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gig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低年教学中,学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巧用学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学;学具应用;数学课堂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生成为了课堂主体,教学理念转变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内容,学具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课堂的深化改革,学具逐渐被广泛的使用。教师使用学具对于小学教育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着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对于成人依赖性强的特点。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幼稚、心理不成熟就对小学生敷衍、规定答案、进行思想上的压迫,这会打击学生的求知欲,拘束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对于教师不敢提出质疑。相反,教师在对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大胆质疑,让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兴趣,从而真正地爱上学习。
  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合理运用学具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够让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让学习变得自然高效。
  在低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学生玩具充当学具吸引学生的兴趣,以玩具车为例,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准备3辆玩具汽车,4辆玩具货车、2架玩具火车。让学生分别观察玩具数量,然后向学生们提问:火车加货车的数目是多少、火车加汽车的数目是多少、汽车加货车的数目是多少,三者总数又是多少,以及货车与火车的数目相差多少等,运用玩具教学生十以内的加减法。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用眼观察、动手去数,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运用玩具车将数学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能够学到知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增加学生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脱离实践。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引导学生将学具应用到实践中
  只有让学生把学具运用到实践之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书本中的一部分知识,学生的生活中接触较少,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应该运用智慧,找出学生熟悉的实际的情况进行引导教学,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问题,深刻印象。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可利用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启发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结果,大多数学生用手捏住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对角,先向相反方向推或拉,再复位,如此反复。在动手的过程中观察两组对边的变化,从而明白平行四边形有不稳定性这一特征。学生还能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重组,拓展延伸。如再将用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也来回拉动,在和平行四边形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学具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主动、自觉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和热情,有利于探究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2.2将问题融于生活、实践
  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产生熟悉感,促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讓学生由自主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抓住数学知识点,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中,可以就地取材,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长方形(例:书桌、课本、黑板等),对其的周长进行测量,让学生总结规律,再结合长方形学具,让学生得出长方形的周长是由两条长和两条宽组成的结论。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与数学进行结合,将数学融入到生活中,能够降低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更容易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探究行为”需要由教师进行引导,但在学生养成一定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后,教师就应该改将学生的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启发得当、指导有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带着学生学习,但不能帮着学生学,教师应该明白这两种概念,让学生对于数学题有自己的把握和理解。教师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材料的提供者,帮助学生找寻问题答案。
  3.1学具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发现、理解
  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真理。学生在学习中也是这样,遇到问题时,教师讲述再多的理论知识,学生也有可能不理解,只有学生亲手进行了实践,才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对于学具的使用,能够让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3.2改变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学校一再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具的使用能够改变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采用的是单线灌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本身具有差异性,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理解知识点,在使用学具教学以后,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教师起到辅助作用,能够保障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让学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4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是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教师应该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善用学具,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给学生打好夯实的学习基础,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涯受益。
  参考文献
  [1]陈煜淇.浅谈小学低段数学学具使用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95+97.
  [2]张长宏.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7):35-36.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与发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作文教学革新的方法,生本本理念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主要围绕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当中的生本教育进行讨论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生本教育理念  一、引言  所谓生本教育理念,就是指教师在组织教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德育有效地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另外,像《中华美德贤文》的文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进而实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推荐学生阅读此类的书籍。为了更加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师可以“知”和“情”这两个方面视角进行渗透。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素养;美育;创造性人才  语文课程改革是课
摘 要: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趋于成熟化,即使这样也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在小学阶段能够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要求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本篇文章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取向与实现路径进行分析研究,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取向;实现路径  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得到
摘 要: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所取代,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开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最大限度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本文围绕了信息技术融入到物理实验教学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度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有效融合  现在的时代可以称之为科技盛行的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