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广阔的,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是严格的,想要成为一个现代化人才,首先在倾听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上就要极其出众。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就有意识的锻炼培养倾听能力,那么将会为自己的以后奠定一个好的基础,所以在这一期间,老师们也要采取新方式新方法,引导鼓励孩子们多看书,多进行读写,培养出良好的倾听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是很好的帮助,既能帮助小学生成长,也能超额达成学习目标。
关键词: 倾听能力 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课堂 能力培养 听说读写
对于倾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期可以出效果的事情,在日常的语文课堂学习时,要保证倾听的高效性,跟随老师的步伐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知识积累十分重要。但同时面对小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针对倾听能力的培养上,既要兼顾到了课堂教材学习的主要任務,也要激发孩子的主动探索能力,这些对提升学生倾听能力,都有着一定的帮助引导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倾听能力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眼界视野
培养倾听能力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让你足不出户就览之天下大事,不用亲身经历就能知晓历史事件,尤其是在小学生这个还没有一定的人生积累,也很少有机会拓展了解的阶段上,广泛的倾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不足,带来更多的人生体验。从目前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来看,老师更多的是给予一些教材的讲解指导,停留在学校规范课本上,这其实是没有充分给予小学生阅读和理解的自由,没有看到他们不同的需求。所以倾听能力的作用也就表现在这里,它能够让小学生在进行日常的课本教材学习中,根据老师的课外拓展讲解,了解到课本之外的东西,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有着更为全面的了解。
2.有利于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提高
学会倾听的作用一部分是体现在眼界上,另外一部分其实是体现在逻辑思维的培养上。现代小学生课堂教学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老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上,而没有更多的发掘学生的的潜力,培养孩子的怀疑质疑精神,没有创新性。这其实也是压抑了孩子的成长天分,更是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这个时候又何来谈什么倾听能力呢,那么倾听的作用其实就是被浪费了,这个过程也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了。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加入倾听能力的培养,那么应该可以弥补一部分的缺陷问题。老师们具体可以带来小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有意识地将这个作为一项学习任务一样来对待,更要提倡小组模式,自行结合探讨所读内容,全员参与,互相帮助,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起到引导带头作用,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广范围的有效的倾听意识培养。
二、强化训练,发展学生倾听的能力。
1.把听的训练立体化
事实上培养倾听能力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能力锻炼,听是耳朵的运动,它接受的是声音的信息传达,这就关系到说和读的能力锻炼,只有表达者明确的用语言传达出一定的信息,倾听能力才能派上用场。所以小学语文课堂也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结合听的锻炼进行读的活动开展,只有学生自己也融入体验这个说的意境和心 态,才能在倾听的时候真正听到信息的重点,理解到听的真谛和含义。其次听的活动和写也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也是在进行汉字文化的传递学习,倾听能力不只是可以运用在有声语言的理解上,在针对阅读和写作这种无声但却意味深长,信息量极大的活动,倾听能 力也就要针对写的特点进行锻炼。这其实就是在考察小学语文课堂对于书本文字阅览理解活动的开展效果如何了,因为要想精准的理解到写的精髓和意义,就必然要大量的浏览文字,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自我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更多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有时候写作是比说更能细腻的表达出学生的心理状态,这也是更加更多体验,在之后的听的活动中更能以同理之心来理解和交流,真正达到听的训练的真正要求。
2.把听的训练生活化
其实更多的学生对倾听语文课的讲解不感兴趣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课堂讲解不生活化带来的,因为不了解语文课堂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所以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另一部分还有可能是因为语文课堂中一些古诗背诵,和知识讲解气氛的过于严肃和刻板,使得学生感觉到压抑和沉闷,所以很难抱有积极的心态认真听讲。所以老师们在进行讲课时要适当调节课堂气氛,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而且在古诗词鉴赏讲解上可以大范围的利用到历史故事讲解引导课文,在讲述古诗的时候就可以多多增加讲述古诗背后的故事的趣味性和悬疑性,老师要打破沉闷,构建一堂趣味和知识同在的语文课。所以在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可以很清楚明白地看到,当时代不断发展不断要求教学进行改革进步的如今,如果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死记硬背,那绝对是培养不出学生的倾听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也是辜负了语文课堂开设的初衷。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们在进行语文古课堂授课时,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思考探索意识,培养出真正的倾听能力。
