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性的一种标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胡锦涛同志指出:“德育,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关注当代中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不难发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显得相对孤独,缺乏艰苦的生活磨练。因而对人生的体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容易出现德育方面的缺失,思想认识具有片面性,容易出现害怕挫折、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爱慕虚荣、急功近利等问题。当前,为加强我国中学生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学校德育工作要进行整体创新
由于受到“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理论”的冲击,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越来越表现出与巨大的社会变化“步调不一”的局限性,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已是势在必行,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评价上要有新的突破和调整。
德育目标要根据国家的宏观要求、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建立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体系,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内容要和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要适当增加那些与当代中学生休憩相关的内容,如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青春期性道德教育等等,并合理有效落实。德育方法应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要拓宽德育途径,使学校里的一草一木都呈现出教育性,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思想行为,建立并逐步完善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使德育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要遵循学生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
在德育教育中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德育是个体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与习惯高度融合、相互映现的个性化、形象化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中学生德育教育最终要归结为“四有”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建构。在理想人格的内在结构中,认知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情感是人格的外在表现;意志是由“知”“情”到“行”转化的关节点;信念是人格形成核心;习惯是成就人格的标志。要重视整合学校的德育资源,改变传统的“片面重视理论灌输,弱化情感、意志和行为管理”的做法。把中学生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各方面的新型管理机制。高度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休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三、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具有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在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学会自觉调节情绪。
四、德育应积极促使师生达到共同发展
教育与德育不可分,任何剔除德育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终身教育思想观念的产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从而也使终身德育思想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终身德育是包含学校德育在内的体系,除了学校德育以外的阶段基本上都是非正规教育,其运行的基本机制是人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件的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础上的实践,反思由主体靠自我修养自己完成。”教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者,其地位和年龄都要求他们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但“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他的未完成性。”这也说明了成人德性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无限性。事实上,教师的教育者地位要求和其实际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经常存在着差距和矛盾,所以,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接受终身德育,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德育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
一、学校德育工作要进行整体创新
由于受到“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理论”的冲击,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越来越表现出与巨大的社会变化“步调不一”的局限性,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已是势在必行,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评价上要有新的突破和调整。
德育目标要根据国家的宏观要求、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建立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体系,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内容要和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要适当增加那些与当代中学生休憩相关的内容,如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青春期性道德教育等等,并合理有效落实。德育方法应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要拓宽德育途径,使学校里的一草一木都呈现出教育性,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思想行为,建立并逐步完善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使德育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要遵循学生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
在德育教育中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德育是个体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与习惯高度融合、相互映现的个性化、形象化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中学生德育教育最终要归结为“四有”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建构。在理想人格的内在结构中,认知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情感是人格的外在表现;意志是由“知”“情”到“行”转化的关节点;信念是人格形成核心;习惯是成就人格的标志。要重视整合学校的德育资源,改变传统的“片面重视理论灌输,弱化情感、意志和行为管理”的做法。把中学生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各方面的新型管理机制。高度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休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三、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具有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在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学会自觉调节情绪。
四、德育应积极促使师生达到共同发展
教育与德育不可分,任何剔除德育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终身教育思想观念的产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从而也使终身德育思想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终身德育是包含学校德育在内的体系,除了学校德育以外的阶段基本上都是非正规教育,其运行的基本机制是人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件的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础上的实践,反思由主体靠自我修养自己完成。”教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者,其地位和年龄都要求他们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但“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他的未完成性。”这也说明了成人德性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无限性。事实上,教师的教育者地位要求和其实际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经常存在着差距和矛盾,所以,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接受终身德育,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德育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