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简单阐述反思性教学的界定、意义与认识,反思性教学的案例研究法的基础上,着重针对“东西半球划分及判断”这一教学环节开展反思。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及重点,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利用反思性教学理念,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存在的新问题,进行了反复尝试、探究与反思的行为研究。在实践、反思、实践、再反思、再探究、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去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积累教学经验。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突破后,再度来回顾、整理反思性教学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究;反思
一、反思性教学的界定与理性思考
(一)反思性教学的界定与意义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1989)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出现滑坡。”美国教育家玻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朱永新教授曾说过:案例 反思=名师。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课后反思正好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反思性教学的理性思考
我认为反思性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对反思性教学要有正确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并能快速地把教师塑造成学者型教师。
2.需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教科研活动
通过不同层面的教科研活动,可以快速的积累经验,获取新的观点、理念,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教研能力,有利于快速、有效的反思,形成再反思。通常有以下三个层面:(1)教师个人的反思,是教师走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远离平庸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教师的自我对话;(2)同伴互助,即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成长;(3)专家的指导和引领,可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先进的理念、思想方法,拓宽教师的视野。
我利用双周教研组活动中的备课、开课、听课、评课。课前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中观察,小范围结思;课后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然后将自己这节公开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
3.注重知识的积累
知识积累可以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教学案例等方法,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过理性梳理自己零散的实践经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行为,并写出论文,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形成文章、论文,独特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升了对教材的认识、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才有可能进行更有效、更彻底的教学反思。
4.反思性教学要把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
个体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更新其固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包含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集体反思是指与同事一起观察教育实践(自己的或同事的),或与他们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合作—互动式的研究,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常常体现在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的研讨中。
如果说个体反思是一种静态的自我完善研讨(种子发育,发芽)的过程,那么集体反思就是在动态中暴露自己的优缺点、吸取集体智慧并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当于种子钻出地表后,只有能经受风雨、阳光、干旱历练的,才能生存,茁壮成长。因而,只要把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结合起来,就会大大提升反思性教学的实效。
二、反思性教学的案例研究法
教师的案例研究是教师对典型教育事件进行具体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的质量,取决于案例反思的深度。案例反思是教师对自己遇到过的教育事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检讨与思考,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理论功底,因而案例研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案例的选择上必须具备的案例特征
1.案例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若遇到同样或类似的事件有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2.案例必须要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案例研究的程序
1.案例描述
记录教师本人的原始想法;用具体事实表达教育效果。
2.案例分析
分析案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问题即想法,当时和事后的想法,同事或同行的想法;做法,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如何。
3.案例归纳
即由某案例分析归纳出来的若干教育教学策略。
4.案例创新
即从“追溯研究”走向“试验研究”,由此产生另一个或多个相关新案例。
(三)案例研究的功能
通过案例研究、案例撰写、分析案例,对于自身教学的成长有诸多帮助。
1.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
2.可以促使自身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3.可以对自身行为促进反思,提升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4)经度刚好等于20度的点,是西经20度的,刚好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是在东经20度的,就位于东半球(某点=20°)。这句话,是针对某点的经度刚好是20度,所采用判断方法。如:某点(20°E,30°N),判断出是东经2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半球。又如:某点(20°W,70°S),读出是西经2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5)经度刚好是160度上的点,是西经160度的,就位于西半球,而是东经160度的,就刚好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某点=160°)。这句话,是针对某点的经度刚好是160度所采用的判断方法。如:某点(160°E,66°N),判断出是东经16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又如某点(160°W,70°S),读出是西经16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西半球上。
2.改进后再教学
由于发现东西半球划分与度数之间有以上规律。因而在教学上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时着重渗透东西半球划分与度数之间的以上规律,适当配合题目练习加以巩固。学生只要练习几次,就能掌握领会。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练习及考试反馈,采用这一教学方式,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率达到95%以上。做到了,只要提供任意一点经度位置,采用以上观点中的相应观点判断,就能准确快速地作出判断,某点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还是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因而针对《东西半球划分与判断》教学点,这一教学方式无论在操作性、实用性,还是在实效性上都非常好。
