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推进皮瓣在面部较小皮肤缺损修复中应用的长期随访研究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矩形推进皮瓣进行面部小面积皮肤缺损修复的长期临床随访效果。方法:采用矩形推进皮瓣,对149例面部肿物患者手术切除后创面(直径范围0.6~1.5cm)进行一期手术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均一期愈合,无皮瓣坏死发生。随访3~36个月,146例皮瓣色泽正常,质地柔软,瘢痕轻微。3例近期出现轻度瘢痕增生,远期瘢痕逐渐淡化,但仍肉眼直观可见。结论:对于面部较小创面(建议直径≤1.5cm)的修复,矩形推进皮瓣具有变形小,瘢痕轻微的特点,远期效果良好,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推进皮瓣;皮肤缺损;长期随访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5)10-0015-03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of repairing small skin defect on face using rectangular advance flap appliance
  LI Lei, MA Teng-xiao, XIE Feng,ZHANG Zheng-wen
  (Department of Plastic and Aesthetic Surgery,He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Zhengzhou 450000,Henan,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ong-term follow-up effect of rectangular advance skin flap to repair small defect on face. Methods There were 149 cases with small skin defect(diameter range:0.6-1.5cm) one-stage operation on face excision wound surface by rectangular advance skin flap. Results All the flaps were primary healing with no skin flap necrosis,these cases were followed up 3 months to 3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flaps of 146 cases had natural color,soft texture and slight scar,3 cases were with slight hypertrophic scar.Although the forward scar gradually dilutes, we can still see it with naked eyes. Conclusion Using rectangular advance skin flap to repair small skin defect on face(recommended diameter≤1.5cm) is a long-term practicable and effective method it has several advantages, such as slight distortion and less scar.
  Key words:advance skin flap;skin defect;long-term follow-up
  面部肿物是皮肤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其切除术后创面的修复笔者多采用植皮修复、扩张皮瓣修复或者分次切除的方法[1],其各有适应证和优缺点。对于面部较小病变切除后的创面,可以考虑局部皮瓣法修复,常用的有矩形推进皮瓣、双叶皮瓣、旋转皮瓣、菱形皮瓣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报道[3,9-10],但对于其术后长期的临床效果的观察,报道甚少,因此笔者对其中常用的矩形推进皮瓣进行了术后长期的临床随访。2008年7月-2011年4月,笔者对149例面部较小创面患者,采用矩形推进皮瓣修复,术后长期随访3~36个月,观察矩形皮瓣的长期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7月-2011年4月,共149例面部肿物一期切除的患者,其中男性80例,女性69例;年龄8~35岁,平均年龄18.5岁;病变性质:86例为色素痣,12例为皮脂腺痣,35例为海绵状血管瘤,8例为瘢痕,8例为疣状痣;缺损位置:91例位于颊部,12例位于额部,15例位于颏部,9例位于眉部,22例位于鼻唇周围;面积:病变切除后创面直径均为0.6~1.5cm,平均直径1.06cm。
  1.2 手术方法
  1.2.1 病变切除:完整切除病变,色素痣、皮脂腺痣、血管瘤等皮肤良性肿瘤距离边缘0.1~0.2cm切除,瘢痕于病变边缘直接切除。
  1.2.2 皮瓣制备:根据创面位置和周围器官毗邻关系,在创面一侧沿上下缘作平行辅助切口,从皮下浅筋膜层剥离掀起,形成矩形单蒂皮瓣,长宽比均≤1:1。见图1a。
  1.2.3 封闭创面:将皮瓣向缺损区域滑行推进,覆盖创面,必要时皮瓣蒂部切除小块三角形皮肤以消除“猫耳”。用5-0可吸收线缝合皮下层,6-0尼龙线缝合皮肤。见图1b。
  1.3 术后处理及抗瘢痕治疗
  术后常规换药,7d拆除缝线。术后6个月内使用美皮护瘢痕贴(瑞典莫尼克公司)进行持续抗瘢痕治疗。
  2 结果
