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声乐演唱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设的《歌剧艺术表演课》,既让学生学到了歌剧表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满足了声乐演唱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舞台实践需求。在長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六个方面”歌剧表演训练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学生的表演能力尽快得以提升,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艺术硕士;培养;歌剧艺术表演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5-0006-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艺术教育更需要创新思维和方法作为其不懈发展的动力。我国自2005年设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以来,旨在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依据国家对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加大表演实践的课程与机会,专门为艺术硕士声乐专业研究生,开设了歌剧艺术表演课程,从音乐、戏剧、文学、舞蹈、审美等多方面技能和素养抓起,培养学生“实战”能力,使学生在提高专业的基础上,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培养,将专业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和提升。
一、歌剧艺术表演课开设的目的及意义
歌剧艺术表演课是将歌唱技能与舞台表演结合起来的一门声乐艺术实践课,它超越了传统的“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这门课不仅让学生在歌唱技能方面得以提升,还能系统学习舞台表演、演唱心理、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知识,并了解和掌握声乐艺术表演理论与舞台实践的内涵与方法,探索与论证声乐艺术表演中各种科学性、艺术性、规律性的问题。通过歌剧表演的训练、演出、实践这种全方位的艺术训练,使学生在声乐艺术的学习上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学生整体艺术修养,以达到艺术硕士所要求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强调艺术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情感诠释、创意表达等综合艺术修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领域,同时对弘扬世界民族文化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实践证明,歌剧表演课程的开设,既是对声乐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符合当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要所肩负的使命。
二、歌剧艺术表演课训练
歌剧表演训练是歌剧角色塑造的基础性工作。创新性和戏剧性是歌剧表演区别于其他艺术表演种类的个性化特征。为培养新型的艺术人才,我院歌剧艺术表演课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以下六个方面的歌剧表演训练方法,供同行参考。
1.角色双选与剧目筛选
根据每个学生不同声部、不同类型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经典歌剧片段,这个工作需要导师和学生花费时间去观察大量的歌剧作品,经过不断的筛选,从中选取优秀经典的完整片段,在给学生角色定位时,既要考虑歌剧角色中的人物特点,还要考虑到饰演这一角色的学生的整体形象和综合能力水平,通过观察学生对唱法的掌握程度和对戏剧人物的演绎效果,采取一个学生分别饰演一个或两个(最多三个角色)的尝试,如:饰演《魔笛》中巴巴吉诺一角的同学,同时饰演《原野》中虎子的角色,这种模式既锻炼了学生感受到在外国歌剧与中国歌剧表演实践中的相同性与不同性,又让学生体会到在双角色中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物情感表达中的差异,使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专业训练。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从开始训练时的不知所措到汇报表演时的挥放自如;从初念台词时的结结巴巴,到正式演出时的慷慨激昂;从不适应角色的表情呆木,到全身心投入的神情有度,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舞台实践演出效果。
2.剧本分析与角色定位
选定角色后,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表演的歌剧剧本的时代背景、故事梗概,梳理剧本结构,找准矛盾冲突。歌剧的剧本来源于作家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而歌剧的唱段则是作曲家和歌剧演员用音乐和声音诠释戏剧精神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训练的重点是:在剧本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想象力的培养对训练学生快速地角色入位是关键。比如,演一个失恋的角色,不一定真的谈一场恋爱,然后分手找失恋的感觉,可以从看过的影视作品、文学名著等艺术形式中得到启发,再用角色的眼睛和心理去观察和理解周围所发生的一切,用合乎感情逻辑的语言、肢体、思想、行动,准确把握剧中的人物形象。在深入研究剧本和剧情发展脉络、细致分析每一个人物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方能正确把握人物性格及表演分寸。
3.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
首先要分析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意图,把握音乐结构与主题,再从歌唱和表演的角度把握人物角色的感情发展曲线,并用科学的歌唱技巧与艺术处理充分、准确地演绎作品的情感,同时还要对声音的音色、力度、亮度等进行色彩调整,用不同的音色、力度、声音色彩去表现人物的不同心境与情感变化。这些声音形态的变化处理,可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使之更具结构感、层次感、立体感。
4.台词与潜台词的把握
