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娃娃家”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z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位幼儿园老师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到了角色游戏时间,小朋友们都会争前恐后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娃娃家游戏。毋庸置疑,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爱的角色游戏,但在观察幼儿游戏时我们同样能发现如下情况:小朋友们真正进入娃娃家进行游戏时却往往“无所适从”、“玩不起来”,不能和小客人热情交流,不懂得正确照顾宝宝,不会较正确地使用教师投放的游戏材料。一般情况下,他们总是喜爱摆弄着各种游戏材料以达到游戏的乐趣。而与此相对照的是,在其他幼儿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在没有炊具、没有衣物、没有娃娃、没有任何玩娃娃家游戏所需物品的支持下,孩子们也能进行娃娃家的情景游戏,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的娃娃家游戏中,孩子们的交流似乎更加自然,想象的空间更大。
  镜头一:“科学区里的娃娃家”
  在我们班级里,清清和牛牛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俩在科学区里玩磁铁玩具“钓鱼”。玩着玩着,清清突然对牛牛说:“我的小宝宝最喜欢吃鱼了,让我们多钓几条鱼烧给他吃吧!”“好啊,等我钓到了,我也把鱼送给你的宝宝。”于是,两个小伙伴接着玩钓鱼。过了不久,牛牛站了起来说:“这根鱼竿不好,我想去买根新的鱼竿。”“好啊,那我陪你一起去吧。”清清回答。于是,两个小家伙在班级里兜了一圈,假装是在寻找新的钓鱼竿。
  镜头二:“语言区里的娃娃家”
  为了鼓励孩子们进行对话练习,我在语言区里投放了几只可爱的手偶玩具。一天,小颖抱着一只小花猫手偶,拿了一本故事书,轻轻地对小花猫手偶说:“小宝宝,你想听什么故事呢?”说着,她把小花猫放在自己的腿上,把书打开和小花猫一起看。过了不久,她抱起小花猫说:“故事讲完了,现在妈妈要抱着宝宝睡觉了。”她哄了一会小花猫后,把它放在书架上,悄悄地问旁边的小男孩说:“小花猫宝宝还没有爸爸呢?你想做小花猫的爸爸吗?”一旁的小男孩高兴地点点头说:“好啊”。于是,他们在语言区里一起照顾着小花猫。
  镜头三:“户外活动区里的娃娃家”
  只见菲菲把呼啦圈套在自己一侧肩膀上,高兴地对旁边的诺诺说:“你看,这是我的新包包,我们一起去买菜吧!”“那好吧!要不你坐在我的车里吧,我带去你买菜。”诺诺也指着自己手里的拖拉玩具车回答。于是,两个好朋友跨在小车上,在活动场地里跑了一圈。停了下来后,菲菲在一旁的花坛里找到了几张落叶,捡起来对诺诺说:“我买到菜了,我们去烧菜吧!”接着,菲菲又把呼啦圈从自己肩膀上取了下来放在地上,把刚才捡来的小树叶放在呼啦圈中间。很显然,原来把呼啦圈当成了挎包,现在摆放在地面上就变成了大锅。接着,诺诺也来帮助,两个小家伙便开始做菜了。
  从以上三个典型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的娃娃家游戏行为的确是在非专门的“角色区”进行的,可以说完全是“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那么,究竟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游戏场景呢?我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幼儿的自身发展因素
  (一)幼儿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
  儿童人类学家朗格威尔认为儿童的世界具有三种意义,其中包含了开放的意义,意为儿童从事着人类共同的生活、工作;第二是无拘无束的意义,意为儿童能无拘无束地的游玩,玩各种游戏。这两项意义证明了幼儿的世界就是游戏的世界,幼儿的天性决定了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幼儿并不仅仅是在游戏,他们就生活在游戏中,作为生活,他们的游戏有着极大的灵活性,是随时随地、超越时空的。针对“想象娃娃家”游戏而言,幼儿每次都能在自由支配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进行情景创编并体验着娃娃家情景的游戏乐趣。
