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傅抱石山水画的“抱石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散锋皴法,是山水画一切皴法的综合,熔各名家皴法于一炉。抱石皴法大致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早期对中国传统皴法的研习,二是日本留學期间,日本山水画家创新观念及水墨画的独特技法的启发,三是回国后重庆金刚坡的生活体验。傅抱石独特的纸笔工具材料也对其皴法的形成具有独特作用。
关键词:傅抱石;抱石皴;金刚坡;纸笔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人,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画家,擅长山水和人物画。傅抱石出生在一个修伞匠家庭,原名长生,家境比较贫寒,年幼时父亲离世,他一度在瓷器店当学徒, 17岁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预科班学习美术,有机会看到了石涛的作品,读到了石涛的绘画理论,大为惊叹,从此对石涛艺术异常崇拜,乃自号“抱石斋主人”,不久又改名“抱石”。他的绘画既得宋元明清历代传统精华,又汲取了东洋西洋艺术营养,其中国画作品,既流露出一种强烈的诗意,又有着丰富的生活气息,尤其是在山水画领域,所创造的散笔皴法形成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自由潇洒,洋溢着无尽的意味。
皴法是中国山水画刻画形象最基本的用笔方法,是古人根据不同地方的地理形态及山石土坡的肌理纹路,总结它们的艺术表现规律,用程式化的方式归纳的笔墨语言。同时,历代画家都使用非常形象的名称来命名各类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乱柴皴等。
傅抱石的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从实践和传统中吸取营养,创立一种新的皴法,人们称为“抱石皴”。这种散锋皴法,是山水画一切皴法的综合,熔各名家皴法于一炉。抱石皴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有中锋的圆劲、挺秀,又比中锋灵活多变、恣纵洒脱;既有侧锋的苍茫、险峭、枯涩,又比侧锋更含蓄蕴藉、邃密丰润。总之,这种散锋笔法的最大优点,就是灵动活泼,自然奔放,淋漓痛快,能化去斧斫之痕而独领风骚。
傅抱石山水画的“抱石皴”大致来源于三个影响:一是早期对中国传统皴法的研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日本留学期间,日本山水画家创新观念及水墨画的独特技法,启发了傅抱石的山水画变革意识;三是回国后重庆金刚坡的生活体验,使傅抱石将传统皴法、日本水墨画的笔墨意味及四川山水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开始了以散笔皱为主要技法表现祖国河山的探索与实践。
在江西省立第一师范的求学过程里,傅抱石从石涛开始,追溯唐宋,尤用力“元四家”。 抱石学石涛并不学他的绘画技法,而是领会他的绘画精神,师其心而不师迹。他敢破除古法,敢于自立新法,敢于放笔直扫,全赖于石涛的创造精神。元四家中,黄公望的气清质实,倪攒的淡泊疏简,王蒙的章法繁密,吴镇的苍润圆浑,。他们的表现手法乃至风格特点给了傅抱石深刻的传统印记。
1932年9月,在徐悲鸿的帮助下,傅抱石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帝国美术学校,傅抱石师从金原省吾,攻读东方美术史。金原省吾是日本著名的美术评论家和东方美术史学家,精通日本乃至中国的绘画历史及绘画技法。桥本关雪和横山大观两位日本画家也对傅抱石产生了重要影响。桥本关雪对石涛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启发了傅抱石的艺术思想。横山大观的作品以色彩代替水墨来创新日本绘画,极大震动了傅抱石的创作思维。日本水墨画家注重笔墨的速度变化,线墨交融的韵味,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傅白石的绘画风格,他越来越从传统的程式中解放出来,笔墨习惯和图式也开始逐渐改变。
