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育人价值 创新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来源 :湖南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在发展,如何让劳动教育更加契合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湘潭县云龙小学走出了一条劳动教育的特色之路。一、发挥课程优势,让劳动教育彰显特色自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后,各地学校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取得了较大成效。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仍有少数学生劳动意识淡薄、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现象存在。学校积极发挥课程优势,彰显特色,有效促进了劳动教育的落实。
其他文献
<正>许檀教授是一个有明确研究计划和细致推进目标的学者。自1986年发表第一篇华北商业城镇的论文《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1)以来,她已经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1988年,许檀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山东农业、渔业、手工业、矿业等各类商品流通状况进行细致考察,描绘出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当时最
期刊
推进劳动育人模式的创新以提升劳动教育的效能,是新时代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一体两翼三位”劳动育人模式就是一种合适的模式,着力凸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主体地位,加强专业渗透和劳动实践,将高校、企业、学生凝聚成一个整体,有望扭转高校劳动育人过程中形式大于内容、目标定位模糊、缺乏顶层设计、缺少专业特色、学生劳动意识不强的不良局面。实施“一体两翼三位”劳动育人模式,需设立校企双元三层的组织管理机构,优化劳动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课标”)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据此,高中历史教学中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责任教育虽在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但与立德树人的内涵有相似之处,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十分重要,加上历史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责任教育优势,
叶圣陶先生"以学生为本位、利用非文字课本、以生活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对草编育人有着指引性的作用。在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在草编劳育过程中实施对话教学,本文从草编劳育对话教学的价值内涵和实施策略层面来阐述创新实践过程。
在西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服饰民俗”类项目极具地方代表性,彰显了别样的藏区风土民情,展现了较为强烈的区域民俗文化。但由于地域上的特殊性,西藏自治区中的许多边境地区的服饰很长时间都没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较好的保护,因此,本文对普兰科迦妇女服饰、珞巴族服饰、察隅僜人服饰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西藏边境地区服饰类非遗项目的特点,对其保护与传承的路径进行思考,并力争在此基础上,探讨该项目对保护非物质文化
城关区作为拉萨城市核心区,以飞速发展引领着新西藏新时代教育的新风貌。然而由于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拉萨市城关区内的不同小学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亦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通过问卷、访谈数据和文献分析对拉萨市城关区以城镇生源为主的A小学和农村生源为主的B小学的共计400名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探析课外阅读存在差异缘由,并从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四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目前,语文教学依然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听说读写一体化教学既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由路径。听说为先、先说后写、读写结合、多维互动,增强语文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基于生活实际,在教师、学生、文本、媒介等多种因素的交往互动中实现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五育”融合的重点。校外劳动教育是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补充和拓展,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如何用劳动教育承载其他“四育”进行全方位的贯穿渗透,是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为开发基于“五育”融合背景下校外劳动教育资源(教育教学和科普活动等方面),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中的有效路径,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依托布艺创新项目进行了有益尝试,并由此探索出新时代校
劳动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是一门生活基本功,其作用不言而喻。在当代我国社会,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也逐渐得到人们关注,同时劳动素质教育对学校今后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劳动教育能够促使人的德、智、体、美全方位生长,同时还能够提高小学生以自主、务实、创造的方式管理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作者经过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发现当前中国学童劳动素质教育的发展状况并不明朗,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通过分析
<正>在当代中国文化的研究矩阵中,民艺学可算是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既没有中国民间文艺"大系"或"集成"这样的国家超级工程支撑,也缺乏如20世纪早期就宗师云集甚至名家高手直接躬耕其间的全国性学潮;更重要的是,很长时间里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