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盛唐时期的江西籍诗人綦毋潜的诗歌创作进行了细致描述,认为綦毋潜的诗歌善于题咏寺庙道观,在山林景致之中传递隐逸情趣;赠答诗作中亦常借山水景物抒发隐士情怀。整体诗风清幽峻秀,与王维诗风相类。
关键词:綦毋潜 隐逸情趣 清幽峻秀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文学版图上,江西曾在两宋时期占据了重要位置,诗词文大家辈出。清李《南园答问》就说:“盖西江文事,若晋之霸业,世执牛耳。”而这种文学冠带江南的盛况景象早在初盛唐时期就已经开始酝酿,当时的诗人虽少,却与中原文化、主流文学呈现出交汇融合之态。綦毋潜就是其中的一位诗人。
綦毋潜,字孝通,行三。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盛唐时期。虔州(今江西赣州南康)人。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云:
“开元十四年严迪榜进士及第,授宜寿尉,迁右拾遗,入集贤院待制,复授校书,终著作郎。”
《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五录其诗二十六首。
一 隐逸情趣的诗歌内容
綦毋潜的诗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本人的生活和性情。他徘徊于仕隐之间,既奔波于科场仕途、广泛交游以求进取功名,又出入于佛院道观以追求精神信仰和生活情趣。故友人的身世与遭遇以及幽寂之景成为其诗的主要内容。其寺观诗和赠答诗各有特色,却都不同程度地表达出隐逸情怀。
綦毋潜诗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那些题咏寺庙道观的诗,共十二首。这些诗中所题的寺观很多都在江南一带的山林之中,如,鹤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县黄鹤山下,招隐寺在今江苏丹徒县招隐山,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龙兴寺在今江苏苏州市,栖霞寺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的栖霞山上,天竺寺在浙江杭州市西湖西的天竺山上,都是寻找幽寂之景的最好去处。诗歌中描绘了寺庙风光,在寻找诗歌题材的新质方面,綦毋潜算是比较早的一位诗人。其诗不仅描写寺庙独特的景观,而且常常表现出对宗教的兴趣。如《题栖霞寺》一诗,在描写寺庙景物的同时,还写到对佛教圣地的敬畏和向往,表达对佛理的参悟:
“南山势合,灵境依此住。殿转云崖阴,僧探石泉度。龙蛇争翕习,神鬼皆密护。万壑奔道场,群峰向双树。天花飞不著,水月白成路。今日观身我,归心复何处。”
首二句总写栖霞寺位置,中间八句具体描写庙宇依山而建的宏伟气势和神灵护佑的庄重森严。“天花”即天女所散之花,据《维摩经·观众生品》载,维摩室中有一天女,用散花来试验菩萨和闻声弟子的道行。天花散到诸位菩萨身上,即皆坠落,散到闻声弟子便著身不坠。天女说:“俗习未尽,花著身耳。”“水月”为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都无实体,这里比喻一切虚幻的景象。“天花”二句描写诗人对佛理的参悟所达到的境界。末两句写身处此间的感受,表达出愿皈依佛门的想法。而綦毋潜对道教也比较感兴趣,《茅山洞口》所写的“华阳洞” 在今江苏西南部,道教称为“第八洞天”。诗中写到:
“华阳仙洞口,半岭拂云看。窈窕穿苔壁,差池对石坛。方随地脉转,稍觉水晶寒。未果变金骨,归来兹路难。”
前六句写探寻华阳洞的曲折。华阳洞遥遥地就能看见,仿佛就在云端,可是曲曲折折一直寻找至月光倾泻之时。诗人不禁感叹“未果变金骨,归来兹路难”,要修道成仙不容易呀。
綦毋潜的寺观诗既有山林景物的描绘,也有浓厚的寺庙道观气息,与一般的山水作品还是有些不同;虽然也涉及到禅理佛学和佛教术语,但又不属于传扬佛理的宗教诗。它们是文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摩山水之间的寺庙道观的精神产物。綦毋潜的经历就很典型地反映了寺观诗的一定的特点:一方面,他汲汲于功名,曾落第又再考取过,因失意又辞官隐逸,后又由好友的推荐而去拜谒权贵;另一方面,他出入于山林之中,与僧人道士交往,在诗中谈佛论道,在泛游山水之间,流连隐逸情趣。
