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疾”有“疾病”义,又有“急速”义,二者都是“疾”的常用义项,如“疾患”、“积劳成疾”,“疾驰”、“奋笔疾书”等等。《现代汉语词典》将这两个义项视为同音同形关系而分立条目,作“疾1”、“疾2”处理。事实上,如果我们分析“疾”的字形结构就可以发现,“疾”的“急速”义由“疾病”义引申而来,这两个义项之间存在引申理据。以下略述其要。
《说文·疒部》:“疾,病也。从疒,矢声。”“疾”字形符“疒”,甲文象人卧于木板出汗形,示疾病意。《说文·疒部》:“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疒部》:“人有疾则卧时多,故凡疾病字皆用为偏旁,久而遂专其义。”卜辞中用作“疾”字。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武丁卜辞》:“亡降疒。”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6385:“贞,有疒自,唯有它?有疒自,不唯有它?”《甲骨文合集》中另收有“疒齿”、“疒目”、“疒肱”、“疒肘”等等。“疒某”是甲骨文中的一大辞例,表示人体某部位生病,在甲骨卜辞中屡屡见之。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疒》:“疒为疒病之疒,(甲骨文)象人卧床上。”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读胡厚宣君殷人疾病考》:“疒既象人有疾病倚箸之形,自含疾义,疒疾文虽小异,义实无殊,以之读卜辞诸文,固无碍隔也。”故“疾”有病义不诬。《书·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易·复》:“是以出入无疾。”王弼注:“疾,犹病也。”又生病亦称“疾”。《左传·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備腯咸有也。”孔颖达疏:“不疾者,犹言不患此病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于是召扁鹊。”北齐刘昼《新论·贵言》:“夫人之将疾者,必不甘鱼肉之味。”
《说文》对“疾”所作的字形结构分析中,“矢”是无义的,仅仅作为标音符号,但是“矢”在这里应该也是表意的。孔广居《说文疑疑·疒部》:“疾,病也。……从矢伤残之意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疒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王国维《观堂集林·毛公鼎铭考释》:“疾之本字,象人亦下箸矢形,古多战事,人箸矢则疾矣。”这些说法都正确地指出了“矢”在“疾”的本义构成中不仅标音,而且是有意义的,故“疾”的结构当分析为:“从疒,从矢,矢亦声。”
由此,从“矢”得义的“疾”便自然而然有了“急速”的义项。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通释卷第十四》:“病来急,故从矢,矢,急疾也。”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疒部》:“疾下云病也,则从疒而转注矢声。又以疒者急也,言病至如矢之急名之。”王筠《说文系传校录·疒部》:“(疾字)当入矢部,……言其速如矢也。”有俗言曰:病来如风,病去如线;又曰: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也都是说病来得快的,故以箭的快速来形容得病之快就是“疾”的“急速”义项的引申理据。《尔雅·释言》:“疾,壮也。”郭璞注:“壮,壮事,谓速也。”邢昺疏:“急疾、齐整,皆于事敏速强壮也。”《易·明夷》:“不可疾贞。”焦循章句:“疾之言速也。”《左传·襄公五年》:“而疾讨陈。”杜预注:“疾,急也。”《汉书·灌婴传》:“又从攻秦军亳南、开封、曲遇,战疾力,赐爵执帛,号宣陵君。”颜师古注:“孟康曰:‘攻战速疾也。’疾,急速也。”《广韵·质韵》:“疾,急也。”《玉篇·疒部》:“疾,速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疒部》:“疾,经传多训为急也,速也。此引伸之义,如病之来多无期无迹也。”甚得肯綮。
一般而言,词的引申意义和基本意义之间,或者引申意义和引申意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的联系,例如整体和局部的联系,有关联的人和物、物和物的联系,行为和行为结果或行为的施动者的联系,某种性状和具有某种性状的人物的联系,某种性状和产生这种性状的行为的联系,等等。①这里,“疾”的引申义“急速”和基本义“疾病”之间,应是性状和产生这种性状的行为的联系。
“疾”有“急速”义,其同源词“捷”、“迅”可证。《吕氏春秋·贵卒》:“吴起之智可谓捷矣。”高诱注:“捷,疾也。”《荀子·君子》:“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杨倞注:“捷,速也。”《淮南子·主术》:“猨得木而捷,鱼得水而鹜。”《小尔雅·广诂》:“捷,疾也。”《广韵·葉韵》:“捷,疾也。”考之古音,“疾”字从母质部,“捷”字从母盍部,二者从母双声,质盍通转,其同源关系可以认定。“迅”亦有“疾”训。《尔雅·释诂下》:“迅,疾也。”《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邢昺疏:“迅,急疾也。”《汉书·沟洫志》:“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颜师古注:“迅,疾也。”《说文·辵部》:“迅,疾也。”“迅”字心纽真韵,与“疾”字心从旁纽,真质对转,具有同源关系。
要之,“疾”的“急速”义由“疾病”义引申而来,这两个常用义项之间存在引申理据,不应在词典中将其视作形同音同却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情况而分立条目。我们通过对“疾”的音形义线索进行分析,不仅揭示了这种理据,而且通过阐释词语不同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对词典释义条目的分合安排有所帮助。
注释
