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题画文学看明人对李白谪仙形象的接受和塑造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guozh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白的谪仙身份为后世所接受,除了其自身的仙人气质外,也与后世不断对其形象的丰富有关。通过明代有关李白的图像资料和题画文学,能够看到明人对李白谪仙形象的接受和塑造情况。在明代题画文学中,明人认可了李白的谪仙身份,刻画了李白的谪仙之举和谪仙之才,丰富了李白的谪仙形象。同时,明人对李白形象的仙化,也反映了明人自身的情感和心态。
  关键词: 李白形象 谪仙 明代 题画文学
  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作为盛唐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飘然出尘的仙人气质为后世所接受,后人多以“谪仙”相称。李白也常在其诗文中以“谪仙”自称,但不少文人都曾被称为“谪仙”。李白谪仙形象的定型,离不开后世对其不断的仙化过程。除了主流的文学记载外,题画文学也为李白谪仙形象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题画文学有着宝贵的研究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图像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了解题画文学作者的内在情感。透过相关的图像资料和题画文学,可以看出不同朝代对李白谪仙形象的认识和接受情况。在明代有关李白的题画文学中,李白的形象不断被仙化,“谪仙”形象逐渐定型,使其充满了神秘色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明人的精神气度以及出世入世心态,表现了明人在政治压抑下,对黑暗现实的失望,以及对超脱凡俗的渴望。明代题画文学的数量庞多,序、跋、诗、词等体裁多样,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据笔者统计,在明代题画文学中依据李白图像创作的文学作品共有73篇。从这些题画文学中,可以看出明人对李白谪仙形象的接受,也能看出明人对李白形象加以仙化的过程。关于李白自唐以来的图像,还没有准确的数量统计,其中有的仅记载于文献资料中,今已无法查考。现存明代有关李白的图像,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有14幅。另有许多文献记载了关于李白的画作,今已不可见。如明代董斯张的《吴兴艺文补》卷四十一赋记载道:“成化十有四年,戊戌秋,仲姚子购得吴兴赵孟頫所制李白庐山观瀑图。”a今已无法查考。明代王世贞的《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卷一百六十九文部也记载有“王世贞尔雅楼所藏名画,有钱舜举李白观瀑图”b,今已无法查考。这些图像资料和题画文学为研究明人对李白谪仙形象的接受情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由此看出明人对李白的仙化。
  二
  (一)位列仙班,贬谪下凡
  明人对李白谪仙形象的接受和塑造,首先体现在明人对李白“谪仙”称号的继承上。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文人都曾被称为“谪仙”。但在明代,“谪仙”似乎成为李白的代名词。在明代的题画文学中也接受了李白的谪仙身份,并对其形象加以仙化。明人在李白相关的题画文学中,明确沿用李白“谪仙”称号的文学记载有很多。不少明代文人在题写有关李白的画像时,还特别提到李白被贬谪下凡的经历,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
