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4-000-0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群众体育运行模式为研究对象,围绕转型期中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要旨,对比国外三种主要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分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影响,探讨了第二次转型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变化及趋势,并对第二次转型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 第二次转型期 群众体育 运行模式
一、前言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后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至少应包括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第一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线是经济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做大经济总量;第二次转型的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变,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向富民强国,这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这个大背景下,“十二五”将是中国发展方式历史转折的关节点,也是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起点[1]。
群众体育是体育的重要部分,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余暇生活、调节社会情感为目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它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依托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分化、变革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群众体育的不断发展。同时它又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只有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才能使广大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只有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把群众体育运行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进行研究。以往的群众体育研究多是将其置于经济体制转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而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背景下的群眾体育的探讨比较少,特别是对在此大系统下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发展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并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采用对比分析、逻辑分析的方法,找到我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发展规律并提出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关于第二次转型期群众体育发展的讨论,加速我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改革,促进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
二、相关概念
(一)群众体育运行
群众体育运行是指群众体育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其运行大体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指群众体育自身的变化、发展,横向运行指群众体育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群众体育诸要素、系统与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二)群众体育运行模式
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是指国家运用行政的、法律的或社会的等手段对群众体育的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方式。
(三)第二次转型期
区别于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以经济体制转轨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本文所指的第二次转型期是指以“十二五”为的历史起点的,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国外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对比
任何一个国家的群众体育运行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其运行直接受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是不一样的,具有多样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选择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各国对群众体育运行的调控来看,群众体育运行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以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美国、巴西、德国为代表。该模式不是运用行政手段予以干预,而是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从总体上规定群众体育运行的方向,建立运行框架和基本准则。它运用经济政策改变群众体育市场运行条件来诱导群众体育符合宏观计划目标。
(二)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的运行模式
这种模式典型的国家有加拿大等,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群众体育管理模式。国家行政直接干预群众体育的运行,社会组织和市场只起到辅助调控作用。
(三)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组织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有法国、日本和韩国等。群众体育在政府和社会两股力量的调控下,在既集权又社会化的中间状态下运行。
四、第二次转型期之前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分析
(一)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体育发展主要强调国家的需要和一元化管理,体育事业曾长期被当作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列入政府工作计划,采用由国家对体育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拨款、统一发展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是传统国家行政垂直管理模式,是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经济极其落后的情况下集国家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来最大限度地发展体育事业,这种集中力量办体育的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体育运行模式与我国当时的国情基本相符。与加拿大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不同,我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旧的框架,是国家一统到底,即“管、办、做”合一[2]。
计划经济时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全部由国家负责,社会不参与,对群众体育运行的调控是指令性计划运行的,因而这一时期的群众体育发展缓慢。
(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1980至1986年间,国家体委确定的体育改革的重点依然是发展竞技体育,当然这与所处的历史有关。1986年的《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提出推进体育社会化的改革,但是在“现行的领导体制基本上是可行的”前提下提出的,突出体委系统的主要行政领导地位,即强调国家的行政干预[3]。倡导体育是全民的事业,各行各业的体育工作应由其主管部门负责,各级体委对各部门和团体的体育工作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这时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是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的运行模式。1992年以后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利益权力再次分配,社会力量有所加强,国家的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这给群众体育运行顺应社会体制转型下的模式转变创造了历史条件。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传统社会组织结构正在逐步分化。1995年我国施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随着城乡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改变,群众体育的发展势头迅猛。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要坚持政府支持与社会兴办相结合[4]。政府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以社会兴办为主,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这一时期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是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组织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但与日本相比我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有自身的特点。第一,我国体育行政部门侧重制定政策并监督实施来发展群众体育;日本行政部门侧重执行政策和给予指导与建议。第二,在政策的贯彻执行上,我国体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行政命令,日本的体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经费补助等。第三,我国体育行政部门在实施发展群众体育的具体措施时,由于没有发展群众体育定量化条款,不能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依据;日本对完善国民体育的各种条件,做出了定量化的规定。
五、群众体育运行模式选择依据
群众体育运行是在目前社会改型大背景下进行的,而运行模式的选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即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选择,必须与它所处的社会条件相符合,必须与所处的社会运行模式相符合。从客观角度观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选择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社会的经济基础条件和竞技体育自身的社会基础状况。
(一)社会经济基础条件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基础制约着群众体育的发展。当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基础低下,国民温饱尚待解决时,社会无法也无力发展群众体育时,政府就成为群众体育运行的主要承担着和支持者。當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国民富裕,具备群众体育运行的经济和物质环境时,才能谈得上群众体育社会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国家政府到老百姓个人,对体育健身的重视程度都逐步加强,这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群众体育工作正逐步走向社会化,但也存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的群众体育开展广泛、社会性强,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而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群众体育发展缓慢。
(二)群众体育自身的社会基础状况
群众体育的自身社会基础状况包括群众体育自身的性质与发展程度。
1.群众体育自身的性质
群众体育的自身性质是群众体育的社会功能和对国民和国家的影响,它对群众体育运行模式选择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发展群众体育,是增强全体国民体质、强国强民的长远大计,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群众体育是纯“福利性”事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原有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不适应,群众体育的福利性质也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再加上群众体育本身带有强烈的社会性,这决定了它的运行管理模式应以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
2.群众体育自身的发展状况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提出群众体育运行模式走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组织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的道路,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政府公共权力的下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群众体育运行仍然是“强政府、弱社会”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身、休闲、娱乐体育的需求迅速增长,与群众体育工作相对薄弱的矛盾日益突出[5]。体育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与群众体育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体育的市场化也就应时而出,计划性的体育体制逐步瓦解。体育体制转型后,我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越来越市场化、社会化。但是,目前我国公民社会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体育的社会团体组织不健全,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体育的非政府组织和体育社会团体组织以及公众的权限和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和社会第二次转型期的开始,我国的群众体育也将从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组织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向以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渐进。
六、第二次转型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选择建议
综上所述,第二次转型期中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是政府干预为主的模式,逐步向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组织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发展,并将最终走向以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的道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群众体育的社会化不可能一步到位,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我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应具有多元性,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好、群众体育自身社会基础好、开展广泛,社会化、市场化较高的地区、城市,可采用社会投资、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的运行模式。对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群众体育发展落后地区,可采用政府投资和行政干预的运行模式。对于有些经济欠发达,但群众体育基础好的地区,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广泛的少数民族积聚地区和一些广泛开展群众体育项目,如赛龙舟,舞狮等,应采用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相结合的社会指导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军.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J].南风窗.2010(21):31-33.
