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不遂可悲可叹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ong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但是,在仔细研究这些内容的同时,笔者又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正可谓是半“生”不遂,让人可悲可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姓名让人半懂不懂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他的姓名来源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句半懂不懂的话。他作为在封建社会熟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却连一个像样的、好听的名字都没有,说明他社会地位低下,是个有姓无名的人。作者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他的名字,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这个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
  
  二、说话让人半懂不懂
  
  每当来到酒店时,他总是说一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让人听了半懂不懂。当别人取笑他偷书时,他却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紧接着就是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的话。他用这些半懂不懂的话一方面是为了搪塞别人,应付那种使自己尴尬的局面,另一方面是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经书上圣人所教,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很带有卖弄之意,使人读了深感他的迂腐不堪,麻木不仁,自欺欺人。当孩子们再向他要茴香豆吃时,他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仍然是“之乎者也”无用的东西,这进一步反映出了他对自己卑下的地位和知识的陈腐毫无认识,同时也表现了他三句不离本行的迂腐思想。
  
  三、做事半途而废
  
  “他身材很高大”,又“写得一笔好字”,这些本应该是他维持生计的有利条件,但是他好喝懒做,好逸恶劳,把体力劳动看作是最低下可耻的事,因而从来没有想过既然不能中举,何不凭借自己的双手挣碗饭吃,就是替别人抄书一类的工作,他也坚持不了几天,到最后“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他一直想通过科举考试实现做官的梦想,他信奉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是他怕吃苦,想不劳而获,到须发花白的年纪,他也还只是个“童生”,最终潦倒穷困,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四、读了半辈子书
  
  孔乙己读了半辈子的书,把自己的理想、希望全寄托在通过科举取得功名上,可是到头来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但又不死心,认准只有读书才是惟一的能够谋取功名的途径。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下,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鄙视体力劳动,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科举的途程对他来说已是毫无希望的了,但他仍抱幻想,聊以自慰,一旦没能“进学”,便“不会营生”,于是他生活越过越穷,沦为乞丐,最后默无声息地吊死在“科举制度”这棵树上。
  
  五、身份半短衣半长衫
  
  在酒店中,孔乙己一出场,作者就写道:“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含义极为深刻。“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跟“短衣帮”一样,都处在社会的最下层,过着饥不择食的生活;可是他又是“短衣帮”中惟一“穿长衫”的人,这又说明他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而又不能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是一个从“长衫顾客”中被挤出来的人,跟短衣帮不同。但他不肯脱掉长衫和短衣帮为伍,因为这件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标志,有了这件长衫,他似乎在精神上还可以得到些安慰。这样,他既不能爬到上层,又不肯甘居下层从事劳动,挣碗饭吃,硬装斯文,死要面子,从而沦落成了一个畸形的“多余的人”。
  另外,他到丁举人家偷东西,让丁举人抓住,打了大“半”夜,结果被打折了腿,成了一个“半死不活”的残废人。文章结尾写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名字仍然还留在酒店的粉板上,仍然被老板念叨着,这不是老板对他的怀念,而是他还欠着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钱,才被人牵挂着,所以,他并没有完全死了,只死了一“半”。这说明他的人生是悲惨的“半”个人生,也表现了这个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无情。
  小说中作者通过上述的“半”字现象,描绘了孔乙己这个被旧社会扭曲了灵魂的“多余的人”的悲惨一生,刻画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自欺欺人、可悲可笑的性格特征,锐利地剖析了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对历代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戕害。
  
