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包括基础、智力、接受能力、勤奋的程度、以及家庭的管教……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注意个体差异,区分层次教学,既要让尖子生吃得饱,又不让学困生落伍。
关键词:数学 分层教学 学困生 转化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包括基础、智力、接受能力、勤奋的程度、以及家庭的管教……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呢?我们要实行分层教学: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分层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层次的目的是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我让学生按自主选择和自我申报的方式,按1:3:1的比例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层次化
无论哪节课,首先要有一个恰当的教学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它确立了课堂教学的凝固点和主要方面,因为“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以同时兼顾各类学生为出发点的,因而“分层备课”首先是要给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五个教学目标层次:1、识记,2、领会,3、简单应用,4、简单综合应用,5、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层学生达到1-5;B层学生达到1-4;C层学生达到1-3。
三、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课堂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能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興趣。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对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握住学生的每一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是平等的,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能畅所欲言,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讨论中来。在教学中老师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交流实现互补,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表现,在交流中能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2、组内交流互换角色,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学困生普遍不爱表现,课堂上不爱发言,久而久之学习的兴趣就没有了。课堂上老师特别要重视调动学困生发言。那种同桌、前后桌交流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3、班级展开轮流发言,学生先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或者组内交流再到班级展示轮流发言,可以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互补,更全面地得到问题的结论。
四、课堂练习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一种激励效应,通过课堂练习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
五、布置作业层次化
1、在布置作业时,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作业大致设置三类题目:A类为基本题,应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起到巩固新知的目的;B类为基础题,应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设计,题目稍有变化但易于上手,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C类则为提高题。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在A、B、C三类题目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由搭配完成,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每类题目多试一试。
六、课外辅导层次化
课外直接对A层的同学进行辅导,B层的同学由A层的同学进行辅导,C层的同学由B层的同学进行辅导,这样,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培优工作的目的,是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爱好数学的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数学确有困难的学生扶他一把,通过课后个别辅导及时补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学困生的辅导,还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补救上,要注意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取得好的成效。
总之,分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且操作难度大的教学方法,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讨与改进,使分层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薛玲余,刘卫强新课标下分层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12-B12-B
[2]杨高峰数学教育中的分层教学。少年智力开发报课改论坛2005-15
关键词:数学 分层教学 学困生 转化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包括基础、智力、接受能力、勤奋的程度、以及家庭的管教……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呢?我们要实行分层教学: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分层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层次的目的是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我让学生按自主选择和自我申报的方式,按1:3:1的比例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层次化
无论哪节课,首先要有一个恰当的教学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它确立了课堂教学的凝固点和主要方面,因为“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以同时兼顾各类学生为出发点的,因而“分层备课”首先是要给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五个教学目标层次:1、识记,2、领会,3、简单应用,4、简单综合应用,5、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层学生达到1-5;B层学生达到1-4;C层学生达到1-3。
三、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课堂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能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興趣。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对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握住学生的每一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是平等的,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能畅所欲言,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讨论中来。在教学中老师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交流实现互补,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表现,在交流中能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2、组内交流互换角色,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学困生普遍不爱表现,课堂上不爱发言,久而久之学习的兴趣就没有了。课堂上老师特别要重视调动学困生发言。那种同桌、前后桌交流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3、班级展开轮流发言,学生先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或者组内交流再到班级展示轮流发言,可以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互补,更全面地得到问题的结论。
四、课堂练习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一种激励效应,通过课堂练习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
五、布置作业层次化
1、在布置作业时,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作业大致设置三类题目:A类为基本题,应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起到巩固新知的目的;B类为基础题,应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设计,题目稍有变化但易于上手,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C类则为提高题。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在A、B、C三类题目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由搭配完成,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每类题目多试一试。
六、课外辅导层次化
课外直接对A层的同学进行辅导,B层的同学由A层的同学进行辅导,C层的同学由B层的同学进行辅导,这样,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培优工作的目的,是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爱好数学的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数学确有困难的学生扶他一把,通过课后个别辅导及时补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学困生的辅导,还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补救上,要注意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取得好的成效。
总之,分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且操作难度大的教学方法,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讨与改进,使分层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薛玲余,刘卫强新课标下分层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12-B12-B
[2]杨高峰数学教育中的分层教学。少年智力开发报课改论坛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