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话题缘起
组织招聘要招的是“千里马”,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实施招聘的是否是“伯乐”呢?这个问题人们考虑的少之又少。一说到招聘,几乎人人可以拍着胸脯自谓堪当此重任。但是许多人却淡忘了一条古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冒充“千里马”的有之,相对还少。自诩“伯乐”的人却可以批量计。人们对招聘者本身素质的忽视程度是惊人的。
伯乐的特长是识马,招聘者的作用是识人。相马有秘诀,察人也有要领。不能挖到篮子里就是菜,更不能只挖到草没有菜。当然招聘者不必在哪一方面都强于应聘者,这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有识才的眼光、识才的本领。正像伯乐可从芸芸众马中认出骏马而不必自己和千里马赛跑一样。从理论上讲,凡是“头头儿”的工作最应由能人来做,但实践中常见许多领导工作却是庸人在“勉为其难”。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决不去当教师,却极愿争取校长宝座。胸无点墨的人也能够驾驭大批专家学者。这种情景在“大老粗管大老细”的年代成为“美谈”,但如今仍然没有绝迹。
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雇用方即买方市场。 “插下招军旗,自有吃粮人。”人们谈论较多的也是被招聘一方的资格条件,更多的文章是教人们如何对应募者品头论足。好比选美大赛,而端茗品评者的资格却被搁置免议了。如果说还有什么“资格”限制的话,也多半是某某家、某某长地位声望之类,与最该具有的专业眼光无缘。这也许是一个极端的例子。选美本不需要什么业精术专,“不就是看看谁最漂亮嘛!”是人皆可,除非盲人和傻子。
基于上述认识,下面就主要从领导者角度,讨论一下“伯乐”在识才、选才、育才、用才、激才、留才等方面(其中,识才、用才是关键和中心。识才是基础,用才是目的。)自身的建设与完善问题。
二、 “伯乐”在做什么?
“伯乐”在组织人才战略实施中要做的和能做好的事情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招聘,即纳贤;二是人才配置,即用贤。先谈一谈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包括一般基层员工的招聘),是企业组织乃至一切组织创立和发展的必修课。可以说没有人才招聘,组织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所谓招聘,是指通过各种信息,把具有一定技巧、能力和其他特性的申请人吸引到企业或其他组织空缺岗位上的过程。”①这里提及的招聘是广义的,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对内的和对外的、主动申请的和被动征聘的。
接下来再说一说人才配置。“所谓配置,是指对有关人员的安排、配合、选拔、培养和考核的管理工作,是保证企业或其他组织正常运转并实现预定目标的重要管理活动。”②可以认为人才配置(即使用)是人才招聘的继续和目的。光有一个成功的招聘,“使之来”,是不够的,组织的根本目的是用其才,“使之安”,让应征者大有作为,为组织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招聘来了而措置不当,其心必不悦难以久留。韩信去投刘邦,刘邦把他留下了,但却和项羽一样,买来好刀不用来砍柴却只切菜,结果若不是“伯乐”萧何月下追韩信,前后辉煌四百年的大汉帝国真不知能否闪亮登场了。
也许有人认为,现在的招聘多数是岗位招聘,人竞其岗而我录之,不存在用人不当之虞的。这是有失偏颇的。根本症结在于应动态地看待这个问题,而不可静态固化,以为可以一劳永逸。就组织而言,由于各种原因,招聘永远是一个过程,有始无终,如果组织还存在的话。对个人来说,应聘也很可能不止一次,少有一嫁定终身的。 人才配置比较而言就更是变动不居了。组织要进步,不断地开发、调配岗位;员工要发展、升迁、得到赏识、收获满意的正常要求总是变化提高。领导者要维护好发展好一个组织惟有殚精竭虑、永不懈怠。
一个组织要发展,非有“伯乐”不可。最高领导者是“伯乐”最好不过。如果本人不识马,却知道某人是“伯乐”亦可。这个人可能是组织内部的,是其属下,也可能是组织外部的,如人才市场、猎头公司,但要保证可靠性。总之,挑中良马者必是“伯乐”才行。当然最初的筛选工作可由“伯乐”的弟子、助手来充任,如筛选明显不合格的跛马、瞎马等。
古传韩信善将兵,而刘邦善将将。刘邦本人并不算是一个很“识马”的人,但他知道萧何是“伯乐”,他信任萧何,诚恳“登台拜将”,得到了一个军事天才。刘邦决非庸人,甚至可以说刘邦是超级“伯乐”——识“伯乐”的“伯乐”!刘备、诸葛亮的君明相贤尤为千古佳话。刘备本人原不识诸葛亮何许人也,但他听从“猎头公司”徐庶、司马徽等人的荐举,果断判断孔明是个人物。 “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杀鸡焉用宰牛刀,下有弟子服其劳。”可见搜索人才并不一定披坚执锐,亲冒矢石。但必须要最后决策者有思想有眼光。
三、谁可能是“伯乐”?