①胡裕树《现代汉语》22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中华书局,1988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
《说文·疒部》:“疾,病也。从疒,矢声。”“疾”字形符“疒”,甲文象人卧于木板出汗形,示疾病意。《说文·疒部》:“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疒部》:“人有疾则卧时多,故凡疾病字皆用为偏旁,久而遂专其义。”卜辞中用作“疾”字。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武丁卜辞》:“亡降疒。”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6385:“贞,有疒自,唯有它?有疒自,不唯有它?”《甲骨文合集》中另收有“疒齿”、“疒目”、“疒肱”、“疒肘”等等。“疒某”是甲骨文中的一大辞例,表示人体某部位生病,在甲骨卜辞中屡屡见之。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疒》:“疒为疒病之疒,(甲骨文)象人卧床上。”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读胡厚宣君殷人疾病考》:“疒既象人有疾病倚箸之形,自含疾义,疒疾文虽小异,义实无殊,以之读卜辞诸文,固无碍隔也。”故“疾”有病义不诬。《书·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易·复》:“是以出入无疾。”王弼注:“疾,犹病也。”又生病亦称“疾”。《左传·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備腯咸有也。”孔颖达疏:“不疾者,犹言不患此病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于是召扁鹊。”北齐刘昼《新论·贵言》:“夫人之将疾者,必不甘鱼肉之味。”
《说文》对“疾”所作的字形结构分析中,“矢”是无义的,仅仅作为标音符号,但是“矢”在这里应该也是表意的。孔广居《说文疑疑·疒部》:“疾,病也。……从矢伤残之意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疒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王国维《观堂集林·毛公鼎铭考释》:“疾之本字,象人亦下箸矢形,古多战事,人箸矢则疾矣。”这些说法都正确地指出了“矢”在“疾”的本义构成中不仅标音,而且是有意义的,故“疾”的结构当分析为:“从疒,从矢,矢亦声。”
由此,从“矢”得义的“疾”便自然而然有了“急速”的义项。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通释卷第十四》:“病来急,故从矢,矢,急疾也。”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疒部》:“疾下云病也,则从疒而转注矢声。又以疒者急也,言病至如矢之急名之。”王筠《说文系传校录·疒部》:“(疾字)当入矢部,……言其速如矢也。”有俗言曰:病来如风,病去如线;又曰: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也都是说病来得快的,故以箭的快速来形容得病之快就是“疾”的“急速”义项的引申理据。《尔雅·释言》:“疾,壮也。”郭璞注:“壮,壮事,谓速也。”邢昺疏:“急疾、齐整,皆于事敏速强壮也。”《易·明夷》:“不可疾贞。”焦循章句:“疾之言速也。”《左传·襄公五年》:“而疾讨陈。”杜预注:“疾,急也。”《汉书·灌婴传》:“又从攻秦军亳南、开封、曲遇,战疾力,赐爵执帛,号宣陵君。”颜师古注:“孟康曰:‘攻战速疾也。’疾,急速也。”《广韵·质韵》:“疾,急也。”《玉篇·疒部》:“疾,速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疒部》:“疾,经传多训为急也,速也。此引伸之义,如病之来多无期无迹也。”甚得肯綮。
一般而言,词的引申意义和基本意义之间,或者引申意义和引申意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的联系,例如整体和局部的联系,有关联的人和物、物和物的联系,行为和行为结果或行为的施动者的联系,某种性状和具有某种性状的人物的联系,某种性状和产生这种性状的行为的联系,等等。①这里,“疾”的引申义“急速”和基本义“疾病”之间,应是性状和产生这种性状的行为的联系。
“疾”有“急速”义,其同源词“捷”、“迅”可证。《吕氏春秋·贵卒》:“吴起之智可谓捷矣。”高诱注:“捷,疾也。”《荀子·君子》:“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杨倞注:“捷,速也。”《淮南子·主术》:“猨得木而捷,鱼得水而鹜。”《小尔雅·广诂》:“捷,疾也。”《广韵·葉韵》:“捷,疾也。”考之古音,“疾”字从母质部,“捷”字从母盍部,二者从母双声,质盍通转,其同源关系可以认定。“迅”亦有“疾”训。《尔雅·释诂下》:“迅,疾也。”《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邢昺疏:“迅,急疾也。”《汉书·沟洫志》:“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颜师古注:“迅,疾也。”《说文·辵部》:“迅,疾也。”“迅”字心纽真韵,与“疾”字心从旁纽,真质对转,具有同源关系。
要之,“疾”的“急速”义由“疾病”义引申而来,这两个常用义项之间存在引申理据,不应在词典中将其视作形同音同却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情况而分立条目。我们通过对“疾”的音形义线索进行分析,不仅揭示了这种理据,而且通过阐释词语不同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对词典释义条目的分合安排有所帮助。
注释
①胡裕树《现代汉语》22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中华书局,1988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