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并用的智力活动。是一种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用来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艺术技巧。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语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说:“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可见学语文是离不开朗读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根据朗读的要求,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能力的基本要求有三:一是正确地朗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晰、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二是能流利地朗读,朗读的速度要接近平时说话的速度,这是在初步理解了文章内容,没有任何生字、难字的情况下进行。要先默读,然后朗读;三是能有感情地朗读,即能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这种朗读一般是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声音表情达意的规律,这主要是指重音、语调变化、停顿、速度等。
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朗读的要求,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做好下面几点:
1.注意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各种感觉器官参加,使之领略课文之胜景。没有正确的感知觉,是不可能进行朗读的。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的参加,使他们领略万物苏醒、吐露生机的春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之夜;水墨山水似的层峦叠嶂,声喧势急的飞泉瀑布,别有情趣的雨中泰山等自然风光。
2.朗读时注意情感的投入。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朗读时要“披文入情”深刻领会作品的感情,同作者“心心相印”,深有所感。朗读者若进入角色,犹如和作品主人公同悲伤,同欢乐,其思想感情就不再是被动地模拟,而是主动地参与了。就会和谐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地表达。
3.朗读时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一个善于朗读作品的学生,并不只是了解一些事实内容和情节。而是有了想象的积极参与,宛如身临其境,能够随着文字的叙述,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作品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听到各种人物的谈话。有的人朗读作品中马的奔跑时,就仿佛听到马蹄的得得声;有的人读到作品中对泥土的描写,仿佛嗅到泥土的芳香。这样,有了想象,对文学作品的朗读,就能体会得更深刻,更生动。
朗读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必须抓住文章中能触发学生展开想象的诱导物。如借以抒发作者感情的景物,能摹状这些景物的凝练的词语,巧妙自然的联想。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艺术手法,创造一种静谧、恬淡、清幽的意境。在教学中,可抓住寓意深长的抒情景物和形象化的词语,通过朗读,诱发学生展开想象,把学生带入作者用妙手绘就的恬静、高洁的境界,跟着作者到月色中的荷塘周围去漫游,在脑海中呈现一幅深邃隽永的意境:荷叶田田,似亭亭玉立的舞女的彩裙在迎风飘舞;荷花朵朵,如繁空中灿烂的星珠在闪烁生辉;微风徐徐吹拂,流水脉脉含情;月色朦胧,柳丝起舞,一派恬静的景色,使人陶醉,令人神往。
二、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训练的方法,有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试读、跟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无论是教师读,学生读,朗读全文或某些章节,或者按作品人物分别朗读以及朗读的次数等,都要根据不同的作品和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唱诗班式的齐读或齐背,在早读和课堂上司空见惯,表面上整齐一致,实际上拖泥带水,滥竽充数,是重形式,重结果,人人迁就,个个敷衍。读得好的,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读得差的,提高不了自己的水平。长此以往,两败俱伤,朗读水平日渐下降。反之,人声鼎沸式的读或背,看似乱成一团糟,实际上是重个性,重发展,人人投入,读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长此以往,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可见,不同的朗读方式,有不同的朗读效果,故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灵活运用各种朗读方法,做到点面结合,形式多样,层次分明,讲究实效。
一般说,生词较多,内容较深的作品,以老师读为宜;篇幅较短的作品,可在课堂朗读全篇;较长的则可以选取某些精彩的章节在课堂朗读;剧本与对话较多的小说,可按作品中人物分别朗读;某些作品或者一篇中的某些章节特别需要表现集体力量的,可以集体朗读;诗歌和抒情散文,可以多叫几个学生多朗读几次。
