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隐喻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ojianpku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想飞的铜琴少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天才”的电影,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教育与心理”的电影,毋宁说这是一个关于being human的寓言。“天才”之谜成为进入生与死隐喻世界的关键,由自杀事件突转为象征性自杀,生——死借由隐喻进入日常生命体验,个体生命的当下意义感在维特一系列的生命事件中露出端倪。
  关键词:Vitus 隐喻 意义感
  
  威廉·华兹华斯为世人留下了一份恬静的智慧,他在诗中写遭“儿童是人类的父亲”,“我希望永远怀有孩子的赤诚”。这般虔诚的形貌是怎样的呢?他说:
  “每当我看见天上的虹彩,我的心就会欢跃激荡。”
  的确,小孩子总是这样,他们也总是情愿把看到的、听到的亦或感触到的一并贡献给“欢呼和雀跃”。他们对当下的体验被某些经历岁月多的人不屑为“一惊一乍”、“大惊小怪”,然而不得不承认,小孩子的这份纯真总会赢得羡慕的目光,甚至引来一声对行将结束的生命的感叹。在这个意义上,小孩子往往拥有更多的自由与幸福,而那些“老成”的人,恐怕是再也开启不了那颗仍在跳动却已麻木的心了。
  由之,倘不在医学的生理意义上,“生与死”、“生——死”,当有着更为深远的蕴藉。
  存在哲学认为,人生倘若未被赋予意义,即人若丧失了意义感,则必然陷入虚无荒诞的深渊,堕入精神的午夜。这个“虚无”(noting),就是具有隐喻意义的“死”。而另一个具有隐喻意义的“生”,那就是“我正在活着”(“being'’)。英语中正在进行时尤为突出了当下生命体验。当下生命体验只有获得意义感,才是“活在当下”。Beinghuman将个体从集体或族群中抽离。对自我身份(ego-identity)的理性认知,就是个体生命当下意义感。
  可想,一个从不关心自己的人,一个从未有过“我是谁?我怎么找不到自己了?”如此追问的人,与其说完满的善终,不如说未曾活过。而维特,这个小孩子,这个极度关注自己的小“天才”,当他遭遇到“自我的出走”时,生命便进入了无数的“生——死”隐喻中。
  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是一个beinghuman的寓言。揭开寓言神秘的面纱,进人隐喻的世界,关键在于破解“天才”之谜。钢琴少年维特,被他周围的人(家人、父母的同事、音乐学院教授、金融培训师)定义为“天才”,因为他拥有与生俱来的美好天赋。那么,何为“天才”呢?
  首先来进行词源学辨析,以期寻找解谜钥匙。Talent,指后天模范和得来的天才。Genius,指天生具有最高的创造性,独特的才能。由之。音乐天才、金融天才的维特的“天才”只能是genius。(虽然他的后天训练会令他更完满)然而还有一个词,尤为值得考量。与genius这个拉丁单词同一个词根“gen-”(生产、生殖)的词——genius,意思为起源、发生、创世纪。在《圣经·旧约》《创世纪》章有这样的描述:s0 Cod cmatedmenin hi8 ownimage,intheimage ofCod createdhe him。在西语文化中,人是上帝照着自己面貌创造出来的,因此“gen-”这一词跟意味着genius的神圣性。Genius还有一个近义词gift,意思是礼物、天资、天赋、才能,其庄重、文雅、恩赐的情感色彩在文化演变中已世俗化为欧美国家送给穷人的旧衣物,在售货、接待时所赠的赠品。至此,即可梳理出:genius乃是一件神圣的gift,是“上帝的恩赐”。将这几个词连在一起:God-person-genius-gift。后三者同出于God,也即人与“人的天赋”是浑然一体的(onen-),而非结合体(combination)。这也意味着当“geniusbeingnon-ego”,则人已处于分裂状态,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一个被割裂的人还是人吗?
