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姣花别样红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leehp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曹雪芹从外貌、心理、行动和语言四个角度张弛有度、详略得体地安排了黛玉的出场,其中的外貌描写给人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巧借他人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细加点染,使得柔弱多病、聪慧灵秀的黛玉姑娘亦真亦幻地走到读者面前,作为“金陵十二钗正册”核心人物的林妹妹以其独特的音容笑貌,永恒地定位在读者心中。
  
   一、众人之目观黛玉——典型而诱人的“病态美”。
   作为“贾府太上皇”贾母的亲外孙女,只身投靠贾府的黛玉自然会引起众人关注,其举手投足自然躲不开前来迎接远客的贾府众人。“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是黛玉与贾母初次见面哭诉离情时众人为抚慰她而走近前来所看到的形象。此时,众人的眼光由远而近,飘游在虚实之间,固然有猎奇的色彩,但更主要的应是友好、慈爱和关注的目光,作者借这种目光向读者所展示的黛玉形象应是最真切、最自然、最整体的。
   “自然的风流态度”足见黛玉之清丽高雅,淡而不俗;“举止言谈不俗”展现出黛玉作为“书香之族”的大家闺秀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姿采风范;“怯弱不胜”则点出了黛玉体弱多病的特点。而所有这些又衍化了一种独特的“病态美”。须知,此处的“众人”自不比别处“众人”,她们和贾宝玉一样,生活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的境域中,见多识广,终日与年轻貌美的女子生活在一起,能够获得她们认同的美女自然与众不同。作者运用平实的语言和直白的方式,借众人的观察和认识,把初次露面的黛玉的“病态美”点染得典型而诱人。
  
   二、凤姐之眼瞄黛玉——出众而可亲的“自然美”。
   王熙凤号称“贾府铁腕”,一出场就浓墨重彩,光华四射,她惯于以其张扬、放诞又泼辣的表演来显示自己持杀伐决断之权、有威重令行之势的与众不同。然而,当“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之后,不由得发出如下感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八面玲珑的王熙凤固然有“讨好老祖宗、安慰众姐妹”的目的,但“赞美黛玉”应排在第一位,且这种赞誉是发自肺腑的,并非言不由衷。“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这种目光应是专注、挑剔、惊诧、嫉妒的目光;“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则说明王熙凤之心虚,其虚妄不得不有所收敛;“通身的气派”暗含嫉妒之意,因为“气派”二字在她心目中的分量是极其厚重的,现在却不得不拱手相让。此时,美貌无双、天生丽质、超凡脱俗的林姑娘已足以令王熙凤感到惊诧和不适,“天下真有”几个字即可印证,除了把林姑娘送回至贾母身边,王熙凤别无选择。
   直抒胸臆也好,机变逢迎也好,以凤姐之出身、阅历和品好,凭她的审美眼光,林黛玉初一露面即为她所容纳,黛玉的美丽不言而喻。这种美丽能令王熙凤惊诧和欣赏,它当是一种出众而可亲的“自然美”,且这种“自然美”借王熙凤之口道出颇具喜剧效果。因为,王熙凤“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的妆扮,再加上“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品貌,自然也令黛玉纳罕,而二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妖艳凌人,气势如火,一个超凡拔俗,恬淡灵秀;一个空虚贪婪,志得意满,一个崇高深刻,清爽净澈;一个俗不可耐,一个高不可攀。谁美谁非,读者自有定论。
  
