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接受语文课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were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学综合学科,具有形象性、文学性和趣味性等特点,然而应试教育却把它分割成一堆干巴巴的考试试题和答案。语文教学也因此成为枯燥的、缺乏吸引力的纯考试讲解课,毫无情感性和趣味性。怎样把语文课上得生动,具有活力,富有情趣呢?教师必须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教学过程情感化和趣味化,实现课堂的开放化,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语文课。
  
  一、 用情感打动学生
  
  情感教学对学生的认识活动的进行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对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体验,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可以说,注重情感体验,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1.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其次,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其三,必须重视情景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情景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景,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其实,我们所创设的情景就是一个情感的“心理场”。根据“场论”,儿童进入这个“心理场”就会无意识地、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向着教育目标一个正的诱发力。最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这对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2.鉴赏课文,挖掘课文的情感内容
  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大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语文课本里有不少饱蘸作者浓厚情感的作品,如,催人泪下的《背影》、真情融融的《散步》。深刻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情感,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分析、鉴赏文中的细节以及形象,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作相应的情感联想,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3.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的“向师”性
  “亲其师而信其道”,因为有教师的“爱生”,所以有学生的“向师”。学生往往是因为喜欢某学科的教师,才对某学科产生学习兴趣的。因此,要达到情感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审美素养和情感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首先,教师必须有敬业的精神和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并把这种热情融入课堂教学中,感染学生。学生是不愿看到一个没有感情的、板着面孔的教师在那儿说教的。其次,教师讲课时应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就会被教师的情感所感动,进而乐意接受教学内容。反之,如果教师讲课无精打采,缺乏感情和活力,那么学生就会以相同的态度去对待这一学科。
  
  二、用趣味吸引学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当学习者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出强大的内部推动力,主动自觉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去探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1.先声夺人,做好第一次
  第一印象最深刻、最持久、最感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第一堂课,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首先,要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犹如一篇杰作的序曲。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很多种,语文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其次,教师必须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第一次见面,教师的穿着打扮要符合身份,要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这是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融洽的情感氛围,和学生迅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的第一步;应让学生尽快了解你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对你产生兴趣并接受你。
  2.幽默生动,搭架快乐桥梁
  语言是传授知识的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风趣形象的语言具有感染力和渗透力,它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得教师的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干巴巴的语言,很难把课文的诗情画意表达出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起来乏味,学起来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很难提高,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3.丰富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教育信息,突破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它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极大的扩展,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加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如,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课时,首先播放周总理逝世时千万人民送总理的感人场面,配上哀乐以及主持人悲痛欲绝的解说。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走进课文,了解内容,这样,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奠定了基础。其次,展现真实情境。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画面,亲眼目睹了奇异的山峰,清澈的漓江和五光十色的岩洞……这动感强烈的画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三、用开放性激发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课堂的开放性、学习的开放性、实践的开放性、评价的开放性……强调语文教育要从学科独立性、时空封闭性、内容狭隘性转向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的学习。具体上说,开放语文课堂教学使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成为现实,使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源泉。它把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还给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开放性语文教学包括教师教学思想要开放、学习内容要开放、教学形式要开放和学生思维要开放。在这里,我主要从教学形式探讨开放性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先做后学,是学习形式开放性的最大特点。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倡导生本教育,提出“在教育中我們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实际上反映了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当一名发现者、探索者,在读中有思,思中有疑,疑中有见,见中有异,异中求新,进行自我发现学习,让“自主”和“创造”得到落实。如,引导阅读《背影》一文时,学生在自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读这篇文章后发现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发现的,还有什么想发现的。这样及时反馈,效果极佳。
  讨论,是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生本教育认为,学问是头脑中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讨论的结果。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学生自学课文之后,正、反方的学生振振有词地阐述自己观点,表述时不仅运用文中的语言、例子,还列举生活中典型的、真实的事例加以论证。通过辩论,最后达成共识,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文和道的有机结合。
  课前学习,是开放式教学方法论之一。其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对新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正式教学时学生则处在相当高的起点上,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在主动探求之中。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我让学生提前预习,查找有关云形成的原因、云美丽的图片。在课上,学生除了通过看录像、观察图片、看色彩绚丽的云、练习朗读课文外,还了解到云形成的原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这种不受时间与空间局限的学习方式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走下讲台,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阵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形成学生主体、学生主导、教师协助的教学结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外在形式(技法、规则、流派、礼仪)与文化内涵(文化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武术和日本空手道进行系统性的比较与分析,发现空手道是在吸收借鉴中
2009年,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同地同价”政策,本文以山东省临沂市为观察对象,着重从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结合新政策落实状况对当前征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信息技术核心的模式下,就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浅显的分析。一、在信息技术的应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
一、设计思想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方式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导学案这一教
求解四边形的角度问题,常利用三角形的内心、外心、旁心,对称点及做正三角形等方法,方法簡单,解法简洁巧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已经成为走出困境,谋求发展,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教学生活化。体现实践性    实践性原则——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本义。根据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创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山西大同大学公共体育健身气功课程的开设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就健身气功的认知程度、教学过程的整体评价、功法练习的效果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这意味着要全面培养学习者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而掌握外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本文旨在从教师的角色以及师生关系问题谈起,探讨交际性原则在英语写作教学,尤其是在启发式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教师的角色    要做一名有尊严的现代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尤其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是教育专家和交际专家。  作为外语教师,笔者曾经以“I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空巢老人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的老年人群体。在面临身体健康水平的降低,生活上的孤单,精神上幸福指数也极度下降的同时,导致空巢老人的幸福感严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