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村报道;马庄经验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重点项目“徐州‘马庄经验’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价值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810320053Z。
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之后,“新农村”“富裕乡村”“美丽乡村”先后成了党和国家的建设目标,对农村的扶持政策接连不断,农村面貌不断改观。2017年十九大报告又将“乡村振兴战略”提上议程,乡村变革如火如荼。
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东北郊的马庄村就是乡村变革的一个典型。马庄村村民曾长期以挖煤为生,生活单调平静;但相邻煤矿塌陷事故引发的整顿,使马庄村的村民们一夜之间失去了生活的门路。好在村党支部(后改建制为党委)未雨绸缪,适时提出“地下积累,地上创业”的战略,利用集体早年的积累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发展。1988年马庄村创建了后来四处斩获奖项的“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随后创办了十多个村级企业,致力于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发掘并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产业,当年的采煤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和“生态旅游村”,进入各级各类媒体视野。尤其在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庄村调研并予以重要指示后,马庄村更是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发展传播学者罗杰斯认为:“大众传播过程是社会现代化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元素。”[1]在整个乡村体系发展的过程中,身担大众传播重任的媒体,承载“城市-农村”双向信息传播的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有关大众传媒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作用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媒介是“农村现代性增长的推进器。”[2]那么,媒体在进行乡村议题报道时有着怎样的特点和独特作用,怎样才能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如何形成乡村议题“模式示范”,这些都需要得到科学合理的解答。同时,现有乡村议题报道有什么局限性,也需要得到可行性建议,而这些,就是本文需要解决的课题。
本研究选用典型案例——马庄经验报道为目标主题,通过不同媒体在对马庄经验进行报道时各类目的对照分析,以点及面分析媒体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目标媒体:本研究涵盖多种媒体: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报刊及电视节目;商业性报刊;商业性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网站。
时间范围:由于本研究是基于乡村发展现状研究,以十年为段,选取2008—2018年为研究时段。
分析单位:在研究时段中,目标媒体对徐州马庄村的多样化报道,并且均为各媒体原创报道,不含转载内容,其余因素无限制。
在参照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本研究内容分析的类目建构主要包括:
1、马庄经验报道的体裁形式
(1)消息;(2)评论/评述;(3)通讯/特写;(4)图片新闻;(5)视频新闻;(6)深度报道
2、马庄经验报道的立场倾向
(1)正面报道,以宣传成就,树立典型为主;(2)负面报道,以揭示马庄发展中的问题为主题;(3)中立报道,简单陈述事实,报道语气无任何偏向和可见目的。
3、马庄经验报道的媒体特征
媒体性质:(1)党媒;(2)市场化媒体
媒体级别(该类目以党媒为分析对象):(1)国家级;(2)省级;(3)地市级
媒体形式:(1)报纸期刊;(2)广播电视;(3)门户网站;(4)视频网站;(5)自媒体
4、马庄经验报道的议题范畴
(1)经济/物质文明;(2)文化/精神文明;(3)政治文明;(4)生态文明
5、马庄经验报道的消息来源
(1)村民;(2)村干部;(3)政府机构或官员;(4)媒体记者;(5)专家及专业人士;(6)官方消息来源;(7)新闻通稿
在百度输入徐州马庄村,获得条目681000个。經过对重复、转载信息、广告和仅仅含有“徐州马庄”字样的信息等的删除,最终本研究小组共收集到2008年10月—2018年10月涉及马庄村的113篇报道,其中大量稿件集中于2017年12月—2018年10月。这与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访马庄直接相关,其中直接与习总书记考察马庄村相关的原创报道有91条。
媒体对马庄经验的报道多选用通讯/特写(39.8%),消息其次(31.9%)。通讯报道具有形象、生动、详尽的特点,既能够将事实说清楚,也能够抓住受众的兴趣;消息报道则有很强的即时性,文字简洁有力,适合于动态的新闻事件报道。另外,深度报道(0%)的缺失使马庄经验的报道在思想深度方面有所欠缺。
正面报道,指的是媒体对社会生活中反映时代进步、代表社会主流、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和事进行具有明确肯定态度的报道,[3]多以典型事件或典型人物为报道对象,多含有肯定、欣赏、赞美的语气。在马庄经验报道中,正面报道(80%)占主导地位。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重点项目“徐州‘马庄经验’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价值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810320053Z。
