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考生的文章在布局方面要么是一盘散沙,要么是缺乏灵动,故文章 “颜值不高”,思路“一团乱麻”,如此,即使立意再怎么切合题意也很难得高分。结构严谨不仅要求文章的行文思路如行云流水,而且还要求文章有头有尾、首尾圆合,思路要顺理成章、衔接自然、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阅卷报告厅】
从近几年高考阅卷的情况来看,考生在文章结构严谨方面存在以下失误。
议论文——
★伪分论点型,即文章虽设置了一些分论点,但各分论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甚至与中心观点毫无关系。
★堆积素材型,即文章只有大量的素材,没有用衔接语或观点句将它们串联起来,致使各素材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模式僵化型,即文章或是老三段式或是“八股文”式,缺乏灵动性。
★主次不分型,即不明白文章的重点是什么,往往对非重点部分诸多着墨,而重点部分的写作却只有寥寥数笔。
★凤头缺失型,即文章开头部分空洞冗长,入题超慢,进而造成文章“头重脚轻”。
记叙文——
★线索紊乱型,即文章在刻画人物或叙事时没有一条明确的线索。
★叙述混乱型,即一会儿顺序,一会儿倒叙,一会儿插叙,致使文章行文思路显得极其混乱。
★草草收兵型,即忽视对“豹尾”的打造,不会卒章显志,不会首尾呼应……
【抢分大教室】
议论文作文抢分结构
(1)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是议论文最常见的结构模式之一,其具体操作就是对一个论题或某一写作任务从几个并列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阐述。其展开思路也有多种,既可围绕中心论点,平行地列出若干分论点,也可就一个观点,运用几个并列关系的论据进行论证。
并列式结构基本模板如下——
如2018年浙江卷优秀作文《“国之重器”赞》主体片段——
想到了那一张张智慧的面庞。为寻找最合适的安放地,“天眼之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为提取青蒿素,屠呦呦40年如一日,历经近200次的失败最终取得成功;黄大年以超负荷的付出,填补了我国在深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超凡的智慧,置于为国争光的平台,辅以执着的努力,才成就了这让人敬仰的国之重器。
想到了那一个个正直的名字。在身缚各种各样“绳索”的大环境下,顾准保持着头脑的清醒;在举国上下皆疯狂的时代,张志新坚持真理发出泣血的质疑与呐喊;在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大潮下,有固守良知正义、敢于向一切不合理挥刀的坚强女性王选,有媒体人白岩松、柴静,有“公知”代表崔永元……他们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又想到了那一双双舞动的手。地动山摇过后,洪水肆虐之时,绿色的方阵瞬时现身,他们用血肉之躯撑起倾斜的天柱,以紧密相连的手为百姓搭起安全的环岛;炎热的烈日下,凛冽的寒风中,有身着各色工装的身影,他们手中的铁钳、瓦刀、方向盘,像极了舞台上的各种形制的乐器;还有润物无声的教师、加班加点的医生、走街串巷的快递员、扮美城市的清洁工……每个人都用各有所长的双手,推动着社会的优雅徐行。
本文标题《 “国之重器”赞》紧扣论题的关键词“器”,可谓简洁、准确。在文章的主体部分,考生将“国之重器”虚化为“人才”,选取了智者、思想者、普通劳动者三类人群作为并列素材加以阐释之,并且每一类素材前又用一观点句加以概括,从而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值得提醒的是,考生对论题的分解不仅仅可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同时还可以从论题的功能、外延、原因、影响、意义等角度上分解论题。
(2)对比式结构
正反对比式结构,其具体操作就是通过正反两种情况的对比分析来论证论题,包括观点对比与素材对比两种形式。运用观点对比,可将道理讲得更透彻、鲜明;运用素材对比,可使材料更有说服力。
对比式结构基本模板如下——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I优秀作文《莫让弱点成为致命点》主体片段——
正视弱点,在反思中进步。孔子的弟子曾参每日多次反省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在弥补自身弱点中强大起来,最终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所以,我们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才能在反思中不断得到提升。
忽视弱点,会带来惨痛的教训。清王朝自诩“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傲慢地拒绝对外交流,实行闭关锁国。如此一来,辽阔的国土引起了列强的觊觎,盲目自大的弱点最终成了致命点。在侵略者猛烈的炮火之下,紧闭的国门被强行打开,“天朝上国”的美梦一朝破碎。此时,有识之士纷纷惊醒,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弱点之所在,因而四处奔走,上下求索,寻找救国的良方。
本文的标题是《莫让弱点成为致命点》,紧扣论题关键词“弱点”的影响。在文章的主体部分,考生从“正视弱点,在反思中进步”“忽视弱点,会带来惨痛的教训”正反两个角度对弱点加以论述之,同时又将这两个分论点置于每个角度的段首,属典型的观点对比。
值得提醒的是,考生在采取正反对比结构行文时,对比的角度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在选材上,可以是古与今对比,也可以是古与古对比,亦可以是今与今对比。
(3)层进式结构
