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道陶艺教学内容的思考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xiangtou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中,陶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但以当代陶艺而论,处于领先地位的却是欧、美、日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究其根源,经济基础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是普及教育的推广滞后,使我们这个陶瓷大国在陶瓷艺术方面发展缓慢。纵观其他国家的现代陶艺教学的经验和模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针对普通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使现代陶艺教育成为素质教育更加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普通陶艺 民间艺术 现代陶艺 素质教育
  
  普通陶艺一词是相对艺术院校的陶艺专业而言的。之所以称为“普通”,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专业技术上要求较低;其二是针对大众化的普及教育,教授对象是非专业人士,不受年龄限制,学习陶艺课程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加强动手能力、增加生活情趣等等,而不是潜心研究此专业。
  陶艺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艺术,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新石器时期至今,一直伴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技术的更新而发展,一直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的生活。
  从物质上看,陶艺源于泥土,从偶然成型到精心制作,陶器以最质朴的形式进人日常生活。随着经验的积累,不断的改进窑炉;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的发现、发明新的材料;从粗放的陶土到细腻的瓷土、从原始时期的素陶到今天陶瓷器中斑斓的釉色、从简单的图案到精美的绘画,陶艺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除了餐具、茶具、酒具、罐、坛等日用品之外,还用于雕塑、陈设类的艺术品,桌面、凳子等家居装饰,以及墙面、瓦檐等建筑装饰方向。时至今日,陶瓷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特种陶瓷甚至应用在钟表、航天等精密仪器上。在历史的长河中,陶艺发展的每一个进程都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艺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了精神的产物。
  人类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上,常常把大地比喻为母亲,而以泥土为原材料的陶艺,以原始、质朴的特点决定了她与人类天然的亲近感。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论有多少新的材料可以使用,陶瓷器皿仍然是大众最喜爱的日用品。正因如此,陶艺可以成为最具群众基础的一门艺术。
  
  一、理解“器”的本质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日用陶瓷器已经成为一个存放物品的符号,加之新材料的出现和技术的多样性,许多容器以华丽的外表或怪异的外形来吸引顾客,而很少有人去关注作为“器”的本质和内涵。以最常用的茶杯为例。喝茶能静心、凝神,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使喝茶成为一种艺术。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杯作为盛茶的用具,品种之多、造型之丰富不必赘述,民间仅对紫砂壶的造型就有“方非一式,圆无一相”之说。中国传统陶瓷一直遵循着:“制器者尚象”、“物我统一”,这一法则制,不论造型如何改变,重要的是营造出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和精神空间。
  在普通陶艺课程的学习巾,从儿童到退休的老人,无论是哪一个年龄层的学生,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创作欲望极其高涨。尽管技巧还很不成熟,紫砂茶杯仍然是大多数人首选的第一个制作的作品,其原因有四:第一,认为这种器形最简单且体积小巧,可能容易成功;第二,使用率最高;第三,紫砂杯泡茶有独特的韵味;第四,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亲人或朋友。
  整个陶艺课程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发展过程。一个简单的容器,经过水、陶泥与手亲密无间的接触而成型,没有华丽的装饰和釉色,甚至由于技术原因有点变形,但经过高温的锤炼,表现出的是泥土的本色,坚硬而又脆弱,表面有些粗糙但质朴而温暖,和机器生产的冷冰冰的玻璃制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想象,制作者自己使用时,会有怎样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当亲人们捧着这个杯子喝茶时,会有怎样的感动与感慨。日用陶瓷就是以这种平凡、朴实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普通陶艺课程以返朴归真的状态让大家理解,无论外表与功能如何变化,“器”的本质始终不变,即追求简提供洁的艺术风格、独特技法、文化的认同和精神上的满足。
  