綦毋潜交游甚广,王维、储光羲、李颀、高适皆其好友。联系友人诗中反映他的落第失意、弃官归隐、宴饮会友和拜谒求官等活动,其交友显得比较现实,有汲汲于功名、功利的一面。现存十一首赠答诗,或写友人的官场遭遇和性格,或写对友人的同情、勉励和欣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盛唐文人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而最有特色的是在赠答诗中用写景表达隐士情怀。《送储十二还庄城》中的储十二即储光羲,开元十四年与綦毋潜同榜进士,以田园诗见称。诗作描绘了储光羲居所周围的寂静环境:
“西坂何缭绕,青林问子家。天寒噪野雀,日晚度城鸦。寂历道傍树,原上霞。兹情不可说,长恨隐沦赊。”
前六句从不同的角度写储光羲所居环境的清静安详,末二句慨叹隐居者渐少,表达了对友人超然于尘世的推崇和欣赏。知音之感在欣赏友人的居所之清幽中表现出来。《题沈东美员外山池》则是这样写友人的:
“仙郎偏好道,凿沼象瀛洲。鱼乐随情性,船行任去留。秦人辨鸡犬,尧日识巢由。归客衡门外,仍怜返景幽。”
沈东美是沈期之子,唐肃宗时任司勋员外郎。诗中赞叹沈氏的山池如仙境一般,更赞美山池主人随缘自适的隐居生活。三四句借“鱼乐”、“船行”表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五六句运用 “秦人”和巢由的典故,表达上显得文雅典重,是典型的文人间的酬唱应和之作。这两首诗歌一重在描写景物,一重在抒发友人逸情,但都落实在“隐”字上。王维诗《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有“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之句,称綦毋潜为“东山客”,典出谢安,谢安早年隐居东山,后因以东山指隐居。李颀诗《题綦毋潜校书郎别业》称綦毋潜“常称挂冠吏,昨日归沧洲”,都是将綦毋潜描绘成隐者形象。
二 清幽峻健的艺术风格
殷《河岳英灵集》评曰:
“潜诗屹峭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历代未有。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
“方外”即“世外”,谓超然于世俗礼教之外,后因称僧道为方外。《唐诗纪事》卷二○“綦毋潜”条引殷语:
“拾遗诗举体清秀,萧萧跨俗,桑门之说,于已独能。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钟声和白云’,历代少有。借使若人加气质,减雕饰,则高视三百年之外也。”
文字虽颇有不同,但对綦毋潜的总体创作特点的把握还是比较一致:内容上善于描写清静冷落的佛门寺院、山林景致,诗风上清幽峻健、清秀脱俗。
《春泛若耶溪》是綦氏代表作,最见出其艺术特色和艺术功力: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漫漫,愿为持竿叟。”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诗篇在游赏景物,即所谓“动观”中引出人生思考,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真意。乘着晚风泛舟若耶溪,一路上,转西壑而望南斗,薄雾渐起,月亮在林间渐低渐远,幽美的景致随着行舟不断变化,就像世事茫茫,徒劳伤神,只有随遇而安,人才会恬淡优雅起来。“生事”两句,因泛溪而生幽隐之心,表达了诗人向往清闲的隐逸山林的生活。夜景幽深而不荒寂,静中含动,迷蒙飘渺,有一种轻松舒适的满足感,使全诗情致幽淡,意境幽远。此诗写景手法类同于谢灵运移步换景式的写法,呈现出多角度的立体感。而《题灵隐寺山顶禅院》在写景中充满了佛门气息: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
二句写禅院座落在山顶,它远离尘世,宛如仙界般清静。三四句对仗工整,具体写禅院的高远清静:寺塔高耸入云,从低处看,仿佛是塔影映挂在清朗的天空,钟声悠扬持久,仿佛与悠悠的白云共奏乐章,写景入幽出朗,充分体现出綦毋潜诗融合深幽与峻健的特点。五六句进一步从近处描写禅院环境的幽静和静修焚香的虔诚。末两句写修行得道的境界,希望能留住西方达摩祖师自天竺而来的大驾,达到轮回中人道和天道的永远光明。整首诗选取的景物很有寺庙特色,塔、钟声、观室、焚香配以影、清汉、白云、空静等字眼,意境清幽宁静。而《宿龙兴寺》则在描写寺庙独特的景观物件时,还更多地写到诗人自己对佛理的参悟:
“香刹夜忘归,松青古殿扉。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静,青莲喻法微。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首二句点题点得巧致,不说留宿,反说因流连此地而“忘归”,忘归的原因是“松青古殿扉”,是此地环境的清雅和佛门的清静。三四句暗用典故,又似描写寺中夜景,真是入化无痕。后四句在不懂佛教之人看来是很美的写景之句,但“青莲”、“天花”等皆为佛教语,尤其未二句,美轮美奂的花鸟飞舞的景致暗含佛理,令人仿佛坠入佛教圣界。全诗内容没什么独特处,但能很好地将写景、用事、佛理三者融汇一体,这便与众不同,清秀而脱俗了。李颀诗《送綦毋三谒房给事》中描绘綦毋潜的形象是“手持莲花经,目送飞鸟余”,一派虔诚与超脱,倒可以为本诗作注脚。清代杨希闵在《乡诗摭谈》中评论綦毋潜:“清回拔俗处,故是摩诘一路人。”对其创作风格作了准确的归属。
綦毋潜与王维诗风接近,但也有所不同。王维能在松林清泉、独坐鸣琴之中体味佛理,诗中的禅味很浓,体现着纯正的中国文人的审美情味和深厚的禅学功底。王维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禅境常通过诗境来表现。如《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尽处,自然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而出岫,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正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极富诗意地传达出来。而綦毋潜则超越不够,他要附着在寺庙风光的描绘上来参悟佛理,显得有些“粘”。其诗常按照先写寺庙景观再抒情的顺序来写,与谢灵运的写景手法更接近,景与情的完全融合稍有欠缺。这可能与綦毋潜思想上更现实些有关,綦氏更像一位在盛世中积极进取的士人,一方面现实地追求功名仕进,另一方面采取事佛道的精神志趣和生活方式,故其创作上虽然接近王维,却没有王维做得好。
另外,王维的诗语言浑然天成,而綦毋潜很讲究诗句的对称美,即使在古体诗中也大量运用对仗,字词和句法结构经过精心选择。如《题鹤林寺》题写鹤林寺周围的庄严环境。诗共有十二句,只有最后两句没有对仗,而前十句全部两两相对,形成五对对仗工整的上下联。如下所示:
道林‖隐‖形胜,向背‖临‖层霄。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珊珊‖宝幡‖挂,焰焰‖明灯‖烧。迟日‖半‖空谷,春风‖连‖上潮。少‖凭‖水木‖兴,暂‖令‖身心‖调。愿谢携手客,兹山禅诵饶。
如果再细加分辨,这五联诗的句法结构各不相同,韵律节奏也不相同。如,一二句和七八句由双音节名词加动词加双音节名词构成句子,节奏为二、一、二节拍;三四句由单音节名词加动词加双音节名词加形容词构成句子,节奏为一、一、二、一节拍,诗意更复杂,结构变化为双层结构;五六句由叠音词加双音节名词加动词构成句子,节奏为二、二、一节拍;九十句由副词加动词加双音节名词加动词构成句子,节奏为一、一、二、一节拍。同样的对偶和句法变化在《题栖霞寺》等诗中也能找到。
诗作内容上的多“方外”、“桑门”决定了綦毋潜诗的总体风格。其诗意象多为溪水山林、烟霞岩壑、寺庙殿塔,常用花、春、空、幽等字眼,意象选取见其清秀俊雅的审美倾向。故诗虽多写寺院禅房,却又实在有着人间烟火、盛唐气息,试看“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迟日半空谷,春风连上潮”、“一川花送客,三月柳宜春”、“云向竹溪尽,月从花洞临”,不是昏暗寂寞的僧侣生活,分明是灿烂无比的春天之景,与那盛唐的青春气息遥相呼应。
参考文献:
[1] 岑仲勉:《唐人行第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 唐林宝:《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7年版。
[3]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1965年版。
[4]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5] 葛兆光:《禅意的云》,《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