议论文层进式结构就是在论证时采取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的论证思维进行论证,进而使文章各部分之间显示出清晰周密的逻辑关系的一种论证模式。考生在论述时,可采取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由事到理等思路步步推进;也可以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步步推进 ;亦可以采取层层深入讲道理的思路步步推进。运用层进式结构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間的前后逻辑关系,各部分顺序不可随意颠倒。
层进式结构基本模板如下——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优秀作文《励志前行,为国圆梦》主体片段—— 出生于21世纪,身为“世纪宝宝”的我们一路上见证了中国梦的实现。2035年,18岁的你请不要忘记,这一切是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奋进的结果。
中国梦的实现,源于民族的团结。2008年汶川大地震,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无数人陷入绝境。可是再猛烈的地震也没能动摇中国人民坚强的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众志成城,让汶川焕然重生。同年,奥运会的圣火第一次在这沉寂百年的大地上熊熊燃烧,中国人民又一次热泪盈眶。
中国梦的实现,源于人民的努力。为了建造中国大型射电望远镜,南仁东毅然拒绝了国外高额的工资回国,担任项目的总工程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天眼”建设成功,填补了中国在该方面的空白,实现弯道超车,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文章先用“2035年,18岁的你请不要忘记,这一切是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奋进的结果”总领全文,指出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接下来从“中国梦的实现,源于民族的团结”与“中国梦的实现,源于人民的努力”两个方面阐释取得成就的原因。如此行文,属典型的由结果探原因式层进结构。
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式
如2018年天津卷优秀作文《器,善用者赢》主体片段——
放眼天下,形制多样与功用齐全的各种各样的“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置身其中,在尽情享受“器”之便利的同时,是否思考过对“器”的“善用”这个问题呢?
何谓“善用”?“善”就是好,“善用”就是能好好地使用,用得恰到好处。就拿手机来说吧,很多人包括四五岁的孩子都能用得很熟练,但“善用”并不是简单的人对器物或是工具的使用熟练度,而是强调人的“使用意识”。如果心神完全被手机拴住了,一分钟不看手机就觉得没着没落、若有所失,这就不是“善用”,甚至连正常的“用”都算不上。应该让手机方便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对正在学习中或有工作的人来说,把手机的功能开发到极致,用以提高學习与工作的品质与效率,这才是真正的“善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确,器能助人成事。但器是具体有型的,人应该做器的驾驭者,而不应成为器的奴隶。我们已经行过了成年礼,对什么事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判断,在器的使用上绝对不可“任性”。
用“器”把握好“度”是很重要的,过“度”会带来很多弊端。一些警察居然甚至到了“没有监控很难破案”的程度,有些大夫不借助CT、核磁、X光就不会看病,有些人如果脱离了网络和电子设备就失去了创造财富的途径,结果成了“段子手”的下酒菜。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老鞋匠坚持“品质”,不与商人合作进行机器生产,最终饿死在自己的鞋铺里,这些都是不善用器的典型。
本文先提出“在尽情享受‘器’之便利的同时,是否思考过对‘器’的‘善用’这个问题呢”的观点;接着分析善用是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需要善用,最后分析怎样善用。如此行文,将善用的内涵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地表现了出来,属典型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式层进结构。
③先破后立式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I优秀作文《打破定式,走向创新》主体片段——
无疑,“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是一种惯性思维。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这样的思维所误导。如穷人戴钻石,人家以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家以为是钻石。人们因注意不到事情的特殊性,故往往受经验主义的影响。
正如英美军方看不到“幸存飞机”的特殊性,也无法理解飞机被击落的真正原因是被击中了要害,而返回来的飞机虽然有很多弹痕,但它们的幸存恰恰证明了多弹痕存在的地方其实并非要害部位。我们唯有不拘于定式,拥有创新思维,深入内核,方可拨开云雾。
创新需要打破定式,突破传统。“东施效颦”一词,大多被人们用来比喻模仿别人时,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但我觉得这是一种传统惯性思维。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成语——“模仿”难道不可以理解为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这难道不是一种创新吗?我们突破传统,重新审视东施的行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沃德突破英美军方的传统思维,力排众议,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创新?
