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1月1日,西欧国家开始执行国际民航组织的减排降噪协议。对于英国航空业来说,这是痛苦万分的一刻。就在这一天,三叉戟飞机——这个英国航空业的骄傲被迫从英航全部退役。
“钳子”黯然停飞
三叉戟(HS121)是英国霍克·西德利公司推出的中短程喷气式客机。该系列飞机包括三叉戟1C、三叉戟1E、三叉戟2E、三叉戟3B、超级三叉戟3B等机型。其中,最早的三叉戟 1C飞机于1962年1月首飞,1964年4月投入运营。
在英国,三叉戟更以它的绰号“钳子”闻名,这个绰号形象地说明它的实用价值。1985年12月31日,英航的一架三叉戟执行最后一个航班,从英国希斯罗机场起飞,抵达丹麦的哥本哈根,这是三叉戟投入运营时的首航航线。然后,飞机返回英国曼彻斯特。接着,飞往荷兰阿姆斯特丹,最后,从阿姆斯特丹返回希思罗。
飞机返回希斯罗机场时已是深夜。在希斯罗机场,管制人员特地安排了两架归来的三叉戟飞机平行进近,双双完成HS121商业飞行的最终落地。许多英国人亲临现场,在刺骨的寒风中热泪盈眶,只为见证国产三发喷气商用飞机在英国本土的大结局。
三叉戟因噪音和排放问题停飞,但飞行员却对这款飞机交口称赞。在那个年代,三叉戟代表了世界航空自动化的先进水平,它采用的低能见度条件下自动起降技术,到目前为止仍然是行业的标准。
曾任英航公司首席飞行员的约翰·莱肯回忆说:“这是我飞过的操控性最好的一款飞机,它非常灵敏,可控性极佳,就是以每秒高达30度的大速率滚转,或者以0.96马赫的极限速度飞行,操控起来仍如丝绸般顺滑。飞波音飞机就像开美国的凯迪拉克那样笨拙,飞三叉戟就是在开一辆欧洲的超级跑车,如鱼得水,无畏极限。”
从性能角度而言,三叉戟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接近音速的高速性能,三叉戟的正常极限飞行速度可达0.975马赫,不会有明显的颤振。另一个是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自动着陆系统。这套系统由英国著名的史密斯飞机仪表公司研发,由于当时的电子产品体积庞大,飞机的前起落架不得不偏离机身中轴线2英尺,由此成为三叉戟的一个外观特征。
在三叉戟退役30年后,一位英航的退役飞行员说:“如今的飞行员要通过先进的平显装置才能精确地控制着陆点,而我们当年飞三叉戟时,通过这套自动着陆系统,精确地落在同一个跑道点上,以至于这两个机轮接地点成为希斯罗机场跑道上的著名黑斑,在空中很远就能看见,其他飞机的飞行员都以我们的这两点作为自己的接地目标点。”
的确,凭借这套全自动着陆系统,三叉戟赢得了“欧洲一号”的美誉。在欧洲漫长的冬季,当其他飞机在地面苦苦等待浓雾消散时,唯有英航的三叉戟能在跑道上正常起降,那种由心而生的自豪感,至今无法用语言表达。
市场的无情裁决
霍克·西德利公司一共只生产了117架三叉戟,作为一家飞机制造商,这个销量在当时已经相当不错。在美国,波音公司模仿三叉戟的设计特性,研发首款中短程喷气式飞机(即波音727),最初也只计划销售200架。
尽管三叉戟飞机性能卓越,但仍未能逃脱市场的无情裁决。很多人将三叉戟的失败归结为技术因素,如无法适应减排降噪的要求、T型尾翼布局容易失速、尾置发动机导致无法升级动力装置等,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政府的过多干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总体布局模仿三叉戟的波音727总共销售了1831架,成为当时最畅销的民航机型。
20世纪50年代,欧美工业界开始谋划使用喷气式飞机取代螺旋桨飞机。在欧洲,相当多经济学家则认为,在中短程航线上,涡轮螺旋桨动力较为合算。为促进国内航空产业转型,1956年7月,在英国政府的要求下,国有的英国欧洲航空公司(BEA)被迫向本国航空制造企业提交采购中短程喷气式客机的招标书。
因为BEA自身并不情愿,HS121飞机在设计初期就变化多端,需求一改再改。此外,在英国政府的直接干涉下,这个项目具有越来越浓厚的BEA色彩,飞机的载客数、航程等似乎是专为满足BEA的航线要求而设定,其他航空公司的诉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为HS121未来的市场开拓带来了重重困难。
在HS121项目研制期间,英国政府又对本国航空工业进行改组,导致研发周期过长,给波音727后来居上提供了机会。最终,波音727先于HS121投放国际市场。紧接着,波音又推出了更小级别的波音737,形成中短程喷气式飞机系列,为国际市场缔造了样板,也为波音登上世界民机霸主的宝座奠定了基础。当然,这是后话了。
