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啊?怎么上不了‘校内’了?”
一天凌晨,笔者在网上收到这样一条讯息,发送者是一名北京某211高校的大一新生。“上不去了才发现没了‘校内’真无聊”,该大学生如是说。
后来经证实是校内网一次正常的数据库维护,在那天凌晨暂时中断了用户服务。这样一个小故事,也许可以用来佐证校内网的影响力。
校内网于2006年初由王兴创办。一年的发展让校内网从最初的北京七所大学覆盖到了全国主要的“211高校”。2007年校内网被千橡互动集团收购,王兴套现离开,千橡互动的总裁陈一舟把原校内网和千橡自主开发的5Q产品(主要覆盖非重点高校和高职大专学校)合并,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高校学生SNS社区。千橡旗下的这个大“校内”,在2007年以令人目瞪口呆的速度膨胀。作为一个网络社区,校内网无论是在用户数量、用户黏度还是网站流量,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校内网开通的高校里,拥有校内网账号的学生几乎超过了学生总数的六成。
虽然取得了这样骄人的业绩,我们再没有看到国内SNS类的网站如校内这般迅速膨胀,但是笔者认为校内网是中国目前定位最模糊,而又获得快速发展的web20网站,让我们来解读校内网。
看不懂的商业模式,成功的校内网
豆瓣网站长麦田说:“说真的,千橡(把校内网)做到现在这个纷乱的程度,没有点想象力也是做不到的。”这句话换个角度理解,就是“我们根本搞不清楚校内网究竟是什么”。
校内网对自己的介绍是一个“已开通2000所大学、1800所高中及7000家公司的真实网络。”我们通常的理解则认为这是一个正在发展白领和高中用户业务的高校SNS。SNS是Social Networkmg Services的缩写,意味着校内网是一个按教育经历把用户凝聚在一起的网站。
校内网纷乱的局面深刻地阐明了一个道理:成功的网站多不是以网站功能取胜的。 相对于千橡的另一拳头产品“猫扑网”的红火,校内里基本上都在“玩人家剩下的”。被分享最多,被推荐最多的日志、帖子,绝大多数都是那些BBS时代老掉牙的转载文童。恐怕现在的BBS都不会再出现的帖子,在校内上隔三差五地流传着。两个文化迥异的网站成为一家公司的两个拳头产品,不能不说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假设若在猫扑上看到校内网的这些潮流,恐怕回应全是去“火星了”,甚至就没有人会点开看。
曾有一位就读于北京某高校,有着10年上网经验的学生告诉笔者:“校内就是低端的天堂。”这话颇耐人寻味。从用户体验上讲,校内网有很多的不方便;从精神上讲,校内网很难调和各种人群的文化层次上的冲突,也没有利用这种冲突激发出火花;从校内安身立命的社交上讲,几乎没有什么有特色的交流,本来“我的课程”等项目是很有创意的,可是千橡根本就没有花精力去做。用户表达的匮乏让我们在校内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花里胡哨个人页面,到处是图片和动画,淹没了文字,只是把自己装饰的更酷,更“混乱”。 就是这样一个饱受诟病的网站,取得了开头所提及的那些成绩。事实上,校内网在被千橡收购之前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与5Q的合并创造了国内最大的SNS用户群体。庞大的基数加上病毒式的传播,按千橡互动总裁陈一舟的话说,“目前中国大学生市场已经被我们吃完了”。此话不假,校内上的千余万有效注册用户构架出一个庞大而内化的网络世界。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校内网这样说:“目前我们还没有过多的考虑广告,现在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做大。”至于利用庞大的用户资源做电子商务之类的计划,则被完全否认了。同时还表示校内网不会像门户一样发展。
于是我们几乎不能总结校内网所采用的究竟是什么商业模式了。如麦田所言:“纷乱”。同时麦田还指出,“校内网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运营”。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参考类似的网站来看校内网呢?我们看谁?