三、 矫正学生不良的倾听习惯
1.声音语调的暗示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小学生在注意力集中和自我约束力不强的特点,很难要求他们能够在每一节课当中,从头到尾都能全神贯注地倾听老师的讲课内容。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在讲课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哪部分同学已经脱离了倾听活动,开始注意力分散,小动作之类的,对这部分同学不能直接进行训斥提醒,而要用较为柔和的方式,可以稍微改变一下讲课的语气,在语气中带着提醒的意味,还可以提高一些音量,让那些精神游离的同学回神,集中注意力倾听课堂内容。
2.目光眼色的暗示
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利用目光中的暗示提醒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倾听课堂内容。可以将目光注意力放在那些偏离了课堂学习的同学身上,使他们感受到目光的审视压力,从而自觉放下小动作,开始专心听讲。因为小学阶段上,学生的年龄还 是较低的,所以对于老师的敬畏心理会促使他们自我进行反省,在老师暗示警醒的目光中认识到课堂上小动作和注意力的游离都是不好的习惯。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目光暗示的掌控,不能过于严厉使得学生畏惧,因为恐惧而强迫自己倾听语文知识的讲解,同时也不能过于随意使得学生产生无所谓的心理,此后在语文课堂上小动作和注意力的游离变成常态,这些都是用眼光暗示学生倾听习惯改变的注意点。
3.手势或接触暗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一旦发现下面的学生脱离的课堂倾听学习活动,完全可以先利用以上办法进行提醒。如果达到不提醒的效果的话,老师可以尝试走下讲台,来到做小动作或者走神的学生身边,希望这样的举动能够提醒学生回神,注意听讲。或者老师也可以用一些较为温柔的接触行为,例如轻轻拍一下走神同学的肩膀,或者轻柔地摸摸他的头,用这样的行为警醒这个同学,表示老师已经看到了你的小动作,但是不会生气惩罚你,你需要自觉管理自己,集中注意力,遵守课堂纪律,在接下来的课堂听讲中努力跟上进度,杜绝这种不良的倾听习惯。对此我们提倡还是需要用更加人性化的轻柔的方式教育学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从心底里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
在以上的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出,在面对小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担负起引导者的任务,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 积极鼓励孩子进行自主阅读,开展读写活动鼓励小学生们去理解去想象,同时引导学生们建立起良好的倾听习惯,贯穿在学习的各个阶段。
参考文献:
[1]黄娟.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 2014(19):41 42.
[2]陈淑君.有效倾听高效学习——浅谈语文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上旬, 2017(10).
[3]郭雪雅.美丽课堂呼唤“倾听”——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 2014(10):47 47.
关键词: 倾听能力 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课堂 能力培养 听说读写
对于倾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期可以出效果的事情,在日常的语文课堂学习时,要保证倾听的高效性,跟随老师的步伐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知识积累十分重要。但同时面对小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针对倾听能力的培养上,既要兼顾到了课堂教材学习的主要任務,也要激发孩子的主动探索能力,这些对提升学生倾听能力,都有着一定的帮助引导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倾听能力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眼界视野
培养倾听能力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让你足不出户就览之天下大事,不用亲身经历就能知晓历史事件,尤其是在小学生这个还没有一定的人生积累,也很少有机会拓展了解的阶段上,广泛的倾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不足,带来更多的人生体验。从目前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来看,老师更多的是给予一些教材的讲解指导,停留在学校规范课本上,这其实是没有充分给予小学生阅读和理解的自由,没有看到他们不同的需求。所以倾听能力的作用也就表现在这里,它能够让小学生在进行日常的课本教材学习中,根据老师的课外拓展讲解,了解到课本之外的东西,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有着更为全面的了解。
2.有利于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提高
学会倾听的作用一部分是体现在眼界上,另外一部分其实是体现在逻辑思维的培养上。现代小学生课堂教学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老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上,而没有更多的发掘学生的的潜力,培养孩子的怀疑质疑精神,没有创新性。这其实也是压抑了孩子的成长天分,更是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这个时候又何来谈什么倾听能力呢,那么倾听的作用其实就是被浪费了,这个过程也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了。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加入倾听能力的培养,那么应该可以弥补一部分的缺陷问题。老师们具体可以带来小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有意识地将这个作为一项学习任务一样来对待,更要提倡小组模式,自行结合探讨所读内容,全员参与,互相帮助,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起到引导带头作用,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广范围的有效的倾听意识培养。