思考之,针对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难度,降低学习难度,使难点让学生容易掌握,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方案,对于解决利用经度对东西半球的判断,目前只在九年级学生的复习阶段进行了行为研究,效果满意,但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的新生,在缺少地球空间知识认知状况下,采用这一方法效果如何以及有无影响到教材设计中,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在空间上对这一知识的认知有无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
四、研究后的反思与结论
(一)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
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研效果的有效途径。随着反思性教学的开展不断深入,积累不断增加,越加感触到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正如叶澜教授说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如果认真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与教研活动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将反思性教学的理论运用于教研活动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与教研组的功能,极大地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因而,对于我来说,教学反思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了教学实践,而且是使自己的教研水平得到了提升,有利于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二)怎样进行教学性反思
我是这样一来做的。把自身的教学反思渗透在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中。在对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反馈、调控和重新建构中,再配与实践(行动)─反思─调整─再实践(行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教学过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效反思,也会出现无效反思。教学反思的有效无效在于教师自身对于所面临的问题的把握程度,解决问题的经验能力及对学生认识学情的把握程度。同时,对于无效反思经过改进,不断的改进会成为行之有效的有效反思。
具体在课前、课中、课后中我是如何做的:
1.课前反思,要有前瞻性
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审视、预测和分析,查漏补缺。它能使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
2.课中反思,有监控性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环节以及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和应变,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中反思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得以高质、高效地进行。
3.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情况,反思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反思课堂整体状况,反思失误,记下闪光片段和困惑,写下执教反思体会。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
(三)行为跟进
反思性教学对于目前的我而言,仅仅是摸到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才能窥到门道,提升实践。目前本人正在从以下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究。
1.行动研究
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畅通反馈渠道,不断地获取自己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整合。教学反思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反思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己。
2.案例分析
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文献案例,从他山之石中汲取精华。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特别是教学思想,通过交流反思,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7.
[2]殷伟康.论反思性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2-04.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城东中学)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究;反思
一、反思性教学的界定与理性思考
(一)反思性教学的界定与意义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1989)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出现滑坡。”美国教育家玻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朱永新教授曾说过:案例 反思=名师。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课后反思正好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反思性教学的理性思考
我认为反思性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对反思性教学要有正确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并能快速地把教师塑造成学者型教师。
2.需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教科研活动
通过不同层面的教科研活动,可以快速的积累经验,获取新的观点、理念,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教研能力,有利于快速、有效的反思,形成再反思。通常有以下三个层面:(1)教师个人的反思,是教师走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远离平庸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教师的自我对话;(2)同伴互助,即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成长;(3)专家的指导和引领,可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先进的理念、思想方法,拓宽教师的视野。
我利用双周教研组活动中的备课、开课、听课、评课。课前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中观察,小范围结思;课后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然后将自己这节公开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
3.注重知识的积累
知识积累可以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教学案例等方法,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过理性梳理自己零散的实践经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行为,并写出论文,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形成文章、论文,独特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升了对教材的认识、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才有可能进行更有效、更彻底的教学反思。
4.反思性教学要把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
个体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更新其固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包含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集体反思是指与同事一起观察教育实践(自己的或同事的),或与他们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合作—互动式的研究,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常常体现在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的研讨中。
如果说个体反思是一种静态的自我完善研讨(种子发育,发芽)的过程,那么集体反思就是在动态中暴露自己的优缺点、吸取集体智慧并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当于种子钻出地表后,只有能经受风雨、阳光、干旱历练的,才能生存,茁壮成长。因而,只要把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结合起来,就会大大提升反思性教学的实效。
