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罗忠镕的《涉江采芙蓉》是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曲。是罗忠镕选取东汉末年的古诗,采用十二音序列作曲的一个极富历史意义的作品。在这首歌曲中,无论是旋律、音序、和声材料,都很巧妙地将现代作曲技法融合了民族特色,使其在调性、结构及音响上,都呈现出一个朴素而又意境深远、熠熠闪光的珍品。本文从旋律与和声两个方面来分析这首歌曲。
[关键词]罗忠镕;涉江采芙蓉;十二音;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5-0057-02
罗忠镕是我国20世纪新音乐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我国当代融会西方 20 世纪现代作曲技法于中国五声音调艺术歌曲的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其艺术歌曲创作贯穿于他的创作始终,风格多变,素材丰富。他的作品以广义的五声性风格在扩展“歌曲”概念的同时,保留了人声旋律的线条性质和特定的发声方式,不但注重音乐性与技术性,同时相对保留了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在联系而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是罗忠镕运用了十二音技法创作并公开发表的第一首十二音作品。古诗《涉江采芙蓉》是东汉末年流传的一首五言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高居,忧伤以终老。”这首古诗朴素生动,也是被认为诗词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对于为何选择20世纪的作曲技法来为一千七百年前的诗歌谱曲,罗忠镕解释说,“《涉江采芙蓉》因为它那个时代的关系,拿中国人来说,感情还是很古典的,感情还是非常淡的,所以我在里面用十二音来写的话有个什么样的好处呢?也可以避免那种过浓的感情,过分浓的、浪漫派的那种东西。十二音这种风格,正好适合于表现《涉江采芙蓉》这样的风格。”
这首歌曲的“诗”与“乐”微妙的统一在现代作曲技法的架构之中,同时又透出浓浓的中国古风,相辅相成的体现出歌曲的深刻意境。
一、旋律写作技术
在《涉江采芙蓉》中,罗忠镕依据诗歌特点将每两句诗谱成一个乐句,整个音乐结构处理为方整的单二部曲式,加强了作品的统一性。罗忠镕按照十二音技法规范的要求设计了音乐序列来数控其音乐旋律,以十二音技法的奇特来表现诗歌意境的悠远。
这个序列最先在引子中展现其原型,它是一个局部有调但整体无调的序列,注意了五声性音调的融入,完全避开小二度和三全音这些与五声音调不谐调的音程,体现了该作品的五声性风格。序列中的调性因素只在局部起作用,而且由于和声的作用,这些局部调性互相排斥,互相抵消,导致整个音乐始终保持“无调性”的风格特征。在歌曲发展的过程中,这一序列依次运用了“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各种形态呈示,暗合了诗歌中的“起”“承“转”“合”。
在罗忠镕的这首艺术歌曲中,人声旋律写作没有像“新人声主义”那样字词与字义分离或肢解发音,而是沿袭传统艺术歌曲将旋律走向与歌词、语言紧密联系的处理方式,充分运用中外旋律技术来表达字音、表现词义。没有刻意追求人声技术的高、难、新,也没有放弃人声的旋律特性和抒情功能。严格按“依字行腔”与“依义行腔”的旋律写作手法来体现歌词内容中的语义和情感,整首歌曲没有一个“倒”字。而且旋律的节奏型也考虑了五言诗的格律特点,每句几乎都采用了语言性的逆分节奏型。
第一句的“涉江采芙蓉”,旋律以迂回下降的序列呈示了一个动态的画面,“兰泽多芳草”则与开始的#F呈纯四度上行发展,音乐至此一片明媚,紧接着 “采之欲遗谁” 以小三度上行腔格把音乐带到第一个高潮和亮点,并延长之后转身下行,音乐的忧伤韵味初见。而之后的“所思在远道”的“在”和“远”更是以一字多音的写作手法让音乐充满惆怅和美感。第二段以序列的倒影开始,“还顾望旧乡”大六度上行大跳处理让音乐进入高潮,蜿蜒上升,“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最后一句“忧伤以终老”更是深切吁叹万里相隔的忧伤。旋律处理为句首冠音,伴随慢速和细腻的力度曲折下行至低音区,形象地传达出感叹的语调。
从旋律的技法分析来看,这首作品继承了传统的原则,既有现代风格特征,又保有中国传统的韵味。
二、和声写作技术