  关于李白谪仙称号的由来,最早见于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其后,许多文献都用此事来表现李白诗歌艺术的壮美雄奇。此后,李白在诗文中多以“谪仙”自诩。再加上李白其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其人豪迈奔放、飘逸洒脱,时人以及后人大都接受了李白的谪仙身份。在明代有关李白的题画文学中,明人对李白的谪仙身份坚信不疑,还特别强调他“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神奇的出生经历,表现了对李白飘飘欲仙的谪仙风采的赞叹。不少明人在题咏李白画像时,都提到了李白乃是“仙人”。倪文僖的《题李白应召图》中提到了李白本是九天上的神仙,后被谪居凡间的经历,“仙人本在九天上,谪向人间特豪放”c;史杰的《题李白醉归图》中也指出“怪底儿童争拍手,风流谁识谪仙人”d;胡奎的《题李白观泉图》中也曾提到“我所思兮在匡庐,锦袍仙人玉不如”e。此外,明代有关李白的题画文学在刻画李白形象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及李白贬谪下凡的人生经历。宋濂也在《李太白像赞》中为李白造赞曰“长庚降精,下为列仙。陵厉日月,呼吸风烟”f,表现李白“长庚入梦”神奇的出生;唐文凤的《题李白玩月图》也指出李白的出生是“长庚之星光配月,何年降精生李白”g;姚绥在《李太白像赞》中就提到李白是“天之谪星,唐之宗英”h,肯定了李白乃是谪星下凡的身份。诸如此类,在明代有关李白图像的题画文学中,诗人经常会提到李白贬谪下凡的经历,以此来表明其谪仙身份的真实性。在明代的题画文学中,明人已经完全接受了李白的谪仙称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给李白的形象加以想象,将李白塑造成本应位列仙班,而被贬谪下凡的仙人形象。
  再如,明代题画文学中也进一步同李白的人生经历相结合,使得李白仙风道骨的谪仙形象变得立体起来。如姚广孝的《显太白观月图》:“我观谪仙非小仙,胸隘八极空尘缘。金銮挥毫天子前,一饮斗酒诗百篇。归来江上披云烟,水光月色相婵娟。横琴偃仰苍松边,醉看明月悬青天,掀髯一叹三千年。”i姚广孝直接用“谪仙”来指称李白,描绘了李白洒脱飘逸的仙人形象,表达了对李白性格豪迈、才情高超的赞叹。诗人还再现了李白挥毫金銮殿,吟诗天子前的神韵,同时也刻画了李白纵情于山水之间的场景,体现了对李白洒脱个性的欣赏。“横琴偃仰苍松边,醉看明月悬青天”表现了诗人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李白不与世俗沉浮,只愿浮游四方、笑傲江湖的推崇。
  (二)上天揽月,下海骑鲸
  明人对李白谪仙形象的接受和塑造,还体现在明人所刻画的李白的谪仙之举。李白因其一生游历大江南北,遍访名山大川,创作了许多想象丰富、意境奇特的诗篇。再加上李白对寻仙访道的狂热追求,使得时人以及后人进一步仙化其行为。明人笔下的李白不仅能够上天揽月,还可以下海骑鲸。在明代题画文学中,李白被赋予了更多的传奇色彩,被塑造为餐霞饮露、神游八极的仙人形象。
  李白诗中常写明月,对月宫更是心向往之。他渴望能够飞上仙境,上天揽月,这也只有神游八极的仙人才能做到了。就连李白的离世,也有“跳江捉月”一說,充满浪漫色彩。正如五代王定宝在《唐摭言》中所说:“李白着官锦袍, 游采石江中, 傲然自得, 旁若无人, 因醉入水中, 捉月而死。”时人以及后人敬佩李白诗歌艺术的飞动雄奇,被李白超然不群的仙人气质所折服。因此,后人赋予他许多神奇色彩,刻画了他的揽月之举。在明代有关李白的题画文学中,李白有许多只有谪仙才有的行为举止,这更加丰富了李白的谪仙形象。明人笔下的谪仙李白可以上天揽月,遨游月宫,这些举动非常人能所及。如程敏政在《李白问月图为巡按吴天弘侍御赋》中描写到李白能够做到“拔取蟾宫玉兔毫,为副金銮草麻手”j,拔取月宫中的玉兔毫,也只有谪仙一人能够做到。张以宁也在《题李白问月图》中提到“中有桂树万里长,吴刚玉斧声阗阗。顾兔杵药宵不眠,天翁下视为尔怜。颇闻昔时锦袍客,乃是月中之谪仙。”k这里的李白成了“月中谪仙”,诗中还提到了月宫中的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表现了李白可以寻访月宫,与仙人神交的谪仙之举。倪宗正的《李白捉月图》中指出“谪仙乘醉入江去,自是平生弄月情”l,就直接采用了“跳江捉月”一说。明人在题画文学中,很多都提到了李白游月宫、戏仙人的举动,这些只有谪仙才能做到的事,从侧面反映了明人对李白谪仙形象的接受和认可。   