  149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良好,切口一期愈合。拆线后辅以抗瘢痕药物应用。随访3~36个月,146例患者瘢痕轻微,外形美观,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随访,终末随访(术后3年)绝大多数患者瘢痕已极其轻微,外形满意,见图2;3例患者由于术后过度活动牵拉引起局部凹陷,6月后复诊,外形恢复丰满,但发生轻度瘢痕增生。   3 讨论
  3.1 面部皮肤缺损的特点及修复方式的选择
  以往研究认为,面部创面直径小于1.5cm的病变建议直接切除缝合或分次切除,更大的病变才考虑皮瓣修复[2]。笔者认为,对于同样面积的创面或许在躯干部位,直接切除缝合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相对于面部来说其所占比例依然较大,直接切除必然造成局部组织的牵拉变形,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对于面部皮肤缺损,只要周围有足够的组织可用,全身和局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选择皮瓣进行修复[3]。而笔者认为,由于面部美学要求较高,器官毗邻关系复杂,可操作面积较小,较大创面使用皮瓣法可能造成局部牵拉严重,导致临近器官的移位、变形,难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因此,对于较大面积的面部创面应该考虑皮肤软组织扩张法或植皮手术修复。而对于面部较小病变切除后的创面,可以考虑局部矩形推进皮瓣法修复,经过笔者对比观察,建议对于缺损直径小于1.5cm的创面,可采用此方法修复。
  3.2 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3.2.1 由于矩形推进皮瓣是由真皮层血管网、真皮下血管网及皮下血管网供血的,因此在设计和制备皮时应注意长宽比不可过大[4],本组所有病例的皮瓣长宽比均≤1:1,以此保证皮瓣血运正常。
  3.2.2 本组中3例患者创面直径达到1.0~1.5cm,均位于口角周围,术中皮瓣分离层次稍浅,术后皮瓣周围牵拉较紧,形成凹陷。术后3月复诊时出现轻度瘢痕增生。因此皮瓣分离制备时层次不应过浅,尤其是蒂部,以防伤及血管网造成血运障碍。另外,必要时可在皮瓣根部设计切除两块三角形皮肤,即可修除“猫耳”,又可减少皮瓣远端张力,达到无张力缝合见图1a、b。但应注意一期手术不可过于追求“猫耳”的完全修除,这样做必然增加切口长度,继而产生更长的瘢痕,轻微的“猫耳”可在日后伤口愈合,瘢痕软化的过程中逐渐恢复平坦。
  3.2.3 术中缝合切口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针距,过宽的针距无法达到切口的严密对合,而过窄的针距可造成远端皮瓣血运障碍。
  3.3 与分次切除手术的比较
  对于面部较小面积的病变,笔者通常采用分次切除、美容缝合的方法[5],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的优点,但是矩形推进皮瓣与分次切除法相比具有独到的优势,总结如下:
  3.3.1 矩形推进皮瓣可一期完成病变的切除和创面的修复,减少了手术次数,减轻患者负担,同时增强患者依从性。
  3.3.2 以往笔者采用分次切除的方法时,经常见到一期术后病变范围缩小,但是由于拉拢缝合张力过大,到二期手术时,在原切口位置继发出现大而宽的瘢痕,有些患者甚至出现二期时病变和瘢痕的总面积超出原有病变大小的情况[6]。笔者分析这和一期手术缝合张力过大,术后皮肤弹性有限有关。而推进皮瓣则是利用周围皮肤的延展性,较好的避免了张力缝合的发生,较好的减轻了术后瘢痕。
  3.3.3 分次切除手术操作过程中由于必须在原病变内缝合,因此对于色素痣等病变,一期术后针刺传播的情况屡有发生[7],使得二期切除范围变大,这必然加大二期手术的难度。
  3.3.4 对于一些面部特殊部位创面的修复,分次切除并缝合必然造成纵径的延长,严重者可导致临近器官的移位、变形,例如颏部纵形肿物切除缝合后造成切口延长导致红唇变形[8];眉内肿物切除后眉变形的发生[9-10],对于这些特殊部位肿物切除术后的创面修复,笔者认为应该首选皮瓣。
  然而,矩形推进皮瓣并不是面部较小创面修复的唯一有效方法,例如对于直径<0.5cm的微小肿物,更适合一次切除缝合更为简单有效。因此,应当选择合适的适应证,笔者总结,对于直径0.5~1.5cm,边缘整齐,部位适合的情况下,矩形推进皮瓣是一种可行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蔡薇,谢爱国,李磊,等.应用整形外科原则治疗老年人面部皮肤肿瘤[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9,5(2):95-96.
  [2]夏扬,归来,宋涛,等.颜面部皮肤肿瘤的切除与整形修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7,14(3):256.
  [3]王焱,方方,赵亮,等.随意微小皮瓣在颜面部皮肤缺损Ⅰ期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 40(7):393-395.
  [4]王炜. 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3-104.
  [5]岑晓勇.分次切除面部较大色素痣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3):186.
  [6]张世涛,赵涛,等.色素痣分次切除术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5):810.
  [7]吴冬梅,杨镓宁,陈明懿,等.面部色素痣分次手术切除策略及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 9(5):114.