和声是艺术歌曲表现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写作技术需要之一。而十二音序列的和声结构与传统的和弦结构及色彩又完全不同,最讲究紧张度的起伏,和声紧张度必须与音乐中情绪的发展相适应,力求和声进行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涉江采芙蓉》中,由于其序列中的五声性特色,也就为和弦的五声性提供了可能,然而也同时由于序列中的非五声性因素显而易见,和声的紧张性也就自然同时作用于全曲。
在这首歌曲中,并没有明显的戏剧性冲突,和弦也基本是线性的,似乎只起点染的作用。引子中,序列音以“纵横法”分配,十分淡雅。前8小节都是“两音和弦”,而且都是大二度,并没有突出音乐的紧张度,主要起润饰线条的色彩作用。到第9小节才出现两个三音和弦,加上旋律音,是两个紧张度低的“五声性和弦”,不包含半音和三全音,也起的是色彩作用,正好做了“芳草”的衬托。第11小节虽然出现了一个六音和弦,包含一个半音,没有三全音,和声紧张度有所增长。
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和声的紧张度也逐步增长,出现了包含两个三全音,一个半音的五音和弦。而“路”字到达音乐最高点,这里用了一个全曲紧张度最高的九音和弦来衬托,这一和弦包含了九个不协和音程,紧张值猛增。之后,诗的第四联和钢琴尾声,音高组织又回到以五声为主的色彩,和声紧张度降低,最后甚至出现调性因素,然而钢琴和人声的调性对置又使音乐保持了无调性风格,整个乐曲风格取得统一与谐调。
从和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罗忠镕在这个作品中,并不是刻意地強调十二音和音的紧张度,而是根据音乐的发展和布局,谨慎而节制的设计和声的紧张值,使其与音乐自然贴合。在这首作品当中,我们也能明显地感受到与中国古诗意境相合的五声性色彩。
结 语
《涉江采芙蓉》这首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现代作曲技法艺术歌曲,在作曲技法上采用了十二音序列的手法,无论是旋律中的十二音设置,还是和声中的十二音带来的新奇紧张性,以及由此导致的调性分解,都是当时作曲技法上的大胆创新。而同时又能兼顾这首中国古诗的意境,在其中融入五声性设置,使旋律与和声都散发出浓浓的中国民族气息,也使这首作品成为结构严谨、色彩新奇而朴素的新时代珍品!
[参 考 文 献]
[1]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刘涓涓.罗忠镕艺术歌曲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5.
[3]薛 瑾.罗忠镕的五声性十二音其应用[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04).
[关键词]罗忠镕;涉江采芙蓉;十二音;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5-0057-02
罗忠镕是我国20世纪新音乐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我国当代融会西方 20 世纪现代作曲技法于中国五声音调艺术歌曲的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其艺术歌曲创作贯穿于他的创作始终,风格多变,素材丰富。他的作品以广义的五声性风格在扩展“歌曲”概念的同时,保留了人声旋律的线条性质和特定的发声方式,不但注重音乐性与技术性,同时相对保留了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在联系而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是罗忠镕运用了十二音技法创作并公开发表的第一首十二音作品。古诗《涉江采芙蓉》是东汉末年流传的一首五言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高居,忧伤以终老。”这首古诗朴素生动,也是被认为诗词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对于为何选择20世纪的作曲技法来为一千七百年前的诗歌谱曲,罗忠镕解释说,“《涉江采芙蓉》因为它那个时代的关系,拿中国人来说,感情还是很古典的,感情还是非常淡的,所以我在里面用十二音来写的话有个什么样的好处呢?也可以避免那种过浓的感情,过分浓的、浪漫派的那种东西。十二音这种风格,正好适合于表现《涉江采芙蓉》这样的风格。”
这首歌曲的“诗”与“乐”微妙的统一在现代作曲技法的架构之中,同时又透出浓浓的中国古风,相辅相成的体现出歌曲的深刻意境。
一、旋律写作技术
在《涉江采芙蓉》中,罗忠镕依据诗歌特点将每两句诗谱成一个乐句,整个音乐结构处理为方整的单二部曲式,加强了作品的统一性。罗忠镕按照十二音技法规范的要求设计了音乐序列来数控其音乐旋律,以十二音技法的奇特来表现诗歌意境的悠远。
