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治愈性的探讨—以“我的世界”为例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便越来越注重追求真正的自己,以及精神上的幸福与自豪感。大部分人们的身心问题的严重性和对自我健康的追求决定了他们对于治愈系游戏的需求。本文描写了治愈系游戏的研究方法,对治愈系游戏所运用的治疗手法和涉及心理学相关论点做了深刻的探讨,并举例论证了游戏应用于日常心理治愈的可行性。
  【关键词】:治愈;游戏;幸福;自豪感
  1.导论
  1.1选题来源与意义
  随着时代发展,如今人们背负着很多压力,大家希望用轻松又有效的方式来舒缓身心,于是人们便越来越注重追求真正的自己,以及精神上的满足与自豪感。而如今的网络游戏作为计算机网络与电子游戏相结合的产物,能够将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和需求通过虚拟手段进行模拟和呈现。所以网络沙盘游戏在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对人们进行心理上的干预。
  1.2国内外关于游戏治疗的研究
  1.2.1游戏治疗的起源、形成及发展
  游戏治疗起初是由沙盘游戏疗法引起,是一种分析心理学理论与游戏疗法相结合的心理疗法,一种通往无意识内容的积极技术。游戏治疗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其概念最早由莱维提出,20世纪50年代,卡尔夫根据荣格理论将这一技术正式命名为“沙盘游戏”。而游戏治疗最先引入中国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研究内容侧重于游戏治疗理论、游戏治疗方法等,而后以文献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为主,其中研究较多的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沙盘游戏治疗。
  2.本研究试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对治愈系游戏所运用的治疗手法和涉及心理学相关论点做了深刻的探讨,并举例论证了游戏应用于日常心理治愈的可行性,凭借优秀游戏的帮助,让人们用积极的心态体验更好的生活,提升自身幸福自豪感。
  3.游戏的治愈性心理研究分析
  我国学者张怡曾说“心理学是虚拟实在的物理学”。人们进行网络游戏主要是为了满足某些方面的心理需求。网络游戏中的行为是虚拟的,但其所带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却是真实的。尤其在自我认知,归属感以及幸福自豪感方面,自我追求的社会心理需求已经成为网络游戏中虚拟自我所产生的强大动力。
  3.1心理感受的实在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曾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与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尽管游戏空间中的角色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这种虚拟自我与交互角色的关系也不是现实的关系,但可以使玩家在游戏中的虚拟互动中获得一些心理感受。游戏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角色,为玩家带来了很强的角色带入感,同时这样的安排也更贴近游戏带来的心理快感。
  3.2健康人格的诉求
  主流人格心理学认为“整体稳定和统一性对健康人格至关重要。”游戏中的虚拟自我不仅仅是一种角色的想象,也是在游戏空间中,通过人物的虚拟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我存在状态。一般现实生活有着很多限制,而网络中的虚拟游戏却为玩家在虚拟自我的人格塑造中带来了机会。在一些游戏的特定场景中,人们会体验到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给予了人们一个情感释放,压力缓和的地方,同时也给予了人们一个反观自己真实人格与生活的机会,对个人的存在与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与定位。
  3.3对所缺乏事物的心灵补偿
  在虚拟游戏的世界中,人们创造自身的身份或支配某种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被压抑而无法释放的情感,网络虚拟游戏提供了这的机会,人们可以在此塑造很多形象角色,进行多个活动,这种行为实际上是由于人们对于内心所缺乏事物的心灵补偿,是人们寻找内心所渴望事物的积极调整。
  4.关于“我的世界”研究分析
  4.1游戏的自身特点
  “我的世界”成功的关键在于,游戏为玩家提供了无线的可能性。这是一个无任务,无目标,无规则,无主现故事以及固定方式的游戏。游戏强调的是自由与画面像素点,以及丰富的游戏性,它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探索、战斗、创造、挖掘、破坏再创造的新体验。
  4.1.1体验性
  在“我的世界”游戏中,对于游戏者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体验感。游戏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角色,为玩家带来了很强的角色带入感,在探索和创造游戏里的活动时,都需要玩家能够完全的投入自我,与自我的经验和感受相结合,来享受游戏带来的快感和体验性。