在一个组织中,“伯乐”可能是任何人,大略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最高领导者、决策者(如董事长、总经理、首席执行官)。
(2)其他领导者,或多或少有点儿决策权的人(如部门经理、各级主管甚至班组长)。
(3)普通员工。他们人微言轻,往往不受重视,其本身也不负有“识才”之责,但他们人数众多,见闻各异,其中不乏超常之才。很多大人物就是出身行伍的。他们的意见应得到尊重,并应鼓励他们为组织的发展进言献策,引荐能者或毛遂自荐。
对一个组织来讲,组织外部也是一个能发现“伯乐”的好场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力市场发育愈来愈规范和完善。各类职业介绍所、就业服务中心,还有高端的猎头公司等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他们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有效地搜集到“千里马”,而且其专业工夫确实应该让人刮目相看的。
但是不论何方“伯乐”举荐来的“千里马”,如果最终不能得到一个组织中说了算的人的首肯,就不可能得到哪怕是“试跑”的机会的。我们得出结论,如果不能人人都是“伯乐”的话(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就必须要求组织中的高层里有“伯乐”;如果全是庸庸碌碌之辈,这个组织就没有希望。我在此决不居心不良,认为所有组织都没有了希望,不然我们大家不都得去喝东南西北风了。我们于此着重讨论的是,在一个大有前途的组织中,其中的关键:领导者应该如何将自己锤炼成(而不是装扮成)一位得道的“伯乐”这样一个中心问题。
四、领导者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伯乐”?
做好“伯乐”,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美好愿望,还是有许多具体事情要去脚踏实地认真实践的。
(1)修德正身,表率士卒。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领导者如能保有谦逊、大度、诚信、友善的优良品质,能够时刻胸怀天下,抱定产业报国的决心(如众多日本企业那样),正派行事,明白赚钱,这样就有可能把真正出色的人才招致麾下,而且不易流失。“千里马”心悦诚服地归附,而“口蹄疫”、 “疯牛病”之流则只能退避三舍。正所谓“子帅正,孰敢不 正?”
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决策者真正树立了产业报国的思想,社会上就会少了假冒伪劣商品、环境污染、尔虞我诈和损人利己,社会风气就会随之一变,和谐社会的理想大厦就会早日筑成。
(2)乐于学习,善于总结,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打铁还须自身硬”,“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没有人特别是优秀的人愿意在平庸者旗下长期听遣。
“伯乐”是应该不断学习,也是能够学而有成的。发黄了的占籍上忘了记载伯乐的学术渊源,我们推想他也许是天生的或自学成才的。但书上明说伯乐有个高徒,亚于伯乐,也善相马;而伯乐自己的儿子却是个类似赵括的主儿,自视甚高,工于纸上谈兵,实践效果却不佳。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伯乐”除应具备先天颖悟以外,最需要后天学习培养。各级决策者手握有掌他人荣辱之大权,肩系着决组织兴衰之重任,敢不夙兴夜寐,谦逊好学,慎之又慎吗?如能广搜博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其见识自会日新月异,若此则“千里马”幸甚!组织幸甚!
(3)作风民主,集思广益。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智慧胜一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出正确决策不光要自己深思熟虑,也要请大家帮你出主意。高山深谷都可能藏有黄金!对属下实行民主化管理,让他们能够而且愿意畅所欲言。向同行、同事或上级虚心请教学习。总之要多交流沟通,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有时也许还需利用专业外脑,就教于大方之家。“作为人力资源的精通者,并不意味着你知道每一个问题的答案。真正聪明的管理者或经营者知道在什么时候需要专家的帮助。”
(4)心胸博大,乐用乐荐强于己者。
没有人能在所有方面都胜过另一人。领导者、决策者最主要的是做好“伯乐”而不是事事与“千里马”赛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了集体甚至民族大业,就要有纳贤用贤的诚意,而不能做“好龙”的那个叶公,只喜欢假玩意儿,自欺欺人。对于看准了的贤才,一定做到勇助其成,乐观其成。 “君子坦荡荡,成功何必我。”做到了这一点,即便你在道术上稍逊于斯人,可在德行上你却直追冠军,得了满分。高风亮节之领导者是组织之神。贤才会更心服,员工会更努力,事业必有成。这不达到了你招贤用贤的目的了么?