创新需要打破定式,接受新事物。曾经,被巴黎名流抵制的埃菲尔铁塔,如今已成为巴黎的象征;曾经,被很多人嘲讽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如今已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过程,而我们总要接受新事物,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创新。英美军方就是因为接受了沃德的意见,进行了创新才有了后来的“事实证明”。
本文先引述试题材料,接着就提出了“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这样的思维所误导”的观点,这是“破”的部分。然后水到渠成地提出所“立”的观点——我们唯有不拘于定式,拥有创新思维,深入内核,方可拨开云雾。最后从“创新需要打破定式,突破传统”与“创新需要打破定式,接受新事物”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之。如此行文,属典型的“先破后立”式层进结构。
值得提醒的是,层进式结构是从表象到本质的立体式思维,而很多考生恰恰不会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往往将层进式结构理解为不同层面上素材的简单叠加,但这不是真正的层进式结构。
记叙文作文抢分结构
(1)线索串珠法
线索串珠法,具体操作就是为记叙文设计一条写作顺序,并以此串联精彩的生活片断或优秀的人物事迹等。这条线索可以是时间推移,可以是空间转换,可以是具体物件,亦可以是某种情感等。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II的优秀作文《牛改家的电视机》主体片段——
1995年,村里有电视机的人家逐渐多了起来,那一年热播的电视剧正是小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的《精武门》,但牛改在爸爸的带领下游走了好几家也没有看完整。牛改好几次想让爸爸买一台电视机,哪怕是黑白的也行,但是,想想电视机的高昂价格,每次都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没想到,爸爸看出了牛改的渴望。于是,他卖掉了家里的五头羊,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买电视机的钱相当于当时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牛改的爸爸像对待宝贝一样,将电视机仔细地摆放在桌子上,还配备了防尘布。 2005年,牛改结婚的时候,女方家陪嫁的是32英寸的彩色液晶电视机。当时,这样的电视机在村里是第一台,它不仅清晰度高,还非常轻,可以挂在墙上。2015年,牛改又购置了一台60英寸的Wi-Fi电视。这台电视具有无线联网功能,想看啥就能选啥,摆脱了以往电视台播啥就只能看啥的被动局面,而且还可以安装 office办公软件,能方便孩子的学习。
一晃到了2018年,读小学的儿子牛放说,学校里的触屏电视比家里的好,换台时,就跟触摸手机一样在电视机屏幕上轻轻触摸就行了,家里的电视还得用遥控器换台,太费劲了……牛放叽叽歪歪了老半天,原来是想让牛改换一台新的电视机,牛改生气了,嗓门提得老高:“老子小时候只能东家蹿西家流动着看,你一个人看一台电视机,还不满意?”说归说,骂归骂,牛改仔细想了想,改变了主意,还真换了一台牛放说的那种触屏电视机。
本文主体部分由以时间为顺序的三件事情组成,这三件事情清晰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人民奔小康的辉煌历程,如此安排,文章虽然“形散”但“神聚”,并且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值得提醒考生的是,考生运用线索串珠之法安排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将这条线索置于文章较显著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将文章的思路由思维之层面浮现于视觉之层面。
(2)波澜起伏法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的谋篇布局,可以事件为中心,紧扣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与结局等,写出情节上的波澜,亦可以情感的变化为中心,写出情感上的波澜。
如2018年江苏卷优秀作文《父亲的语言》主体片段——
事实上,我也仅仅和父亲的手掌亲密接触过三次,第一次是手,第二次是脸,第三次是头。父亲用这种特殊的语言引领着我的成长。
记得我八岁那年,正值顽童岁月,也是任性的时候,那时我迷上一套漫画,数次开口索要不成后,我便铤而走险——偷,当我把手伸进父亲皮夹的一刹那,我忽然感觉身后鼻息直喷颈部,反头一看,一黑臉大汉正铁着一张脸,剑眉集中,怒视着我。当时,父亲也没说什么,只是用自己的“砖头手”狠狠地拍在了我的手掌上,那一刻,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因为太痛了!
