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沧县风化店乡前枣园小学 河北 沧县 061758)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了。通过几年的课改实验,我在教学中深深的体会到:改革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实施的情况,而对实施过程的监控与评价是考查课程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小数;新课改;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巴班斯基在怎样评价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效果时指出:“学生的行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个性中的优良品质数量和参与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教养水平等可使我们对教育效果做出结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能获得最准确的评价。”根据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评价。
1. 对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对课程实施整体状况的评价应当采取过程评价的模式,而不只是针对目标的评价。以往的课程评价多采用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重点考查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这种评价方式只是关注目标完成的程度,而忽视了实施过程中对其他环节的评价。
CIPP评价模式是一种注重过程的评价模式,是评价小学数学实施过程的一种值得参考的模式。这一评价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背景评价是明确现实背景,主要是了解教育对象的现实状况,对学生知识技能状况和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对数学的需求进行评价。
输入评价是对学校的条件、教学的设备、可选择的方法与手段、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的评价。 如供学生观察与操作的材料,学生实践活动的资源等。
过程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与事件的评价。重点是了解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不同的教学活动的性质和作用作出判断。
结果评价是对教学取得的结果作出的判断,是考查教学实际达到的效果。在结果评价中获得的资料还应与前面几项评价的结果进行对照,以了解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从而对整个教学过程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决策。
2.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 对一节课的考查,一方面可以从不同性质的活动在整个课堂教学时间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即分析上述几种类型的活动各占多大比例。另一方面,可以对每一类活动的性质和作用进行分析,进而为评价提供依据。如师生问答可以通过对教师提问的类型进行分类,区分不同的性质。下面是一节课中教师不同类型提问的片断:
15个0.1除以3是多少?(记忆)
是不是0.5?(记忆)
要把4.5元平均分给3位同学,每人得几元?(记忆)
还有没有不一样的?(理解或创造)
区别在哪里?(理解)
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吗?(创造)
做好了没有?(管理)
在这节课中记录到教师的提问共88个,其中记忆性问题55个,理解性问题22个,课堂管理性问题3个,创造性问题5个,无意义问题3个。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偏重对记忆性知识的掌握,创造性的问题比较少,仅5个,而管理性问题仅有3个,说明学生在课堂中都很守规矩。
3. 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疑难能力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抽象数学规律,用数学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获知识再认识和想象创新实践信息。真正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调查数据表明,小学生从喜欢某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所教学科,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最佳心理状态。
4. 确立符合改革需要的评价标准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一个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树立什么样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标准。我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同行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探讨。
一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针对性的,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和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如认识圆时,给学生不同的工具,让学生选择几种,通过交流合作画出一个圆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圆的特征,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
(4)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获。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学生可能回答不对,也应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新概念、新方法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去探索,但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
(6)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有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想,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还是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了。通过几年的课改实验,我在教学中深深的体会到:改革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实施的情况,而对实施过程的监控与评价是考查课程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小数;新课改;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巴班斯基在怎样评价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效果时指出:“学生的行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个性中的优良品质数量和参与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教养水平等可使我们对教育效果做出结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能获得最准确的评价。”根据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评价。
1. 对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对课程实施整体状况的评价应当采取过程评价的模式,而不只是针对目标的评价。以往的课程评价多采用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重点考查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这种评价方式只是关注目标完成的程度,而忽视了实施过程中对其他环节的评价。
CIPP评价模式是一种注重过程的评价模式,是评价小学数学实施过程的一种值得参考的模式。这一评价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背景评价是明确现实背景,主要是了解教育对象的现实状况,对学生知识技能状况和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对数学的需求进行评价。
输入评价是对学校的条件、教学的设备、可选择的方法与手段、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的评价。 如供学生观察与操作的材料,学生实践活动的资源等。
过程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与事件的评价。重点是了解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不同的教学活动的性质和作用作出判断。
结果评价是对教学取得的结果作出的判断,是考查教学实际达到的效果。在结果评价中获得的资料还应与前面几项评价的结果进行对照,以了解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从而对整个教学过程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决策。
2.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 对一节课的考查,一方面可以从不同性质的活动在整个课堂教学时间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即分析上述几种类型的活动各占多大比例。另一方面,可以对每一类活动的性质和作用进行分析,进而为评价提供依据。如师生问答可以通过对教师提问的类型进行分类,区分不同的性质。下面是一节课中教师不同类型提问的片断:
15个0.1除以3是多少?(记忆)
是不是0.5?(记忆)
要把4.5元平均分给3位同学,每人得几元?(记忆)
还有没有不一样的?(理解或创造)
区别在哪里?(理解)
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吗?(创造)
做好了没有?(管理)
在这节课中记录到教师的提问共88个,其中记忆性问题55个,理解性问题22个,课堂管理性问题3个,创造性问题5个,无意义问题3个。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偏重对记忆性知识的掌握,创造性的问题比较少,仅5个,而管理性问题仅有3个,说明学生在课堂中都很守规矩。
3. 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疑难能力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抽象数学规律,用数学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获知识再认识和想象创新实践信息。真正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调查数据表明,小学生从喜欢某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所教学科,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最佳心理状态。
4. 确立符合改革需要的评价标准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一个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树立什么样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标准。我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同行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探讨。
一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针对性的,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和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如认识圆时,给学生不同的工具,让学生选择几种,通过交流合作画出一个圆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圆的特征,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
(4)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获。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学生可能回答不对,也应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新概念、新方法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去探索,但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
(6)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有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想,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还是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