1935年6月,傅抱石从日本回国,在徐悲鸿将推荐下,到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任教。1938年4月,傅抱石随国民政府迁至重庆。
重庆金刚坡的八年,则让傅抱石在真山真水中得到了生活体验,带给他山水表现的思考。巴蜀植被丰富,茂林修竹,层林尽染,云雾湿润的自然特征让来自东南地区迁的傅抱石感到既兴奋,又迫切感觉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表现技法。为此他一方面向历代传统技法追溯,运用宋画的章法构成画面气势,另一方面,他吸取东洋西洋的表现方法,将日本水墨画的处理方式融入创作,大笔挥洒,湿墨勾皱。傅抱石勇于创新,反复实验,打破传统,将笔尖、笔腹、笔根、顺锋、逆锋无所不用,继而创造出一种源于传统富有新意的皴法,被后人称之为“抱石皴”也称为散锋笔法。
“抱石皴” 皴法,汲多种皴法之精华于一体,既含有“披麻皴” “乱柴皴”“荷叶皴”等皴法,又不限于某种皴法形式,博大而独特。它更多的是一种视觉整体性的传达手段或者技法,其笔墨痕迹更像一种肌理,运用这种肌理去表现山的质感。
傅抱石从他坚实的传统基础出发,结合对于日本画水墨技法的理解,进而将重庆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聚集成强烈的情感,如排山倒海一般,用颇具难度独创的散锋笔法来处理蜀地的山川河流,创造了他山水画典型的艺术语言,完成了他在山水画艺术上的重大突破。
除此之外,傅抱石独特的纸笔工具材料也对其皴法的形成具有独特作用。
傅抱石作画常用笔有十多种,多为硬毫或兼毫,且比较喜欢选用用旧的毛笔。硬毫的毛笔大多数为狼毫制成,这样的笔具有兼毫笔的性质,它易散易拢,聚拢时见笔锋,散开时可见呈多个散锋。傅抱石还特别喜欢日本“鸡居堂”产的山马笔。该笔不仅弹性好,而且易于散锋,使用时特别顺手。
抗战时期,重庆宣纸罕见,贵且难买。但川黔西南地区出产一种皮纸。与其他书画用纸相比,皮纸是用桑皮和稻草制成的,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天然的渗透能力,能承受反复擦拭和大量的水分,画面具有独特的晕染厚重效果。傅抱石利用皮纸的这些特殊性,画面呈现出了一种苍莽深秀、酣畅淋漓的视觉效果。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关键词:傅抱石;抱石皴;金刚坡;纸笔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人,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画家,擅长山水和人物画。傅抱石出生在一个修伞匠家庭,原名长生,家境比较贫寒,年幼时父亲离世,他一度在瓷器店当学徒, 17岁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预科班学习美术,有机会看到了石涛的作品,读到了石涛的绘画理论,大为惊叹,从此对石涛艺术异常崇拜,乃自号“抱石斋主人”,不久又改名“抱石”。他的绘画既得宋元明清历代传统精华,又汲取了东洋西洋艺术营养,其中国画作品,既流露出一种强烈的诗意,又有着丰富的生活气息,尤其是在山水画领域,所创造的散笔皴法形成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自由潇洒,洋溢着无尽的意味。
皴法是中国山水画刻画形象最基本的用笔方法,是古人根据不同地方的地理形态及山石土坡的肌理纹路,总结它们的艺术表现规律,用程式化的方式归纳的笔墨语言。同时,历代画家都使用非常形象的名称来命名各类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乱柴皴等。
傅抱石的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从实践和传统中吸取营养,创立一种新的皴法,人们称为“抱石皴”。这种散锋皴法,是山水画一切皴法的综合,熔各名家皴法于一炉。抱石皴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有中锋的圆劲、挺秀,又比中锋灵活多变、恣纵洒脱;既有侧锋的苍茫、险峭、枯涩,又比侧锋更含蓄蕴藉、邃密丰润。总之,这种散锋笔法的最大优点,就是灵动活泼,自然奔放,淋漓痛快,能化去斧斫之痕而独领风骚。