  (二)幼儿的游戏就是工作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明确指出幼儿游戏与工作的关系是: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我们都知道,幼儿除了睡眠和饮食以外,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他们童年期的主要活动。娃娃家游戏更是一种自发的、创造性活动,幼儿能够将自己从其他渠道获得的所有经验建构在自己的角色中,通过自己扮演、模仿体验成人的生活并获得最大的身心愉悦。
  (三)幼儿丰富的家庭生活经验
  新时代下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的健康、营养、游戏等总体方面都胜过从前的我们。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们注重幼儿教育,孩子们生活在美满的家庭中,所以对于如今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家庭生活经验是丰富的。如案例中提到的“钓鱼”、“坐车买菜”等,这些丰富的家庭生活经验都会成为幼儿游戏中的情景。这些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可能是幼儿在区角娃娃家里没有进一步开展的情节,所以会延伸至其他时间段来完成情景体验,即所谓的“想象娃娃家”游戏。
  二、班级娃娃家活动区的设置因素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想象娃娃家”中的幼儿交往能力强,能与伙伴们进行直接顺畅的沟通,他们喜欢运用更大的空间去完成自己所假设的情节,显得更加自由。难道老师精心打造的娃娃家反而达不到幼儿“想象娃娃家”的游戏效果吗?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导致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游戏材料过于丰富,分散幼儿注意力
  为了吸引幼儿游戏,很多老师都会为娃娃家里投放丰富的材料。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让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游戏,但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刚进入幼儿园这个大环境里,琳琅满目的玩具以及各种漂亮的装饰已经让他们目不暇接了。这样的特性就决定了小班幼儿特别喜爱摆弄游戏材料,对新材料的好奇心似乎已经远远超过照顾宝宝、招呼小客人等娃娃家游戏的扮演了。例如,老师新投放了一架照相机,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先拿到它,导致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抢着玩。当小客人已经在门外敲门时,爸爸妈妈已然忘记该给小客人去开门了。这恰好与心理学家史密斯和康洛利的观点不谋而合:玩具的数量与幼儿游戏社会性互动水平成反比。玩具数量越多,越不能促进幼儿之间发生社会性交往。这就是为什么班级很多孩子在没有任何玩娃娃家游戏所需物品的支持下进行“想象娃娃家”游戏,反而能更好地与自己的伙伴沟通交流的原因。   (二)成型的游戏材料过多,不利于幼儿想象
  成型的游戏材料往往都定格玩法以及用途。再以投放照相机为例,以废旧小纸盒组合成照相机,尽管它的外形制作得很逼真,但是实操性质并不大,它的玩法就是孩子们假装按一下快门键。这些制作好的具有既定功能的玩具反而不利于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说,不太现成、不太逼真的游戏材料能给将要开展的游戏活动提供更多想象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案例三中菲菲拿一只呼啦圈套在自己的肩膀上,她开心地说“这是我的新包包”,还把落叶当成是买来的菜,接着又把呼啦圈当成是炒菜的锅了。
  (三)娃娃家游戏名额有限,无法满足每个幼儿游戏欲望
  照理说幼儿园保证为每个孩子提供的游戏时间是充裕的,又怎么会仍旧没法满足每个孩子的游戏欲望呢?例如在班级开展角色游戏活动,我们不可能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玩到娃娃家区域,这就势必会出现一部分孩子将利用其他时间、其他场地来完成自己喜爱的娃娃家游戏,以此来满足自己对于娃娃家的游戏欲望。
  笔者想,不管老师再如何精心设置娃娃家活动区域,不论是在里面投放多么精美的材料,若是出现了幼儿“玩不起来”的现象,那么就一定是因为班级娃娃家活动区的设置上存在了问题。如果娃娃家达不到最理想的游戏效果,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调整呢?