除了上天揽月外,明人还刻画了李白下海骑鲸的谪仙之举。自唐以后,许多文人以“海上骑鲸客”来指称谪仙李白。骑鲸这一仙人之举,也从侧面反映了后人对李白谪仙形象的接受和赞同。晋崔豹所撰的《古今注》中讲道:“鲸鱼,宅海鱼也。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十丈。其雌曰鲵,大者亦长千里,眼如明月珠。”这里特别提到了鲸“眼如明月珠”,表明鲸有着特殊的神异色彩。李白在诗文中多用“东海骑鲸”来表示达对隐遁尘世、游仙寻道的向往。明人对李白谪仙形象的接受,就体现在明人对李白骑鲸形象的不断刻画和描写,明代题画文学中经常提到李白骑鲸西去的传奇经历。如王绅在《题李白小像》中指出:“一自骑鲸去不回,风流千古数雄才。至今采石江头月,犹共长庚烛九垓。”m明人对李白的骑鲸西去的刻画,也从侧面反映了明人对李白谪仙形象的接受。在明代有关李白形象的题画文学中,程敏政的《太白骑鲸图》为我们看待明人对李白谪仙形象的接受情况提供了依据。“长庚何罪谪九天,堕地亦作人中仙。吐词如神醉不死,江山落魄惊无前。采石矶头弄明月,醉眼浑疑烂银阙。翻身却入冯夷宫,铁网珊瑚任攀揭。阳侯知此太白精,奉归帝所无留行。青冥风露九万里,掉尾独跨横山鲸。花鸟纷纷渺尘海,千古骚人忆丰采。画图想像知有无,赢得旁观小儿骇。”n这首七言古诗,不仅提到了李白被贬谪下凡的传奇经历,还提到了他采石矶弄月之举。同时,诗中也描写了李白进入水神宫殿冯夷宫、攀揭珊瑚,还得到波涛之神阳侯的认可,最终得以跨鲸出海。明人对李白这些传奇经历的描写,正体现了明人对李白谪仙身份的认可。
  (三)诗才横溢,文章万丈
  明人对李白谪仙形象的接受和塑造,还体现在明人对李白诗仙之才的刻画。李白因其诗歌艺术想象奇特、意境缥缈,后人赋予其“诗仙”的称号,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李白是“天仙之词”,宋祁也曾评论道“太白仙才”。明人对李白非凡诗才的仰慕,体现在明人对李白诗仙之才、仙人气质的不断刻画上。明人在许多题画文学中都提到了对李白诗歌艺术的推崇,也表明了对李白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出众才情的赞叹。这些题画文学中有许多都认为李白的诗才乃是谪仙之才,是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拥有的才情。明人接受了李白的谪仙身份,认为李白的诗才是上天赋予的,李白的诗歌艺术是仙人之才。如杨荣在《伯牙张良子子猷李白四赞》中赞叹李白的才华是:“伟哉谪仙,银河在目咳唾,天风粲然珠玉。”o费宏也曾在七言古诗《题李白醉中骑驴图》里夸赞李白的诗才是“天才豪迈逼骚雅,万古词客谁能肩”p。王彝在《题李太白像》中甚至提出了李白是“青天无人代天语,一星西落银云渚”q,这里提到李白乃是为了代替上天说话,是被贬谪下凡的太白金星,因此才能做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姚绥也在《李太白像赞》中赞叹道:“诗既无敌,道几有声。式瞻遗像,起予后生。”r明人还在有关李白的题画文学中,多次强调李白文章万丈光。如夏言在《题宗伯严介溪李太白把酒问月图用白韵》中指出:“锦袍夺向黄金阙,文章万丈光焰发。”s沈周也在《题李太白像》中赞叹李白是“风骨神仙品,文章浩宕人”t。在这些题画文学中,明人都提到了李白诗才的出众。同时,明人还提到了李白乃是仙人之才,这就从侧面看出明人对李白谪仙形象的接受和认同。
  三
  明人在有关李白图像的题画文学中,将李白塑造成有着仙人之举、仙人之才的谪仙形象。这不仅仅是因为明人为李白其人的豪迈奔放、其诗的雄奇俊逸所折服,也是由于明人对李白的人生经历有所共鸣。在明代,政治局势日益黑暗、党争不断,文人仕途不顺,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明人被李白洒脱不羁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欣赏李白诗歌艺术的构思奇特,再加上对李白一生纵情山水,为庙堂之高所不容的人生经历的同情,于是,明人心中的李白形象仙气飘逸,并接受和认同了李白的谪仙身份,不断对其进行丰富,使得李白的谪仙形象生动地浮现出来。在明代题画文学中,明人将李白谪仙形象加以丰富,还增添了许多奇异的想象。