(5)完善制度,体恤员工,做欣赏型领导。
这一是说要重视和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种必要制度,奖勤罚懒,赏优汰劣,努力形成人人踊跃、个个争先的文化氖围,为千里马创造适宜的成长空间。二是说要关心属下,真诚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实行人性化管理,凡事以人为本,尊重他们、认可他们、帮助他们、带动他们。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实际上,领导者只有处处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员工,才能最好地激励员工,也才能更多地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戴着浓黑的墨镜是很难辨认出“千里马”的。有魔鬼词典这样解释总裁、老板、经理:总裁就是总要裁人,老板就是老板着脸,经理就是经常爱搭理不搭理的!这并非空穴来风。现实中这样的领导并不鲜见。对别人微笑的人,别人也对他微笑。我们要牢记“领导”的本义是身先士卒,率领引导众人向着崇高目标坚定前进,而决不是装腔作势、摆谱。
“伯乐”相马用的是心灵、手和眼睛,也许还用得上镜子(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但用不着鞭子(也许手里也拿着),更用不着木枷和铁棍。 “伯乐”不能让马望之生畏,而必须让马视之可亲。领导者“礼贤下士”不能只表演于主席台上发言时,而应自然流露在日常对员工的关心、支持和尊重上。
(6)高才低才兼顾,努力多培育高才。
重视“千里马”,但也不能忽视普通员工。正如学习材料的重点、非重点一样,考试时要是只记得“重点”,没一丁点儿“一般”的印象,决然得不到高分。 “歧视”在管理学中永远不应该成为一条“原则”。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组织中“千里马”的特别关照爱护也在情理之中,但也别忘了“千军散尽,一将何成?”漠视了广大的普通众兄弟也会事与愿违。聪明的领导者不会顾此失彼的。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凡是领导者都应对员工一视同仁,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努力帮助员工实现其更高一层次的人生追求。当绝大部分员工感到“企业是我家”不再仅仅是一句虚伪的口号的时候,企业就真的长成了参天大树,成熟了。
五、结语
实际上“伯乐”和“千里马”只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我们不要把它绝对化。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组织中的一个人,对上来说可能是“千里马”,对下就可能是“伯乐”。在做一件工作比如招聘时,对应聘者来说可能是“伯乐”,而对组织可能就是“千里马”。有的人也许是“千里马”中的“伯乐”,而有的人也许是“伯乐”中的“千里马”。 “伯乐”和“千里马”的共同特点是有“才”,这使二者互相转化或一人兼备这两种才能成为可能。当然更多的是只具其一,那也很好了。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的力量本质上是组织的力量。一个人只有加入一个组织从而借助这个组织才能将自身巨大的潜能释放出来,才有可能对集体、民族乃至全人类做出重要贡献。从来没有人自始至终靠单枪匹马闯出一片天地来,多少伟人的事业全证明了这一点。俗话说,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独木不成林,一人不算人!” 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是把人组织起来。试想把人组织起来了,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而把人组织起来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杰出的领导者、组织者。发现“千里马”需要“伯乐”,有时甚至需要多个“伯乐”,需要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伯乐”们共同努力、一起聚焦才能推举出一位“千里马”,甚或旷世“万里驹”!组织中的领导者、责任者们,如果能在优越的现任岗位上用心和无私地做好“伯乐”的工作,带来万马奔腾的红火景象,为组织的存续和发展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那将会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动也让己欣慰的事情!
组织中的“伯乐”多了,“千里马”就会多起来。不仅组织内部“千里马”可以大展身手,外部的“千里马”也会闻香纷至沓来。组织的希望在于有能力不断吸揽贤才。我们要把希望寄托在“当权者”身上。领导者只有一心为公,才能不被世情浮尘所蔽,才能发现和起用更多的“千里马”。我们应为这样的领导者喝彩和祝福。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领导者要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一个好主意能拯救一个企业。一个好领导能崛起一方经济。事业要有带头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伯乐”不是更弥足珍贵么?组织有“伯乐”组织就有了希望,国家有“伯乐”国家就有了希望。让我们诚挚地祝福“伯乐”精英们吧。祝福“伯乐”,就是祝福“千里马”,就是祝福组织、祝福国家,也就是祝福我们自己!