比如,老舍的《茶馆》,涉及的人物众多,教学时分别采用了全班的分角色朗读、个别的分角色朗读、同角色的不同学生朗读、评价优缺点后有针对性的练读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朗读。通过训练,学生不但读懂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人物的性格,而且能按照要求,读出剧中人物的感情,宛如剧本人物的再现。这样,同学们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发展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职业技术学校)
一、根据朗读的要求,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能力的基本要求有三:一是正确地朗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晰、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二是能流利地朗读,朗读的速度要接近平时说话的速度,这是在初步理解了文章内容,没有任何生字、难字的情况下进行。要先默读,然后朗读;三是能有感情地朗读,即能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这种朗读一般是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声音表情达意的规律,这主要是指重音、语调变化、停顿、速度等。
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朗读的要求,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做好下面几点:
1.注意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各种感觉器官参加,使之领略课文之胜景。没有正确的感知觉,是不可能进行朗读的。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的参加,使他们领略万物苏醒、吐露生机的春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之夜;水墨山水似的层峦叠嶂,声喧势急的飞泉瀑布,别有情趣的雨中泰山等自然风光。
2.朗读时注意情感的投入。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朗读时要“披文入情”深刻领会作品的感情,同作者“心心相印”,深有所感。朗读者若进入角色,犹如和作品主人公同悲伤,同欢乐,其思想感情就不再是被动地模拟,而是主动地参与了。就会和谐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地表达。
3.朗读时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一个善于朗读作品的学生,并不只是了解一些事实内容和情节。而是有了想象的积极参与,宛如身临其境,能够随着文字的叙述,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作品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听到各种人物的谈话。有的人朗读作品中马的奔跑时,就仿佛听到马蹄的得得声;有的人读到作品中对泥土的描写,仿佛嗅到泥土的芳香。这样,有了想象,对文学作品的朗读,就能体会得更深刻,更生动。
朗读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必须抓住文章中能触发学生展开想象的诱导物。如借以抒发作者感情的景物,能摹状这些景物的凝练的词语,巧妙自然的联想。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艺术手法,创造一种静谧、恬淡、清幽的意境。在教学中,可抓住寓意深长的抒情景物和形象化的词语,通过朗读,诱发学生展开想象,把学生带入作者用妙手绘就的恬静、高洁的境界,跟着作者到月色中的荷塘周围去漫游,在脑海中呈现一幅深邃隽永的意境:荷叶田田,似亭亭玉立的舞女的彩裙在迎风飘舞;荷花朵朵,如繁空中灿烂的星珠在闪烁生辉;微风徐徐吹拂,流水脉脉含情;月色朦胧,柳丝起舞,一派恬静的景色,使人陶醉,令人神往。
二、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训练的方法,有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试读、跟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无论是教师读,学生读,朗读全文或某些章节,或者按作品人物分别朗读以及朗读的次数等,都要根据不同的作品和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唱诗班式的齐读或齐背,在早读和课堂上司空见惯,表面上整齐一致,实际上拖泥带水,滥竽充数,是重形式,重结果,人人迁就,个个敷衍。读得好的,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读得差的,提高不了自己的水平。长此以往,两败俱伤,朗读水平日渐下降。反之,人声鼎沸式的读或背,看似乱成一团糟,实际上是重个性,重发展,人人投入,读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长此以往,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可见,不同的朗读方式,有不同的朗读效果,故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灵活运用各种朗读方法,做到点面结合,形式多样,层次分明,讲究实效。
一般说,生词较多,内容较深的作品,以老师读为宜;篇幅较短的作品,可在课堂朗读全篇;较长的则可以选取某些精彩的章节在课堂朗读;剧本与对话较多的小说,可按作品中人物分别朗读;某些作品或者一篇中的某些章节特别需要表现集体力量的,可以集体朗读;诗歌和抒情散文,可以多叫几个学生多朗读几次。
比如,老舍的《茶馆》,涉及的人物众多,教学时分别采用了全班的分角色朗读、个别的分角色朗读、同角色的不同学生朗读、评价优缺点后有针对性的练读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朗读。通过训练,学生不但读懂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人物的性格,而且能按照要求,读出剧中人物的感情,宛如剧本人物的再现。这样,同学们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发展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