校内网背后的腾讯
从校内网上线开始,所有人对它的理解都和FACEBOOK联系在一起。诚然,网站代码连CSS都模仿FACEBOOK,大家都会往这个方向想,校内网也煞有介事地表示FACEBOOK在中国很困难,并多次否定了有关校内网与FACEBOOK接洽合作的传言。
可是把校内网透彻地分析一下,其实校内网和FACEBOOK的矛盾并不那么多,即使FACEBOOK进入中国市场,可能首先要招架的还是老对手MY SPACE。校内网当然是学FACEBOOK来的,那么师徒之间会有那么惨烈的竞争么?未必。
问题还是要回到校内网的赢利上来。一个社区网站如果没有增值服务的话,赢利模式会很单薄。校内推出的增值服务是校内虚拟礼品赠送和贺卡赠送,直接用网银购买校内货币兑换相应的礼品,同时通过礼品还可以组织广告,比如最近校内网礼品中心投放了一批“三星蓝调数码相机”的免费礼品让用户互相赠送,其实就是三星的广告。据校内网品推部的谭经理介绍,这种模式的赢利状况“还可以”。
那么我们可以联想一下,中国做虚拟礼品收了最多钱的,无疑是腾讯。很“凑巧”,腾讯也是做社区的(事实上它什么都做);又很“凑巧”,腾讯和校内网最原始的核心竞争力都是海量用户形成的人际壁垒;还很“凑巧”,腾讯曾经是从IM起家,在网络社区上取得了辉煌,而校内网是从社区起家,其IM产品校内通已经被认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取代QQ了……
不用再类比了,笔者亲自在校内网上傲了测试,校内网日志系统里会自动屏蔽腾讯Q-Zone的地址,意图很明显。而在对陈一舟的采访中,他对于竞争对手话题的回答是:“目前在中国市场,我们已经把同类网站甩得很远,可以说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对我们构成威胁的同类网站。”显然,面对媒体,他并不愿意透露出自己与腾讯形成的窦际意义上的竞争关系。
相比之下,校内网的实力与腾讯相去甚远,如果腾讯要对校内网发狠,在自己的QQ Campus产品中要实现校内的规模实在是太容易了,给每个在高校IP地址段登录过的QQ号发送邀请、优惠、线下活动资格,几个月以内就能解体校内网的用户壁垒。校内网上的用户黏性终究是对关系网络的依赖,而腾讯有这个实力完整地复制大部分用户的网络到自己的产品上,面对腾讯,校内网目前其实没有有效竞争手段。所以,校内网在市场竞争上需要最小心的就是,避免引起腾讯的敌意和竞争。
从资方套路看校内网的未来
所有的风险投资项目,只有在投资退出后,这个项目才是成功了的。很多人关心校内网被千橡收购以后,资本的价值何时兑现。2007年,作为上市公司的华友世纪曾和猫扑洽谈合作,但最后还是与光线传媒合并了。有关此事千橡方面没有任何表态。校内网未来的走向近期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但坊间纷纷猜测在此之后校内网会不会成为千橡用来上市的王牌。
对于这个问题,陈一舟避重就轻地说:“校内网现在的营业收入在快速成长,这要归功于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无论产品、市场,还是销售。我们看到FaceBook最大的收入仍然是广告,但是会做得更加精准,美国的客户也承认其价值所在。我们也需要时间来帮助我们的客户明白校内网的价值所在,同时在功能层面给予我们的广告客户更大的方便和服务。但是,校内还是处于成长阶段,广告与用户体验发生冲突时,毋庸置疑后者优先级更高。”
归纳一下,这段话有三点意思。一是校内网准备主要还是靠广告取得收入。在资本上没有太多打算;二是校内网还处于成长阶段,还是要靠自己来做;三是等做成熟了,可以考虑让“承认校内的价值所在”的客户来为千橡买单。
千橡方面在三四月份要进行大规模的白领、高中网络的推广活动。届时视效果校内网的运营肯定还会有调整。如果说陈一舟发现能吃的市场基本都吃完了,他的下一步打算是什么呢?