潜台词的表达是戏剧台词中更深层的意识,不显露在纸上,也不需要说出来,它是一种意会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歌剧表演中,充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因此,要求学生课下把台词熟练地朗读、背诵下来以后,还要对剧本的分析与写作背景有机结合,对表层台词进行理解、联想和设身处地的体会,充分感悟隐含于文字深处的人物内心活动和台词赋予的真正含义。排练刚开始时,学生们主要通过观看原剧中的角色表演一味模仿,不能够用真实的感情去表达,像是在背台词,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言语。通过一次次的排练,让学生仔细体会揣摩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图,挖掘所饰演角色的语言背后的潜台词,正确把握角色的性格特征、言语行动和心理状态,并借助台词的语调色彩表达人物的真实情感。比如:兴奋激动时就要声高音强,语速急快;痛苦悲伤时就要声低音弱,语速缓慢;惊吓恐惧时就要声强音粗,急促气短;平静安详时就要声平音细,柔和舒展等。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学生们有了明显的提高与转变,逐渐掌握了台词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轻声等语言表达方式,并适时找到表演角色时的内心依据与潜台词支撑,拉近了角色与“我”的距离,提高了塑造与把控角色情感的能力。由此可以说,台词的精准运用,是对歌剧演员文化内涵的考察,而潜台词的精准诠释,则是歌剧演员综合素质的体现。 5.形体表演与唱段的结合
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观众只要感觉到他的情感的精神真实及其表露的形体真实,他们马上就会倾心于这种情感的真实,无法控制地相信在舞台上所看到的一切。”[1]这说明,只靠声音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配合恰当的形体表演才能把一個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给观众。比如:歌剧《卡门》中的卡门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姑娘,生性泼辣、奔放自由,她的许多唱段都有边唱边舞的特点,如《爱情像只自由的鸟》《听那铃声多美妙》《吉卜赛之歌》等都需要演员既要有唱功,还要有舞功。
我国戏曲理论家黄克保也曾提出“凡艺术皆有程式”[2]。西方歌剧则以具有戏剧性情节的歌剧唱段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其特殊“程式”,而中国的戏曲表演以“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皆有程式”[3]为其特点。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歌剧表演借鉴了西方戏剧理论,大量吸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表演体系、布莱希特现实派表演体系等戏剧表演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精髓。在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歌剧表演训练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理论基础。
形体表演与唱段的结合,就是要让声音的表达配合恰当的形体表演,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人物,让观众不仅在听觉上得到享受,而且在视觉上产生共鸣。训练的要点是: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要同步协调,即手功到位,眼神跟上;身段到位,手势相随。不可夸张,也不亦拘束,唱得要流畅,动作更要舒展,还要善于把握表演的着力点,神情兼备,形成舞台形象与音乐形象相统一的审美要求,努力达成神、形、声的最佳组合。
6.人物间的交流与角色的“忘我”
歌剧表演是通过演员相互交流共同完成的艺术创作。舞台交流包括与同台对手的交流、与观众的交流、与自己内心的交流、与想象对象的交流等。训练的重点是:要加强表演者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在舞台上通过回味、重新体验平时的情感积累,形成舞台情感的物化。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交流方式,例如:在与人物交流时,就要通过眉宇间的信息传递交流,眼神的交流也是演员间相互协作的重要手段;如果是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要进行自我交流,灵活自如的创造出符合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让观众能够得到共鸣;与观众、伴舞、群演等交流时,要用心感受音乐,学会用眼神、形体等手段进行交流,将情绪和气氛客观地传达给观众。只有准确把握角色特征,并恰到好处的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控制好舞台交流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才能完美地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
角色中的“忘我”主要是指在表演中全身心地融入到角色的情景中,早已忘掉自己是在演戏,仿佛自己就是饰演的那个角色,整个人都是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感情随之变化,早已把自己置之度外,完全融入到自己所饰演的角色的命运之中。训练的重点:深入生活,理解角色,融入角色。歌剧角色和现实中的自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相互间的融入,要注意把握剧中人物的每一个细节,仔细琢磨,潜心体味,从心理、肢体、语言等方面找到与角色融入的切入点,让观众认为你就是这个人物角色。比如,演一个反面人物,一个奸诈的坏人,就应该力求把角色奸诈的一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老想着我是一个好人,我没那么坏,心里总暗示自己不是那个坏人,这样就无法进入角色,也就做不到“忘我”。再如,饰演卡门这一角色时,首先要了解卡门是一个典型的吉卜赛人,她内心勇敢热情、向往爱情、热爱自由却又迷信命运,虽然貌似放荡,但又不能把她表演成一个荡妇的形象,演绎这一角色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其次要深入到角色的精神层面,忘记生活中的自己,要暗示自己就是角色里那个风情万种、性格傲慢、崇尚自由的一位吉卜赛姑娘——卡门。
做到“忘我”还要学会展开想象,比如,你演的角色孩子死了,但是由于你没有孩子,还体会不到失去骨肉的痛苦,就要用联想的方法,通过看电影、电视、文学作品或生活中周围人的经历,来体会角色的痛苦。失去亲人的痛苦,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尤其是青年学生,可是演戏并不是只演你亲身经历的情感,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学会借鉴别人的感受经历。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细微观察,再经过艺术加工提炼,使之成为自己表演的依据,才能“忘我”地进入角色。