   三、宝玉之眸品黛玉——崇高而深刻的“气质美”。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贾宝玉眼中的林妹妹形象。很明显,宝玉是带着欣赏、消受与探索的目光来追寻他潜意识中的“潇湘妃子”的。这里用通俗、整齐而又富有节奏感的句式,从容貌到姿态,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对黛玉进行了描写。其中“泪光”、“姣花”成为关键词。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引起下文“病如西子胜三分”,极易令人联想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诗句。环境的黑暗,个性的压抑,精神的苦闷以及强烈的悲剧意识全都刻画在黛玉眉宇之间。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印证前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那段文字。二人相见,彼此顿生似曾相识之感,照应“木石前盟”之说。“含情目”中寄托着热情、专一、执着、渴求和憧憬,“似喜非喜”传达出既有对木石前盟的渴望,又有对金玉良缘的疑虑的双重信息。黛玉之美忧郁而典雅,纯净又多情。
   “泪光点点”是“泪眼观花花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两句诗的特写,又暗合“眼泪还债”之说。身世之孤单,命运之不公,处境之险恶,地位之屈辱,黛玉一生的悲惨苦痛全都在这点点泪光之中。因悲而美,堪比“月窟仙人”、“秋闺怨女”的黛玉,其美刻骨铭心。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传统文学意象,皆从虚笔写来,贵族小姐不禁风尘的脆弱娇美、空灵脱俗跃然纸上,清爽飘逸之姿,袅娜柔媚之态,久久萦绕读者心头,永远挥之不去。
   “心较比干多一窍”,此“心”已因情而生“病”。“病心”一颗,任是才高思深,已难逃“红颜命薄”之劫数,但心灵之纯真,对感情和理想的追求之坚执,已让一个大大的“美”字定格。
   是的,“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正因为“心有灵犀一点通”,宝玉心中除了林妹妹,别无他物。宝玉用他纯洁的双眸对林妹妹之观赏,非一个“品”字了得。
   综观整个选段,曹雪芹处处皆从他人之目来写,不作半句点评,让读者在曲折多变的描述中,从不同的角度树立起了林黛玉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阆苑仙葩”的总体形象,这就避免了机械呆板和毫无生气。“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用一生的心血所塑造的林黛玉,其眼泪怎能不润湿我们的眼眶,其姣美怎能不打动我们的心灵,其与众不同怎能不震撼我们的灵魂?林黛玉,她从异乡走来,却又永远属于那个“世外仙姝寂寞林”!
  (作者单位: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如何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孩子容易情绪失控怎么办?”  “孩子自我情绪管理差,是情商有问题吗?”  父母们经常提出的这些问题,无一不显示出对孩子情绪管理问题的重视。  通常,父母会通过亲子共读关于情绪管理的绘本,教孩子管理情绪。但是教孩子管理情绪,不如给孩子好情绪的基础。孩子主要在各种关系情境中学习管理情绪,而对孩子的情绪和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越稳定,孩子的
天气寒冷,呼吸道疾病频发,尤其是患感冒的人越来越多。为提高身体免疫力,一些年轻上班族习惯每天在水中加入一粒维生素C泡腾片,不仅美味,还能享受“呲呲”作响的美妙气泡上下翻腾的乐趣。因其方便、美味又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泡腾片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很多人知道,维生素C泡腾片能补充维生素C,它里面含有维生素C、柠檬酸、碳酸氢钠等。喝起来酸酸甜甜的,不少白领长期饮用。但它能否长期饮用呢?  一般来说,
有调查显示,爱人有口臭、脚臭、下身有异味等问题,会让另一半突然失去“性”趣,对性变得冷淡,甚至会引发性厌恶。性厌恶是一种性方面的心理疾病,是指想到会与伴侣发生性关系,就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刻意回避性活动。心理问题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反應,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一般女性更容易出现性厌恶方面的问题,包括对伴侣不良习惯产生抵触心理,进而抵制身体接触;缺乏性知识,性生活单调,甚至性高潮障碍,毫无乐趣可言
海 心  当枝头长出第一片嫩黄的新芽,  当鸟儿鸣发出第一声婉转的欢叫,  当鱼儿第一次欢快地游出水面,  当种子第一次从地面探出头来……  我所有的激情都在迸发和释放——  冰山开始消融,泥土逐渐松软,草儿准备换装,  冬眠的动物将要醒来,  世界的万物正在复苏,  一切都表明,春天将要来了。  在春天的每一个早上醒来都会不一样,  每一天都有新希望。  春天的每一个变化都出乎意料,  每一次发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作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长期以来,阅读和作文“分而治之”,教材上的课文主要成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范文,而没有把它当作学生学习写作的摹本。这不能说不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那么,能否将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效统一起来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①要想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统一起来必须解决一个问题:缀文者(即作者)情动而辞发(行文)
关于“主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余映潮老师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一文中进行了全面透彻的阐释,而且还用大量的课例进行了实践,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设计出立意高远“一问激起千层浪”的“主问题”,确实是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它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着高标准的检验。主问题的设计,角度是多
一、金镖小太保  1950年8月8日这天是立秋日,正是家家户户啖瓜迎秋的日子。可是,徐州市第三区大同街上“老正祥布店”的于老板当晚纳凉啖瓜的节例却被一桩意外之祸打破了——于家的独生子于若聪被人杀了!    于若聪虽说不过志学之年(十五岁),却是方圆小有名气的一个角儿。于家经商到于老板手里已经是第三代,“老正祥”的品牌早已冲出徐州,遍及周边多地,算是徐州地面上的一家殷实商户。于老板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儿
一  她不愿意求人,不愿意欠人情,这些都来自她那淳朴的父母和家庭。但她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来了,来北京找我,求人看病。我知道,她这次是真的没有办法了。  她是我姐夫的妹妹。我们小时候都住在东北一个被当地人称做“山东屯”的地方,因为,我们的父母或上几代都是山东人(一般是逃荒过来的),说山东话,过山东人的年,家长普遍不重视教育,孩子基本是放养,学能上几年就上几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通常也是和屯里的人结婚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但是,在仔细研究这些内容的同时,笔者又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正可谓是半“生”不遂,让人可悲可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姓名让人半懂不懂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他的姓名来源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句半懂不懂的话。他作为在封建社会熟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却连一个像样的、
一  下午两点,陈沪根醒来。窗帘很厚,分不清白天黑夜。  他是被老式手机叫醒的。  “阿陈啊,晚上有动作。”对方说。  “喔,好,知道了……”  还没来得及说“谢谢”,对方就把手机挂了。  陈沪根见怪不怪,如此通风报信的电话,总是神神秘秘,没头没尾,甚至神经兮兮的。但他知道,对方绝不是在开玩笑,因为,知道他老手机号码的人很少。  除了土豪金苹果手机外,陈沪根还一直保留着这部老手机。每天上床前,他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