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修教学中,面对信仰缺失的当代现实,面对学生怀疑拒绝的稚嫩眼神,传记中遭遇重重磨难却仍旧温厚博大的灵魂,如何才能温暖冰冷的现实?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信仰的思索与寻觅,通往崇高信仰的道路就是学生的怀疑,怀疑拉近了学生和英雄的距离,怀疑将学生引向真实的感受与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中外传记 选修 教学 信仰 怀疑
电影《造化弄人》中的“水疗”片段震撼人心:达尔文站在高高冲下的水柱里,双臂张开,头颅低垂,极易让人想起受难的普罗米修斯。而水疗师的一句台词更触及灵魂:你有信仰吗,达尔文先生?如果没有信仰,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无法治愈你!
面对传记中一个个历经磨难却灵魂高贵的人物,我们往往也会经受拷问:我有信仰吗?正如《贝多芬传》里所记载的,很多人因为害怕打破心灵的宁静而不敢听贝多芬的音乐,我们也会因为怕打破沉寂的人生而不敢思考严肃深沉的信仰问题。课堂上,或者质疑杜甫不能养家糊口,或者嘲笑达尔文不敢发表进化论,或者漠然于贝多芬的苦难命运。其中固然有时代、阅历的影响,但我觉得深层原因还是不愿承受思考带来的苦痛,宁愿睡在平静而绝望的现实温床上。
崇拜与怀疑,先选择怀疑
我并不奢望学生都能拥有高贵的精神品格,也未狠毒到让学生去经历苦难。读书也许并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精神品格,但传记人物的生命历程一定能引起思考发生影响。不过,影响不是靠老师的“激情”演讲,恰恰需要借助学生的小声“嘀咕”、怀疑和嘲笑。在崇拜与怀疑之间,先选择怀疑。
杜甫到了奉先,未满周岁的幼儿饿死;杜甫寄住羌村,撇下家小投奔灵武……当学生因为这些细节质疑杜甫的伟大、责备杜甫的迂腐时,教师不必急着慷慨激昂。细节,不是某种思想观念的注释。以一种“崇高”思想来限定学生怎么阅读细节,细节就会失去生命,学生就会失去独立感受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学生在一个没有诗歌没有信仰的时代里生长,现实教会了他们过自己的日子让别人去操心国家。一颗平凡而善良的心灵关注杜甫的妻子儿女,同情诗人的悲惨生活,本不应苛责。扪心自问,我选择做承载人世苦难的诗人杜甫,还是选择做平凡幸福的常人?不管在杜甫的时代还是在当今的时代,我都不敢真实回答这个问题。
毛泽东长沙求学,警官学校制皂学校法律学校……接连交了六次“一元报名费”,却又接连退学。这一元一元都是向家里承诺一份美好前途要来的。学生对此不以为然,觉得青年毛泽东不该这样浪费金钱,完全可以选定学校只交一元报名费。伟大领袖也有这样一段经历,学生甚至要在责备之外另有一份宽容了。
达尔文收到华莱士那封厚厚的来信,读到华莱士题为“论变种无限偏离其原始模式的倾向”的文章时,他觉得被残酷的命运出卖了。学生并没有我们预想的同情和理解,反而觉得达尔文胆小懦弱,一直拖延着不敢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想等到死后再发表,他是畏惧宗教的严酷压力。也许他让华莱士先发表也不仅仅因为他的正直,还源于他对宗教势力的妥协。送出论文之前,他踌躇了一个小时;送出论文之后,他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漫长的日日夜夜……这些细节都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了“懦弱”的印象。
现实与信仰,我树立信仰
培根在《工具书》中说:“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在学生的怀疑中,我寻找通往信仰之路。恰恰是课堂上的小声嘀咕,恰恰是学生的怀疑,让传记阅读与亲近伟人成为可能。当他们质疑杜甫的迂腐时,对杜甫个人及其家庭的关注让亲近杜甫成为可能;当他们责备乃至宽容毛泽东时,对毛泽东动乱中曲折成长的感悟有了前提;当他们嘲笑达尔文的胆小怯懦时,对达尔文在宗教和社会压力下坚持进化论研究的内心痛苦就有了感受的基础。
亲近才能影响。愿意把头放在英雄膝盖上休息片刻,我们才能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从怀疑到信仰,不是一次阅读就可以完成的;从现实到理想,还有一段艰难而漫长的路要走。但我们面对现实尊重现实,并不意味着放弃信仰,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在怀疑中在亲近中慢慢树立信仰。没有人能给予别人信仰,传记阅读教学不是宗教洗礼不是教堂宣讲,至多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信仰。
