师确定。对于新体裁或含有新知识点的文章应由教师确定。
确定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具有全面性,即体现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
2.目标要具有明确性、具体性。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含糊、笼统,应力求明确、具体。
3.目标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情况,对不同的班级要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即使是同一个班,目标的设定也要有层次性。
三、展示风采,检查预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应尊重学生,不要死板地去检查结果,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说、去做。此环节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在教学《三峡》第一课时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请赶快告诉大家吧!”同學们争先恐后地说:我知道了《三峡》的作者,我知道了三峡的位置,我领略了三峡的风光,我知道了生字的读音等。通过预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他们急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让所有学生对文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发现质疑,感知内容
古人去:“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
质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生质疑。教师对于学生质疑既要鼓励,又要适时指导,必要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另一种是由教师质疑。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抓住关键性的问题,突破一点,带动全局。问题应具有逻辑性、启发性、趣味性,应步步深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五、探究交流,赏析语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探究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赏析语段是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对重点语段的品读、探究过程,对语言文字的涵咏、品味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语段的研读为宜。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贯穿诵读
“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文章的美点,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在读中品味、感悟、积累。
2.要有趣味性
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根据他们的喜好去设计问题。
3.要有深度、广度
赏析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品味美点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应切入主题、升华主题、这样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就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4.要有层次性、开放性
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阅历、个人喜好等各不相同,所以问题的设计还要具有层次性、开放性,使每位学生有事可干、有话可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拓展延伸,迁移升华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设置拓展环节,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拓展的角度有:
1.从作者的角度拓展。
2.从文章主题处拓展。
3.从写作技巧上拓展。
4.从故事情节或悬念处拓展。
5.从文本的情感价值处拓展。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及时帮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