  这把钥匙就是“检审”(think),检审被称作天才的人与他的天赋是一体的还是分裂的,则可以进入“生——死”的维度。
  诚然,钢琴教授的讲授是拙劣的(对一个钢琴天才而言);由于一心想成为飞行员,不堪忍受殷切期望其举世成名的压力,终于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维特一个人,乘着自制的飞机模型从家中楼顶坠地。这是影片最震慑人心的描述。问题在于:维特选择坠落的“死象”,仅仅由于上述理由么?为何选在风雨交加而非平静祥和之日?为何选择“飞下来”,仅仅因为他有一个飞行之梦?——诸多可能性使影片具有隐喻性。即诸选择极有可能是对某种相同东西的替换。Ronman'Jakobson在其《隐喻与换喻的两极》一书中指出,隐喻根植与相似幽的替换。那么,被替换的是什么呢?用检审钥匙,开启维特生——死之喻。
  无疑,维特是个真诚的小孩子,对生命事件葆有对自己诚实的敏感。这一份敏感使他极度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天赋,而不同于同样拥有天才的发明家父亲。父亲的天才即将获得巨大的商业前景,而维特躲在没有目光经过的庆功会的角落。听着、看着,意识到自己落人无人懂得欣赏、genius即将遭到肆虐炫耀的魔掌,他企图拒绝开放白己的领地,却被高大的父亲抱上板凳。——怎么办?
  对自己诚实的小孩子往往比思前想后的成人更具内在的坚定性,更易做出决断。维特用琴声大大嘲弄了人们的鉴赏力,然后在赞叹中隐去。genius南极企鹅般被抛进热带展览馆。他受伤了,深切意识到自己与genius的分裂。他找不到自己,无以呵护自己的存在。当他把自己反锁卧室,象征性的死亡发生了。
  在象征性死亡中,维特经历着死亡之痛。倘若没有求生意志介入,这象征性死亡将成其避难所,直至死亡降临。每一次自我与天赋的分裂,狰狞的收割者都会在麦田里舞动镰刀,直至生命不能承受。与其说小家庭教师自由的歌唱、和爷爷在一起的乡间生活唤醒了维特,不如说他对自己可贵的警省、分裂的痛感经验激起他对意义的追寻、对oneness的神性信仰。出乎意料的是,维特为了重生,再一次选择了死亡——雷鸣电掣之夜,从楼上飞下,试图以重创头部来破坏天才的大脑,只为再次醒来时可以做一个整全的普通人。这个选择,是维特意志的抗争;划破夜空的闪电,仿佛是灵光的显现与召唤。与心爱的飞行器捆绑一起,和梦想一起展翅,带着微笑,终于在暴风雨中飞翔了。经由fight-light-fight,维特再次重生,获享自由。
  既然这一象征性自杀来自强大的意志。他要负起自己的选择,此乃存在主义精要。小心瞒过医学简单的智力评测,耐心忍受弹琴的木讷,束缚能力的对弈即输,他用意志包藏起天赋,将它保护起来,阻止分裂,持有内在的整全。由自杀事件突转为象征性自杀,生——死借由隐喻进入日常生命体验,寻到个体此在。
  这终究是个悲凉的故事,或说几多悲壮。每个人随时可能与虚无遭遇。维特重获新生,而有些人却没有看透维特行为的教育意义,堕入深渊。维特父母不是善于领悟的好学生。母亲在维特“丧失”天赋后,日渐消沉,嗜酒、酗烟,虽生犹死。父亲被辞退,天才在商业市场运作中一文不值。他不得不逃到乡下。在父亲递过来的咖啡里寻求安慰。他们未能在维特那里学到重生的秘笈。
  结局看似完美。维特重新展露钢琴天赋,成功举办独奏音乐会;母亲再获“天才母亲”荣耀;父亲欣然接受儿子为他夺回来的公司。令人担忧者,昔日是否会重来?