组织招聘要招的是“千里马”,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实施招聘的是否是“伯乐”呢?这个问题人们考虑的少之又少。一说到招聘,几乎人人可以拍着胸脯自谓堪当此重任。但是许多人却淡忘了一条古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冒充“千里马”的有之,相对还少。自诩“伯乐”的人却可以批量计。人们对招聘者本身素质的忽视程度是惊人的。
伯乐的特长是识马,招聘者的作用是识人。相马有秘诀,察人也有要领。不能挖到篮子里就是菜,更不能只挖到草没有菜。当然招聘者不必在哪一方面都强于应聘者,这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有识才的眼光、识才的本领。正像伯乐可从芸芸众马中认出骏马而不必自己和千里马赛跑一样。从理论上讲,凡是“头头儿”的工作最应由能人来做,但实践中常见许多领导工作却是庸人在“勉为其难”。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决不去当教师,却极愿争取校长宝座。胸无点墨的人也能够驾驭大批专家学者。这种情景在“大老粗管大老细”的年代成为“美谈”,但如今仍然没有绝迹。
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雇用方即买方市场。 “插下招军旗,自有吃粮人。”人们谈论较多的也是被招聘一方的资格条件,更多的文章是教人们如何对应募者品头论足。好比选美大赛,而端茗品评者的资格却被搁置免议了。如果说还有什么“资格”限制的话,也多半是某某家、某某长地位声望之类,与最该具有的专业眼光无缘。这也许是一个极端的例子。选美本不需要什么业精术专,“不就是看看谁最漂亮嘛!”是人皆可,除非盲人和傻子。
基于上述认识,下面就主要从领导者角度,讨论一下“伯乐”在识才、选才、育才、用才、激才、留才等方面(其中,识才、用才是关键和中心。识才是基础,用才是目的。)自身的建设与完善问题。
二、 “伯乐”在做什么?
“伯乐”在组织人才战略实施中要做的和能做好的事情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招聘,即纳贤;二是人才配置,即用贤。先谈一谈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包括一般基层员工的招聘),是企业组织乃至一切组织创立和发展的必修课。可以说没有人才招聘,组织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所谓招聘,是指通过各种信息,把具有一定技巧、能力和其他特性的申请人吸引到企业或其他组织空缺岗位上的过程。”①这里提及的招聘是广义的,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对内的和对外的、主动申请的和被动征聘的。
接下来再说一说人才配置。“所谓配置,是指对有关人员的安排、配合、选拔、培养和考核的管理工作,是保证企业或其他组织正常运转并实现预定目标的重要管理活动。”②可以认为人才配置(即使用)是人才招聘的继续和目的。光有一个成功的招聘,“使之来”,是不够的,组织的根本目的是用其才,“使之安”,让应征者大有作为,为组织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招聘来了而措置不当,其心必不悦难以久留。韩信去投刘邦,刘邦把他留下了,但却和项羽一样,买来好刀不用来砍柴却只切菜,结果若不是“伯乐”萧何月下追韩信,前后辉煌四百年的大汉帝国真不知能否闪亮登场了。
也许有人认为,现在的招聘多数是岗位招聘,人竞其岗而我录之,不存在用人不当之虞的。这是有失偏颇的。根本症结在于应动态地看待这个问题,而不可静态固化,以为可以一劳永逸。就组织而言,由于各种原因,招聘永远是一个过程,有始无终,如果组织还存在的话。对个人来说,应聘也很可能不止一次,少有一嫁定终身的。 人才配置比较而言就更是变动不居了。组织要进步,不断地开发、调配岗位;员工要发展、升迁、得到赏识、收获满意的正常要求总是变化提高。领导者要维护好发展好一个组织惟有殚精竭虑、永不懈怠。
一个组织要发展,非有“伯乐”不可。最高领导者是“伯乐”最好不过。如果本人不识马,却知道某人是“伯乐”亦可。这个人可能是组织内部的,是其属下,也可能是组织外部的,如人才市场、猎头公司,但要保证可靠性。总之,挑中良马者必是“伯乐”才行。当然最初的筛选工作可由“伯乐”的弟子、助手来充任,如筛选明显不合格的跛马、瞎马等。
古传韩信善将兵,而刘邦善将将。刘邦本人并不算是一个很“识马”的人,但他知道萧何是“伯乐”,他信任萧何,诚恳“登台拜将”,得到了一个军事天才。刘邦决非庸人,甚至可以说刘邦是超级“伯乐”——识“伯乐”的“伯乐”!刘备、诸葛亮的君明相贤尤为千古佳话。刘备本人原不识诸葛亮何许人也,但他听从“猎头公司”徐庶、司马徽等人的荐举,果断判断孔明是个人物。 “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杀鸡焉用宰牛刀,下有弟子服其劳。”可见搜索人才并不一定披坚执锐,亲冒矢石。但必须要最后决策者有思想有眼光。
三、谁可能是“伯乐”?