透过明代有关李白的题画文学,可以看出明人对李白仙人气质的惊羡和向往。李白虽仕途不顺、一生抱负难以实现,但一生肆意潇洒、寄情于山水之间,还创作出惊为天人的诗文,成为盛唐诗歌的高峰。李白洒脱不羁的性格、非凡出众的才华,都为明人所欣赏和钦慕。因此,明人在题写有关李白的图像时才会十分认可李白的谪仙身份,也才会将他塑造为能上天揽月、下海骑鲸的谪仙形象。明人接受李白的谪仙身份,也与明代的时代风气有关。明代文人因为在朝堂上难以立足,就寄托于山水之间,像李白一样寻仙访道、漫游山川。李白的人生经历和出众才华,都使得明代文人找到了情感认同。明人对李白形象的仙化,加深了后世对李白的固有印象,使其飘然出尘、神游八极的仙人形象为后世所接受。明代有关李白谪仙形象的题画文学,为李白谪仙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题画文学也为李白形象研究、后世对李白的接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见解。
  (指导老师:杨万里,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a 〔明〕董斯张:《吴兴艺文补》(卷四十一赋),明崇祯六年刻本。
  b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卷一百六十九文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c 〔明〕倪谦:《倪文僖集》(卷三),清武林往哲遗著本。
  d 〔明〕史杰:《袜线集》(卷二),明弘治四年史诚刻本。
  e 〔明〕胡奎:《斗南老人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f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第四十八芝园集卷第八),四部丛刊影明正德本。
  g 〔明〕程敏政:《唐氏三先生集》(梧冈诗稿卷二十二),明正德十三年张芹刻本。
  h 〔明〕姚绥:《榖庵集选》(卷十),明嘉靖刻本。
  i 〔明〕姚广孝:《逃虚子集》(诗集卷三),清抄本。
  j 〔明〕程敏政:《篁墩集》(卷八十八),明正德二年刻本。
  k 〔明〕张以宁:《翠屏集》(翠屏诗集卷之一),抄明成化刻本。
  l 〔明〕倪宗正:《倪小野先生全集》(卷八),清康熙四十九年倪继宗清晖楼刻本。
  m 〔明〕王绅:《继志斋集》(卷四七言律诗七言绝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n 〔明〕程敏政:《篁墩集》(卷八十九),明正德二年刻本。
  o 〔明〕杨荣:《文敏集》(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p 〔明〕费宏:《费文宪公摘稿》(卷二),明嘉靖刻本。
  q 〔明〕王彝:《王常宗集》(卷四杂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r 〔明〕姚绥:《榖庵集选》(卷十),明嘉靖刻本。
  s 〔明〕夏言:《桂州诗集》(卷七诗七言古诗二十七首),明嘉靖二十五年刻本。
  t 〔明〕沈周:《石田诗选》(卷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參考文献:
  [1]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 唐李白撰;瞿蜕园,朱金城校.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 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4] 李靖熔.明代题画诗中的李白形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士论文,2014.
  [5] 景遐东,刘云飞.李白诗歌中的鲸意象及其影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9).
  [6] 张宇慧.李白“谪仙”角色扮演的角色理论分析[J].求是学刊,2011(3).