二、强化训练,发展学生倾听的能力。
1.把听的训练立体化
事实上培养倾听能力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能力锻炼,听是耳朵的运动,它接受的是声音的信息传达,这就关系到说和读的能力锻炼,只有表达者明确的用语言传达出一定的信息,倾听能力才能派上用场。所以小学语文课堂也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结合听的锻炼进行读的活动开展,只有学生自己也融入体验这个说的意境和心 态,才能在倾听的时候真正听到信息的重点,理解到听的真谛和含义。其次听的活动和写也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也是在进行汉字文化的传递学习,倾听能力不只是可以运用在有声语言的理解上,在针对阅读和写作这种无声但却意味深长,信息量极大的活动,倾听能 力也就要针对写的特点进行锻炼。这其实就是在考察小学语文课堂对于书本文字阅览理解活动的开展效果如何了,因为要想精准的理解到写的精髓和意义,就必然要大量的浏览文字,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自我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更多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有时候写作是比说更能细腻的表达出学生的心理状态,这也是更加更多体验,在之后的听的活动中更能以同理之心来理解和交流,真正达到听的训练的真正要求。
2.把听的训练生活化
其实更多的学生对倾听语文课的讲解不感兴趣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课堂讲解不生活化带来的,因为不了解语文课堂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所以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另一部分还有可能是因为语文课堂中一些古诗背诵,和知识讲解气氛的过于严肃和刻板,使得学生感觉到压抑和沉闷,所以很难抱有积极的心态认真听讲。所以老师们在进行讲课时要适当调节课堂气氛,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而且在古诗词鉴赏讲解上可以大范围的利用到历史故事讲解引导课文,在讲述古诗的时候就可以多多增加讲述古诗背后的故事的趣味性和悬疑性,老师要打破沉闷,构建一堂趣味和知识同在的语文课。所以在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可以很清楚明白地看到,当时代不断发展不断要求教学进行改革进步的如今,如果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死记硬背,那绝对是培养不出学生的倾听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也是辜负了语文课堂开设的初衷。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们在进行语文古课堂授课时,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思考探索意识,培养出真正的倾听能力。
三、 矫正学生不良的倾听习惯
1.声音语调的暗示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小学生在注意力集中和自我约束力不强的特点,很难要求他们能够在每一节课当中,从头到尾都能全神贯注地倾听老师的讲课内容。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在讲课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哪部分同学已经脱离了倾听活动,开始注意力分散,小动作之类的,对这部分同学不能直接进行训斥提醒,而要用较为柔和的方式,可以稍微改变一下讲课的语气,在语气中带着提醒的意味,还可以提高一些音量,让那些精神游离的同学回神,集中注意力倾听课堂内容。
2.目光眼色的暗示
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利用目光中的暗示提醒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倾听课堂内容。可以将目光注意力放在那些偏离了课堂学习的同学身上,使他们感受到目光的审视压力,从而自觉放下小动作,开始专心听讲。因为小学阶段上,学生的年龄还 是较低的,所以对于老师的敬畏心理会促使他们自我进行反省,在老师暗示警醒的目光中认识到课堂上小动作和注意力的游离都是不好的习惯。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目光暗示的掌控,不能过于严厉使得学生畏惧,因为恐惧而强迫自己倾听语文知识的讲解,同时也不能过于随意使得学生产生无所谓的心理,此后在语文课堂上小动作和注意力的游离变成常态,这些都是用眼光暗示学生倾听习惯改变的注意点。
3.手势或接触暗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一旦发现下面的学生脱离的课堂倾听学习活动,完全可以先利用以上办法进行提醒。如果达到不提醒的效果的话,老师可以尝试走下讲台,来到做小动作或者走神的学生身边,希望这样的举动能够提醒学生回神,注意听讲。或者老师也可以用一些较为温柔的接触行为,例如轻轻拍一下走神同学的肩膀,或者轻柔地摸摸他的头,用这样的行为警醒这个同学,表示老师已经看到了你的小动作,但是不会生气惩罚你,你需要自觉管理自己,集中注意力,遵守课堂纪律,在接下来的课堂听讲中努力跟上进度,杜绝这种不良的倾听习惯。对此我们提倡还是需要用更加人性化的轻柔的方式教育学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从心底里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
在以上的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出,在面对小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担负起引导者的任务,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 积极鼓励孩子进行自主阅读,开展读写活动鼓励小学生们去理解去想象,同时引导学生们建立起良好的倾听习惯,贯穿在学习的各个阶段。
参考文献:
[1]黄娟.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 2014(19):41 42.
[2]陈淑君.有效倾听高效学习——浅谈语文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上旬, 2017(10).
[3]郭雪雅.美丽课堂呼唤“倾听”——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 2014(10):47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