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式”教学在高职高专“面料再造”课程中的应用和创新价值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ck85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模块式教学作为一种基础的教学方法,是将工业化生产中的模块形式引入到教学中来。本文通过对“面料再造”课程提出模块式的教学训练,以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关键词]模块式教学 高职高专 面料再造课程 应用 创新价值
  [作者简介]张秀梅(1978-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教学。(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07-02
  一、“模块式”教学内涵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研发了一种强调技能培养并重现场教学的基础教学模式,即模块式教学。模块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具体市场需求环境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分析、设计教学程序,从而形成一套整体的教学模块;再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以模块教学为教学单元,学生为主体参与对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采用相应的考核手段的教学组织模式,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有着灵活、针对、现实、经济的特点,强调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完成技能训练课题及项目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因此受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关注,并在各个专业领域中广泛应用。
  二、在“面料再造”课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模块式”教学理论
  (一)“模块式”教学下的小组划分
  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每组以3~5人为宜,每组人员的选定采用互补方式。取长补短,把不同知识结构、认知方式的学生相搭配,相互学习,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主动的、自主的基础的学习能力,是模块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二)“模块式”教学理论的具体课程设计案例
  在“模块式”教学下的具体课程设计是依据课程教学目标拟定的,“面料再造”课程作为服装专业一门专业课,其教学目标为:(1)掌握面料再造工艺的基本知识,了解并熟悉面料再造的工艺技法,提出面料再造设计的概念,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2)以市场调查为手段,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讨论面料再造的意义与价值,并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3)面料再造课程采用讲授技法,以创意及动手制作为主,利用不同材质的面料,采用各种方法进行面料改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结组的形式为主,鼓励对各种设计制作方法的综合应用,通过实践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模块式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并依据各个独立模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各个教学模块的独立性和联系性充分发挥出来,建立一种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崭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把知识、技能、情感等融入教学任务中,强调的是通过树立和完成目标,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趣爱好。模块式教学的课程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具体如图所示。第一阶段是面料再造课程的导入部分,属于此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教学;第二阶段是面料再造课程的创造阶段,属于此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创意教学;第三阶段是面料再造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的具体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方案的制订。教学设计的方法如下: 第一,结合大环境下的国际国内面料流行趋势对课程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并给予确定的主题;第二,利用各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将其归类,并加以分析,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并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第三,在个体的基础上以小组团队开展分析讨论,对主题的表现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第四,根据学习效果的小组评价及自我评价的最终结果,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项目。
  第二阶段为创意阶段:在本阶段学生要把设计构思最终以完整的效果图形式表达出来。构思过程是一个多种思维综合的表现,在本课程中主要用以下方法:方法一,以实验为起点进行构思。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面料再造实验,通过不同工具及工艺手法对材料进行实验,从中摸索出各种工艺的手法和效果,启发设计的灵感。方法二,以图片影像为起点进行构思,体验从图像的归纳记录到实物制作的构思过程。把收集到的图片进行分析归纳,寻找设计的灵感,再利用面料再造的各种手法模仿图像,通过面料的再造工艺将素材中的造型、色彩、肌理等效果表现出来,以此来再现图像,体现视觉印象,触觉感受和心理感受。
  第三阶段面料再造设计方案的步骤:第一,设计主题的确定;第二,制作面料再造的小样;第三,完成设计制作,使之形成特殊的装饰效果。通过在面料的内部进行皱褶、褶裥、抽缩、堆积、镂空、凹凸、压烫等手法,而在面料外部进行编织设计(采用手工编织的手法将各式线状的面料进行设计)、粘贴、缝(如绗缝)、绣(如打缆,绣花工艺的一种)等处理手法,把同一材质或不同材质的面料进行综合处理,使用于整块面料或局部中,改变其面料的平面形态,使之具有立体感及强烈的视觉和触觉肌理。
  通过分解和重构的手法改变现有面料的质感及风格,使之形成崭新的视觉效果,展现出新的特征。如将多层面料相互穿插运用,把网状、镂空、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置于表面一层,把底层的材料透出表面,就可以形成面料表面立体或半立体的肌理效果。
  (三)“模块式”教学下的教师形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教学活动设计构想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对课题任务进行统一安排,在学生构思确定最终方案阶段中做好引导工作,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的特长及潜在的能力进行教学指导。同时教师又要在尊重学生主观设计的前提下充当好决策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完成整个课题任务中既熟练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锻炼了独立动手操作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也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教师对课程的自主开发设计对课题发展的影响是“模块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使得“模块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深入教学研究、参与教材编写、探讨课程设计,不能只停留在处理教材的表面教学工作之上。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二是参与制定本编写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及特色专业教材。教材是教学中重要的依据,而现实的教学中教学不单单只是对教材的复述,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形式方法及手段,使教材中的内容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及课程开发中来对于教学专业化的发展需求有极大好处。
  (四)“模块式”教学下的学生形态