  策略一:注重材料投放的科学性
  (一)关注材料的投放是否是幼儿感兴趣的
  在幼儿的生活中,各类玩具、日用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娃娃家的投放材料一定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物品。比如小女孩们喜欢用发夹等饰品来打扮自己,她们就会希望在娃娃家里也能有一个梳妆台,还要能够真实照到自己小脸的镜子。小男孩们比较喜欢玩车,他们看到自己的爸爸就是每天开车去上班的,当他们进入娃娃家时扮演的角色正是爸爸,所以小男孩们会想,要是自己能在娃娃家里也有一辆车该多好啊!
  (二)关注材料的投放是否是幼儿真实需要的
  教师不仅要需要考虑幼儿的兴趣,也要关注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认知经验,因此相关娃娃家材料的投放应当是有序而递进的。考虑投放的材料是否是幼儿真实需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细致观察幼儿游戏中的情节,根据新的游戏情节与幼儿共同商议是否需要增添。例如,老师在创设娃娃家区域的时候已经在家里投放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水果,但是当夏天到了,娃娃家的“爸爸”说“小宝宝很想吃西瓜”,然而在老师投放的水果中却正好没有西瓜。就算是教师认为自己设置的娃娃家材料已经足够充分,但若不是幼儿真实的需要,再多的投放也没有意义,反而显得杂乱无章。所以说投放材料一定不是盲目的“填满式”,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进行有序、有层次地投放。
  策略二:注重材料投放是否有利于游戏情节的开展
  (一)会说话的墙饰设计
  教师在娃娃家墙面上贴好精美的花朵图案等来装饰墙面,的确能让娃娃家显得更加温馨。另一方面,如果墙饰能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更鲜明的生活经验提示,启发幼儿开展丰富的娃娃家游戏行为则是更有意义的。比如,我们发现娃娃家里的妈妈不善于照顾宝宝,就在墙面贴上了“照顾宝宝小常识”,有喂奶、喂食的图片,为宝宝穿衣服的图片等等。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运用老师新投放的洗衣机,我们就可以在洗衣机旁边贴好“洗衣流程图”,引导幼儿按照正确的流程洗衣服。
  (二)适当的半成品材料
  小班幼儿年龄小,尽管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弱,但是他们同样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半成品材料的投放更有助于幼儿想象并以此达到丰富游戏情节的作用。例如,小班的孩子能够把油泥搓成长条了,那么老师就能够利用幼儿的这项手工技能鼓励孩子们在娃娃家里自己做“面条”。能力强一点的幼儿还能运用油泥做成圆圆的饼干等不同的食品来,这远比教师提供成型的面条或饼干玩具更加具有吸引力,游戏情节也显得更加丰富了,大大增强了幼儿游戏的趣味。
  策略三:扩大娃娃家的活动区域
  一般情况下,由于小班的娃娃家个数多,所以每个娃娃家所占的空间就小。因为空间小,几个平行娃娃家不可能全部同时拥有一整套应有尽有的生活设备(厨房、客厅、洗衣间、淋浴间、卧室、梳妆台等等),狭小的空间不利于幼儿娃娃家游戏的开展与同伴交往。整个班级的空间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同时为多个平行娃娃家增大占地面积,那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在几个平行娃娃家外面开设公共洗衣房和公用电话亭等简易的小区域。如:把某一家的一台洗衣机拿出来并增加一只双层晾衣架就能组合成一个“公共洗衣房”,几个娃娃家的妈妈们都能在这里同时洗衣服并进行晾晒。再将某一家的电话机拿出来做成比较大型的公共电话亭,让所有幼儿都能来这里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娃娃家拥挤的现象,而且一家娃娃家的物品变成了大家都能共享的物品,每个小朋友都能玩到,在玩的同时丰富了娃娃家游戏情景,还能增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
  通过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与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娃娃家游戏行为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进行及时反思,再积极地以科学的方法支持幼儿开展娃娃家游戏,那么我们的娃娃家游戏就一定就能“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相关文件均要求: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有利条件来开展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指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和手工艺品来美化环境或开展其他活动;经常带领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物品。据此,有效利用农村一切自然资源,创造性地将其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之中,是因地制宜、实施科学保教的重要途径。定远县地处江淮之
期刊
一、活动目标:  1.反复倾听音乐,感受活泼、诙谐的乐曲旋律。  2.在图谱的提示下,掌握游戏的规则,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  3.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游戏的情趣以及大家一起玩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音乐。(有前奏的、无前奏的、完整的)  2.音乐图谱。  3.火车头帽子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跟音乐进场,初步感受音乐,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带幼儿跟音乐玩