在一个组织中,“伯乐”可能是任何人,大略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最高领导者、决策者(如董事长、总经理、首席执行官)。
(2)其他领导者,或多或少有点儿决策权的人(如部门经理、各级主管甚至班组长)。
(3)普通员工。他们人微言轻,往往不受重视,其本身也不负有“识才”之责,但他们人数众多,见闻各异,其中不乏超常之才。很多大人物就是出身行伍的。他们的意见应得到尊重,并应鼓励他们为组织的发展进言献策,引荐能者或毛遂自荐。
对一个组织来讲,组织外部也是一个能发现“伯乐”的好场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力市场发育愈来愈规范和完善。各类职业介绍所、就业服务中心,还有高端的猎头公司等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他们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有效地搜集到“千里马”,而且其专业工夫确实应该让人刮目相看的。
但是不论何方“伯乐”举荐来的“千里马”,如果最终不能得到一个组织中说了算的人的首肯,就不可能得到哪怕是“试跑”的机会的。我们得出结论,如果不能人人都是“伯乐”的话(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就必须要求组织中的高层里有“伯乐”;如果全是庸庸碌碌之辈,这个组织就没有希望。我在此决不居心不良,认为所有组织都没有了希望,不然我们大家不都得去喝东南西北风了。我们于此着重讨论的是,在一个大有前途的组织中,其中的关键:领导者应该如何将自己锤炼成(而不是装扮成)一位得道的“伯乐”这样一个中心问题。
四、领导者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伯乐”?
做好“伯乐”,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美好愿望,还是有许多具体事情要去脚踏实地认真实践的。
(1)修德正身,表率士卒。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领导者如能保有谦逊、大度、诚信、友善的优良品质,能够时刻胸怀天下,抱定产业报国的决心(如众多日本企业那样),正派行事,明白赚钱,这样就有可能把真正出色的人才招致麾下,而且不易流失。“千里马”心悦诚服地归附,而“口蹄疫”、 “疯牛病”之流则只能退避三舍。正所谓“子帅正,孰敢不 正?”
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决策者真正树立了产业报国的思想,社会上就会少了假冒伪劣商品、环境污染、尔虞我诈和损人利己,社会风气就会随之一变,和谐社会的理想大厦就会早日筑成。
(2)乐于学习,善于总结,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打铁还须自身硬”,“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没有人特别是优秀的人愿意在平庸者旗下长期听遣。
“伯乐”是应该不断学习,也是能够学而有成的。发黄了的占籍上忘了记载伯乐的学术渊源,我们推想他也许是天生的或自学成才的。但书上明说伯乐有个高徒,亚于伯乐,也善相马;而伯乐自己的儿子却是个类似赵括的主儿,自视甚高,工于纸上谈兵,实践效果却不佳。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伯乐”除应具备先天颖悟以外,最需要后天学习培养。各级决策者手握有掌他人荣辱之大权,肩系着决组织兴衰之重任,敢不夙兴夜寐,谦逊好学,慎之又慎吗?如能广搜博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其见识自会日新月异,若此则“千里马”幸甚!组织幸甚!
(3)作风民主,集思广益。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智慧胜一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出正确决策不光要自己深思熟虑,也要请大家帮你出主意。高山深谷都可能藏有黄金!对属下实行民主化管理,让他们能够而且愿意畅所欲言。向同行、同事或上级虚心请教学习。总之要多交流沟通,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有时也许还需利用专业外脑,就教于大方之家。“作为人力资源的精通者,并不意味着你知道每一个问题的答案。真正聪明的管理者或经营者知道在什么时候需要专家的帮助。”
(4)心胸博大,乐用乐荐强于己者。
没有人能在所有方面都胜过另一人。领导者、决策者最主要的是做好“伯乐”而不是事事与“千里马”赛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了集体甚至民族大业,就要有纳贤用贤的诚意,而不能做“好龙”的那个叶公,只喜欢假玩意儿,自欺欺人。对于看准了的贤才,一定做到勇助其成,乐观其成。 “君子坦荡荡,成功何必我。”做到了这一点,即便你在道术上稍逊于斯人,可在德行上你却直追冠军,得了满分。高风亮节之领导者是组织之神。贤才会更心服,员工会更努力,事业必有成。这不达到了你招贤用贤的目的了么?
