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资源不受时空、地域限制,信息量大,速度快,资源丰富,可以让山里娃享受到最先进的教育,可以成为大山里的教师自我提高的和改进教学的途径,从中获取仅靠书本难以获取的知识经验和信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使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广大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让信息资源走出网络,走进教室; “走进课堂,面向学生”。
一、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用好信息资源,营造学习情景,诱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学习实际,合理选择和好信息资源资源,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行探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品德课《改革开放谱新篇》一课时,首先利用信息资源创设教学情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样把书本中文字的抽象概括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探究歌曲中颂扬了邓小平爷爷哪些丰功伟绩,这时教师播放用资源制作的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的图片,实物,使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到改革开放使中国巨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感受的变化,如家乡的今昔、学生学杂费的免除……再如在教学科学课《植物的根》时通过展示资源中各种各样植物的根系,再把植物根系吸收的营养通过树冠向枝叶传递过程,用红色标出,单击鼠标后,营养传递过程显示出来,使学生通过逼真的画面,了解到无论什么样的植物它的共同特点是靠根系吸收营养,学生看得真,记得牢,效果好。这些看似是简单的情景创设,却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做到了声像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使我感悟到:凭借信息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和信息资源,预设和创造情景,不仅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革新,也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恒久兴趣,使学生成为方法革新的受益者。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信息、学校的图书等,增大学生的信息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际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与全身贯注的学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信息资源的运用应恰到好处,有利于有效课堂的构建
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性使用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使用的实效性,要使资源使用充分有效,还应十分重视资源使用的时机,因为只有恰到好处的使用资源才能构建有效课堂,这应成为信息资源使用课的原则,使用的时机成熟,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驱动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学习。这样教与学的统一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例如在教学十二册语文《詹天佑》一课时,结合课文特点,我把该课的资源进行整理,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营造情景—介绍人物—重点实际),第一步:营造学习情景,我在网上搜集了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境况,清朝政府的腐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急于了解詹天佑的事迹,这时可进行第二步的教学,利用信息资源中材料介绍 ,使学生对詹天佑事迹有大致的了解,同时还邀请学生把自己查阅的信息资源在课堂上展示,以激励学生的成就感。通过前二步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继续学习课文产生了求学若渴的情趣,这样第三步教学时机成熟,于是我抓住机遇,巧妙过渡到文章中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前二步教学资源的使用),使学生了解到詹天佑爱国的具体体现,为学习杰出才干提供了铺垫,于是我利用“两个课件”,八大岭遂道中的“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的设计”通过这二个课件的展示,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感悟到詹天佑的杰出表现,实际上这一步教学过程实现了从情景到文字,再从文字到画面,这一过程契合了儿童思维的直观性的形象思维,使课文学习过程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外表与内在,相互转化,起到了用语言表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四、资源使用应体现“双主”教学模式,促进有效课堂的构建
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力主构建有效课堂,促进“双主”教学模式的建构(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那么信息教育资源为这种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支架式的资源配置,极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资源的使用中应着重体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是在资源使用中要体现的模式,例如在教学“一件工程甲独做2小时完成,乙独做3小时完成,两队合做几小时可以完成”在教学时首先创设一个动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先用一条闪烁的线段来表示这段工程,然后甲、乙两队分别从两端同时动工,把两队所做的工程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标出,这时要学生观察在这段工程完成時两队各做了多少,应如何表示?这时学生依据屏幕上动态效果,准确说出了题的特点,为今后解决类似的题目奠定了基础。第二步要学生进一步交流,探究得出结论,然后用课件再一次展示(1)两队合作1.2小时后,工程进展如何? (2)两队做的工作量与这段工程有何联系?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完工时两队所做的工作量之和就是这段工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发动学生观察、质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过程时,教师只是做学生的伙伴、向导,实现了教与导的统一,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的结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总之,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学科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只要有利于有效课堂的构建,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应该成为教育者永远探索的课题。同时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给学生学习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
一、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用好信息资源,营造学习情景,诱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学习实际,合理选择和好信息资源资源,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行探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品德课《改革开放谱新篇》一课时,首先利用信息资源创设教学情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样把书本中文字的抽象概括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探究歌曲中颂扬了邓小平爷爷哪些丰功伟绩,这时教师播放用资源制作的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的图片,实物,使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到改革开放使中国巨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感受的变化,如家乡的今昔、学生学杂费的免除……再如在教学科学课《植物的根》时通过展示资源中各种各样植物的根系,再把植物根系吸收的营养通过树冠向枝叶传递过程,用红色标出,单击鼠标后,营养传递过程显示出来,使学生通过逼真的画面,了解到无论什么样的植物它的共同特点是靠根系吸收营养,学生看得真,记得牢,效果好。这些看似是简单的情景创设,却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做到了声像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使我感悟到:凭借信息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和信息资源,预设和创造情景,不仅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革新,也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恒久兴趣,使学生成为方法革新的受益者。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信息、学校的图书等,增大学生的信息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际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与全身贯注的学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信息资源的运用应恰到好处,有利于有效课堂的构建
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性使用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使用的实效性,要使资源使用充分有效,还应十分重视资源使用的时机,因为只有恰到好处的使用资源才能构建有效课堂,这应成为信息资源使用课的原则,使用的时机成熟,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驱动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学习。这样教与学的统一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例如在教学十二册语文《詹天佑》一课时,结合课文特点,我把该课的资源进行整理,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营造情景—介绍人物—重点实际),第一步:营造学习情景,我在网上搜集了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境况,清朝政府的腐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急于了解詹天佑的事迹,这时可进行第二步的教学,利用信息资源中材料介绍 ,使学生对詹天佑事迹有大致的了解,同时还邀请学生把自己查阅的信息资源在课堂上展示,以激励学生的成就感。通过前二步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继续学习课文产生了求学若渴的情趣,这样第三步教学时机成熟,于是我抓住机遇,巧妙过渡到文章中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前二步教学资源的使用),使学生了解到詹天佑爱国的具体体现,为学习杰出才干提供了铺垫,于是我利用“两个课件”,八大岭遂道中的“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的设计”通过这二个课件的展示,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感悟到詹天佑的杰出表现,实际上这一步教学过程实现了从情景到文字,再从文字到画面,这一过程契合了儿童思维的直观性的形象思维,使课文学习过程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外表与内在,相互转化,起到了用语言表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四、资源使用应体现“双主”教学模式,促进有效课堂的构建
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力主构建有效课堂,促进“双主”教学模式的建构(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那么信息教育资源为这种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支架式的资源配置,极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资源的使用中应着重体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是在资源使用中要体现的模式,例如在教学“一件工程甲独做2小时完成,乙独做3小时完成,两队合做几小时可以完成”在教学时首先创设一个动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先用一条闪烁的线段来表示这段工程,然后甲、乙两队分别从两端同时动工,把两队所做的工程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标出,这时要学生观察在这段工程完成時两队各做了多少,应如何表示?这时学生依据屏幕上动态效果,准确说出了题的特点,为今后解决类似的题目奠定了基础。第二步要学生进一步交流,探究得出结论,然后用课件再一次展示(1)两队合作1.2小时后,工程进展如何? (2)两队做的工作量与这段工程有何联系?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完工时两队所做的工作量之和就是这段工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发动学生观察、质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过程时,教师只是做学生的伙伴、向导,实现了教与导的统一,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的结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总之,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学科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只要有利于有效课堂的构建,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应该成为教育者永远探索的课题。同时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给学生学习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