以学生对杜甫的同情为契机,从感受杜甫为一己之遭遇而悲伤的心灵开始,我们才有可能慢慢接近这位伟大诗人为天下黎民之遭遇而悲伤的内心,才能从同情走向崇敬,才能感受伟大诗人苦难中温厚博爱的心灵。那么,即使我们不能成为杜甫,也该在吟诵他诗歌的一刻让心灵博大宽厚些。以学生对毛泽东“一元报名费”的责备为契机,从思考毛泽东动乱中“寻出路”的个人经历开始,我们就有可能理解那一代青年人在时代动乱民族衰弱的背景下为中国“寻出路”的意义,就有可能理解曲折起伏的民族发展之路上从来就没有缺少过这样的追求者,就能理解“多难兴邦”的真正内涵。那么,我们面对人生的坎坷曲折,也许就会更从容镇定自信勇敢。
达尔文胆小,那么他害怕什么?像布鲁诺那样的火刑?朋友敬佩地说:你杀死了上帝;妻子担忧地说:你在与上帝作对;小女儿安妮因为相信父亲的科学,被教士罚跪……当他面对老船长愤然离去永不回来的背影,他害怕的仅仅是外在的宗教力量吗?离他而去的又何止是老船长?亲情、友情还有他紧紧依靠的社会,更要紧的是自己的信仰!当他一个人走在那么远的黑夜里,当信仰的光芒渐渐暗淡,达尔文承受的何止是害怕!尼采说上帝死了,希特勒以种族优劣实施种族灭绝,达尔文的害怕延续在西方历史的深处。
没有信仰的人类是可怕的,没有信仰的人生必然卑劣猥琐。传记阅读让我和学生远远离开了现实之家,借文字的扁舟驶入大海深处,感受了巨人们精神的惊涛骇浪;借文字的绳索登上高山高处,感受了巨人们精神的崇高险峻。然而,正因为离家很远,我们才最清晰地看到了家的真面目——“粗鄙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我们最终还得回到家中,我们最终还要想起那位水疗师的话:没有信仰,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无法治愈你!
好在我们有传记,有陪伴我们的英雄。回到家中,那大海与高山的景色会一直留在心里。
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斯蒂芬·杰·古尔德在《自达尔文以来》中写道:“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和恐惧吗?”
科学未能穷尽宇宙的奥秘,科学也不应该减弱我们心灵的敬畏和恐惧,科学和信仰的结合才能使世界更美好。达尔文的拖延,因为他意识到丧失信仰,世界会变得冷酷,人类将会降格为自然生物的地位。人本身应该是神之子,而不仅仅是生物。
语文教学也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但熄灭了信仰之光,生命怎么茁壮生长?学习,如果缺了与生活、与人生的血肉联系,那只能加重学生的苦難感。学习与心灵无关,与快乐幸福无关,与灵魂品质无关,与自我提升无关,与价值实现无关……让他们用青春换取未来生活的资本,而教师也会将教学变成一份谋生的工作。纪伯伦的《论劳作》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生命确是黑暗,除非有了希冀;而所有的希冀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而所有的知识都是徒劳的,除非有了劳作;而所有的劳作都是空洞的,除非有了爱;而当你怀着爱意去劳作时,你就会与自己、与他人、与神结为一体。”
在我的语文教学观里,我不排斥对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学习,科学探索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和进步;但我坚信,真正照亮我的课堂一定是信仰之光。在我的课堂里,我也会追求语文学习的实际效果和最终成绩;但我坚信,语文课堂给学生心灵的影响潜滋暗长终其一生。传记选修,有人不选,有人把阅读降为素材积累,对现实的屈服让人丧气,高考怎么考我就怎么教的顺从让人愤怒!享受课堂,享受传记,在传记阅读中为学生种下信仰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的精神会长成一棵树。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里鼓励我们: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的完整。坚持对知识的探索,也坚持在疑惑中寻求信仰,信仰或能让我们达到自身的完整。
关键词:中外传记 选修 教学 信仰 怀疑
电影《造化弄人》中的“水疗”片段震撼人心:达尔文站在高高冲下的水柱里,双臂张开,头颅低垂,极易让人想起受难的普罗米修斯。而水疗师的一句台词更触及灵魂:你有信仰吗,达尔文先生?如果没有信仰,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无法治愈你!