二、反思性教学的案例研究法
教师的案例研究是教师对典型教育事件进行具体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的质量,取决于案例反思的深度。案例反思是教师对自己遇到过的教育事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检讨与思考,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理论功底,因而案例研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案例的选择上必须具备的案例特征
1.案例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若遇到同样或类似的事件有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2.案例必须要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案例研究的程序
1.案例描述
记录教师本人的原始想法;用具体事实表达教育效果。
2.案例分析
分析案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问题即想法,当时和事后的想法,同事或同行的想法;做法,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如何。
3.案例归纳
即由某案例分析归纳出来的若干教育教学策略。
4.案例创新
即从“追溯研究”走向“试验研究”,由此产生另一个或多个相关新案例。
(三)案例研究的功能
通过案例研究、案例撰写、分析案例,对于自身教学的成长有诸多帮助。
1.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
2.可以促使自身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3.可以对自身行为促进反思,提升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4)经度刚好等于20度的点,是西经20度的,刚好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是在东经20度的,就位于东半球(某点=20°)。这句话,是针对某点的经度刚好是20度,所采用判断方法。如:某点(20°E,30°N),判断出是东经2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半球。又如:某点(20°W,70°S),读出是西经2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5)经度刚好是160度上的点,是西经160度的,就位于西半球,而是东经160度的,就刚好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某点=160°)。这句话,是针对某点的经度刚好是160度所采用的判断方法。如:某点(160°E,66°N),判断出是东经16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又如某点(160°W,70°S),读出是西经16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西半球上。
2.改进后再教学
由于发现东西半球划分与度数之间有以上规律。因而在教学上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时着重渗透东西半球划分与度数之间的以上规律,适当配合题目练习加以巩固。学生只要练习几次,就能掌握领会。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练习及考试反馈,采用这一教学方式,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率达到95%以上。做到了,只要提供任意一点经度位置,采用以上观点中的相应观点判断,就能准确快速地作出判断,某点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还是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因而针对《东西半球划分与判断》教学点,这一教学方式无论在操作性、实用性,还是在实效性上都非常好。
思考之,针对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难度,降低学习难度,使难点让学生容易掌握,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方案,对于解决利用经度对东西半球的判断,目前只在九年级学生的复习阶段进行了行为研究,效果满意,但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的新生,在缺少地球空间知识认知状况下,采用这一方法效果如何以及有无影响到教材设计中,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在空间上对这一知识的认知有无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
四、研究后的反思与结论
(一)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
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研效果的有效途径。随着反思性教学的开展不断深入,积累不断增加,越加感触到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正如叶澜教授说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如果认真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与教研活动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将反思性教学的理论运用于教研活动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与教研组的功能,极大地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因而,对于我来说,教学反思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了教学实践,而且是使自己的教研水平得到了提升,有利于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二)怎样进行教学性反思
我是这样一来做的。把自身的教学反思渗透在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中。在对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反馈、调控和重新建构中,再配与实践(行动)─反思─调整─再实践(行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教学过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效反思,也会出现无效反思。教学反思的有效无效在于教师自身对于所面临的问题的把握程度,解决问题的经验能力及对学生认识学情的把握程度。同时,对于无效反思经过改进,不断的改进会成为行之有效的有效反思。
具体在课前、课中、课后中我是如何做的:
1.课前反思,要有前瞻性
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审视、预测和分析,查漏补缺。它能使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
2.课中反思,有监控性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环节以及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和应变,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中反思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得以高质、高效地进行。
3.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情况,反思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反思课堂整体状况,反思失误,记下闪光片段和困惑,写下执教反思体会。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
(三)行为跟进
反思性教学对于目前的我而言,仅仅是摸到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才能窥到门道,提升实践。目前本人正在从以下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究。
1.行动研究
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畅通反馈渠道,不断地获取自己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整合。教学反思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反思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己。
2.案例分析
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文献案例,从他山之石中汲取精华。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特别是教学思想,通过交流反思,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7.
[2]殷伟康.论反思性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2-04.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城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