这个序列最先在引子中展现其原型,它是一个局部有调但整体无调的序列,注意了五声性音调的融入,完全避开小二度和三全音这些与五声音调不谐调的音程,体现了该作品的五声性风格。序列中的调性因素只在局部起作用,而且由于和声的作用,这些局部调性互相排斥,互相抵消,导致整个音乐始终保持“无调性”的风格特征。在歌曲发展的过程中,这一序列依次运用了“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各种形态呈示,暗合了诗歌中的“起”“承“转”“合”。
在罗忠镕的这首艺术歌曲中,人声旋律写作没有像“新人声主义”那样字词与字义分离或肢解发音,而是沿袭传统艺术歌曲将旋律走向与歌词、语言紧密联系的处理方式,充分运用中外旋律技术来表达字音、表现词义。没有刻意追求人声技术的高、难、新,也没有放弃人声的旋律特性和抒情功能。严格按“依字行腔”与“依义行腔”的旋律写作手法来体现歌词内容中的语义和情感,整首歌曲没有一个“倒”字。而且旋律的节奏型也考虑了五言诗的格律特点,每句几乎都采用了语言性的逆分节奏型。
第一句的“涉江采芙蓉”,旋律以迂回下降的序列呈示了一个动态的画面,“兰泽多芳草”则与开始的#F呈纯四度上行发展,音乐至此一片明媚,紧接着 “采之欲遗谁” 以小三度上行腔格把音乐带到第一个高潮和亮点,并延长之后转身下行,音乐的忧伤韵味初见。而之后的“所思在远道”的“在”和“远”更是以一字多音的写作手法让音乐充满惆怅和美感。第二段以序列的倒影开始,“还顾望旧乡”大六度上行大跳处理让音乐进入高潮,蜿蜒上升,“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最后一句“忧伤以终老”更是深切吁叹万里相隔的忧伤。旋律处理为句首冠音,伴随慢速和细腻的力度曲折下行至低音区,形象地传达出感叹的语调。
从旋律的技法分析来看,这首作品继承了传统的原则,既有现代风格特征,又保有中国传统的韵味。
二、和声写作技术
和声是艺术歌曲表现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写作技术需要之一。而十二音序列的和声结构与传统的和弦结构及色彩又完全不同,最讲究紧张度的起伏,和声紧张度必须与音乐中情绪的发展相适应,力求和声进行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涉江采芙蓉》中,由于其序列中的五声性特色,也就为和弦的五声性提供了可能,然而也同时由于序列中的非五声性因素显而易见,和声的紧张性也就自然同时作用于全曲。
在这首歌曲中,并没有明显的戏剧性冲突,和弦也基本是线性的,似乎只起点染的作用。引子中,序列音以“纵横法”分配,十分淡雅。前8小节都是“两音和弦”,而且都是大二度,并没有突出音乐的紧张度,主要起润饰线条的色彩作用。到第9小节才出现两个三音和弦,加上旋律音,是两个紧张度低的“五声性和弦”,不包含半音和三全音,也起的是色彩作用,正好做了“芳草”的衬托。第11小节虽然出现了一个六音和弦,包含一个半音,没有三全音,和声紧张度有所增长。
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和声的紧张度也逐步增长,出现了包含两个三全音,一个半音的五音和弦。而“路”字到达音乐最高点,这里用了一个全曲紧张度最高的九音和弦来衬托,这一和弦包含了九个不协和音程,紧张值猛增。之后,诗的第四联和钢琴尾声,音高组织又回到以五声为主的色彩,和声紧张度降低,最后甚至出现调性因素,然而钢琴和人声的调性对置又使音乐保持了无调性风格,整个乐曲风格取得统一与谐调。
从和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罗忠镕在这个作品中,并不是刻意地強调十二音和音的紧张度,而是根据音乐的发展和布局,谨慎而节制的设计和声的紧张值,使其与音乐自然贴合。在这首作品当中,我们也能明显地感受到与中国古诗意境相合的五声性色彩。
结 语
《涉江采芙蓉》这首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现代作曲技法艺术歌曲,在作曲技法上采用了十二音序列的手法,无论是旋律中的十二音设置,还是和声中的十二音带来的新奇紧张性,以及由此导致的调性分解,都是当时作曲技法上的大胆创新。而同时又能兼顾这首中国古诗的意境,在其中融入五声性设置,使旋律与和声都散发出浓浓的中国民族气息,也使这首作品成为结构严谨、色彩新奇而朴素的新时代珍品!
[参 考 文 献]
[1]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刘涓涓.罗忠镕艺术歌曲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5.
[3]薛 瑾.罗忠镕的五声性十二音其应用[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