从那时起,我对父亲的畏惧程度一天天加剧,心中也产生了一丝丝怨恨。在我十五岁那年逃课被抓到后,父亲依旧没说什么,当他厚重的大手甩到我的脸上时,终于,我下定了决心——等什么时候我长大了,绝不会任父亲打了!
十六岁、十七岁时我的身高如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真有“势拨五岳掩赤诚”之势,十七岁的我和父亲站在一起时,个子高他一头。
终于,在又一次犯了错后,父亲沉默了许久,然后慢慢地扬起了他的手。我心想,若他挥下,我一定有挡住他的手的力气。我清楚地看到,他扬起的大手上有一道深深的红色指甲印,那是在听老师训斥我时,父亲用他的大拇指,狠狠地掐入他的食指中留下的。最终,父亲那宽大的手掌,还是落下了,但不同的是,这次力度似乎不大,他只是轻轻地抚摸了我的头。我疑惑地看着他,也看到了他复杂的眼神,那眼神里,有期待,有愤怒,还有失望。
本片段精选父亲的“手”这一无声的语言,通过描述父亲的“手掌”与我的三次亲密接触,写出了“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父亲“手掌”的不同认识——畏惧、怨恨、感动,形象地表达了父亲对我的无声教诲,高度讴歌了催人泪下的、伟大的父爱。文章以我对“手掌”的不同感悟为线索,让整篇文章的感情波澜起伏,自然清晰。
值得提醒考生的是,运用波澜起伏法安排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提前对整个事件或情感有所了解以确定哪部分需要写出波澜;同时考生也应该掌握常见的写出波澜之法,如设置悬念法,欲扬先抑法,巧合法……
(3)画面组合法
在谋篇布局时,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这就是“画面组合法”。运用“画面组合法”构思文章时,主要有两种组合法:一是横向排列组合——一般以空间的变化为主;二是纵向排列组合——一般以时间的变化为主。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优秀作文《中国记》主体片段——
第一幕: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古代的中国曾是中国人的骄傲,它以王者之姿傲视四方,引得万邦来朝。可这样的傲气使它闭关锁国,深陷蒙昧的泥沼。1840年的一声炮响,拉开了近代中国血泪史、屈辱史的序幕。于是,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但这头雄狮并没有放弃追赶世界的脚步,即便崛起的过程中有战火纷飞,有天灾人祸,中国仍一路跌跌撞撞走来,重获新生,实现赶超。而今,所有的苦难和磨砺都在中华儿女的奋斗中熔铸成中国精神,如灯塔般闪烁在一代代后来者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道路上。
第二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如今,我们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进行太空授课,进一步揭开宇宙的神秘外衣;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三十六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劈山修渠引水,拔了穷根,走上致富路;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推动中国迎来网络购物时代,让人足不出户也可买遍世界……他们素不相识又紧密相连,只因为他们的心都向着同一个方向——将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这个最好的时代。
第三幕: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确,没有人永远18岁,但我们的祖国永远有18岁的风华正茂的青年。今天,当年的“世纪宝宝”已长大成人,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明天,风华正茂的下一代青年人相约在新征途的新起点,主演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大戏。无论是下一个十八年,还是再下一个十八年,“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的文明圣火,都由你我共同守护。
本文别出心裁,采取纵向排列组合的构思方法选取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三个场景片段来展现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而全面展现了祖国的发展之路,可谓构思新颖,匠心独运。
值得提醒考生的是,运用画面组合之法安排文章结构时,不仅运用小标题可以达到此效果,运用诗词穿插、典型过渡句等方法也可以组合画面,同时也要注意各画面之间的逻辑性,一定要将其形成有机关联,切忌将各画面变成简单的堆积。
【阅卷报告厅】
从近几年高考阅卷的情况来看,考生在文章结构严谨方面存在以下失误。
议论文——
★伪分论点型,即文章虽设置了一些分论点,但各分论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甚至与中心观点毫无关系。
★堆积素材型,即文章只有大量的素材,没有用衔接语或观点句将它们串联起来,致使各素材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模式僵化型,即文章或是老三段式或是“八股文”式,缺乏灵动性。
★主次不分型,即不明白文章的重点是什么,往往对非重点部分诸多着墨,而重点部分的写作却只有寥寥数笔。
