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消化者”与“二次消化者”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研究”和“教学”,研究在先,教学在后,二者有特定的逻辑关系。从事研究时,研究赋予大学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一次消化者”,进行教学时,教学赋予大学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二次消化者”。第一次消化是“深入”,第二次消化是“浅出”。从深入到浅出,才是受学生欢迎的研究者与传播者。为融合研究者与传播者这两种角色,需要得到两方面的保障:学校管理层面要真正引领兼顾研究与教学的平衡与融合、一线教师要力行使自己的研究与教学处于平衡和融合状态。
  关键词:一次消化者;二次消化者;大学教师;科研;教学
  大学教师要搞科研,是大学教师职业的常识所在。但是习惯意义或者约定俗成意义上的“科研”并不包括“教学”。也就是说,在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教学”并不是一种“科研”。举例来讲,笔者是学教育学专业与高等教育学专业的,从专业角度出发,科研就是研究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范畴的问题,也只有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方面的论文或著作才算得上是科研成果。这就隐含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大学教师只记得自己从事某方面的专业研究,而往往忽略或忘记了自己同时也是从事研究专业的“老师”,换言之,很多大学教师只记住了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把自己作为某个专业的“老师”这个“传播者”的身份忘记或丢失了。那怎样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恰当地传播给学生,这就成为“教学”与“传播”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教学也是需要研究的,而且是一种更加重要的研究。据此,研究与教学的逻辑关系也就跃然纸上了。本文对大学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的逻辑关系从“一次消化者”(研究者)和“二次消化者”(传播者)的角度进行检视,为我们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供一个理解的视角。
  一、大学教师作为研究者:一次消化者
  1.什么是“一次消化者”
  消化,顾名思义,就是指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与问题。一次消化者是指大学教师在进行教学传授过程之前,首先需要对专业知识或学科课程内容进行学习研究,进而达到理解和吸收,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因为“大学教师首先应是研究者”。一次消化者所消化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原初知识”与“现行知识”。原初知识(即人的存在本源的哲学知识)赋予现行知识(即可简单直接传递给学生的现有知识)以本义,两种知识的可教性与传递性不一样”。不管是原初知识还是现行知识,大学教师如果要想掌握这两种知识的可教性和传递性,前提必须对其进行一次消化与积累,这种一次消化是一种对自身教学资本或教授资本的积累。资本就是实践者手中的武器和工具,行动者拥有了资本就拥有了斗争的力量。对知识的一次消化与积累使大学教师有资本成为一个研究者或学习者,进而有资本履行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行动。
  2.为什么要成为“一次消化者”
  成为了“一次消化者”,大学教师才能明白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中传授的知识与真理是什么?知识和真理的正确性又何在?可传授的知识与真理和生命意义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怎样才能使知识与真理是可传达和可教的?这些问题,要想加以回答,大学教师必须首先经过研究与学习使自己成为对知识和真理的一次消化者。通过学习或研究,大学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一次消化者,也只有真正成为一次消化者,大学教师的工作才不会落入“经验式教育”的窠臼。经验式教育是指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且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已经成一套固定的体系,人们崇拜权威作家及其书籍。教师本人无足轻重,只是一个代理人而已。
  3.如何成为“一次消化者”
  大学教师成为“一次消化者”就是一个对知识或真理进行深入理解与深入吸收的过程。要对知识与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学习,最根本的需要大学教师具有无限的求知欲。“求知欲”是一种欲望。欲望就是对不期之物的期待。人的存在基础就是欲望。从这个角度上讲,大学教师的存在基础是其求知欲望。因为本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是一种贵族的事业,只有极少数具有无限求知欲望的人才甘愿寂寞地选择它。在这种无限求知欲望以及有一颗“知识的良心”的基础上,再加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与学习的大学教师,以及把追求真理当做一种内在需要的大学教师,才算是真正参与学术研究,才能真正成为“一次消化者”。
  二、大学教师作为传播者:二次消化者
  1.什么是“二次消化者”
  如果说专业科研是一个“深入”的过程,那么教学研究则探索如何“浅出”。“深入”是真学问,“浅出”也是真学问。对大学教师而言,没有“深入”,是没有学问,只有“深入”,没有“浅出”,也是没有学问。也就是说,大学教师成为一次消化者时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学习之后,有一个研究学习的目的,即为了把深入研究学习后的知识与真理传递给学生,“传递”的过程就是“浅出”的过程,这个“传递”与“浅出”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第二次消化,经过二次消化后大学教师就是二次消化者。换言之,二次消化者“是在一个人成为教师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特点、条件,对即将输出的信息进行的加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
  2.为什么要成为“二次消化者”