  二、学习民间艺术的精髓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先生曾提出:民间文化、包括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有教育的承担。对民间文化的教育保护与传承,应该涵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大领域……其目的是:唤起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提供文化创新的土壤与条件,弘扬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以陶土为原材料的艺术品不计其数,表现出浓厚的民俗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河南浚县泥咕咕中各式展翅欲飞的鸟儿,源于先民们对太阳鸟的崇拜;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至今还能买到水牛造型的陶哨,表现出牛与人类深厚的感情;古人认为羊是吉祥善良的动物,所以有“三阳开泰”、“羊兆祥瑞”之说。普通陶艺的课程应紧紧抓住这一主题,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民间文化的内涵及简单的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掌握民间艺术中贴近生活、不拘形式的创作特点,除了欣赏那些体型较小、造型简练生动、以瑞祥动物题材为主的、带有很强的娱乐性的玩具以外,还可以拓宽思路,借鉴木雕、剪纸、面具、木偶等艺术门类的造型及表现方法进行创作,同样别有韵味。
  祥瑞题材早在商周时期就运用在玉器上并沿用至今,先民们寄情于物来表达对生活的期盼和热爱。如选用百鸟之王的凤凰来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夫妻和谐,白鹤有清高、纯清、长寿之喻,百花之王牡丹象征繁荣富贵,鲤鱼的鲤与礼同音,鱼与裕谐音,寓意腾达、富裕,婴儿抱莲花称为莲生贵子,小儿放爆竹称为竹报平安,梅花喜鹊称为喜上眉梢,莲花和鱼组合称为连年有余……总之,围绕着“福、禄、寿、喜、和合、吉祥如意”等内容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完整的体系。通过运用这些具有美好的寓意图案,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审美取向。而且,对于非专业人士的创作,在形式上可避免传统陶艺巾复杂的工艺技术,选择学习民间陶艺就地取材、朴素大方、不加修饰、只求意到的原则,可以是信手捏成的小玩意,也可以是精雕细琢的装饰板。这样的作品,既没有重大的历史题材,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内容,却能反映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淳朴善良的愿望,流露出纯真的情感和原始之美。
  在地大物博的中国领土上,不同民族的艺术构成了五彩斑斓的民间文化,在其数千年的历史中,无论是北方深厚古朴的风格还是南方精致细腻的传统,都是现代艺术教育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三、感悟现代艺术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各个艺术领域都是一个焦点话题,陶艺也不例外。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陶艺的属性,使陶艺不再受“器”的约束,从而涉足到了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实现了功能上的扩大。
  现代陶艺的表达形式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被后人称为“奥蒂斯革命”。当 时在洛杉矶县立美术学院任教的彼得·沃克思受当时的抽象表现主义和行为画派的影响,尝试并实践以自由、偶发的形式进行创作,充分体现粘土的性格,而完全抛弃传统形式的制陶方式和审美观念。同时期,被日本陶艺界称为划时代的巨匠的陶艺家八木一夫也不约而同地进行着全新的陶艺实践,1954年八木一夫的作品《萨姆萨先生的散步》成为日本现代陶艺史上的里程碑,许多陶艺家都纷纷从传统陶艺转向纯粹造型的前卫风格。
  每一个产地的粘土都有独特的属性,从最常见的粗糙的黄土到景德镇盛产的精细的瓷土都传达着不同的表情,所以现代陶艺家在创作中更加注重材料自身的特性。艺术家们在创作时采用揉、压、挤、拉、贴、堆、塑、搓、拆、印、撕等手法来表现出泥土在不同条件下的肌理、纹饰和釉色,表达自我个性,表达自己的观念,将陶瓷制作工艺的痕迹和过程作为一种美的形式充分展示。八木一夫经常强调说:“我与粘土的关系可以说是生命共同体。这是我最坚强的地方,也是我最软弱的地方。无论如何,我只想纯粹地对待粘土”。现代陶艺作品重视个人体验,侧重于诉说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具有文化的多元性。另外,各种土与釉的结合以及不同的烧成方法也给作品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和出人意料的效果,传递出或热烈、或含蓄、或刚直、或温柔的情感。尽管很多现代陶艺作品的造型很抽象,但正因为艺术家极富才情的创造使之具有了全新的审美理念,给陶艺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所以依然令人着迷并为之倾倒。
  