★凤头缺失型,即文章开头部分空洞冗长,入题超慢,进而造成文章“头重脚轻”。
记叙文——
★线索紊乱型,即文章在刻画人物或叙事时没有一条明确的线索。
★叙述混乱型,即一会儿顺序,一会儿倒叙,一会儿插叙,致使文章行文思路显得极其混乱。
★草草收兵型,即忽视对“豹尾”的打造,不会卒章显志,不会首尾呼应……
【抢分大教室】
议论文作文抢分结构
(1)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是议论文最常见的结构模式之一,其具体操作就是对一个论题或某一写作任务从几个并列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阐述。其展开思路也有多种,既可围绕中心论点,平行地列出若干分论点,也可就一个观点,运用几个并列关系的论据进行论证。
并列式结构基本模板如下——
如2018年浙江卷优秀作文《“国之重器”赞》主体片段——
想到了那一张张智慧的面庞。为寻找最合适的安放地,“天眼之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为提取青蒿素,屠呦呦40年如一日,历经近200次的失败最终取得成功;黄大年以超负荷的付出,填补了我国在深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超凡的智慧,置于为国争光的平台,辅以执着的努力,才成就了这让人敬仰的国之重器。
想到了那一个个正直的名字。在身缚各种各样“绳索”的大环境下,顾准保持着头脑的清醒;在举国上下皆疯狂的时代,张志新坚持真理发出泣血的质疑与呐喊;在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大潮下,有固守良知正义、敢于向一切不合理挥刀的坚强女性王选,有媒体人白岩松、柴静,有“公知”代表崔永元……他们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又想到了那一双双舞动的手。地动山摇过后,洪水肆虐之时,绿色的方阵瞬时现身,他们用血肉之躯撑起倾斜的天柱,以紧密相连的手为百姓搭起安全的环岛;炎热的烈日下,凛冽的寒风中,有身着各色工装的身影,他们手中的铁钳、瓦刀、方向盘,像极了舞台上的各种形制的乐器;还有润物无声的教师、加班加点的医生、走街串巷的快递员、扮美城市的清洁工……每个人都用各有所长的双手,推动着社会的优雅徐行。
本文标题《 “国之重器”赞》紧扣论题的关键词“器”,可谓简洁、准确。在文章的主体部分,考生将“国之重器”虚化为“人才”,选取了智者、思想者、普通劳动者三类人群作为并列素材加以阐释之,并且每一类素材前又用一观点句加以概括,从而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值得提醒的是,考生对论题的分解不仅仅可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同时还可以从论题的功能、外延、原因、影响、意义等角度上分解论题。
(2)对比式结构
正反对比式结构,其具体操作就是通过正反两种情况的对比分析来论证论题,包括观点对比与素材对比两种形式。运用观点对比,可将道理讲得更透彻、鲜明;运用素材对比,可使材料更有说服力。
对比式结构基本模板如下——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I优秀作文《莫让弱点成为致命点》主体片段——
正视弱点,在反思中进步。孔子的弟子曾参每日多次反省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在弥补自身弱点中强大起来,最终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所以,我们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才能在反思中不断得到提升。
忽视弱点,会带来惨痛的教训。清王朝自诩“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傲慢地拒绝对外交流,实行闭关锁国。如此一来,辽阔的国土引起了列强的觊觎,盲目自大的弱点最终成了致命点。在侵略者猛烈的炮火之下,紧闭的国门被强行打开,“天朝上国”的美梦一朝破碎。此时,有识之士纷纷惊醒,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弱点之所在,因而四处奔走,上下求索,寻找救国的良方。
本文的标题是《莫让弱点成为致命点》,紧扣论题关键词“弱点”的影响。在文章的主体部分,考生从“正视弱点,在反思中进步”“忽视弱点,会带来惨痛的教训”正反两个角度对弱点加以论述之,同时又将这两个分论点置于每个角度的段首,属典型的观点对比。
值得提醒的是,考生在采取正反对比结构行文时,对比的角度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在选材上,可以是古与今对比,也可以是古与古对比,亦可以是今与今对比。
(3)层进式结构
议论文层进式结构就是在论证时采取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的论证思维进行论证,进而使文章各部分之间显示出清晰周密的逻辑关系的一种论证模式。考生在论述时,可采取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由事到理等思路步步推进;也可以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步步推进 ;亦可以采取层层深入讲道理的思路步步推进。运用层进式结构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間的前后逻辑关系,各部分顺序不可随意颠倒。
