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教学而言,手机瘾症显然是一个消极因素,但只要条件具备,消极因素也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若投其所好,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自媒体传播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把手机成变成教学的一种有效工具,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创造性转化。
关键词:手机上瘾症;手机依赖;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7-0005-03
手机瘾症,即手机上瘾症,是指长时间的“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即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以及在公共场合不顾他人感受肆意地使用手机[1]。从心理学角度讲,手机依赖是一种”成瘾行为”(addictive behaviors),和上网成瘾本质一样,综合最新的研究界定,其定义应为:由于手机使用失控,个体呈现出的一种痴迷状态。个体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如果较轻的话,就会表现出明显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等的改变;如果程度严重的话,则也许会造成个体社会功能损伤,更为甚者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2]
在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无论是寝室、图书馆还是课堂,大学生无节制地使用手机,有的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甚至对于老师严禁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要求置若罔闻,各个高校出台的管理措施收效甚微。
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探讨利用手机成瘾向教学手段的转化,是顺势而为,是大禹治水“疏导”的方式。把手机成变成教学的一种有效工具,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创造性转化。
一、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实现教师主体的创造性转化
在针对大学生发放的1200份“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调查问卷中,回收有效问卷1130份,有效率94.2%。大学生在通话功能以外,使用率最高的手机功能是QQ、微信这种社会化传播交流的工具,占受访者的93.8%,其次是购物支付功能,占受访者的41.5%,这些数据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也印证了大学生群体交往、学习、生活的网络行为取向。除开以上两个数据外,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就是拍照了!占受访者的30.9%(见图1),也就是说,每三名大学生中,就有一位喜欢用手机拍照。
在摄影实践教学中,我尝试将计就计,投其所好,将手机作为教学工具,拓展学生对手机功能的认识,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学生可以拿着手机上课,自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1.弹幕课堂,师生互动,即时掌握学生状态。课堂改革,创造性转化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可以拿着手机上课,是课堂改革与时俱进的积极探索。弹幕课堂因为课堂形式新颖,课堂发送弹幕,促进了良好的师生互动,让课堂气氛活跃,相比传统课堂更受大学生的欢迎,学生学习兴趣比以往更加浓厚,学习效率比传统课堂高,大家对课程的专注度也会大大提高。
逻辑严谨的弹幕课堂设计,不会导致因为使用手机浪费时间成本,由于智能手机的交互特性,网络化教学,课堂形势新颖,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调动课堂氛围便易如反掌。弹幕互动模式让一些不敢在課堂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参与进课堂,比如通过手机答题(见图2);还可以让老师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统计课堂到课率,哪位同学回答对了问题,用时最短等(见图3),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组织效率很有帮助。
2.手机摄影硬件条件成熟,操作简便直观,增强学习自信。目前主流手机在拍照功能的配置上越来越专业,利用手机学习摄影已经具备条件。很多摄影基础知识可以通过手机实践来得到体现和训练。比如对焦训练,相机需要按键操作,手机只需要点击屏幕,焦点需要在哪里,手指就点哪里!操作比起相机更加简便直观,容易上手,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
在曝光实践中,光圈快门的正确组合获得正常曝光量是一个难点,但是在手機屏幕上,曝光量的变化变得很直观,画面是暗了还是亮了,通过手指滑动光圈大小与快门时间,光量变化便可以直接在屏幕上看到!这种一目了然的变化,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光圈与快门在平衡曝光上的互易组合关系。
现在很多手机的拍摄功能都配备了感光度和白平衡调节,有了这些功能设置,手机俨然成了一部专业相机,而它的便携性、亲民性更是专业相机所不具备的,所以利用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将其转化为学习工具,首先在心理上学生对这个工具非但不排斥,而且具有天生的亲和感,使用手机实践摄影知识,便做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
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学生是更乐于接受相机还是接受手机,我曾连续三年做过实践对比,每次实践我都将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使用相机,一组使用自己的手机。通过对比发现,即使授课再详细,学生在拿到相机后,面对专业的界面和复杂的按钮,都是发蒙的感觉!由于相机更倾向于真实地记录影调和色彩,拍摄出来的作品饱和度低、反差度低、色彩层次灰暗,对于初学摄影尤其不会后期的同学来说,创作自信就没有了。但是使用手机的同学,对于自己的手机界面轻车熟路,即使一些拍照设置以前不曾了解,但是在实践拍摄中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很快上手!而且在了解和发挥了该功能的作用后,学生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情不自禁,欢呼雀跃!这样就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和欲望,要迫不及待地去一显身手。