  4.1.2趣味性
  游戏活动与生活情节可以相互联系,再借由对画面的探索和战斗和我们的感觉、认知相沟通,在互动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这类游戏所产生的交互快感来自人们通过对这种探索又自由创造的游戏,可以按照自己所想来表达与创造,从而达到内心世界的一种愉悦状态。
  4.1.3自由创造性
  调查机构曾经做过一个统计,“我的世界”游戏其中创意需要23%,探索力及游戏的探索空间需17%。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处在一个特殊的网络世界环境中。因为匿名的特点,可以让参与者在其中有自由活动的状态。游戏为玩家提供很多种服务器与工具,让参与者在虚拟平台上,根据自己的想象,不断创造—破坏—再创造,逐渐建造出自己的目标世界,以此来释放创造力,锻炼一种策略性思维。
  4.1.4自由探索性
  “我的世界”让玩家在虚拟环境中不断消耗体力,又不断为玩家创造机会增加饥饿值,吸引玩家不断维持游戏的进行,在这种反馈力度的推动下,游戏给人们继续玩下去的动力,让玩家投入到虚拟角色场景中,体验获胜的满足感。游戏可以让玩家立即上手,他引导我们发现目标,帮助我们破解规则,在全新的虚拟世界里探索一切可能性。
  5.“我的世界”游戏的积极价值
  5.1宣泄负情绪,放松减压
  费洛伊德认为游戏活动对人的情绪发展有著重要的促进作用。他将这类游戏的作用视为一种宣泄作用。认为消极情绪能用游戏形式的得到化解,减少事物对人们心里的负面影响。游戏可以暂时让人摆脱现实,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向主动释放转移。例如在游戏《我的世界》中,人们通过这样的游戏潜移默化的转换自己的角色,成为主动创造的一方,将消极被动的情绪替换到一个可以自我控制的部分中。
  5.2释放创造力,探索自我
  希斯赞特米哈伊认为的一种特殊幸福形式的心流体验:“创造性成就和能力的提高带来的满足感和愉快感。”她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极度缺乏这种“心流”,但却能在游戏活动中找到这种体验。“我的世界”在游戏中教给我们如何创造机会,如何自由的挑战工作,如何选择生存方式,因此根据游戏工作的结构形式,我们可以来创造现实中的机会,发挥我们能力的极限,不断释放创造力,探索自我本能。
  5.3提升自豪感,唤起幸福生产力
  积极心理学的主流理论是,我们自己是幸福的唯一来源。玩家能够在“我的世界”里创造、发展自己的身份,在这个虚拟游戏世界里,他们能够创造超越现实中的宏图,能够全情投入其中,在自我幻想的创建中开发自己的积极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获得游戏中的幸福感。
  6.结语
  游戏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化的娱乐空间与选择生存空间,我们不能固执的认为游戏是独立于我们现实世界,也不能认为游戏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娱乐。只要正确利用游戏,就有可能促进人格的完善与优化,让人们更好的健康幸福的生活。因为游戏不会让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分心,它们会用积极的情绪,幸福的心态,乐观的体验等优势来填补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美]简·麦戈尼格尔.游戏改变世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09
  [2]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4][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素活”是玉石文化中的一个术语,是玉雕艺人根据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及相关器皿的造型塑造演变而来的。“雅活”是人物、花卉、动物以及山水雕刻的总称。素活格调高雅,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从雕刻艺术的审美角度出发,结合玛瑙独特的材质和天然之美来探索玛瑙雕刻艺术创作审美的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玛瑙雕刻;审美;研究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这就说明
期刊
【摘要】:现今,艺术的殿堂里流行着当代艺术风格,而在当代艺术是一种现如今人类情感的表达。个人觉得如果赋予艺术与生命,那它也是有重量的,而想要更好的表达那些赋予生命的情感就需要从画面的各个部分去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在这里我简单的研究下平面二维要怎样表现这种重量感,或许在刚接触到这个词我跟大家一样对重量的第一反应就是质量或者力,其实不然,能表现重量的不仅仅有这些,更多的是画面里那些可以给人重量感的元素
期刊
【摘要】:巴洛克音乐是继文艺复兴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流派。在这个时期,音乐、美术、哲学、文学风学科都有巨大的变化和成就。巴洛克时期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音乐辉煌大气,采用大小调体系取代教会调式。巴洛克时期隐喻的体裁更多,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歌剧、弥撒、受难乐、众赞歌、清唱剧、经文歌、康塔塔等,丰富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世界。本文将根据历史发展,浅要叙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期刊