层进式结构基本模板如下——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优秀作文《励志前行,为国圆梦》主体片段—— 出生于21世纪,身为“世纪宝宝”的我们一路上见证了中国梦的实现。2035年,18岁的你请不要忘记,这一切是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奋进的结果。
中国梦的实现,源于民族的团结。2008年汶川大地震,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无数人陷入绝境。可是再猛烈的地震也没能动摇中国人民坚强的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众志成城,让汶川焕然重生。同年,奥运会的圣火第一次在这沉寂百年的大地上熊熊燃烧,中国人民又一次热泪盈眶。
中国梦的实现,源于人民的努力。为了建造中国大型射电望远镜,南仁东毅然拒绝了国外高额的工资回国,担任项目的总工程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天眼”建设成功,填补了中国在该方面的空白,实现弯道超车,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文章先用“2035年,18岁的你请不要忘记,这一切是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奋进的结果”总领全文,指出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接下来从“中国梦的实现,源于民族的团结”与“中国梦的实现,源于人民的努力”两个方面阐释取得成就的原因。如此行文,属典型的由结果探原因式层进结构。
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式
如2018年天津卷优秀作文《器,善用者赢》主体片段——
放眼天下,形制多样与功用齐全的各种各样的“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置身其中,在尽情享受“器”之便利的同时,是否思考过对“器”的“善用”这个问题呢?
何谓“善用”?“善”就是好,“善用”就是能好好地使用,用得恰到好处。就拿手机来说吧,很多人包括四五岁的孩子都能用得很熟练,但“善用”并不是简单的人对器物或是工具的使用熟练度,而是强调人的“使用意识”。如果心神完全被手机拴住了,一分钟不看手机就觉得没着没落、若有所失,这就不是“善用”,甚至连正常的“用”都算不上。应该让手机方便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对正在学习中或有工作的人来说,把手机的功能开发到极致,用以提高學习与工作的品质与效率,这才是真正的“善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确,器能助人成事。但器是具体有型的,人应该做器的驾驭者,而不应成为器的奴隶。我们已经行过了成年礼,对什么事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判断,在器的使用上绝对不可“任性”。
用“器”把握好“度”是很重要的,过“度”会带来很多弊端。一些警察居然甚至到了“没有监控很难破案”的程度,有些大夫不借助CT、核磁、X光就不会看病,有些人如果脱离了网络和电子设备就失去了创造财富的途径,结果成了“段子手”的下酒菜。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老鞋匠坚持“品质”,不与商人合作进行机器生产,最终饿死在自己的鞋铺里,这些都是不善用器的典型。
本文先提出“在尽情享受‘器’之便利的同时,是否思考过对‘器’的‘善用’这个问题呢”的观点;接着分析善用是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需要善用,最后分析怎样善用。如此行文,将善用的内涵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地表现了出来,属典型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式层进结构。
③先破后立式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I优秀作文《打破定式,走向创新》主体片段——
无疑,“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是一种惯性思维。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这样的思维所误导。如穷人戴钻石,人家以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家以为是钻石。人们因注意不到事情的特殊性,故往往受经验主义的影响。
正如英美军方看不到“幸存飞机”的特殊性,也无法理解飞机被击落的真正原因是被击中了要害,而返回来的飞机虽然有很多弹痕,但它们的幸存恰恰证明了多弹痕存在的地方其实并非要害部位。我们唯有不拘于定式,拥有创新思维,深入内核,方可拨开云雾。
创新需要打破定式,突破传统。“东施效颦”一词,大多被人们用来比喻模仿别人时,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但我觉得这是一种传统惯性思维。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成语——“模仿”难道不可以理解为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这难道不是一种创新吗?我们突破传统,重新审视东施的行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沃德突破英美军方的传统思维,力排众议,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创新?