面对传记中一个个历经磨难却灵魂高贵的人物,我们往往也会经受拷问:我有信仰吗?正如《贝多芬传》里所记载的,很多人因为害怕打破心灵的宁静而不敢听贝多芬的音乐,我们也会因为怕打破沉寂的人生而不敢思考严肃深沉的信仰问题。课堂上,或者质疑杜甫不能养家糊口,或者嘲笑达尔文不敢发表进化论,或者漠然于贝多芬的苦难命运。其中固然有时代、阅历的影响,但我觉得深层原因还是不愿承受思考带来的苦痛,宁愿睡在平静而绝望的现实温床上。
崇拜与怀疑,先选择怀疑
我并不奢望学生都能拥有高贵的精神品格,也未狠毒到让学生去经历苦难。读书也许并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精神品格,但传记人物的生命历程一定能引起思考发生影响。不过,影响不是靠老师的“激情”演讲,恰恰需要借助学生的小声“嘀咕”、怀疑和嘲笑。在崇拜与怀疑之间,先选择怀疑。
杜甫到了奉先,未满周岁的幼儿饿死;杜甫寄住羌村,撇下家小投奔灵武……当学生因为这些细节质疑杜甫的伟大、责备杜甫的迂腐时,教师不必急着慷慨激昂。细节,不是某种思想观念的注释。以一种“崇高”思想来限定学生怎么阅读细节,细节就会失去生命,学生就会失去独立感受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学生在一个没有诗歌没有信仰的时代里生长,现实教会了他们过自己的日子让别人去操心国家。一颗平凡而善良的心灵关注杜甫的妻子儿女,同情诗人的悲惨生活,本不应苛责。扪心自问,我选择做承载人世苦难的诗人杜甫,还是选择做平凡幸福的常人?不管在杜甫的时代还是在当今的时代,我都不敢真实回答这个问题。
毛泽东长沙求学,警官学校制皂学校法律学校……接连交了六次“一元报名费”,却又接连退学。这一元一元都是向家里承诺一份美好前途要来的。学生对此不以为然,觉得青年毛泽东不该这样浪费金钱,完全可以选定学校只交一元报名费。伟大领袖也有这样一段经历,学生甚至要在责备之外另有一份宽容了。
达尔文收到华莱士那封厚厚的来信,读到华莱士题为“论变种无限偏离其原始模式的倾向”的文章时,他觉得被残酷的命运出卖了。学生并没有我们预想的同情和理解,反而觉得达尔文胆小懦弱,一直拖延着不敢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想等到死后再发表,他是畏惧宗教的严酷压力。也许他让华莱士先发表也不仅仅因为他的正直,还源于他对宗教势力的妥协。送出论文之前,他踌躇了一个小时;送出论文之后,他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漫长的日日夜夜……这些细节都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了“懦弱”的印象。
现实与信仰,我树立信仰
培根在《工具书》中说:“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在学生的怀疑中,我寻找通往信仰之路。恰恰是课堂上的小声嘀咕,恰恰是学生的怀疑,让传记阅读与亲近伟人成为可能。当他们质疑杜甫的迂腐时,对杜甫个人及其家庭的关注让亲近杜甫成为可能;当他们责备乃至宽容毛泽东时,对毛泽东动乱中曲折成长的感悟有了前提;当他们嘲笑达尔文的胆小怯懦时,对达尔文在宗教和社会压力下坚持进化论研究的内心痛苦就有了感受的基础。
亲近才能影响。愿意把头放在英雄膝盖上休息片刻,我们才能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从怀疑到信仰,不是一次阅读就可以完成的;从现实到理想,还有一段艰难而漫长的路要走。但我们面对现实尊重现实,并不意味着放弃信仰,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在怀疑中在亲近中慢慢树立信仰。没有人能给予别人信仰,传记阅读教学不是宗教洗礼不是教堂宣讲,至多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信仰。