作者简介:刘惠芳,女,1972—,江西吉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工作单位:南昌大学科技学院。
关键词:綦毋潜 隐逸情趣 清幽峻秀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文学版图上,江西曾在两宋时期占据了重要位置,诗词文大家辈出。清李《南园答问》就说:“盖西江文事,若晋之霸业,世执牛耳。”而这种文学冠带江南的盛况景象早在初盛唐时期就已经开始酝酿,当时的诗人虽少,却与中原文化、主流文学呈现出交汇融合之态。綦毋潜就是其中的一位诗人。
綦毋潜,字孝通,行三。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盛唐时期。虔州(今江西赣州南康)人。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云:
“开元十四年严迪榜进士及第,授宜寿尉,迁右拾遗,入集贤院待制,复授校书,终著作郎。”
《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五录其诗二十六首。
一 隐逸情趣的诗歌内容
綦毋潜的诗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本人的生活和性情。他徘徊于仕隐之间,既奔波于科场仕途、广泛交游以求进取功名,又出入于佛院道观以追求精神信仰和生活情趣。故友人的身世与遭遇以及幽寂之景成为其诗的主要内容。其寺观诗和赠答诗各有特色,却都不同程度地表达出隐逸情怀。
綦毋潜诗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那些题咏寺庙道观的诗,共十二首。这些诗中所题的寺观很多都在江南一带的山林之中,如,鹤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县黄鹤山下,招隐寺在今江苏丹徒县招隐山,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龙兴寺在今江苏苏州市,栖霞寺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的栖霞山上,天竺寺在浙江杭州市西湖西的天竺山上,都是寻找幽寂之景的最好去处。诗歌中描绘了寺庙风光,在寻找诗歌题材的新质方面,綦毋潜算是比较早的一位诗人。其诗不仅描写寺庙独特的景观,而且常常表现出对宗教的兴趣。如《题栖霞寺》一诗,在描写寺庙景物的同时,还写到对佛教圣地的敬畏和向往,表达对佛理的参悟:
“南山势合,灵境依此住。殿转云崖阴,僧探石泉度。龙蛇争翕习,神鬼皆密护。万壑奔道场,群峰向双树。天花飞不著,水月白成路。今日观身我,归心复何处。”
首二句总写栖霞寺位置,中间八句具体描写庙宇依山而建的宏伟气势和神灵护佑的庄重森严。“天花”即天女所散之花,据《维摩经·观众生品》载,维摩室中有一天女,用散花来试验菩萨和闻声弟子的道行。天花散到诸位菩萨身上,即皆坠落,散到闻声弟子便著身不坠。天女说:“俗习未尽,花著身耳。”“水月”为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都无实体,这里比喻一切虚幻的景象。“天花”二句描写诗人对佛理的参悟所达到的境界。末两句写身处此间的感受,表达出愿皈依佛门的想法。而綦毋潜对道教也比较感兴趣,《茅山洞口》所写的“华阳洞” 在今江苏西南部,道教称为“第八洞天”。诗中写到:
“华阳仙洞口,半岭拂云看。窈窕穿苔壁,差池对石坛。方随地脉转,稍觉水晶寒。未果变金骨,归来兹路难。”
前六句写探寻华阳洞的曲折。华阳洞遥遥地就能看见,仿佛就在云端,可是曲曲折折一直寻找至月光倾泻之时。诗人不禁感叹“未果变金骨,归来兹路难”,要修道成仙不容易呀。
綦毋潜的寺观诗既有山林景物的描绘,也有浓厚的寺庙道观气息,与一般的山水作品还是有些不同;虽然也涉及到禅理佛学和佛教术语,但又不属于传扬佛理的宗教诗。它们是文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摩山水之间的寺庙道观的精神产物。綦毋潜的经历就很典型地反映了寺观诗的一定的特点:一方面,他汲汲于功名,曾落第又再考取过,因失意又辞官隐逸,后又由好友的推荐而去拜谒权贵;另一方面,他出入于山林之中,与僧人道士交往,在诗中谈佛论道,在泛游山水之间,流连隐逸情趣。