  [7] 王志清.“谪仙”自我:李白的认知错位和精神偏执[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8] 张晓武,王凯.李白死因辨析——兼论“李白仙逝”传说的文化价值[J].吕梁学院学报,2015(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唐代诗人及其作品在图像世界中的接受研究——以明代文献为中心”(201910108036)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张乐,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加缪在《局外人》中塑造的荒诞人形象默尔索以一种极端抽离且克制对抗着世界俗常性的价值标准与道德要求;而贝克特在《开心的日子》中描绘的女主人公温妮则通过参与到世界的琐碎中拆解了规则与标准,这两个人物有着同样的对世界和自我的清醒认知,他们的清醒状态有着极为相似的形成原因,那就是对现代人面临的虚无和荒诞的深刻理解,但是默尔索和温妮在看透了世界的荒诞性后,却走向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反抗荒诞的道路。本文从
期刊
摘 要:孟浩然是盛唐诗坛中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第一人,一介布衣却名重当时,亦以洒脱闲适、平静淡泊的人生态度,清旷自然、健康明朗的诗风为后世所推崇。历代文人在钦慕其气度风骨,赏议其诗风之余,更将孟浩然其人其事绘入图画,反复题写,演绎出独具时代特色的孟浩然形象。笔者将以明代为背景,对孟浩然图像及其题写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并概述题咏孟浩然图画文学的主题分类和内容特点,进而从题画文学的角度,探讨孟浩然其人其
期刊
摘 要:题画文学自诞生之初,便凝结着作家的情感,是中国传统艺苑中的一员。由此衍生出大量题画诗词、题跋等文学作品。唐代著名诗人及其经典作品往往成为后世文人乐于题写的对象,专门记录杜甫的题画作品,不胜枚举,不仅在美术历史上有着深厚隽永的艺术魅力,而且巩固了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其影响延续至今。  关键词:杜甫形象 明代题画文学 涉杜画作  通过对杜甫及其作品在图像世界中的纵向归纳整理,可以发现诗画一
期刊
摘 要:“死亡”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作为早期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吉皮乌斯用诗歌创作表现死亡主题,并将其与永恒世界、爱情和对故土的情怀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其死亡主题具有独特的意蕴内涵。  关键词:吉皮乌斯 诗歌 死亡主题 意蕴内涵  姬娜依达·尼古拉耶芙娜·吉皮乌斯(Зинаида Николаевна Гиппиус,1869—1945)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具个性、最富宗教感的女诗人之一
期刊
摘 要:《烟火漫卷》是迟子建描写哈尔滨城市生活变迁的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作家采取了主从交织、分层设计的情节结构,并分别在主从情节中设置了不同悬念,进而通过这些悬念引发的“突转”与“发现”构建起多元交错、错落有致的叙事体系,从而将小说从表层的个体叙事引入了更深层次的城市历史叙事。  关键词:《烟火漫卷》 叙事策略 悬念手法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新作《烟火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细腻生动地描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家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在大力发展经济、工业、科技硬实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软实力的发展。电视剧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但是中国的电视剧在海外出口方面仍长期处于贸易逆差中。本文分析了造成中国与邻国日本的电视剧产业在拉美地区发展差距的部分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拉丁美洲 中国 日本 电视剧 跨文化传播  进入21世纪,中国和拉丁美洲的
期刊
摘 要:残雪作为当代文坛上最难读懂的作家之一,其创作历来饱受争议,因其内容的晦涩难懂,创作手法的一反常态,使她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残雪之谜”。在当今学界,大多数对于残雪作品的研究集中于对其主题的研究与意义的挖掘,即“写了什么”,而对其叙事手法即“怎么写”方面的探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选取残雪的21世纪短篇小说《女儿们》,从叙事视角角度进行解读,旨在探索出一条通往“残雪之谜”的崭新道路。  关键词:残雪
期刊
摘 要:《荆棘鸟》以菲、梅吉、朱丝婷三代女性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克利里家族极具戏剧性的生活。菲既是凝视者,也是被凝视者。她承受来自男性凝视的暴力,但认同的凝视为菲的自我发现和主体认同提供了契机。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以及菲的主动凝视,促进了菲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不完全的女性意识以及根深蒂固的菲勒斯主义都注定了菲的命运以悲剧收尾。  关键词:《荆棘鸟》 凝视理论 命运 女性意识  一、引言  考琳·麦
期刊
摘 要:《斯通纳》虽出版于1965年并得到少数学者、评论家的推荐,但直到2013年,它才完成从寂寂无名到年度畅销书的蜕变。因此,在学术界少有对《斯通纳》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空间理论的角度,通过对《斯通纳》中书房这一隐喻意象及其变迁的分析,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斯通纳》中,书房对斯通纳而言是一个神圣空间,它的变迁,即这一神圣空间的沦陷,意味着斯通纳自我实现可能性的逐渐消失。而大学的失守是斯通纳的书房的
期刊
摘 要:杨绛与福楼拜出生于中国和法国两个不同的国度,均是作家。其各自代表作《我们仨》和《包法利夫人》均取材于真人真事,在主题思想和叙事上各有其相同和相异之处,但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命运与家庭命运却是天壤之别。而两位作家又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以及生活的细节,耐心揣摩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行为表现,读者可以从中发现爱玛的悲惨遭遇和杨绛的人生成就背后的原因,为今天女性的家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