3.各种拍照APP创意无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女性而言,最熟悉的莫过于“美颜相机”,它颠覆传统拍照效果,可以自动美颜和智能美型,这款APP同样也受女生追捧,在自我愉悦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女生对于拍照功能的追求。还有很多APP把图片编辑做得有格调又有趣。这些软件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中文字体、完整的编辑工具,还可以自由选择预设的模板,然后进行二次创作,编辑出文艺范十足的摄影作品。无论是专业性很高的摄影编辑软件,还是可以轻松搞定的主题性APP,网络上应有尽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这些创意无限的手机APP,以其意想不到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学生对拍照功能的探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媒体传播展现自我,增强学习内驱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提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包括:(1)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2)自我提高内驱力(ego-enhancement need);(3)附属内驱力( affiliative drive)。[3]简言之,认知内驱力是一种基本的求知需要,附属内驱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是为了博得外部赞扬或认可。而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凭借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4]在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有效地调动这种外部动机,可以使大学生获得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反过来促进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取得良性循环。
在针对大学生发放的“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调查问卷中,“上课时或者无聊时,你最喜欢用手机做什么?”结果显示,看视频或者网络直播达到36.9%,从无环境限制时的第四位一跃成为第一位。但是使用QQ或者微信进行自媒体传播交流占受访者的34.3%,只比看视频或者网络直播低2.6个百分点,居第二位。(见图4)
根据大学生喜欢使用自媒体传播交流的网络行为特点,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顺水推舟,不是去限制大学生使用这些工具,而是把他们喜欢使用这些APP的特点加以利用,用以对学习的传播、交流,减少他们秀美食、衣着、旅行这些意义不大的事情。笔者根据网络营销案例,做如下实践:
1.点赞积分。拍摄出满意的作品,大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等自媒体向外传播。传播的目的第一是展现自我,得到肯定,这也是摄影的终极目的所在;第二是得到回馈,得以知道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考评一张照片传播的有效到达率,可以通过点赞数量和留言数量来统计。通过点赞数量,考评传播效果,给予一定分值,作为平时成绩。
2.留言互动,提升观点。如果一味寻求点赞,浪费大量时间,就不是我们的初衷了。在每个实践课程之后,都会有针对实践作业的点评,以前都是以老师点评为主。现在将这个环节变成三方互动甚至是多方互動,所以考评依据主要是QQ或者微信留言中对这张作品的评论,学生从留言中的核心观点出发,进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老师总结点評。
自媒体传播学习成果,得到肯定,个人价值得以体现,获得自我实现,学习的内在动力将得到增强;通过多方互动来阐述对于一幅作品的看法,视角多元,思维得以碰撞,并且活跃了课堂氛围;利用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将其转化为学习手段,在摄影实践教学中,是与时俱进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Brod C Technostress:The human cost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M].reading,MA:Addison-Wesley,1984:162.
[2]王小辉.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3]郭英.学习动机教育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3-98.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8
关键词:手机上瘾症;手机依赖;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7-0005-03
手机瘾症,即手机上瘾症,是指长时间的“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即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以及在公共场合不顾他人感受肆意地使用手机[1]。从心理学角度讲,手机依赖是一种”成瘾行为”(addictive behaviors),和上网成瘾本质一样,综合最新的研究界定,其定义应为:由于手机使用失控,个体呈现出的一种痴迷状态。个体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如果较轻的话,就会表现出明显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等的改变;如果程度严重的话,则也许会造成个体社会功能损伤,更为甚者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2]
在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无论是寝室、图书馆还是课堂,大学生无节制地使用手机,有的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甚至对于老师严禁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要求置若罔闻,各个高校出台的管理措施收效甚微。
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探讨利用手机成瘾向教学手段的转化,是顺势而为,是大禹治水“疏导”的方式。把手机成变成教学的一种有效工具,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创造性转化。
一、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实现教师主体的创造性转化
在针对大学生发放的1200份“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调查问卷中,回收有效问卷1130份,有效率94.2%。大学生在通话功能以外,使用率最高的手机功能是QQ、微信这种社会化传播交流的工具,占受访者的93.8%,其次是购物支付功能,占受访者的41.5%,这些数据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也印证了大学生群体交往、学习、生活的网络行为取向。除开以上两个数据外,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就是拍照了!占受访者的30.9%(见图1),也就是说,每三名大学生中,就有一位喜欢用手机拍照。
在摄影实践教学中,我尝试将计就计,投其所好,将手机作为教学工具,拓展学生对手机功能的认识,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学生可以拿着手机上课,自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1.弹幕课堂,师生互动,即时掌握学生状态。课堂改革,创造性转化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可以拿着手机上课,是课堂改革与时俱进的积极探索。弹幕课堂因为课堂形式新颖,课堂发送弹幕,促进了良好的师生互动,让课堂气氛活跃,相比传统课堂更受大学生的欢迎,学生学习兴趣比以往更加浓厚,学习效率比传统课堂高,大家对课程的专注度也会大大提高。