綦毋潜交游甚广,王维、储光羲、李颀、高适皆其好友。联系友人诗中反映他的落第失意、弃官归隐、宴饮会友和拜谒求官等活动,其交友显得比较现实,有汲汲于功名、功利的一面。现存十一首赠答诗,或写友人的官场遭遇和性格,或写对友人的同情、勉励和欣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盛唐文人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而最有特色的是在赠答诗中用写景表达隐士情怀。《送储十二还庄城》中的储十二即储光羲,开元十四年与綦毋潜同榜进士,以田园诗见称。诗作描绘了储光羲居所周围的寂静环境:
“西坂何缭绕,青林问子家。天寒噪野雀,日晚度城鸦。寂历道傍树,原上霞。兹情不可说,长恨隐沦赊。”
前六句从不同的角度写储光羲所居环境的清静安详,末二句慨叹隐居者渐少,表达了对友人超然于尘世的推崇和欣赏。知音之感在欣赏友人的居所之清幽中表现出来。《题沈东美员外山池》则是这样写友人的:
“仙郎偏好道,凿沼象瀛洲。鱼乐随情性,船行任去留。秦人辨鸡犬,尧日识巢由。归客衡门外,仍怜返景幽。”
沈东美是沈期之子,唐肃宗时任司勋员外郎。诗中赞叹沈氏的山池如仙境一般,更赞美山池主人随缘自适的隐居生活。三四句借“鱼乐”、“船行”表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五六句运用 “秦人”和巢由的典故,表达上显得文雅典重,是典型的文人间的酬唱应和之作。这两首诗歌一重在描写景物,一重在抒发友人逸情,但都落实在“隐”字上。王维诗《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有“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之句,称綦毋潜为“东山客”,典出谢安,谢安早年隐居东山,后因以东山指隐居。李颀诗《题綦毋潜校书郎别业》称綦毋潜“常称挂冠吏,昨日归沧洲”,都是将綦毋潜描绘成隐者形象。
二 清幽峻健的艺术风格
殷《河岳英灵集》评曰:
“潜诗屹峭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历代未有。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
“方外”即“世外”,谓超然于世俗礼教之外,后因称僧道为方外。《唐诗纪事》卷二○“綦毋潜”条引殷语:
“拾遗诗举体清秀,萧萧跨俗,桑门之说,于已独能。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钟声和白云’,历代少有。借使若人加气质,减雕饰,则高视三百年之外也。”
文字虽颇有不同,但对綦毋潜的总体创作特点的把握还是比较一致:内容上善于描写清静冷落的佛门寺院、山林景致,诗风上清幽峻健、清秀脱俗。
《春泛若耶溪》是綦氏代表作,最见出其艺术特色和艺术功力: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漫漫,愿为持竿叟。”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诗篇在游赏景物,即所谓“动观”中引出人生思考,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真意。乘着晚风泛舟若耶溪,一路上,转西壑而望南斗,薄雾渐起,月亮在林间渐低渐远,幽美的景致随着行舟不断变化,就像世事茫茫,徒劳伤神,只有随遇而安,人才会恬淡优雅起来。“生事”两句,因泛溪而生幽隐之心,表达了诗人向往清闲的隐逸山林的生活。夜景幽深而不荒寂,静中含动,迷蒙飘渺,有一种轻松舒适的满足感,使全诗情致幽淡,意境幽远。此诗写景手法类同于谢灵运移步换景式的写法,呈现出多角度的立体感。而《题灵隐寺山顶禅院》在写景中充满了佛门气息: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
二句写禅院座落在山顶,它远离尘世,宛如仙界般清静。三四句对仗工整,具体写禅院的高远清静:寺塔高耸入云,从低处看,仿佛是塔影映挂在清朗的天空,钟声悠扬持久,仿佛与悠悠的白云共奏乐章,写景入幽出朗,充分体现出綦毋潜诗融合深幽与峻健的特点。五六句进一步从近处描写禅院环境的幽静和静修焚香的虔诚。末两句写修行得道的境界,希望能留住西方达摩祖师自天竺而来的大驾,达到轮回中人道和天道的永远光明。整首诗选取的景物很有寺庙特色,塔、钟声、观室、焚香配以影、清汉、白云、空静等字眼,意境清幽宁静。而《宿龙兴寺》则在描写寺庙独特的景观物件时,还更多地写到诗人自己对佛理的参悟:
“香刹夜忘归,松青古殿扉。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静,青莲喻法微。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首二句点题点得巧致,不说留宿,反说因流连此地而“忘归”,忘归的原因是“松青古殿扉”,是此地环境的清雅和佛门的清静。三四句暗用典故,又似描写寺中夜景,真是入化无痕。后四句在不懂佛教之人看来是很美的写景之句,但“青莲”、“天花”等皆为佛教语,尤其未二句,美轮美奂的花鸟飞舞的景致暗含佛理,令人仿佛坠入佛教圣界。全诗内容没什么独特处,但能很好地将写景、用事、佛理三者融汇一体,这便与众不同,清秀而脱俗了。李颀诗《送綦毋三谒房给事》中描绘綦毋潜的形象是“手持莲花经,目送飞鸟余”,一派虔诚与超脱,倒可以为本诗作注脚。清代杨希闵在《乡诗摭谈》中评论綦毋潜:“清回拔俗处,故是摩诘一路人。”对其创作风格作了准确的归属。
綦毋潜与王维诗风接近,但也有所不同。王维能在松林清泉、独坐鸣琴之中体味佛理,诗中的禅味很浓,体现着纯正的中国文人的审美情味和深厚的禅学功底。王维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禅境常通过诗境来表现。如《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尽处,自然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而出岫,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正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极富诗意地传达出来。而綦毋潜则超越不够,他要附着在寺庙风光的描绘上来参悟佛理,显得有些“粘”。其诗常按照先写寺庙景观再抒情的顺序来写,与谢灵运的写景手法更接近,景与情的完全融合稍有欠缺。这可能与綦毋潜思想上更现实些有关,綦氏更像一位在盛世中积极进取的士人,一方面现实地追求功名仕进,另一方面采取事佛道的精神志趣和生活方式,故其创作上虽然接近王维,却没有王维做得好。
另外,王维的诗语言浑然天成,而綦毋潜很讲究诗句的对称美,即使在古体诗中也大量运用对仗,字词和句法结构经过精心选择。如《题鹤林寺》题写鹤林寺周围的庄严环境。诗共有十二句,只有最后两句没有对仗,而前十句全部两两相对,形成五对对仗工整的上下联。如下所示:
道林‖隐‖形胜,向背‖临‖层霄。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珊珊‖宝幡‖挂,焰焰‖明灯‖烧。迟日‖半‖空谷,春风‖连‖上潮。少‖凭‖水木‖兴,暂‖令‖身心‖调。愿谢携手客,兹山禅诵饶。
如果再细加分辨,这五联诗的句法结构各不相同,韵律节奏也不相同。如,一二句和七八句由双音节名词加动词加双音节名词构成句子,节奏为二、一、二节拍;三四句由单音节名词加动词加双音节名词加形容词构成句子,节奏为一、一、二、一节拍,诗意更复杂,结构变化为双层结构;五六句由叠音词加双音节名词加动词构成句子,节奏为二、二、一节拍;九十句由副词加动词加双音节名词加动词构成句子,节奏为一、一、二、一节拍。同样的对偶和句法变化在《题栖霞寺》等诗中也能找到。
诗作内容上的多“方外”、“桑门”决定了綦毋潜诗的总体风格。其诗意象多为溪水山林、烟霞岩壑、寺庙殿塔,常用花、春、空、幽等字眼,意象选取见其清秀俊雅的审美倾向。故诗虽多写寺院禅房,却又实在有着人间烟火、盛唐气息,试看“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迟日半空谷,春风连上潮”、“一川花送客,三月柳宜春”、“云向竹溪尽,月从花洞临”,不是昏暗寂寞的僧侣生活,分明是灿烂无比的春天之景,与那盛唐的青春气息遥相呼应。
参考文献:
[1] 岑仲勉:《唐人行第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 唐林宝:《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7年版。
[3]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1965年版。
[4]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5] 葛兆光:《禅意的云》,《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
作者简介:刘惠芳,女,1972—,江西吉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工作单位:南昌大学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