  (作者单位:天祝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甜酒酿的甜,是一种帶有酒味的甜。刚一进口有点刺舌,淡淡的酒香伴随着特有的酒酿甜,顷刻满口。徐徐下咽后,齿颊舌咽间的那种甜味香味便慢慢地褪去,融进了脘腹深处……  甜酒酿可以冷吃,也可以热吃。冷吃,有点冰牙,但爽口,刚下咽,又忍不住再送进一大勺。热吃,加水煮开,或加糯米圆子,或打入鸡蛋,喝时酒香扑鼻,牙白的糟米或浮或沉,糯米圆子滑利,鸡蛋嫩香。这种酒酿汤解馋止渴,一碗下肚,浑身热乎。  记忆中,外婆
96岁的张培英奶奶,身体健康,还能画画。她说这得益于她的丈夫——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通过耳濡目染,张奶奶学会了很多养生的方法,比如每天搓脸一百下,可减少脸部皱纹。除此以外,张奶奶还有哪些长寿秘诀呢?  长寿之道第一法:吃得巧  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吃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1.醋熘豆芽  豆芽加醋烹饪,能保护豆芽中的维生素C不被破坏。  制法:豆芽放到锅中,快速地淋上少许醋,能最大限度地
“如何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孩子容易情绪失控怎么办?”  “孩子自我情绪管理差,是情商有问题吗?”  父母们经常提出的这些问题,无一不显示出对孩子情绪管理问题的重视。  通常,父母会通过亲子共读关于情绪管理的绘本,教孩子管理情绪。但是教孩子管理情绪,不如给孩子好情绪的基础。孩子主要在各种关系情境中学习管理情绪,而对孩子的情绪和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越稳定,孩子的
天气寒冷,呼吸道疾病频发,尤其是患感冒的人越来越多。为提高身体免疫力,一些年轻上班族习惯每天在水中加入一粒维生素C泡腾片,不仅美味,还能享受“呲呲”作响的美妙气泡上下翻腾的乐趣。因其方便、美味又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泡腾片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很多人知道,维生素C泡腾片能补充维生素C,它里面含有维生素C、柠檬酸、碳酸氢钠等。喝起来酸酸甜甜的,不少白领长期饮用。但它能否长期饮用呢?  一般来说,
有调查显示,爱人有口臭、脚臭、下身有异味等问题,会让另一半突然失去“性”趣,对性变得冷淡,甚至会引发性厌恶。性厌恶是一种性方面的心理疾病,是指想到会与伴侣发生性关系,就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刻意回避性活动。心理问题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反應,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一般女性更容易出现性厌恶方面的问题,包括对伴侣不良习惯产生抵触心理,进而抵制身体接触;缺乏性知识,性生活单调,甚至性高潮障碍,毫无乐趣可言
海 心  当枝头长出第一片嫩黄的新芽,  当鸟儿鸣发出第一声婉转的欢叫,  当鱼儿第一次欢快地游出水面,  当种子第一次从地面探出头来……  我所有的激情都在迸发和释放——  冰山开始消融,泥土逐渐松软,草儿准备换装,  冬眠的动物将要醒来,  世界的万物正在复苏,  一切都表明,春天将要来了。  在春天的每一个早上醒来都会不一样,  每一天都有新希望。  春天的每一个变化都出乎意料,  每一次发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作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长期以来,阅读和作文“分而治之”,教材上的课文主要成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范文,而没有把它当作学生学习写作的摹本。这不能说不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那么,能否将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效统一起来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①要想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统一起来必须解决一个问题:缀文者(即作者)情动而辞发(行文)
关于“主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余映潮老师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一文中进行了全面透彻的阐释,而且还用大量的课例进行了实践,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设计出立意高远“一问激起千层浪”的“主问题”,确实是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它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着高标准的检验。主问题的设计,角度是多
一、金镖小太保  1950年8月8日这天是立秋日,正是家家户户啖瓜迎秋的日子。可是,徐州市第三区大同街上“老正祥布店”的于老板当晚纳凉啖瓜的节例却被一桩意外之祸打破了——于家的独生子于若聪被人杀了!    于若聪虽说不过志学之年(十五岁),却是方圆小有名气的一个角儿。于家经商到于老板手里已经是第三代,“老正祥”的品牌早已冲出徐州,遍及周边多地,算是徐州地面上的一家殷实商户。于老板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儿
一  她不愿意求人,不愿意欠人情,这些都来自她那淳朴的父母和家庭。但她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来了,来北京找我,求人看病。我知道,她这次是真的没有办法了。  她是我姐夫的妹妹。我们小时候都住在东北一个被当地人称做“山东屯”的地方,因为,我们的父母或上几代都是山东人(一般是逃荒过来的),说山东话,过山东人的年,家长普遍不重视教育,孩子基本是放养,学能上几年就上几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通常也是和屯里的人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