  “模块式”教学下的学生形态是指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根本观点,简单来说就是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针对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空间,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必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习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通过对书籍及观察记录的图片资料的归纳整理,有意识地加以分析,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思路。在向学生明确课题任务后,教师要在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做好教学指挥的工作,把握住主导方向,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教学中的一切都要围绕于学生,使每位学生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前提下,主动地对课题任务进行分析、构思并进行独立的创作,根据设计需求自行安排任务的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针对自己的特长及优势可以利用自己的学习方法,保证顺利完成课题任务,并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五)“模块式”教学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态
  当学生完成任务以后,教师用作业展示评估的考核方式代替传统的试卷考试。创建“以能力为主旨”的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教学质量体系形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全面考核形成“综合性评价”。基础知识掌握占30%,而技能的使用及创造部分占70%,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创造及实际操作的素养,满足于社会市场的需求。
  2.多元性的教学质量体系形态。由教师和学生进行个体自我评价及个体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
  多元性教学质量观是指从多个角度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其教育教学质量的多层面性。多元性教学质量观有利于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不是单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多角度的实践、创新。通过这种教学评价进行横向及纵向的综合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对自身问题的发现、自身的发展方向都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3.发展性的教学质量体系形态。在我国加入WTO 后,当代教育下的一个新的趋势——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一是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不仅要适应当前的需要,而且要展望未来的需求,体现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国际性、展望性。二是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和重组,促进教育平台的多元化。三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动态性,要与时俱进,要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自身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三、模块教学在“面料再造”课程教学的创新价值体现及意义
  “模块式”教学的创新价值及意义在于对单一教学法的改革,创建“以学生为主导、注重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以能力评价教学”的模式。其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使学生直接得到实践教学任务;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方向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强调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的培训;第三,采用由“校内”转向“校外”,由“课堂训练”转向“实战训练”的训练方式,突破课程实训中对“实践基地”的限制;第四,以“课题布置—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点评考核”贯穿于教学过程,强调自己动手完成课题任务;第五,用作业评估考核代替试卷考试。创建“以能力为主旨”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全面进行考核,形成由教师、学生自评、组间互评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
  实践证明,模块式教学灵活性、针对性强,符合高职课程教学的特色要求,因此值得在“面料再造”课程教学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丁芳林,肖小明.高职院校“模块课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3).
  [2]刘会庭.职业教育模块式课程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6(2).
  [3]周杏芳.职业技术教育中“模块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4]赵有生.高职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其他文献
《煤矿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令第4号,以下简称《标准》)于2020年11月2日应急管理部第3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标准》指出
文章以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结果为参考,分析“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找出“双师素质”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制度保障,完善认定和考核体
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基层组织之一的高等院校,其和谐与否显然不可忽视。而高校图书馆在形成和谐文化氛围,造就和谐文化群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文章首先就项目驱动教学法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教学项目的设计原则,并结合课程阐述了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环节设计及实施时的注意事项,最后,简单评价实施项目驱动法取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PLC应用技术 课程教学改革 项目驱动  [作者简介]贾宝会(1970- ),女,天津人,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师 ,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方面
文章在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了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构建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职业教育许可制度、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
编者按:读书上大学依然是中国万千家长与学生的夙愿,然而,在大学生就业不佳等诸多因素影响下,高考弃考学生数也在逐年攀升。在这样的形势下,“北大保安”的执著求学梦,让人们有了超越个体的思考。  在过去20年里,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取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的毕业后当上了大学老师。(据《燕赵都市报》报道)  “北大保安”似乎已成为一部教育励志大片,貌似靠
目的优化昆明小鼠原核胚胎体外培养系统,提高胚胎发育率.方法小鼠经超排获得原核期胚胎,制备小鼠输卵管上皮共培养系统,使用M16、CZB和KSOM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并对体内和体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内容与授课时间、构建教材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进一步突出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高职特点,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 形势与政策课 创新性  [作者简介]李良玉(1974- ),男,河南安阳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