【摘要】:艺术,存在民族、空间的区分与时间、历史的向度,并始终处在缓慢或剧烈的变化中,为界定已发生的艺术现象,人们将艺术史加以特定的时间点,并赋予其各式名称与特定的性质含义,这也给艺术展览提供了各式各样丰富的主题。全球化使艺术变得多元开放,本文以中国当下艺术展览为切入点,反思艺术展览中的问题。  【关键词】:展览;艺术体制;当代艺术;策展人  一、引言  从现代主义绘画到后现代主义艺术再到当代艺术
期刊
【摘要】:现当代的工笔人物画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为一种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工笔人物画也出现了异彩纷呈、多元共生的局面。站在一个探索与实践的视角,分析研究当代工笔人物画所呈现的各种崭新面貌。  【关键词】:现当代工笔人物;艺术语言;时代性  1、工笔人物发展与传承  历代人物画作品中,早期以现代称之为工笔人物画为主。中国画受异域文化影响,最重要的是三国时期佛教的传入,清代传教士进入宫廷绘画,后至对外
期刊
【摘要】:网络流行语在我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目的不断上升,随之兴起的网络流行语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网络流行语频频出现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而且已经渗透到了新闻传播的方方面面。本文着重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使用时的积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提出了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规范,以使网络流行语更合理地在新闻语言中使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新闻语言;使用规范 
期刊
【摘要】:作为不同民族的群体或个体间沟通的社会交往形式,散杂居区民族生的族际交往问题,直接影响民族间关系的融洽。为此,本文运用个案访谈法,对民族学生H的族际交往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散杂居区民族生的和谐族际交往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散杂居区;民族生;族际交往;现状  经过前期的观察与资料的搜集,本文以民族高校学生H为研究对象,对其族际交往的现状展开分析。H同学,男,彝族,24岁,无宗教信仰,出
期刊
【摘要】:诗歌太属于精神世界,无法用感官步步探求,诗歌无法进行主次的取舍,而绘画,它通过临摹不能摹仿的自然来取得形象,而自然中许多不重要的、不适合的东西又必须通过画家的眼睛进行选择过滤。因此,在绘画的过程中什么是重要的需要留下的,什么是无关紧要为了画面的美感可以过滤的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画面的形体、色彩、构图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艺术家需要在眼睛的形象感知中进行画面取舍的观点。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翻译界中,要说到奈达(Eugene ANida)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他认为译文读者对于译文的反应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相同,疑问应从语义到语体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文信息。 奈达所提出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笔译甚至于口译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翻译  一、关于奈达  (一)奈达简介  奈达为著名的美
期刊
【摘要】: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对建筑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进行研究,利用国内现行规范,就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和新的趋势进行重点探讨。  【关键词】:结构抗震;高层建筑;抗震分析与设计  当下,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迅速。抗震分析与设计是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高层建筑更是如此。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这就要求我们的建筑必须能经受得住地震的考验。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