  [8]Robinson JK. Segment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face[J].Dermatol Surg,2004.30(1):67-74.
  [9]王金平. 多种皮肤缺损创面的美容修复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1,7(20):1074.
  [10]贺小虎,周同葵,巩梦童. A-T形推进皮瓣在颜面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8):1045.
  [收稿日期]2015-03-11 [修回日期]2015-04-20
  编辑/张惠娟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755nm翠绿宝石激光联合810nm半导体激光治疗唇毛的效果。方法:将笔者中心门诊唇部脱毛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分别应用755nm翠绿宝石激光(755nm组),810nm半导体激光(810nm组),755nm与810nm激光联合治疗(联合组),每组各30例。间隔4~8周激光脱毛1次,共治疗6次,6次后间隔3个月进行疗效观察。结果:755组有效率90.00%、810组为93.3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敷料对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术后的修复作用。方法:24名受试者的面颊两侧分别接受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选择受试者左侧面颊局部外敷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敷料,每天外用1次,连用5d;另外一侧不作处理。在激光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14d检测面颊两侧经皮水分丢失量、皮肤颜色及皮肤弹性。结果:经过外敷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敷料一侧面颊的红斑指数、黑素指数和经皮水分丢失量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苏州地区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笔者医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确诊的216例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中国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16例黄褐斑患者,男女之比为1:20.6, 30~39岁多见,皮肤类型以混合性皮肤、Ⅳ型皮肤为多,皮损部位以面上部较多见,伴发局部毛细血管扩张(38.9%)、颧部褐青色痣(31.5%)、日光性黑子(30.6%)、脂溢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前牙牙周病致牙槽骨吸收、患牙松动、功能丧失而不能保留时即刻种植的临床技巧和不同修复方法的应用时机,评价牙周病牙槽骨吸收情况下即刻种植治疗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实施上前牙牙周病即刻种植、固定修复病例30例,即刻种植辅以引导骨再生技术GBR(guided bone regeneration)、Onlay植骨、骨劈开技术及延深植入深度等,修复方式采用粘结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适用范围广、效果持久、术后恢复快、形态自然的重睑成形术式。方法:传统重睑成形术间断埋线法与切开法相联合,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设计。结果:本组127例,随访术后3个月~1年,107例术后72h肿胀消退明显,14d基本消肿;112例重睑线明显,形成的重睑皱褶自然、流畅,8例重睑线变浅,5例重睑消失。结论:间断缝合埋线法联合切开法经过改进后的重睑形成术,是一种适用人群广,效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联合手术治疗病理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8月就诊的21例病理性瘢痕患者,先予以ALA-PDT治疗使瘢痕缩小,再行手术切除,术后再行3次ALA-PDT治疗。结果:21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瘢痕组织均被去除,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切口延迟愈合等术后并发症,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病例,患者满意度100%。结论:ALA-PDT联合手术治疗病理性瘢痕,疗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操作简单、方法有效、外观良好的小阴唇缩小术式。方法:2012年8月-2015年1月,对23例小阴唇肥大患者采用楔形切除法行小阴唇缩小整形。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3个月,切口均I期愈合,局部不适的刺激症状消失,小阴唇外观形态满意。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方法有效,外观自然,是矫正小阴唇肥大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小阴唇肥大;楔形切除法;缩小术  [中图分类号]R7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单切口微创重睑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2年10月以来共49例(98眼)17~30岁单睑女性患者,于重睑线中段行单点微创小切口,经此切口去除肥厚的眼轮匝肌和多余的眶隔脂肪,将切口边缘皮肤缝合于睑板前筋膜上,最后在重睑两侧分别行压线法缝合一针,6~7d拆线。结果:49例(98眼)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均在1~2月内消肿,重睑线形成持久、自然,且瘢痕不明显,患者满意度高
期刊
[摘要]目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初期唇裂整复同期鼻畸形整复术后鼻形态进行研究。方法:将21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根据是否接受唇裂整复同期鼻畸形整复分为两组,测量其术后7d及术后12个月鼻外形各项指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其对称性。结果:术中接受鼻畸形整复的12例患儿术后7d鼻外形各评价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g/L,近15d未患上呼吸道感染,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及其他颜面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东南沿海某装甲部队官兵痤疮的临床症状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东南沿海某装甲部队350名官兵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Pillsbury分类法将痤疮分为Ⅰ~Ⅳ度,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92.5%,其中痤疮官兵164名,占50.6%;未患痤疮官兵160名,占49.4%。痤疮官兵年龄比未患痤疮官兵年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