三、歌剧艺术表演课及其艺术实践对艺硕(MFA)开设的必要性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区别于理论和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性学位,该专业学位的设置是为了调整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国家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实践性是艺术硕士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最明显的特点,对于声乐专业艺术硕士而言,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演唱技巧与舞台表演能力。笔者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对学生的演唱技巧比较重视,往往忽视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和舞台表现力的训练,在舞台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虽然能把整首难度较大的歌曲完整地演唱下来,歌词清晰流畅,高音也很轻松自如,但就是缺乏情感和舞台表现力,这样的演唱让人觉得很苍白,没有艺术内涵。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歌唱技巧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为情感服务的一种手段,表达情感才是歌唱的最终目的。
歌剧艺术表演课是将歌唱技巧与舞台实践结合起来的一门声乐艺术实践课,这门课既让学生学到了歌剧表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培养了声乐演唱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让学生从狭窄的琴室走向宽阔的舞台,充分展现自我。通过歌剧中对不同人物的塑造,提升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感悟,让学生充分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真谛。这无疑为探索歌剧表演训练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更是歌剧表演训练方法上的有益探索。
自从我校开设歌剧表演课以来,每届学生都要举办歌剧片段音乐会的汇报演出,同学们在演出中的精彩演绎,受到校内外专家及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与一致好评。这门课的结课形式也是以学生在汇报演出中的现场表现,组织导师给学生打分,这门课也是我院声乐艺术硕士的必修课程,每届学生都很热衷于学习这门课程,并对这门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
结语
歌剧艺术表演课的开设,不仅使学生们的演唱和表演从开始的懵懂稚嫩到最后的从容淡定,同时也使每位学生在艺术修养、舞台表演、人物角色塑造、演唱自信、与人合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实践证明,歌剧艺术表演课的开设对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仅实现了艺术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而且顺应了当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推广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23.
[2]黄克保.戏剧表演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4.
[3]智艳,张强,钱庆利.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及现状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2.
[4]张锦华.声乐表演教程[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
[5] [美]贝拉·依特金.表演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艺术硕士;培养;歌剧艺术表演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5-0006-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艺术教育更需要创新思维和方法作为其不懈发展的动力。我国自2005年设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以来,旨在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依据国家对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加大表演实践的课程与机会,专门为艺术硕士声乐专业研究生,开设了歌剧艺术表演课程,从音乐、戏剧、文学、舞蹈、审美等多方面技能和素养抓起,培养学生“实战”能力,使学生在提高专业的基础上,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培养,将专业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和提升。
一、歌剧艺术表演课开设的目的及意义
歌剧艺术表演课是将歌唱技能与舞台表演结合起来的一门声乐艺术实践课,它超越了传统的“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这门课不仅让学生在歌唱技能方面得以提升,还能系统学习舞台表演、演唱心理、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知识,并了解和掌握声乐艺术表演理论与舞台实践的内涵与方法,探索与论证声乐艺术表演中各种科学性、艺术性、规律性的问题。通过歌剧表演的训练、演出、实践这种全方位的艺术训练,使学生在声乐艺术的学习上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学生整体艺术修养,以达到艺术硕士所要求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强调艺术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情感诠释、创意表达等综合艺术修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领域,同时对弘扬世界民族文化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实践证明,歌剧表演课程的开设,既是对声乐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符合当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要所肩负的使命。
二、歌剧艺术表演课训练
歌剧表演训练是歌剧角色塑造的基础性工作。创新性和戏剧性是歌剧表演区别于其他艺术表演种类的个性化特征。为培养新型的艺术人才,我院歌剧艺术表演课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以下六个方面的歌剧表演训练方法,供同行参考。
1.角色双选与剧目筛选