以学生对杜甫的同情为契机,从感受杜甫为一己之遭遇而悲伤的心灵开始,我们才有可能慢慢接近这位伟大诗人为天下黎民之遭遇而悲伤的内心,才能从同情走向崇敬,才能感受伟大诗人苦难中温厚博爱的心灵。那么,即使我们不能成为杜甫,也该在吟诵他诗歌的一刻让心灵博大宽厚些。以学生对毛泽东“一元报名费”的责备为契机,从思考毛泽东动乱中“寻出路”的个人经历开始,我们就有可能理解那一代青年人在时代动乱民族衰弱的背景下为中国“寻出路”的意义,就有可能理解曲折起伏的民族发展之路上从来就没有缺少过这样的追求者,就能理解“多难兴邦”的真正内涵。那么,我们面对人生的坎坷曲折,也许就会更从容镇定自信勇敢。
达尔文胆小,那么他害怕什么?像布鲁诺那样的火刑?朋友敬佩地说:你杀死了上帝;妻子担忧地说:你在与上帝作对;小女儿安妮因为相信父亲的科学,被教士罚跪……当他面对老船长愤然离去永不回来的背影,他害怕的仅仅是外在的宗教力量吗?离他而去的又何止是老船长?亲情、友情还有他紧紧依靠的社会,更要紧的是自己的信仰!当他一个人走在那么远的黑夜里,当信仰的光芒渐渐暗淡,达尔文承受的何止是害怕!尼采说上帝死了,希特勒以种族优劣实施种族灭绝,达尔文的害怕延续在西方历史的深处。
没有信仰的人类是可怕的,没有信仰的人生必然卑劣猥琐。传记阅读让我和学生远远离开了现实之家,借文字的扁舟驶入大海深处,感受了巨人们精神的惊涛骇浪;借文字的绳索登上高山高处,感受了巨人们精神的崇高险峻。然而,正因为离家很远,我们才最清晰地看到了家的真面目——“粗鄙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我们最终还得回到家中,我们最终还要想起那位水疗师的话:没有信仰,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无法治愈你!
好在我们有传记,有陪伴我们的英雄。回到家中,那大海与高山的景色会一直留在心里。
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斯蒂芬·杰·古尔德在《自达尔文以来》中写道:“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和恐惧吗?”
科学未能穷尽宇宙的奥秘,科学也不应该减弱我们心灵的敬畏和恐惧,科学和信仰的结合才能使世界更美好。达尔文的拖延,因为他意识到丧失信仰,世界会变得冷酷,人类将会降格为自然生物的地位。人本身应该是神之子,而不仅仅是生物。
语文教学也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但熄灭了信仰之光,生命怎么茁壮生长?学习,如果缺了与生活、与人生的血肉联系,那只能加重学生的苦難感。学习与心灵无关,与快乐幸福无关,与灵魂品质无关,与自我提升无关,与价值实现无关……让他们用青春换取未来生活的资本,而教师也会将教学变成一份谋生的工作。纪伯伦的《论劳作》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生命确是黑暗,除非有了希冀;而所有的希冀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而所有的知识都是徒劳的,除非有了劳作;而所有的劳作都是空洞的,除非有了爱;而当你怀着爱意去劳作时,你就会与自己、与他人、与神结为一体。”
在我的语文教学观里,我不排斥对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学习,科学探索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和进步;但我坚信,真正照亮我的课堂一定是信仰之光。在我的课堂里,我也会追求语文学习的实际效果和最终成绩;但我坚信,语文课堂给学生心灵的影响潜滋暗长终其一生。传记选修,有人不选,有人把阅读降为素材积累,对现实的屈服让人丧气,高考怎么考我就怎么教的顺从让人愤怒!享受课堂,享受传记,在传记阅读中为学生种下信仰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的精神会长成一棵树。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里鼓励我们: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的完整。坚持对知识的探索,也坚持在疑惑中寻求信仰,信仰或能让我们达到自身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