  四、结 语
  
  陶艺作品表达了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通过陶艺活动,人们进行了传统与现代、手工和机械、艺术与工艺、删t与后现代的交流与对话,真正感受到陶艺的无限魅力。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残酷竞争中,陶艺课程是一种促进身心健康的、能让普通人接受的艺术教育形式。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陶艺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艺术课程。以美国和日本为例,普通陶艺课程从幼儿园到大学、社区教育以及个人工作室中都有设置。特别是在日本,不仅有众多的陶艺家和不同风格流派并存,而且饮食、茶道两大门类带动了社会对陶瓷器皿的大量需求,因此,民艺派的实用性陶艺的研究和创作上在世界上独占头熬。按人口比例推算,日本是世界上陶艺家最多的国家,自然、朴实、理性、精巧的审美境界,成为日本陶艺的显著特征。
  有别于专业陶艺的教学模式,普通陶艺不会要求学生用大量时间练习拉胚、盘筑等技术,也不必系统的学习釉料配置这样深奥的化学知识,而把重点放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创造能力、提高艺术修养等方面。
  我国目前在福建、浙江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已把陶艺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并列为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大纲,陶艺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已被日渐重视。通过陶艺课程的学习,其一,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审美得到提高,增强爱国热情。其二,在加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调节心理情绪、张扬个性、促进创新思维。其三,由于工艺的独特性,陶艺也是一项体力活动,从练土到成型的过程,就是整个身体锻炼的过程。
  总之,普通陶艺课程本着重视文化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原则,从多方面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吻合,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其他文献
[摘要]影视艺术其实是一种想象与真实辨证统一的艺术,而真人与动画结合电影的魅力正在于它以现实的“真人”为中介,在现实与想象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仅使神奇的3D动画意象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力,同时又使得想象世界的“真实感”得以进一步增强,使幻想成为了现实。  [关键词]真人与动画 影视特效 3D特效 数字技术    在整个人类的艺术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门艺术像电影这样依赖于科学技术。电影随着科技的发展
期刊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极富后浪漫主义色彩。他的代表作之一《第二钢琴协奏曲》集中了作曲家所有的音乐魅力:伤感与憧憬的浪漫音响、浓郁醇厚的抒情旋律,以及作曲家含蓄与温暖、抑郁与热情的浪漫情怀。是作曲家留给世人最受欢迎的旷世之作。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钢琴协奏曲》 伤感 浪漫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家,
期刊
[摘要]《听说》有着台湾电影固有的小矫情,也有偶像剧的拍摄手法,镜头里却渗着人生的滋味。《听说》中的爱是纯粹的,但夹杂了并不纯粹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在梦境里徜徉,但必须在现实中生活。有着现实背景的影片,观众自然会感同身受的融入电影。影片在完美扣合主题的情况下,还透露出一种平淡中的真情,低调而华丽,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滋味。  [关键词]叙事结构 角色 语言 温情    《听说》故事情节简单,线索单一,
期刊
[摘要] 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无疑是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小说塑造了许多备受青少年喜欢的英雄人物,特别是男主人公哈利波特。作家在塑造这些人物时既传承了许多传统西方英雄史观的概念,又融入了一些现代新的流行元素,使得哈利波特成了这个时代的炙手可热的英雄人物的代表之一。  [关键词] 哈利波特 救世 爱 宽容 英雄主义    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无疑是最畅销
期刊
[摘要]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资源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在一个白人文化为主的文化背景下,族裔作家往往以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作为创作题材,并因此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莫里森以黑人民俗文化作为写作资源,充分发掘并利用黑人民俗文化资源重建民族文化与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民俗文化 集体无意识 认同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民俗
期刊
[摘要] 以文艺批评家和戏剧家身份闻名的李健吾把他一生信奉的人性精神实践于戏剧创作和戏剧评论上,他的戏剧和剧评以具有人情、人理、人趣而透着一股人性精神,这是他在剧坛上处于稳固地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戏剧 人性 人情 人理 人趣 李健吾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49  李健吾一生从事的文学活动很多,戏剧、散文、小说、诗歌、文学批评、学术他
期刊
[摘要] 通过比较聂华苓与白先勇“台北人”主题小说,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相似的迁移流散经验中,在选择同为台湾背景题材上如何看取不同层次的创伤经验人物,对人物的人生意义做了不同设定,使得形成不同主题,并产生了女性作家非女性化写作和男性作家女性化写作的风格和笔调。两者各呈异彩,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同的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 迁移与创伤 放弃与救赎 缺失与虚妄 悲悯与嘲讽    聂华苓是海外华文
期刊
摘要: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是作家对自己青春岁月的一种追忆与反思,其中“鼠”和叙事者“我”的形象可以说是经历了学潮的理想幻灭的一代人的艺术写照。  关键词:村上春树 “青春三部曲” 幻灭人物形象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早期作品《且听风吟》(1979)、《1973年的弹子球》(1980)、《寻羊冒险记》(1982)被统称为“青春三部曲”,这三部小说无论是在人物还是主题上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故事的连续
期刊
摘要:八宝铜铃舞是依附于土家族梯玛宗教仪式中的,舞蹈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神歌、道具、祭祀偶像等一同构成完整的崇拜仪式,其发展、传承方面面临多种不利因素。梯玛文化正遭遇消亡的窘境,对梯玛文化和八宝铜铃舞的抢救迫在眉睫。  关键词:土家族 八宝铜铃舞 传承 保护    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才塑造了各不相同的民族,面对民族文化衰退加剧的趋势,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抢救和保护
期刊
摘要:《想飞的铜琴少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天才”的电影,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教育与心理”的电影,毋宁说这是一个关于being human的寓言。“天才”之谜成为进入生与死隐喻世界的关键,由自杀事件突转为象征性自杀,生——死借由隐喻进入日常生命体验,个体生命的当下意义感在维特一系列的生命事件中露出端倪。  关键词:Vitus 隐喻 意义感    威廉·华兹华斯为世人留下了一份恬静的智慧,他在诗中写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