陈格雷对记者说:“陈一舟是一定要过一把上市瘾的。”那么干橡的下一步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一天凌晨,笔者在网上收到这样一条讯息,发送者是一名北京某211高校的大一新生。“上不去了才发现没了‘校内’真无聊”,该大学生如是说。
后来经证实是校内网一次正常的数据库维护,在那天凌晨暂时中断了用户服务。这样一个小故事,也许可以用来佐证校内网的影响力。
校内网于2006年初由王兴创办。一年的发展让校内网从最初的北京七所大学覆盖到了全国主要的“211高校”。2007年校内网被千橡互动集团收购,王兴套现离开,千橡互动的总裁陈一舟把原校内网和千橡自主开发的5Q产品(主要覆盖非重点高校和高职大专学校)合并,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高校学生SNS社区。千橡旗下的这个大“校内”,在2007年以令人目瞪口呆的速度膨胀。作为一个网络社区,校内网无论是在用户数量、用户黏度还是网站流量,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校内网开通的高校里,拥有校内网账号的学生几乎超过了学生总数的六成。
虽然取得了这样骄人的业绩,我们再没有看到国内SNS类的网站如校内这般迅速膨胀,但是笔者认为校内网是中国目前定位最模糊,而又获得快速发展的web20网站,让我们来解读校内网。
看不懂的商业模式,成功的校内网
豆瓣网站长麦田说:“说真的,千橡(把校内网)做到现在这个纷乱的程度,没有点想象力也是做不到的。”这句话换个角度理解,就是“我们根本搞不清楚校内网究竟是什么”。
校内网对自己的介绍是一个“已开通2000所大学、1800所高中及7000家公司的真实网络。”我们通常的理解则认为这是一个正在发展白领和高中用户业务的高校SNS。SNS是Social Networkmg Services的缩写,意味着校内网是一个按教育经历把用户凝聚在一起的网站。
校内网纷乱的局面深刻地阐明了一个道理:成功的网站多不是以网站功能取胜的。 相对于千橡的另一拳头产品“猫扑网”的红火,校内里基本上都在“玩人家剩下的”。被分享最多,被推荐最多的日志、帖子,绝大多数都是那些BBS时代老掉牙的转载文童。恐怕现在的BBS都不会再出现的帖子,在校内上隔三差五地流传着。两个文化迥异的网站成为一家公司的两个拳头产品,不能不说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假设若在猫扑上看到校内网的这些潮流,恐怕回应全是去“火星了”,甚至就没有人会点开看。
曾有一位就读于北京某高校,有着10年上网经验的学生告诉笔者:“校内就是低端的天堂。”这话颇耐人寻味。从用户体验上讲,校内网有很多的不方便;从精神上讲,校内网很难调和各种人群的文化层次上的冲突,也没有利用这种冲突激发出火花;从校内安身立命的社交上讲,几乎没有什么有特色的交流,本来“我的课程”等项目是很有创意的,可是千橡根本就没有花精力去做。用户表达的匮乏让我们在校内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花里胡哨个人页面,到处是图片和动画,淹没了文字,只是把自己装饰的更酷,更“混乱”。 就是这样一个饱受诟病的网站,取得了开头所提及的那些成绩。事实上,校内网在被千橡收购之前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与5Q的合并创造了国内最大的SNS用户群体。庞大的基数加上病毒式的传播,按千橡互动总裁陈一舟的话说,“目前中国大学生市场已经被我们吃完了”。此话不假,校内上的千余万有效注册用户构架出一个庞大而内化的网络世界。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校内网这样说:“目前我们还没有过多的考虑广告,现在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做大。”至于利用庞大的用户资源做电子商务之类的计划,则被完全否认了。同时还表示校内网不会像门户一样发展。
于是我们几乎不能总结校内网所采用的究竟是什么商业模式了。如麦田所言:“纷乱”。同时麦田还指出,“校内网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运营”。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参考类似的网站来看校内网呢?我们看谁?