根据每个学生不同声部、不同类型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经典歌剧片段,这个工作需要导师和学生花费时间去观察大量的歌剧作品,经过不断的筛选,从中选取优秀经典的完整片段,在给学生角色定位时,既要考虑歌剧角色中的人物特点,还要考虑到饰演这一角色的学生的整体形象和综合能力水平,通过观察学生对唱法的掌握程度和对戏剧人物的演绎效果,采取一个学生分别饰演一个或两个(最多三个角色)的尝试,如:饰演《魔笛》中巴巴吉诺一角的同学,同时饰演《原野》中虎子的角色,这种模式既锻炼了学生感受到在外国歌剧与中国歌剧表演实践中的相同性与不同性,又让学生体会到在双角色中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物情感表达中的差异,使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专业训练。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从开始训练时的不知所措到汇报表演时的挥放自如;从初念台词时的结结巴巴,到正式演出时的慷慨激昂;从不适应角色的表情呆木,到全身心投入的神情有度,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舞台实践演出效果。
2.剧本分析与角色定位
选定角色后,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表演的歌剧剧本的时代背景、故事梗概,梳理剧本结构,找准矛盾冲突。歌剧的剧本来源于作家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而歌剧的唱段则是作曲家和歌剧演员用音乐和声音诠释戏剧精神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训练的重点是:在剧本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想象力的培养对训练学生快速地角色入位是关键。比如,演一个失恋的角色,不一定真的谈一场恋爱,然后分手找失恋的感觉,可以从看过的影视作品、文学名著等艺术形式中得到启发,再用角色的眼睛和心理去观察和理解周围所发生的一切,用合乎感情逻辑的语言、肢体、思想、行动,准确把握剧中的人物形象。在深入研究剧本和剧情发展脉络、细致分析每一个人物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方能正确把握人物性格及表演分寸。
3.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
首先要分析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意图,把握音乐结构与主题,再从歌唱和表演的角度把握人物角色的感情发展曲线,并用科学的歌唱技巧与艺术处理充分、准确地演绎作品的情感,同时还要对声音的音色、力度、亮度等进行色彩调整,用不同的音色、力度、声音色彩去表现人物的不同心境与情感变化。这些声音形态的变化处理,可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使之更具结构感、层次感、立体感。
4.台词与潜台词的把握
潜台词的表达是戏剧台词中更深层的意识,不显露在纸上,也不需要说出来,它是一种意会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歌剧表演中,充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因此,要求学生课下把台词熟练地朗读、背诵下来以后,还要对剧本的分析与写作背景有机结合,对表层台词进行理解、联想和设身处地的体会,充分感悟隐含于文字深处的人物内心活动和台词赋予的真正含义。排练刚开始时,学生们主要通过观看原剧中的角色表演一味模仿,不能够用真实的感情去表达,像是在背台词,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言语。通过一次次的排练,让学生仔细体会揣摩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图,挖掘所饰演角色的语言背后的潜台词,正确把握角色的性格特征、言语行动和心理状态,并借助台词的语调色彩表达人物的真实情感。比如:兴奋激动时就要声高音强,语速急快;痛苦悲伤时就要声低音弱,语速缓慢;惊吓恐惧时就要声强音粗,急促气短;平静安详时就要声平音细,柔和舒展等。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学生们有了明显的提高与转变,逐渐掌握了台词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轻声等语言表达方式,并适时找到表演角色时的内心依据与潜台词支撑,拉近了角色与“我”的距离,提高了塑造与把控角色情感的能力。由此可以说,台词的精准运用,是对歌剧演员文化内涵的考察,而潜台词的精准诠释,则是歌剧演员综合素质的体现。 5.形体表演与唱段的结合
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观众只要感觉到他的情感的精神真实及其表露的形体真实,他们马上就会倾心于这种情感的真实,无法控制地相信在舞台上所看到的一切。”[1]这说明,只靠声音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配合恰当的形体表演才能把一個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给观众。比如:歌剧《卡门》中的卡门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姑娘,生性泼辣、奔放自由,她的许多唱段都有边唱边舞的特点,如《爱情像只自由的鸟》《听那铃声多美妙》《吉卜赛之歌》等都需要演员既要有唱功,还要有舞功。
我国戏曲理论家黄克保也曾提出“凡艺术皆有程式”[2]。西方歌剧则以具有戏剧性情节的歌剧唱段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其特殊“程式”,而中国的戏曲表演以“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皆有程式”[3]为其特点。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歌剧表演借鉴了西方戏剧理论,大量吸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表演体系、布莱希特现实派表演体系等戏剧表演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精髓。在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歌剧表演训练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理论基础。
形体表演与唱段的结合,就是要让声音的表达配合恰当的形体表演,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人物,让观众不仅在听觉上得到享受,而且在视觉上产生共鸣。训练的要点是: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要同步协调,即手功到位,眼神跟上;身段到位,手势相随。不可夸张,也不亦拘束,唱得要流畅,动作更要舒展,还要善于把握表演的着力点,神情兼备,形成舞台形象与音乐形象相统一的审美要求,努力达成神、形、声的最佳组合。
6.人物间的交流与角色的“忘我”
