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存在民族、空间的区分与时间、历史的向度,并始终处在缓慢或剧烈的变化中,为界定已发生的艺术现象,人们将艺术史加以特定的时间点,并赋予其各式名称与特定的性质含义,这也给艺术展览提供了各式各样丰富的主题。全球化使艺术变得多元开放,本文以中国当下艺术展览为切入点,反思艺术展览中的问题。
【关键词】:展览;艺术体制;当代艺术;策展人
一、引言
从现代主义绘画到后现代主义艺术再到当代艺术,艺术内部主体探索不断深入,边界不断拓展和延伸,艺术的概念一次次被扩充,艺术合法性的问题越发重要。艺术不再是艺术家将作品创作出来,而学理脉络、展示、传播三方面成为艺术合法性的必然前提。策展人和展览机制孕育而生,策展人对艺术品进行判断,找到学理脉络,然后通过展览的传播完成作品的有效性,展览的重要性也因此彰显。同时也确定了艺术展览的三个要素:学术定位、展示、传播。在经济学上,展览是一个流通性媒介,通过展示和传播以达成最终交易。但艺术展览有极大的特殊性,交易的完成不再成为最终的目的,而主题对学理脉络的梳理、作品的展示、展览的深度传播则是艺术展览中的重要部分。
全球化让艺术语言更加多元化,观念主义、装置艺术、新材料、新媒介......艺术的界线被彻底打破,传统的艺术展示空间与媒介被改变。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作为艺术品重要的展览与收藏机构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艺术与展览、收藏机构之间诸多的微妙关系和其所反映出的问题是有趣的,尤其对中国来说,一种新的世界文化视野,需要关注与重视。
二、中国当代展览现状
我国艺术展览大致可分为三类:官方、体制内的,学术、专业的,商业、经济的。2004年之后,随着国际经济结构的转变,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市场期,涌现出大量的艺术展示平台:画廊、美术馆、艺术博览会、双年展、拍卖机构、艺术区等。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贫瘠的中国艺术生态相比,这一时期国内的艺术生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机构迅速膨胀,艺术展览诉求不断增多,伴随着经济利益,展览活动开始大量的出现。这种大量的艺术展览给人留下了一个印象:艺术展览就是将艺术作品悬挂摆设在一個空间中即可,让人们对展览的概念产生了极大的误解。随着2008年经济形势的恶化,中国艺术生态也再度进入低谷,大量的艺术机构被淘汰,策展人开始反思展览的深度和学术定位,展览也不再是艺术品的空间展示。此后,大量有学术深度的艺术机构出现,比如尤伦斯、常青藤画廊、今日美术馆等,也出现了成都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高质量的区域性展览。
三、展览的三个维度
1.学术维度
现代主义之后,艺术作品越来越依靠于美术史定位和批评理论来确定其自身的价值,而展览作为艺术作品的呈现,学术性则成为当代艺术展览的基本。扩展当代艺术内涵与外延,凸显其价值,探索艺术家、艺术品在艺术史框架中的关系。除此之外必须确认展览的支撑前提,在文化上要做出假设,对海内外艺术界和公众可能对该展的各层级反应做出初步预测,对于艺术家则需要概述其艺术历程并说明与该展的关系。
2.策展人维度
作为展览主题执行的策展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于策展人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为了做到对展览的学理定位,策展人需要有良好的美术史知识,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以及当下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其次,策展人也是当代艺术语境的创造者。因此,策展人应该具有问题意识,需要在既有的美术史谱系中,结合对当代艺术现状的研究,提出有意义的主题。同时,展览本身也是策展人的一个作品,是对艺术家作品的再创作。另外策展人还需要兼顾展览的商业性和公众性,不仅需要与艺术家做好沟通,还需要迎合公众的口味。
3.传播维度
展览的传播性是作为当代艺术作品本身的需要,传播是作品的一部分,只有通过进入公共空间和大众视野,艺术作品本身才能完成。没有产生有效性的当代艺术,合法性很难成立。19世纪工业革命,照相机的问世极大地挑战了手工造型技术,而发明照相机的恰恰是手工劳动的艺术家。于是从德拉克罗瓦开始,艺术开始要靠理论和批评来确认自身的价值了,其中当然少不了媒体,因为没有媒体,艺术理论和批评就无法广泛传播并最终获得承认。之后出现的现代派基本上可以称为“宣言艺术”,也就是以宣言的方式提出一种新艺术的合理性与价值。策展人需要为展览提出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这种思考产生的前提是,展示作品与惯性思维、审美观念发生了触碰,开启了新的认知空间和角度,引起了批评家、理论家、专业媒体、艺术学生等专业人群和公众的讨论,将艺术家的观念意识传播出去,让大家了解和思考,使得艺术品的有效性得以实现。
四、对于中国艺术展览的思考
一个国家的财富积累会促进文化的多元,眼光会拓展到整个世界,在艺术展览的收藏方面也会着眼于地球文明。中国传统的收藏观念主要在于自我把玩、关系流转和蓄财升值,这种对于收藏品的视角是局限的。历史文明积淀下来的遗产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博物馆,一个是图书馆。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世界性博物馆展览中,观者感受到的不只是单一文明带来的视觉冲击与精神愉悦,而是不同的文明从世界每个角落汇聚于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西方传统的收藏观念中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对人审美的教化。