期刊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幼儿学习的有效手段。游戏也是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特别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所以在幼儿园里,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园的大多数教学活动是以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的。但是在许多教研活动和自我教学中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们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由于个性、能力、兴趣、专注程度等的差异,有的
期刊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是每个幼儿园最重视、也是最隆重的节日庆典活动,形式可谓精彩纷呈,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才艺表演让家长笑逐颜开,纷纷用“长枪短炮”记录下孩子难忘的瞬间,殊不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近一个月的排练使小演员们疲惫不堪;各类比赛热闹欢腾、紧张激昂,但是结果还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趣味运动会、游园会等活动倒是能让孩子们人人参与其中,但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又让节日的小主人们不能
期刊
明代学者黄政枢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确实,结尾是一个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结尾,费时少,收效大,可以使幼儿对整个活动留下一个完美的印象;使幼儿的新旧经验有机地串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伏笔;使幼儿保持学习兴趣,积极去探索。然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往往很重视活动的导入激趣、重难点突破、师幼互动等,而对活动的结束,则非常马虎,有的牵强地附上一个歌曲结束
期刊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开始崇尚“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种健身活动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组成部分,“跳舞毯”就因其轻松、便捷、时尚的特点成为风靡全球的一种形式。久而久之,孩子们也跟随着家长感受到了这项运动的魅力,甚至把对这种运动的兴趣带到了幼儿园。确实,“跳舞毯”运动优美的旋律,简单的舞步动作,能使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形象。基于幼儿的兴趣需要,也为让这项
期刊
一、引言  区域活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规则的有效实施,阅读区这个充满生命张力的地方,如何才能有序有效组织与开展呢?面对图书乱放的书架,面对拥挤的取书放书的人群,我们该怎么办?是教师监督,同伴监督进行他律,还是让幼儿在环境中学会自律?“标记”的设计和运用成为了无声的语言,在向孩子们传递着文明阅读、有序阅读的信息。  二、案例背景  图画书作为园所的一种丰富资源,以“小种子”图书馆的形式在每班进行呈现和
期刊
讨论情景:  今年我是新接手带的大班,碰到了很大的困难。班上的孩子与另一位从小班带上来的老师亲密无间,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他们都能立刻心领神会。感觉我的搭档工作状态是轻松愉悦、驾轻就熟,而轮到我开展教学活动和户外游戏时,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好像有意和我作对,不是交头接耳地讲话就是做小动作,非弄出点名堂不可。在游戏环节中,他们甚至故意违反游戏规则而引起哄堂大笑。尽管我采取各种办法,软硬兼施,也收效
期刊
幼儿期是儿童规则意识萌发和规则行为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人类个体在漫长童年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作用逐渐实现退自我中心,尝试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进行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1]本文通过对本班幼儿田田的个案研究,探讨幼儿规则意识及行为培养的有效策略。  田田今年5岁,性格活泼好动,思想独立。父亲从事个体生意,母亲是上班一族,工作都较忙。平时田田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观察
期刊
一位教育家说:“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培养起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喜欢读书,是父母献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也是家庭教育最成功的一种标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既然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此重要,家长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阅读呢?通过走访一些爱阅读的幼儿家庭,结合自己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经验,我总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