欧洲史学家指出,英国政府主导航空工业不断改组,飞机适航的申请主体不断变化,每次改组以及企业高层的人事变动,大大增加了项目管理难度和技术风险,这使越来越多的潜在用户不得不放弃等待HS121,加上美国波音飞机的竞争,最终葬送了HS121的大好前程。
我国的明星机型
在中国民航史上,三叉戟是一款知名度很高的明星机型,历史上几起著名的事件与这款飞机有着直接的关系。
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等人乘坐空军编号为256号的三叉戟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坠毁,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9·13 事件”。
1982年,由空军派到民航执行航班任务的266号三叉戟飞机,在执行3303次航班(由广州飞往桂林)时撞山坠毁,机上112人遇难,其中包括香港和外籍人士的旅游团。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这一事件影响极大。
紧接着,1983年,民航沈阳管理局的296号三叉戟飞机执行沈阳到上海航班任务时,被卓长仁等6人劫持到韩国,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
1988年8月31日,民航广州管理局的2218号三叉戟飞机在执行CA301航班从广州飞往香港时,在香港启德机场着陆过程中遇雷雨天气,飞机偏离跑道中心线,即将落地前右机翼外侧与引导灯柱相撞,右起落架机轮与机场护堤相撞,右机翼擦地形成侧滑,飞机冲进海湾。机身前部从第3排座椅处断裂,机头下沉被海水淹没。当时,机上有78名乘客和11名机组人员。最终,机组6人、旅客1人共7人遇难。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三叉戟飞机成为中国民航史上几乎人人皆知的“明星飞机”。
1991年10月31日,中国的三叉戟飞机全部退役。如今,许多退役的三叉戟飞机被完好地保留下来,陈列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机场、博物馆和大学里。这是英国的航空先驱始料未及的,也算是三叉戟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海外归宿。
“钳子”黯然停飞
三叉戟(HS121)是英国霍克·西德利公司推出的中短程喷气式客机。该系列飞机包括三叉戟1C、三叉戟1E、三叉戟2E、三叉戟3B、超级三叉戟3B等机型。其中,最早的三叉戟 1C飞机于1962年1月首飞,1964年4月投入运营。
在英国,三叉戟更以它的绰号“钳子”闻名,这个绰号形象地说明它的实用价值。1985年12月31日,英航的一架三叉戟执行最后一个航班,从英国希斯罗机场起飞,抵达丹麦的哥本哈根,这是三叉戟投入运营时的首航航线。然后,飞机返回英国曼彻斯特。接着,飞往荷兰阿姆斯特丹,最后,从阿姆斯特丹返回希思罗。
飞机返回希斯罗机场时已是深夜。在希斯罗机场,管制人员特地安排了两架归来的三叉戟飞机平行进近,双双完成HS121商业飞行的最终落地。许多英国人亲临现场,在刺骨的寒风中热泪盈眶,只为见证国产三发喷气商用飞机在英国本土的大结局。
三叉戟因噪音和排放问题停飞,但飞行员却对这款飞机交口称赞。在那个年代,三叉戟代表了世界航空自动化的先进水平,它采用的低能见度条件下自动起降技术,到目前为止仍然是行业的标准。
曾任英航公司首席飞行员的约翰·莱肯回忆说:“这是我飞过的操控性最好的一款飞机,它非常灵敏,可控性极佳,就是以每秒高达30度的大速率滚转,或者以0.96马赫的极限速度飞行,操控起来仍如丝绸般顺滑。飞波音飞机就像开美国的凯迪拉克那样笨拙,飞三叉戟就是在开一辆欧洲的超级跑车,如鱼得水,无畏极限。”
从性能角度而言,三叉戟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接近音速的高速性能,三叉戟的正常极限飞行速度可达0.975马赫,不会有明显的颤振。另一个是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自动着陆系统。这套系统由英国著名的史密斯飞机仪表公司研发,由于当时的电子产品体积庞大,飞机的前起落架不得不偏离机身中轴线2英尺,由此成为三叉戟的一个外观特征。
在三叉戟退役30年后,一位英航的退役飞行员说:“如今的飞行员要通过先进的平显装置才能精确地控制着陆点,而我们当年飞三叉戟时,通过这套自动着陆系统,精确地落在同一个跑道点上,以至于这两个机轮接地点成为希斯罗机场跑道上的著名黑斑,在空中很远就能看见,其他飞机的飞行员都以我们的这两点作为自己的接地目标点。”