中国艺术展览机构如果除了自身文物之外,有系统地增添一些国际性的展览内容,不仅有助于国民对于世界文明的认知,也真正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开放态度。全球化使得艺术按照共同的世界主义模式发展演变,新的视野逐渐融入于我们的文化观念之中,中国艺术展览机构应重视这种当代艺术中的全球化语境,扩展收藏和研究视野。
中国现当代艺术是从“文革”之后的1979年开始的,89现代艺术大展中重要的艺术品也未得到系统的收藏,许多作品在展览结束后遗失。对于中国现当代艺术史最为重要的两个时间节点,我们对于作品的收藏严重缺失,连与自身美术史有关的作品都不收藏的情况下,更何况国外的作品了。反而许多国外收藏家近几十年来系统地收藏了中国这一时期的大量艺术品。而当我们向世界讲述现当代中国文化时,当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对世界文明贡献时,必须强调原作。收藏本国及世界优秀的原作,向艺术馆存入更多的文明元素,让后代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文明的进程。原作是一种知识产权,所有的收藏复制品需要从原作上获得,图像作为视觉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材料,对于艺术作品原作的收藏是至关重要的。
五、结语
艺术展览是参观者获得精神提升的公共空间,每个时代的艺术品背后都有特定的精神含义,它们对美的追求是共通的,对人的精神需求具有非凡的意义。当代艺术品作为这个时代的精神与审美产物,不应过多纠缠其伦理、社会和政治等因素。当下,人们对美的感知很少,物质化的生活使人们疲于奔命,诗和远方只是幻想,而当代展览和艺术品背后的精神世界,才应该属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伊甸园,看到自己的内心。
参考文献:
[1] 何桂彦.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策展与策展人的价值[J].美术观察,2014(3).
[2] 冯博一.关于策展和策展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思考[J].艺术评论,2009(4).
[3] 王小箭.艺术传媒的商业化与学术质量问题[J].批评家,2009(1).
[4] 仲宇.当代艺术的阐释——浅论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的定位[J].视觉艺术理论研,2012(2).
[5] 赵侃.浅谈独立策展人及在中国的发展[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8).
[6] 巫濛.展会的传播学特性[N].国际商报,2003-03-26.
[7] 卢强.探究现代传媒展览中的艺术性[J].青年文学家,2012(4).
【关键词】:展览;艺术体制;当代艺术;策展人
一、引言
从现代主义绘画到后现代主义艺术再到当代艺术,艺术内部主体探索不断深入,边界不断拓展和延伸,艺术的概念一次次被扩充,艺术合法性的问题越发重要。艺术不再是艺术家将作品创作出来,而学理脉络、展示、传播三方面成为艺术合法性的必然前提。策展人和展览机制孕育而生,策展人对艺术品进行判断,找到学理脉络,然后通过展览的传播完成作品的有效性,展览的重要性也因此彰显。同时也确定了艺术展览的三个要素:学术定位、展示、传播。在经济学上,展览是一个流通性媒介,通过展示和传播以达成最终交易。但艺术展览有极大的特殊性,交易的完成不再成为最终的目的,而主题对学理脉络的梳理、作品的展示、展览的深度传播则是艺术展览中的重要部分。
全球化让艺术语言更加多元化,观念主义、装置艺术、新材料、新媒介......艺术的界线被彻底打破,传统的艺术展示空间与媒介被改变。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作为艺术品重要的展览与收藏机构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艺术与展览、收藏机构之间诸多的微妙关系和其所反映出的问题是有趣的,尤其对中国来说,一种新的世界文化视野,需要关注与重视。
二、中国当代展览现状
我国艺术展览大致可分为三类:官方、体制内的,学术、专业的,商业、经济的。2004年之后,随着国际经济结构的转变,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市场期,涌现出大量的艺术展示平台:画廊、美术馆、艺术博览会、双年展、拍卖机构、艺术区等。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贫瘠的中国艺术生态相比,这一时期国内的艺术生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机构迅速膨胀,艺术展览诉求不断增多,伴随着经济利益,展览活动开始大量的出现。这种大量的艺术展览给人留下了一个印象:艺术展览就是将艺术作品悬挂摆设在一個空间中即可,让人们对展览的概念产生了极大的误解。随着2008年经济形势的恶化,中国艺术生态也再度进入低谷,大量的艺术机构被淘汰,策展人开始反思展览的深度和学术定位,展览也不再是艺术品的空间展示。此后,大量有学术深度的艺术机构出现,比如尤伦斯、常青藤画廊、今日美术馆等,也出现了成都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高质量的区域性展览。
三、展览的三个维度
1.学术维度
现代主义之后,艺术作品越来越依靠于美术史定位和批评理论来确定其自身的价值,而展览作为艺术作品的呈现,学术性则成为当代艺术展览的基本。扩展当代艺术内涵与外延,凸显其价值,探索艺术家、艺术品在艺术史框架中的关系。除此之外必须确认展览的支撑前提,在文化上要做出假设,对海内外艺术界和公众可能对该展的各层级反应做出初步预测,对于艺术家则需要概述其艺术历程并说明与该展的关系。