创新需要打破定式,接受新事物。曾经,被巴黎名流抵制的埃菲尔铁塔,如今已成为巴黎的象征;曾经,被很多人嘲讽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如今已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过程,而我们总要接受新事物,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创新。英美军方就是因为接受了沃德的意见,进行了创新才有了后来的“事实证明”。
本文先引述试题材料,接着就提出了“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这样的思维所误导”的观点,这是“破”的部分。然后水到渠成地提出所“立”的观点——我们唯有不拘于定式,拥有创新思维,深入内核,方可拨开云雾。最后从“创新需要打破定式,突破传统”与“创新需要打破定式,接受新事物”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之。如此行文,属典型的“先破后立”式层进结构。
值得提醒的是,层进式结构是从表象到本质的立体式思维,而很多考生恰恰不会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往往将层进式结构理解为不同层面上素材的简单叠加,但这不是真正的层进式结构。
记叙文作文抢分结构
(1)线索串珠法
线索串珠法,具体操作就是为记叙文设计一条写作顺序,并以此串联精彩的生活片断或优秀的人物事迹等。这条线索可以是时间推移,可以是空间转换,可以是具体物件,亦可以是某种情感等。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II的优秀作文《牛改家的电视机》主体片段——
1995年,村里有电视机的人家逐渐多了起来,那一年热播的电视剧正是小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的《精武门》,但牛改在爸爸的带领下游走了好几家也没有看完整。牛改好几次想让爸爸买一台电视机,哪怕是黑白的也行,但是,想想电视机的高昂价格,每次都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没想到,爸爸看出了牛改的渴望。于是,他卖掉了家里的五头羊,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买电视机的钱相当于当时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牛改的爸爸像对待宝贝一样,将电视机仔细地摆放在桌子上,还配备了防尘布。 2005年,牛改结婚的时候,女方家陪嫁的是32英寸的彩色液晶电视机。当时,这样的电视机在村里是第一台,它不仅清晰度高,还非常轻,可以挂在墙上。2015年,牛改又购置了一台60英寸的Wi-Fi电视。这台电视具有无线联网功能,想看啥就能选啥,摆脱了以往电视台播啥就只能看啥的被动局面,而且还可以安装 office办公软件,能方便孩子的学习。
一晃到了2018年,读小学的儿子牛放说,学校里的触屏电视比家里的好,换台时,就跟触摸手机一样在电视机屏幕上轻轻触摸就行了,家里的电视还得用遥控器换台,太费劲了……牛放叽叽歪歪了老半天,原来是想让牛改换一台新的电视机,牛改生气了,嗓门提得老高:“老子小时候只能东家蹿西家流动着看,你一个人看一台电视机,还不满意?”说归说,骂归骂,牛改仔细想了想,改变了主意,还真换了一台牛放说的那种触屏电视机。
本文主体部分由以时间为顺序的三件事情组成,这三件事情清晰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人民奔小康的辉煌历程,如此安排,文章虽然“形散”但“神聚”,并且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值得提醒考生的是,考生运用线索串珠之法安排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将这条线索置于文章较显著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将文章的思路由思维之层面浮现于视觉之层面。
(2)波澜起伏法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的谋篇布局,可以事件为中心,紧扣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与结局等,写出情节上的波澜,亦可以情感的变化为中心,写出情感上的波澜。
如2018年江苏卷优秀作文《父亲的语言》主体片段——
事实上,我也仅仅和父亲的手掌亲密接触过三次,第一次是手,第二次是脸,第三次是头。父亲用这种特殊的语言引领着我的成长。
记得我八岁那年,正值顽童岁月,也是任性的时候,那时我迷上一套漫画,数次开口索要不成后,我便铤而走险——偷,当我把手伸进父亲皮夹的一刹那,我忽然感觉身后鼻息直喷颈部,反头一看,一黑臉大汉正铁着一张脸,剑眉集中,怒视着我。当时,父亲也没说什么,只是用自己的“砖头手”狠狠地拍在了我的手掌上,那一刻,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因为太痛了!