校内网背后的腾讯
从校内网上线开始,所有人对它的理解都和FACEBOOK联系在一起。诚然,网站代码连CSS都模仿FACEBOOK,大家都会往这个方向想,校内网也煞有介事地表示FACEBOOK在中国很困难,并多次否定了有关校内网与FACEBOOK接洽合作的传言。
可是把校内网透彻地分析一下,其实校内网和FACEBOOK的矛盾并不那么多,即使FACEBOOK进入中国市场,可能首先要招架的还是老对手MY SPACE。校内网当然是学FACEBOOK来的,那么师徒之间会有那么惨烈的竞争么?未必。
问题还是要回到校内网的赢利上来。一个社区网站如果没有增值服务的话,赢利模式会很单薄。校内推出的增值服务是校内虚拟礼品赠送和贺卡赠送,直接用网银购买校内货币兑换相应的礼品,同时通过礼品还可以组织广告,比如最近校内网礼品中心投放了一批“三星蓝调数码相机”的免费礼品让用户互相赠送,其实就是三星的广告。据校内网品推部的谭经理介绍,这种模式的赢利状况“还可以”。
那么我们可以联想一下,中国做虚拟礼品收了最多钱的,无疑是腾讯。很“凑巧”,腾讯也是做社区的(事实上它什么都做);又很“凑巧”,腾讯和校内网最原始的核心竞争力都是海量用户形成的人际壁垒;还很“凑巧”,腾讯曾经是从IM起家,在网络社区上取得了辉煌,而校内网是从社区起家,其IM产品校内通已经被认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取代QQ了……
不用再类比了,笔者亲自在校内网上傲了测试,校内网日志系统里会自动屏蔽腾讯Q-Zone的地址,意图很明显。而在对陈一舟的采访中,他对于竞争对手话题的回答是:“目前在中国市场,我们已经把同类网站甩得很远,可以说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对我们构成威胁的同类网站。”显然,面对媒体,他并不愿意透露出自己与腾讯形成的窦际意义上的竞争关系。
相比之下,校内网的实力与腾讯相去甚远,如果腾讯要对校内网发狠,在自己的QQ Campus产品中要实现校内的规模实在是太容易了,给每个在高校IP地址段登录过的QQ号发送邀请、优惠、线下活动资格,几个月以内就能解体校内网的用户壁垒。校内网上的用户黏性终究是对关系网络的依赖,而腾讯有这个实力完整地复制大部分用户的网络到自己的产品上,面对腾讯,校内网目前其实没有有效竞争手段。所以,校内网在市场竞争上需要最小心的就是,避免引起腾讯的敌意和竞争。
从资方套路看校内网的未来
所有的风险投资项目,只有在投资退出后,这个项目才是成功了的。很多人关心校内网被千橡收购以后,资本的价值何时兑现。2007年,作为上市公司的华友世纪曾和猫扑洽谈合作,但最后还是与光线传媒合并了。有关此事千橡方面没有任何表态。校内网未来的走向近期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但坊间纷纷猜测在此之后校内网会不会成为千橡用来上市的王牌。
对于这个问题,陈一舟避重就轻地说:“校内网现在的营业收入在快速成长,这要归功于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无论产品、市场,还是销售。我们看到FaceBook最大的收入仍然是广告,但是会做得更加精准,美国的客户也承认其价值所在。我们也需要时间来帮助我们的客户明白校内网的价值所在,同时在功能层面给予我们的广告客户更大的方便和服务。但是,校内还是处于成长阶段,广告与用户体验发生冲突时,毋庸置疑后者优先级更高。”
归纳一下,这段话有三点意思。一是校内网准备主要还是靠广告取得收入。在资本上没有太多打算;二是校内网还处于成长阶段,还是要靠自己来做;三是等做成熟了,可以考虑让“承认校内的价值所在”的客户来为千橡买单。
千橡方面在三四月份要进行大规模的白领、高中网络的推广活动。届时视效果校内网的运营肯定还会有调整。如果说陈一舟发现能吃的市场基本都吃完了,他的下一步打算是什么呢?
陈格雷对记者说:“陈一舟是一定要过一把上市瘾的。”那么干橡的下一步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