傅抱石山水画的“抱石皴”大致来源于三个影响:一是早期对中国传统皴法的研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日本留学期间,日本山水画家创新观念及水墨画的独特技法,启发了傅抱石的山水画变革意识;三是回国后重庆金刚坡的生活体验,使傅抱石将传统皴法、日本水墨画的笔墨意味及四川山水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开始了以散笔皱为主要技法表现祖国河山的探索与实践。
在江西省立第一师范的求学过程里,傅抱石从石涛开始,追溯唐宋,尤用力“元四家”。 抱石学石涛并不学他的绘画技法,而是领会他的绘画精神,师其心而不师迹。他敢破除古法,敢于自立新法,敢于放笔直扫,全赖于石涛的创造精神。元四家中,黄公望的气清质实,倪攒的淡泊疏简,王蒙的章法繁密,吴镇的苍润圆浑,。他们的表现手法乃至风格特点给了傅抱石深刻的传统印记。
1932年9月,在徐悲鸿的帮助下,傅抱石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帝国美术学校,傅抱石师从金原省吾,攻读东方美术史。金原省吾是日本著名的美术评论家和东方美术史学家,精通日本乃至中国的绘画历史及绘画技法。桥本关雪和横山大观两位日本画家也对傅抱石产生了重要影响。桥本关雪对石涛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启发了傅抱石的艺术思想。横山大观的作品以色彩代替水墨来创新日本绘画,极大震动了傅抱石的创作思维。日本水墨画家注重笔墨的速度变化,线墨交融的韵味,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傅白石的绘画风格,他越来越从传统的程式中解放出来,笔墨习惯和图式也开始逐渐改变。
1935年6月,傅抱石从日本回国,在徐悲鸿将推荐下,到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任教。1938年4月,傅抱石随国民政府迁至重庆。
重庆金刚坡的八年,则让傅抱石在真山真水中得到了生活体验,带给他山水表现的思考。巴蜀植被丰富,茂林修竹,层林尽染,云雾湿润的自然特征让来自东南地区迁的傅抱石感到既兴奋,又迫切感觉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表现技法。为此他一方面向历代传统技法追溯,运用宋画的章法构成画面气势,另一方面,他吸取东洋西洋的表现方法,将日本水墨画的处理方式融入创作,大笔挥洒,湿墨勾皱。傅抱石勇于创新,反复实验,打破传统,将笔尖、笔腹、笔根、顺锋、逆锋无所不用,继而创造出一种源于传统富有新意的皴法,被后人称之为“抱石皴”也称为散锋笔法。
“抱石皴” 皴法,汲多种皴法之精华于一体,既含有“披麻皴” “乱柴皴”“荷叶皴”等皴法,又不限于某种皴法形式,博大而独特。它更多的是一种视觉整体性的传达手段或者技法,其笔墨痕迹更像一种肌理,运用这种肌理去表现山的质感。
傅抱石从他坚实的传统基础出发,结合对于日本画水墨技法的理解,进而将重庆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聚集成强烈的情感,如排山倒海一般,用颇具难度独创的散锋笔法来处理蜀地的山川河流,创造了他山水画典型的艺术语言,完成了他在山水画艺术上的重大突破。
除此之外,傅抱石独特的纸笔工具材料也对其皴法的形成具有独特作用。
傅抱石作画常用笔有十多种,多为硬毫或兼毫,且比较喜欢选用用旧的毛笔。硬毫的毛笔大多数为狼毫制成,这样的笔具有兼毫笔的性质,它易散易拢,聚拢时见笔锋,散开时可见呈多个散锋。傅抱石还特别喜欢日本“鸡居堂”产的山马笔。该笔不仅弹性好,而且易于散锋,使用时特别顺手。
抗战时期,重庆宣纸罕见,贵且难买。但川黔西南地区出产一种皮纸。与其他书画用纸相比,皮纸是用桑皮和稻草制成的,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天然的渗透能力,能承受反复擦拭和大量的水分,画面具有独特的晕染厚重效果。傅抱石利用皮纸的这些特殊性,画面呈现出了一种苍莽深秀、酣畅淋漓的视觉效果。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