从那时起,我对父亲的畏惧程度一天天加剧,心中也产生了一丝丝怨恨。在我十五岁那年逃课被抓到后,父亲依旧没说什么,当他厚重的大手甩到我的脸上时,终于,我下定了决心——等什么时候我长大了,绝不会任父亲打了!
十六岁、十七岁时我的身高如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真有“势拨五岳掩赤诚”之势,十七岁的我和父亲站在一起时,个子高他一头。
终于,在又一次犯了错后,父亲沉默了许久,然后慢慢地扬起了他的手。我心想,若他挥下,我一定有挡住他的手的力气。我清楚地看到,他扬起的大手上有一道深深的红色指甲印,那是在听老师训斥我时,父亲用他的大拇指,狠狠地掐入他的食指中留下的。最终,父亲那宽大的手掌,还是落下了,但不同的是,这次力度似乎不大,他只是轻轻地抚摸了我的头。我疑惑地看着他,也看到了他复杂的眼神,那眼神里,有期待,有愤怒,还有失望。
本片段精选父亲的“手”这一无声的语言,通过描述父亲的“手掌”与我的三次亲密接触,写出了“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父亲“手掌”的不同认识——畏惧、怨恨、感动,形象地表达了父亲对我的无声教诲,高度讴歌了催人泪下的、伟大的父爱。文章以我对“手掌”的不同感悟为线索,让整篇文章的感情波澜起伏,自然清晰。
值得提醒考生的是,运用波澜起伏法安排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提前对整个事件或情感有所了解以确定哪部分需要写出波澜;同时考生也应该掌握常见的写出波澜之法,如设置悬念法,欲扬先抑法,巧合法……
(3)画面组合法
在谋篇布局时,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这就是“画面组合法”。运用“画面组合法”构思文章时,主要有两种组合法:一是横向排列组合——一般以空间的变化为主;二是纵向排列组合——一般以时间的变化为主。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优秀作文《中国记》主体片段——
第一幕: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古代的中国曾是中国人的骄傲,它以王者之姿傲视四方,引得万邦来朝。可这样的傲气使它闭关锁国,深陷蒙昧的泥沼。1840年的一声炮响,拉开了近代中国血泪史、屈辱史的序幕。于是,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但这头雄狮并没有放弃追赶世界的脚步,即便崛起的过程中有战火纷飞,有天灾人祸,中国仍一路跌跌撞撞走来,重获新生,实现赶超。而今,所有的苦难和磨砺都在中华儿女的奋斗中熔铸成中国精神,如灯塔般闪烁在一代代后来者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道路上。
第二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如今,我们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进行太空授课,进一步揭开宇宙的神秘外衣;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三十六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劈山修渠引水,拔了穷根,走上致富路;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推动中国迎来网络购物时代,让人足不出户也可买遍世界……他们素不相识又紧密相连,只因为他们的心都向着同一个方向——将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这个最好的时代。
第三幕: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确,没有人永远18岁,但我们的祖国永远有18岁的风华正茂的青年。今天,当年的“世纪宝宝”已长大成人,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明天,风华正茂的下一代青年人相约在新征途的新起点,主演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大戏。无论是下一个十八年,还是再下一个十八年,“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的文明圣火,都由你我共同守护。
本文别出心裁,采取纵向排列组合的构思方法选取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三个场景片段来展现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而全面展现了祖国的发展之路,可谓构思新颖,匠心独运。
值得提醒考生的是,运用画面组合之法安排文章结构时,不仅运用小标题可以达到此效果,运用诗词穿插、典型过渡句等方法也可以组合画面,同时也要注意各画面之间的逻辑性,一定要将其形成有机关联,切忌将各画面变成简单的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