  生——死隐喻,被看上去的完满掩埋
其他文献
[摘要] 《迷魂记》是20世纪50年代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经典之作,是他的“控制艺术”中最坦率和最具忏悔性的作品。这部心理剧充满神秘、灵异、爱情和谋杀的气氛,拥有很多不同的阐释角度。在这部影片中男性的欲望窥视和女性的自我凝视主题同时存在,以不同的视觉图像很好地反映了电影叙述中产生视觉快感的内在性别心理结构机制。  [关键词]《迷魂记》欲望 凝视 恋物癖 景观    影片《迷魂记》叙述了Scotti
期刊
[摘要]影视艺术其实是一种想象与真实辨证统一的艺术,而真人与动画结合电影的魅力正在于它以现实的“真人”为中介,在现实与想象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仅使神奇的3D动画意象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力,同时又使得想象世界的“真实感”得以进一步增强,使幻想成为了现实。  [关键词]真人与动画 影视特效 3D特效 数字技术    在整个人类的艺术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门艺术像电影这样依赖于科学技术。电影随着科技的发展
期刊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极富后浪漫主义色彩。他的代表作之一《第二钢琴协奏曲》集中了作曲家所有的音乐魅力:伤感与憧憬的浪漫音响、浓郁醇厚的抒情旋律,以及作曲家含蓄与温暖、抑郁与热情的浪漫情怀。是作曲家留给世人最受欢迎的旷世之作。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钢琴协奏曲》 伤感 浪漫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家,
期刊
[摘要]《听说》有着台湾电影固有的小矫情,也有偶像剧的拍摄手法,镜头里却渗着人生的滋味。《听说》中的爱是纯粹的,但夹杂了并不纯粹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在梦境里徜徉,但必须在现实中生活。有着现实背景的影片,观众自然会感同身受的融入电影。影片在完美扣合主题的情况下,还透露出一种平淡中的真情,低调而华丽,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滋味。  [关键词]叙事结构 角色 语言 温情    《听说》故事情节简单,线索单一,
期刊
[摘要] 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无疑是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小说塑造了许多备受青少年喜欢的英雄人物,特别是男主人公哈利波特。作家在塑造这些人物时既传承了许多传统西方英雄史观的概念,又融入了一些现代新的流行元素,使得哈利波特成了这个时代的炙手可热的英雄人物的代表之一。  [关键词] 哈利波特 救世 爱 宽容 英雄主义    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无疑是最畅销
期刊
[摘要]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资源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在一个白人文化为主的文化背景下,族裔作家往往以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作为创作题材,并因此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莫里森以黑人民俗文化作为写作资源,充分发掘并利用黑人民俗文化资源重建民族文化与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民俗文化 集体无意识 认同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民俗
期刊
[摘要] 以文艺批评家和戏剧家身份闻名的李健吾把他一生信奉的人性精神实践于戏剧创作和戏剧评论上,他的戏剧和剧评以具有人情、人理、人趣而透着一股人性精神,这是他在剧坛上处于稳固地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戏剧 人性 人情 人理 人趣 李健吾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49  李健吾一生从事的文学活动很多,戏剧、散文、小说、诗歌、文学批评、学术他
期刊
[摘要] 通过比较聂华苓与白先勇“台北人”主题小说,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相似的迁移流散经验中,在选择同为台湾背景题材上如何看取不同层次的创伤经验人物,对人物的人生意义做了不同设定,使得形成不同主题,并产生了女性作家非女性化写作和男性作家女性化写作的风格和笔调。两者各呈异彩,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同的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 迁移与创伤 放弃与救赎 缺失与虚妄 悲悯与嘲讽    聂华苓是海外华文
期刊
摘要: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是作家对自己青春岁月的一种追忆与反思,其中“鼠”和叙事者“我”的形象可以说是经历了学潮的理想幻灭的一代人的艺术写照。  关键词:村上春树 “青春三部曲” 幻灭人物形象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早期作品《且听风吟》(1979)、《1973年的弹子球》(1980)、《寻羊冒险记》(1982)被统称为“青春三部曲”,这三部小说无论是在人物还是主题上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故事的连续
期刊
摘要:八宝铜铃舞是依附于土家族梯玛宗教仪式中的,舞蹈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神歌、道具、祭祀偶像等一同构成完整的崇拜仪式,其发展、传承方面面临多种不利因素。梯玛文化正遭遇消亡的窘境,对梯玛文化和八宝铜铃舞的抢救迫在眉睫。  关键词:土家族 八宝铜铃舞 传承 保护    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才塑造了各不相同的民族,面对民族文化衰退加剧的趋势,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抢救和保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