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之后,“新农村”“富裕乡村”“美丽乡村”先后成了党和国家的建设目标,对农村的扶持政策接连不断,农村面貌不断改观。2017年十九大报告又将“乡村振兴战略”提上议程,乡村变革如火如荼。
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东北郊的马庄村就是乡村变革的一个典型。马庄村村民曾长期以挖煤为生,生活单调平静;但相邻煤矿塌陷事故引发的整顿,使马庄村的村民们一夜之间失去了生活的门路。好在村党支部(后改建制为党委)未雨绸缪,适时提出“地下积累,地上创业”的战略,利用集体早年的积累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发展。1988年马庄村创建了后来四处斩获奖项的“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随后创办了十多个村级企业,致力于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发掘并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产业,当年的采煤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和“生态旅游村”,进入各级各类媒体视野。尤其在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庄村调研并予以重要指示后,马庄村更是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发展传播学者罗杰斯认为:“大众传播过程是社会现代化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元素。”[1]在整个乡村体系发展的过程中,身担大众传播重任的媒体,承载“城市-农村”双向信息传播的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有关大众传媒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作用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媒介是“农村现代性增长的推进器。”[2]那么,媒体在进行乡村议题报道时有着怎样的特点和独特作用,怎样才能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如何形成乡村议题“模式示范”,这些都需要得到科学合理的解答。同时,现有乡村议题报道有什么局限性,也需要得到可行性建议,而这些,就是本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用典型案例——马庄经验报道为目标主题,通过不同媒体在对马庄经验进行报道时各类目的对照分析,以点及面分析媒体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样本特征
目标媒体:本研究涵盖多种媒体: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报刊及电视节目;商业性报刊;商业性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网站。
时间范围:由于本研究是基于乡村发展现状研究,以十年为段,选取2008—2018年为研究时段。
分析单位:在研究时段中,目标媒体对徐州马庄村的多样化报道,并且均为各媒体原创报道,不含转载内容,其余因素无限制。
(二)类目建构
在参照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本研究内容分析的类目建构主要包括:
1、马庄经验报道的体裁形式
(1)消息;(2)评论/评述;(3)通讯/特写;(4)图片新闻;(5)视频新闻;(6)深度报道
2、马庄经验报道的立场倾向
(1)正面报道,以宣传成就,树立典型为主;(2)负面报道,以揭示马庄发展中的问题为主题;(3)中立报道,简单陈述事实,报道语气无任何偏向和可见目的。
3、马庄经验报道的媒体特征
媒体性质:(1)党媒;(2)市场化媒体
媒体级别(该类目以党媒为分析对象):(1)国家级;(2)省级;(3)地市级
媒体形式:(1)报纸期刊;(2)广播电视;(3)门户网站;(4)视频网站;(5)自媒体
4、马庄经验报道的议题范畴
(1)经济/物质文明;(2)文化/精神文明;(3)政治文明;(4)生态文明
5、马庄经验报道的消息来源
(1)村民;(2)村干部;(3)政府机构或官员;(4)媒体记者;(5)专家及专业人士;(6)官方消息来源;(7)新闻通稿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总量分析
在百度输入徐州马庄村,获得条目681000个。經过对重复、转载信息、广告和仅仅含有“徐州马庄”字样的信息等的删除,最终本研究小组共收集到2008年10月—2018年10月涉及马庄村的113篇报道,其中大量稿件集中于2017年12月—2018年10月。这与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访马庄直接相关,其中直接与习总书记考察马庄村相关的原创报道有91条。
(二)报道形式——以通讯/特写为主
媒体对马庄经验的报道多选用通讯/特写(39.8%),消息其次(31.9%)。通讯报道具有形象、生动、详尽的特点,既能够将事实说清楚,也能够抓住受众的兴趣;消息报道则有很强的即时性,文字简洁有力,适合于动态的新闻事件报道。另外,深度报道(0%)的缺失使马庄经验的报道在思想深度方面有所欠缺。

(三)报道立场——正面报道为主
正面报道,指的是媒体对社会生活中反映时代进步、代表社会主流、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和事进行具有明确肯定态度的报道,[3]多以典型事件或典型人物为报道对象,多含有肯定、欣赏、赞美的语气。在马庄经验报道中,正面报道(80%)占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