(5)完善制度,体恤员工,做欣赏型领导。
这一是说要重视和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种必要制度,奖勤罚懒,赏优汰劣,努力形成人人踊跃、个个争先的文化氖围,为千里马创造适宜的成长空间。二是说要关心属下,真诚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实行人性化管理,凡事以人为本,尊重他们、认可他们、帮助他们、带动他们。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实际上,领导者只有处处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员工,才能最好地激励员工,也才能更多地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戴着浓黑的墨镜是很难辨认出“千里马”的。有魔鬼词典这样解释总裁、老板、经理:总裁就是总要裁人,老板就是老板着脸,经理就是经常爱搭理不搭理的!这并非空穴来风。现实中这样的领导并不鲜见。对别人微笑的人,别人也对他微笑。我们要牢记“领导”的本义是身先士卒,率领引导众人向着崇高目标坚定前进,而决不是装腔作势、摆谱。
“伯乐”相马用的是心灵、手和眼睛,也许还用得上镜子(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但用不着鞭子(也许手里也拿着),更用不着木枷和铁棍。 “伯乐”不能让马望之生畏,而必须让马视之可亲。领导者“礼贤下士”不能只表演于主席台上发言时,而应自然流露在日常对员工的关心、支持和尊重上。
(6)高才低才兼顾,努力多培育高才。
重视“千里马”,但也不能忽视普通员工。正如学习材料的重点、非重点一样,考试时要是只记得“重点”,没一丁点儿“一般”的印象,决然得不到高分。 “歧视”在管理学中永远不应该成为一条“原则”。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组织中“千里马”的特别关照爱护也在情理之中,但也别忘了“千军散尽,一将何成?”漠视了广大的普通众兄弟也会事与愿违。聪明的领导者不会顾此失彼的。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凡是领导者都应对员工一视同仁,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努力帮助员工实现其更高一层次的人生追求。当绝大部分员工感到“企业是我家”不再仅仅是一句虚伪的口号的时候,企业就真的长成了参天大树,成熟了。
五、结语
实际上“伯乐”和“千里马”只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我们不要把它绝对化。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组织中的一个人,对上来说可能是“千里马”,对下就可能是“伯乐”。在做一件工作比如招聘时,对应聘者来说可能是“伯乐”,而对组织可能就是“千里马”。有的人也许是“千里马”中的“伯乐”,而有的人也许是“伯乐”中的“千里马”。 “伯乐”和“千里马”的共同特点是有“才”,这使二者互相转化或一人兼备这两种才能成为可能。当然更多的是只具其一,那也很好了。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的力量本质上是组织的力量。一个人只有加入一个组织从而借助这个组织才能将自身巨大的潜能释放出来,才有可能对集体、民族乃至全人类做出重要贡献。从来没有人自始至终靠单枪匹马闯出一片天地来,多少伟人的事业全证明了这一点。俗话说,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独木不成林,一人不算人!” 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是把人组织起来。试想把人组织起来了,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而把人组织起来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杰出的领导者、组织者。发现“千里马”需要“伯乐”,有时甚至需要多个“伯乐”,需要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伯乐”们共同努力、一起聚焦才能推举出一位“千里马”,甚或旷世“万里驹”!组织中的领导者、责任者们,如果能在优越的现任岗位上用心和无私地做好“伯乐”的工作,带来万马奔腾的红火景象,为组织的存续和发展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那将会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动也让己欣慰的事情!
组织中的“伯乐”多了,“千里马”就会多起来。不仅组织内部“千里马”可以大展身手,外部的“千里马”也会闻香纷至沓来。组织的希望在于有能力不断吸揽贤才。我们要把希望寄托在“当权者”身上。领导者只有一心为公,才能不被世情浮尘所蔽,才能发现和起用更多的“千里马”。我们应为这样的领导者喝彩和祝福。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领导者要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一个好主意能拯救一个企业。一个好领导能崛起一方经济。事业要有带头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伯乐”不是更弥足珍贵么?组织有“伯乐”组织就有了希望,国家有“伯乐”国家就有了希望。让我们诚挚地祝福“伯乐”精英们吧。祝福“伯乐”,就是祝福“千里马”,就是祝福组织、祝福国家,也就是祝福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