歌剧表演是通过演员相互交流共同完成的艺术创作。舞台交流包括与同台对手的交流、与观众的交流、与自己内心的交流、与想象对象的交流等。训练的重点是:要加强表演者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在舞台上通过回味、重新体验平时的情感积累,形成舞台情感的物化。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交流方式,例如:在与人物交流时,就要通过眉宇间的信息传递交流,眼神的交流也是演员间相互协作的重要手段;如果是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要进行自我交流,灵活自如的创造出符合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让观众能够得到共鸣;与观众、伴舞、群演等交流时,要用心感受音乐,学会用眼神、形体等手段进行交流,将情绪和气氛客观地传达给观众。只有准确把握角色特征,并恰到好处的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控制好舞台交流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才能完美地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
角色中的“忘我”主要是指在表演中全身心地融入到角色的情景中,早已忘掉自己是在演戏,仿佛自己就是饰演的那个角色,整个人都是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感情随之变化,早已把自己置之度外,完全融入到自己所饰演的角色的命运之中。训练的重点:深入生活,理解角色,融入角色。歌剧角色和现实中的自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相互间的融入,要注意把握剧中人物的每一个细节,仔细琢磨,潜心体味,从心理、肢体、语言等方面找到与角色融入的切入点,让观众认为你就是这个人物角色。比如,演一个反面人物,一个奸诈的坏人,就应该力求把角色奸诈的一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老想着我是一个好人,我没那么坏,心里总暗示自己不是那个坏人,这样就无法进入角色,也就做不到“忘我”。再如,饰演卡门这一角色时,首先要了解卡门是一个典型的吉卜赛人,她内心勇敢热情、向往爱情、热爱自由却又迷信命运,虽然貌似放荡,但又不能把她表演成一个荡妇的形象,演绎这一角色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其次要深入到角色的精神层面,忘记生活中的自己,要暗示自己就是角色里那个风情万种、性格傲慢、崇尚自由的一位吉卜赛姑娘——卡门。
做到“忘我”还要学会展开想象,比如,你演的角色孩子死了,但是由于你没有孩子,还体会不到失去骨肉的痛苦,就要用联想的方法,通过看电影、电视、文学作品或生活中周围人的经历,来体会角色的痛苦。失去亲人的痛苦,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尤其是青年学生,可是演戏并不是只演你亲身经历的情感,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学会借鉴别人的感受经历。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细微观察,再经过艺术加工提炼,使之成为自己表演的依据,才能“忘我”地进入角色。
三、歌剧艺术表演课及其艺术实践对艺硕(MFA)开设的必要性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区别于理论和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性学位,该专业学位的设置是为了调整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国家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实践性是艺术硕士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最明显的特点,对于声乐专业艺术硕士而言,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演唱技巧与舞台表演能力。笔者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对学生的演唱技巧比较重视,往往忽视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和舞台表现力的训练,在舞台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虽然能把整首难度较大的歌曲完整地演唱下来,歌词清晰流畅,高音也很轻松自如,但就是缺乏情感和舞台表现力,这样的演唱让人觉得很苍白,没有艺术内涵。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歌唱技巧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为情感服务的一种手段,表达情感才是歌唱的最终目的。
歌剧艺术表演课是将歌唱技巧与舞台实践结合起来的一门声乐艺术实践课,这门课既让学生学到了歌剧表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培养了声乐演唱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让学生从狭窄的琴室走向宽阔的舞台,充分展现自我。通过歌剧中对不同人物的塑造,提升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感悟,让学生充分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真谛。这无疑为探索歌剧表演训练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更是歌剧表演训练方法上的有益探索。
自从我校开设歌剧表演课以来,每届学生都要举办歌剧片段音乐会的汇报演出,同学们在演出中的精彩演绎,受到校内外专家及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与一致好评。这门课的结课形式也是以学生在汇报演出中的现场表现,组织导师给学生打分,这门课也是我院声乐艺术硕士的必修课程,每届学生都很热衷于学习这门课程,并对这门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
结语
歌剧艺术表演课的开设,不仅使学生们的演唱和表演从开始的懵懂稚嫩到最后的从容淡定,同时也使每位学生在艺术修养、舞台表演、人物角色塑造、演唱自信、与人合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实践证明,歌剧艺术表演课的开设对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仅实现了艺术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而且顺应了当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推广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23.
[2]黄克保.戏剧表演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4.
[3]智艳,张强,钱庆利.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及现状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2.
[4]张锦华.声乐表演教程[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
[5] [美]贝拉·依特金.表演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