  好的研究者不等于好的教授者。很多教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有名的学者,他们花几个小时精心准备他们的演讲稿,使之能够反映最新最前沿的学术与科学知识,结果教出来的学生却对该学科的尖端性一无所知。众所周知,大学教师职业的本义不仅仅在于研究,更在于教学或教授。大学教师不仅要研究专业,还必须抽时间研究如何教自己的专业。不研究教学,是不会教书的。大学教师只有成为二次消化者,才能真正地懂得教书育人。之所以要成为二次消化者,是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技术工作。教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是一份很复杂的工作,要求掌握以下相关的高水平知识和技能:所教科目内容、课堂上的学习者情况、学生们的个人认识……”。要掌握这种复杂的技术工作,需要教师在一次消化基础之上,即在明白“教什么”基础之上,研究“如何教”的问题,明白“如何教”才能成为杰出的教师。正如学者所言:“杰出的科学家是一度消化上的强者,而杰出的教师则是二度消化上的强者。”“大科学家的卓越的第一度消化为他的第二度消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却不能代替他的第二度消化。如果忽略了第二度消化,那么,不管他是多么伟大的科学家,他也远远不够资格被称为一个起码的、称职的教师。科学史上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和教训。”   3.如何成为“二次消化者”
  要成为二次消化者,首先需要大学教师明白一个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一一“给本科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大学教师的人才培育任务主要是面向本科生,本科教学是传播基本知识的范畴。易言之,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中掌握最基本知识的大量应用型人才。正如学者指出:“社会需要大量的医生、护士、药剂师和教师等,但只需要数量有限的科学家。如果我们真的需要许多科学家,那将会是一场灾难,因为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是非常少的。因此,符合人人需要的专业教育和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科学研究获得融合在一起,则是令人感到吃惊的。”可见,大学教师要想成为二次消化者,理当明白大学的基本使命是传播基本知识;其次,大学教师务必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就是结合教学的要求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对自己已经学过的讲授内容,进一步创造性的理解、加工、发掘,为更好地达到讲授目的而作准备。最后,大学教师要有个性化沟通的能力。一位外国学者说:“教学似乎是一种最社会化的学术工作,它需要在与他人的沟通之中进行……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私人的事情,在进行教学时并不与同事合作,也不需要同事的观点。”言下之意,教学需要与他人沟通来实现,且这种沟通是个性化的,如何沟通,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所在。没有哪两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完全一样的……从长远看还是单纯地保持自己的风格为佳。……学生几乎喜欢任何风格的老师,只要这种风格是真实的,只要这位老师热爱教学。他们往往不喜欢那种装腔作势的或者假装博学的教学风格。
  三、一次消化者和二次消化者融合的保障
  一次消化是为了使大学教师具有成为一个真正“教育者”的资格与前提。二次消化是为了使大学教师具有履行“教授行为”的资格与前提。前者是培养大学教师了解自己的责任,后者是使大学教师能够尽其责任。两者的关系正如学者所讲:“没有教育,教授就会成为一根没有支点的杠杠;没有教授,教育往往起不了作用。”这里的“教育”就是通过研究学习达到一次消化,“教授”就是通过教学达到对知识的二次消化,如此才能做到一次消化者和二次消化者融合。
  1.管理层面要真正引领教师兼顾研究与教学的平衡
  校级管理层面首先要做的是把好教师选择关口。在选择教师时,需注意的是,有的人适合做科研,有的人适合做教师,还有少数人既适合做教师又适合做科研。假如要普遍提升一所大学教师的讲课水平,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就是尽量选择出既适合做教师又适合做科研的人。其次校级层面要做的是制定保护教学积极性的合理制度。如果人才引进的方式与现有大学教师的天赋不能改变之时,学校就需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引领教师对教学做后天的努力与投入。如果学校管理层制定的制度偏向教学、重视教学,那自然会有优秀的教师产生。教学不用心表现在教师身上,根子则在一些不当的运行机制和指挥棒在起作用。据此,大学要制定好“重教学”的制度。最后,院系层面要切实带领教师平衡研究与教学的关系。
  2.一线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研究与教学处于平衡状态
  首先,大学教师需要明白研究和教学的属性。研究和教学在理论上并不是天然统一的。他们属于两套表达系统。研究是把生活提升为理论,而教学是把理论还原为生活。研究本质上是书面语的艺术,教学则本质上是口语的艺术。研究重要的能力是文字表达能力,教学则是口头表达能力。大学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把这两套系统能够平衡融合;其次,大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减少自己身上的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具体要做到:观念上要认识到好的一次消化者不等于好的二次消化者,好的一次消化者要转化为好的二次消化者,需要做一些必需的准备工作。大学教师要打破传统的错误观念,即“大学里的传统观念错误地认为,只要你了解材料,你就可以传授它。用公式表述就是:好的内容=好的教学”。做到研究对象与讲授对象要尽量一致、做到学科研究与教学研究要一致、做到干教学与干科研一样多、做到尊重“人才培养”这个大学的首要职能、做到尊重“大学老师”这个自己最优先的角色、做到打造自己的“口才能力”。关于大学老师的口才,有人戏谑调侃如是说:至于教师,就更不能准确地说学什么就能教好什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个哗众取宠的职业,有时候有点像卖假药的,要三分知识七分胆量,要三分手工七分嘴功,要三分专业七分综合。
其他文献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从教学机制、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四个角度切入,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教学机制上,“部校共建”模式不仅实现了培养主体的多元化,而且促进了协同培养模式的有效落实:在教学内容上,一元主导理念有助于推进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深度对话:在教学设计上,“多维互动”结构通过主体、时间、知识、视野、社会等多维度的互动来促进马克思主