逻辑严谨的弹幕课堂设计,不会导致因为使用手机浪费时间成本,由于智能手机的交互特性,网络化教学,课堂形势新颖,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调动课堂氛围便易如反掌。弹幕互动模式让一些不敢在課堂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参与进课堂,比如通过手机答题(见图2);还可以让老师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统计课堂到课率,哪位同学回答对了问题,用时最短等(见图3),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组织效率很有帮助。
2.手机摄影硬件条件成熟,操作简便直观,增强学习自信。目前主流手机在拍照功能的配置上越来越专业,利用手机学习摄影已经具备条件。很多摄影基础知识可以通过手机实践来得到体现和训练。比如对焦训练,相机需要按键操作,手机只需要点击屏幕,焦点需要在哪里,手指就点哪里!操作比起相机更加简便直观,容易上手,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
在曝光实践中,光圈快门的正确组合获得正常曝光量是一个难点,但是在手機屏幕上,曝光量的变化变得很直观,画面是暗了还是亮了,通过手指滑动光圈大小与快门时间,光量变化便可以直接在屏幕上看到!这种一目了然的变化,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光圈与快门在平衡曝光上的互易组合关系。
现在很多手机的拍摄功能都配备了感光度和白平衡调节,有了这些功能设置,手机俨然成了一部专业相机,而它的便携性、亲民性更是专业相机所不具备的,所以利用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将其转化为学习工具,首先在心理上学生对这个工具非但不排斥,而且具有天生的亲和感,使用手机实践摄影知识,便做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
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学生是更乐于接受相机还是接受手机,我曾连续三年做过实践对比,每次实践我都将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使用相机,一组使用自己的手机。通过对比发现,即使授课再详细,学生在拿到相机后,面对专业的界面和复杂的按钮,都是发蒙的感觉!由于相机更倾向于真实地记录影调和色彩,拍摄出来的作品饱和度低、反差度低、色彩层次灰暗,对于初学摄影尤其不会后期的同学来说,创作自信就没有了。但是使用手机的同学,对于自己的手机界面轻车熟路,即使一些拍照设置以前不曾了解,但是在实践拍摄中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很快上手!而且在了解和发挥了该功能的作用后,学生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情不自禁,欢呼雀跃!这样就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和欲望,要迫不及待地去一显身手。
3.各种拍照APP创意无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女性而言,最熟悉的莫过于“美颜相机”,它颠覆传统拍照效果,可以自动美颜和智能美型,这款APP同样也受女生追捧,在自我愉悦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女生对于拍照功能的追求。还有很多APP把图片编辑做得有格调又有趣。这些软件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中文字体、完整的编辑工具,还可以自由选择预设的模板,然后进行二次创作,编辑出文艺范十足的摄影作品。无论是专业性很高的摄影编辑软件,还是可以轻松搞定的主题性APP,网络上应有尽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这些创意无限的手机APP,以其意想不到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学生对拍照功能的探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媒体传播展现自我,增强学习内驱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提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包括:(1)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2)自我提高内驱力(ego-enhancement need);(3)附属内驱力( affiliative drive)。[3]简言之,认知内驱力是一种基本的求知需要,附属内驱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是为了博得外部赞扬或认可。而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凭借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4]在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有效地调动这种外部动机,可以使大学生获得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反过来促进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取得良性循环。
在针对大学生发放的“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调查问卷中,“上课时或者无聊时,你最喜欢用手机做什么?”结果显示,看视频或者网络直播达到36.9%,从无环境限制时的第四位一跃成为第一位。但是使用QQ或者微信进行自媒体传播交流占受访者的34.3%,只比看视频或者网络直播低2.6个百分点,居第二位。(见图4)
根据大学生喜欢使用自媒体传播交流的网络行为特点,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顺水推舟,不是去限制大学生使用这些工具,而是把他们喜欢使用这些APP的特点加以利用,用以对学习的传播、交流,减少他们秀美食、衣着、旅行这些意义不大的事情。笔者根据网络营销案例,做如下实践:
1.点赞积分。拍摄出满意的作品,大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等自媒体向外传播。传播的目的第一是展现自我,得到肯定,这也是摄影的终极目的所在;第二是得到回馈,得以知道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考评一张照片传播的有效到达率,可以通过点赞数量和留言数量来统计。通过点赞数量,考评传播效果,给予一定分值,作为平时成绩。
2.留言互动,提升观点。如果一味寻求点赞,浪费大量时间,就不是我们的初衷了。在每个实践课程之后,都会有针对实践作业的点评,以前都是以老师点评为主。现在将这个环节变成三方互动甚至是多方互動,所以考评依据主要是QQ或者微信留言中对这张作品的评论,学生从留言中的核心观点出发,进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老师总结点評。
自媒体传播学习成果,得到肯定,个人价值得以体现,获得自我实现,学习的内在动力将得到增强;通过多方互动来阐述对于一幅作品的看法,视角多元,思维得以碰撞,并且活跃了课堂氛围;利用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将其转化为学习手段,在摄影实践教学中,是与时俱进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Brod C Technostress:The human cost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M].reading,MA:Addison-Wesley,1984:162.
[2]王小辉.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3]郭英.学习动机教育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3-98.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