2.策展人维度
作为展览主题执行的策展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于策展人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为了做到对展览的学理定位,策展人需要有良好的美术史知识,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以及当下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其次,策展人也是当代艺术语境的创造者。因此,策展人应该具有问题意识,需要在既有的美术史谱系中,结合对当代艺术现状的研究,提出有意义的主题。同时,展览本身也是策展人的一个作品,是对艺术家作品的再创作。另外策展人还需要兼顾展览的商业性和公众性,不仅需要与艺术家做好沟通,还需要迎合公众的口味。
3.传播维度
展览的传播性是作为当代艺术作品本身的需要,传播是作品的一部分,只有通过进入公共空间和大众视野,艺术作品本身才能完成。没有产生有效性的当代艺术,合法性很难成立。19世纪工业革命,照相机的问世极大地挑战了手工造型技术,而发明照相机的恰恰是手工劳动的艺术家。于是从德拉克罗瓦开始,艺术开始要靠理论和批评来确认自身的价值了,其中当然少不了媒体,因为没有媒体,艺术理论和批评就无法广泛传播并最终获得承认。之后出现的现代派基本上可以称为“宣言艺术”,也就是以宣言的方式提出一种新艺术的合理性与价值。策展人需要为展览提出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这种思考产生的前提是,展示作品与惯性思维、审美观念发生了触碰,开启了新的认知空间和角度,引起了批评家、理论家、专业媒体、艺术学生等专业人群和公众的讨论,将艺术家的观念意识传播出去,让大家了解和思考,使得艺术品的有效性得以实现。
四、对于中国艺术展览的思考
一个国家的财富积累会促进文化的多元,眼光会拓展到整个世界,在艺术展览的收藏方面也会着眼于地球文明。中国传统的收藏观念主要在于自我把玩、关系流转和蓄财升值,这种对于收藏品的视角是局限的。历史文明积淀下来的遗产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博物馆,一个是图书馆。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世界性博物馆展览中,观者感受到的不只是单一文明带来的视觉冲击与精神愉悦,而是不同的文明从世界每个角落汇聚于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西方传统的收藏观念中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对人审美的教化。
中国艺术展览机构如果除了自身文物之外,有系统地增添一些国际性的展览内容,不仅有助于国民对于世界文明的认知,也真正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开放态度。全球化使得艺术按照共同的世界主义模式发展演变,新的视野逐渐融入于我们的文化观念之中,中国艺术展览机构应重视这种当代艺术中的全球化语境,扩展收藏和研究视野。
中国现当代艺术是从“文革”之后的1979年开始的,89现代艺术大展中重要的艺术品也未得到系统的收藏,许多作品在展览结束后遗失。对于中国现当代艺术史最为重要的两个时间节点,我们对于作品的收藏严重缺失,连与自身美术史有关的作品都不收藏的情况下,更何况国外的作品了。反而许多国外收藏家近几十年来系统地收藏了中国这一时期的大量艺术品。而当我们向世界讲述现当代中国文化时,当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对世界文明贡献时,必须强调原作。收藏本国及世界优秀的原作,向艺术馆存入更多的文明元素,让后代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文明的进程。原作是一种知识产权,所有的收藏复制品需要从原作上获得,图像作为视觉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材料,对于艺术作品原作的收藏是至关重要的。
五、结语
艺术展览是参观者获得精神提升的公共空间,每个时代的艺术品背后都有特定的精神含义,它们对美的追求是共通的,对人的精神需求具有非凡的意义。当代艺术品作为这个时代的精神与审美产物,不应过多纠缠其伦理、社会和政治等因素。当下,人们对美的感知很少,物质化的生活使人们疲于奔命,诗和远方只是幻想,而当代展览和艺术品背后的精神世界,才应该属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伊甸园,看到自己的内心。
参考文献:
[1] 何桂彦.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策展与策展人的价值[J].美术观察,2014(3).
[2] 冯博一.关于策展和策展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思考[J].艺术评论,2009(4).
[3] 王小箭.艺术传媒的商业化与学术质量问题[J].批评家,2009(1).
[4] 仲宇.当代艺术的阐释——浅论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的定位[J].视觉艺术理论研,2012(2).
[5] 赵侃.浅谈独立策展人及在中国的发展[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8).
[6] 巫濛.展会的传播学特性[N].国际商报,2003-03-26.
[7] 卢强.探究现代传媒展览中的艺术性[J].青年文学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