的确,凭借这套全自动着陆系统,三叉戟赢得了“欧洲一号”的美誉。在欧洲漫长的冬季,当其他飞机在地面苦苦等待浓雾消散时,唯有英航的三叉戟能在跑道上正常起降,那种由心而生的自豪感,至今无法用语言表达。
市场的无情裁决
霍克·西德利公司一共只生产了117架三叉戟,作为一家飞机制造商,这个销量在当时已经相当不错。在美国,波音公司模仿三叉戟的设计特性,研发首款中短程喷气式飞机(即波音727),最初也只计划销售200架。
尽管三叉戟飞机性能卓越,但仍未能逃脱市场的无情裁决。很多人将三叉戟的失败归结为技术因素,如无法适应减排降噪的要求、T型尾翼布局容易失速、尾置发动机导致无法升级动力装置等,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政府的过多干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总体布局模仿三叉戟的波音727总共销售了1831架,成为当时最畅销的民航机型。
20世纪50年代,欧美工业界开始谋划使用喷气式飞机取代螺旋桨飞机。在欧洲,相当多经济学家则认为,在中短程航线上,涡轮螺旋桨动力较为合算。为促进国内航空产业转型,1956年7月,在英国政府的要求下,国有的英国欧洲航空公司(BEA)被迫向本国航空制造企业提交采购中短程喷气式客机的招标书。
因为BEA自身并不情愿,HS121飞机在设计初期就变化多端,需求一改再改。此外,在英国政府的直接干涉下,这个项目具有越来越浓厚的BEA色彩,飞机的载客数、航程等似乎是专为满足BEA的航线要求而设定,其他航空公司的诉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为HS121未来的市场开拓带来了重重困难。
在HS121项目研制期间,英国政府又对本国航空工业进行改组,导致研发周期过长,给波音727后来居上提供了机会。最终,波音727先于HS121投放国际市场。紧接着,波音又推出了更小级别的波音737,形成中短程喷气式飞机系列,为国际市场缔造了样板,也为波音登上世界民机霸主的宝座奠定了基础。当然,这是后话了。
欧洲史学家指出,英国政府主导航空工业不断改组,飞机适航的申请主体不断变化,每次改组以及企业高层的人事变动,大大增加了项目管理难度和技术风险,这使越来越多的潜在用户不得不放弃等待HS121,加上美国波音飞机的竞争,最终葬送了HS121的大好前程。
我国的明星机型
在中国民航史上,三叉戟是一款知名度很高的明星机型,历史上几起著名的事件与这款飞机有着直接的关系。
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等人乘坐空军编号为256号的三叉戟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坠毁,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9·13 事件”。
1982年,由空军派到民航执行航班任务的266号三叉戟飞机,在执行3303次航班(由广州飞往桂林)时撞山坠毁,机上112人遇难,其中包括香港和外籍人士的旅游团。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这一事件影响极大。
紧接着,1983年,民航沈阳管理局的296号三叉戟飞机执行沈阳到上海航班任务时,被卓长仁等6人劫持到韩国,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
1988年8月31日,民航广州管理局的2218号三叉戟飞机在执行CA301航班从广州飞往香港时,在香港启德机场着陆过程中遇雷雨天气,飞机偏离跑道中心线,即将落地前右机翼外侧与引导灯柱相撞,右起落架机轮与机场护堤相撞,右机翼擦地形成侧滑,飞机冲进海湾。机身前部从第3排座椅处断裂,机头下沉被海水淹没。当时,机上有78名乘客和11名机组人员。最终,机组6人、旅客1人共7人遇难。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三叉戟飞机成为中国民航史上几乎人人皆知的“明星飞机”。
1991年10月31日,中国的三叉戟飞机全部退役。如今,许多退役的三叉戟飞机被完好地保留下来,陈列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机场、博物馆和大学里。这是英国的航空先驱始料未及的,也算是三叉戟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海外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