期刊
摘要:传统的教育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的是康德所批判的那种规定性判断力,也就是一种以普遍归摄特殊的能力。与规定性判断力是一种“以普通归摄特殊”的能力相反,反思性判断力是“从特殊出发寻求普遍”的能力。通识教育理应首先把每一个人当成特殊性来尊重,但同时又要注重培养每个人的公共意识和博爱情怀。“从特殊出发”是通识教育的起点和开端,“寻求普遍”是通识教育的深入和结果。因此,通识教育显然是通向反思性
期刊
摘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基础课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关键,教师科研和教学“两只翅膀”都硬起来是起主导作用的基础。通过凸显教材创新意识,建设科学思维平台;提倡批判性思维模式,培养科学思辨能力;注重文献介绍,扩大科学视野;讲究授课艺术,展现科学魅力;引入化学史例,激发科学研究欲望;规范第二课堂,训练科学素养等一系列有效教学策略,达成基础课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目标。  关键词:基础课;主导作用;科学意识;有效教
期刊
摘要:眼动追踪和键盘记录是近年来将认知翻译过程研究推向纵深发展的先进研究方法。本文探讨这两种方法在MTI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讨论其应用的理论依据,实施一项教学实验论证其可行性,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上述两种方法在提高学生策略能力上的积极作用,并阐述眼动追踪和键盘记录在教学中应用的实施原则和实施方法。实验结果显示,眼动追踪和键盘记录应用在翻译教学中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策略能力和整体翻译能力
期刊
摘要:MOOC的出现引发了中国高校建设在线课程的热潮,MOOC,SPOC及课程联盟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但高校还存在着对各类在线课程的特点及定位认识模糊的现象,不利于发挥在线课程对课程建设的工具支持作用。本文分析了MOOC,SPOC及课程联盟的特点与定位,提出了四个层次的在线课程体系,分析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对课程建设实施评价的优势,认为正确定位各类在线课程并构建在线课程生态系统可有效推动
期刊
摘要:大型仪器和学科前沿知识及现代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能否使用大型仪器是体现理工科本科生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分析了目前国内高校大型仪器用于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将大型仪器引入化学基础实验教学,利用现代化测试技术对传统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型拓展的教改思路,同时列举了多个教学案例,分析了教学效果,并对该工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大型仪器;化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一
期刊
摘要:结合美国研究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案例,作者分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的多样化特征及其形成過程,剖析了多样化学位质量保障的微观机制及学位类型多样化的意义,并对未来中国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调整与发展进行了思考。  關键词: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哥伦比亚大学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并进入世界前列,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类型也逐渐走向多元化,从学术型一元结构走向学术型和专业型并重的二元结构。截至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对教育的改变将是根本性和颠覆性的。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会性媒体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新型互动方式中个体自我必然呈现出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心理特征。目前对基于新型社会性媒体教育技术的研究需要摆脱技术的视野,转向对教育技术的主体——学习者自身的认识和研究。本文拟从社会互动入手,分析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性媒体互动中个体人格所呈现的馈赠和分享精神、协同合作精神、利他行
期刊
高  摘要:如何在坚持高等职业教育职教属性的同时,继续保持和系统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文章基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管理体制、学位制度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制研究;高教性  时至今日,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上己经达到1327所,在校生规模已经突破1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号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一发端于短
期刊
摘要: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式开放在线教程(Collaborative Open Online Course,COOC)的概念,以借助互联网实现教材建设的新型模式,改变传统教程的编写方式,成为推动MOOC发展的支撑技术之一。COOC具有建设周期短,更新速度快,内容组织灵活的特点。COOC将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在线教学模式从课堂讲授延伸到教程编写,进一步发挥MOOC教学模式的优势。同时介绍了COOC平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