[2] 韩丹.我国体育改革到了关键时刻——从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说起[J].体育与科学.1998.19(1):24-26.
[3] 凌平.模式的变革与变革的模式——中国体育体制和运转机制变革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8(1):1-4.
[4] 谢雪玲,毛进红.我国体育改革路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3):5-7.
[5] 韩丹,杨士宝.论我国体育体制和体育理论的改革创新[J].体育与科学.2009.30(3):1-7.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群众体育运行模式为研究对象,围绕转型期中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要旨,对比国外三种主要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分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影响,探讨了第二次转型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变化及趋势,并对第二次转型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 第二次转型期 群众体育 运行模式
一、前言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后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至少应包括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第一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线是经济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做大经济总量;第二次转型的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变,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向富民强国,这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这个大背景下,“十二五”将是中国发展方式历史转折的关节点,也是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起点[1]。
群众体育是体育的重要部分,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余暇生活、调节社会情感为目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它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依托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分化、变革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群众体育的不断发展。同时它又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只有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才能使广大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只有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把群众体育运行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进行研究。以往的群众体育研究多是将其置于经济体制转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而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背景下的群眾体育的探讨比较少,特别是对在此大系统下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发展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并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采用对比分析、逻辑分析的方法,找到我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发展规律并提出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关于第二次转型期群众体育发展的讨论,加速我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改革,促进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
二、相关概念
(一)群众体育运行
群众体育运行是指群众体育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其运行大体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指群众体育自身的变化、发展,横向运行指群众体育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群众体育诸要素、系统与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二)群众体育运行模式
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是指国家运用行政的、法律的或社会的等手段对群众体育的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方式。
(三)第二次转型期
区别于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以经济体制转轨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本文所指的第二次转型期是指以“十二五”为的历史起点的,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国外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对比
任何一个国家的群众体育运行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其运行直接受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是不一样的,具有多样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选择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各国对群众体育运行的调控来看,群众体育运行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以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美国、巴西、德国为代表。该模式不是运用行政手段予以干预,而是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从总体上规定群众体育运行的方向,建立运行框架和基本准则。它运用经济政策改变群众体育市场运行条件来诱导群众体育符合宏观计划目标。
(二)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的运行模式
这种模式典型的国家有加拿大等,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群众体育管理模式。国家行政直接干预群众体育的运行,社会组织和市场只起到辅助调控作用。
(三)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组织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有法国、日本和韩国等。群众体育在政府和社会两股力量的调控下,在既集权又社会化的中间状态下运行。
四、第二次转型期之前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分析
(一)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体育发展主要强调国家的需要和一元化管理,体育事业曾长期被当作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列入政府工作计划,采用由国家对体育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拨款、统一发展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是传统国家行政垂直管理模式,是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经济极其落后的情况下集国家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来最大限度地发展体育事业,这种集中力量办体育的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体育运行模式与我国当时的国情基本相符。与加拿大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不同,我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旧的框架,是国家一统到底,即“管、办、做”合一[2]。
计划经济时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全部由国家负责,社会不参与,对群众体育运行的调控是指令性计划运行的,因而这一时期的群众体育发展缓慢。
(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1980至1986年间,国家体委确定的体育改革的重点依然是发展竞技体育,当然这与所处的历史有关。1986年的《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提出推进体育社会化的改革,但是在“现行的领导体制基本上是可行的”前提下提出的,突出体委系统的主要行政领导地位,即强调国家的行政干预[3]。倡导体育是全民的事业,各行各业的体育工作应由其主管部门负责,各级体委对各部门和团体的体育工作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这时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是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的运行模式。1992年以后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利益权力再次分配,社会力量有所加强,国家的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这给群众体育运行顺应社会体制转型下的模式转变创造了历史条件。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传统社会组织结构正在逐步分化。1995年我国施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随着城乡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改变,群众体育的发展势头迅猛。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要坚持政府支持与社会兴办相结合[4]。政府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以社会兴办为主,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这一时期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是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组织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但与日本相比我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有自身的特点。第一,我国体育行政部门侧重制定政策并监督实施来发展群众体育;日本行政部门侧重执行政策和给予指导与建议。第二,在政策的贯彻执行上,我国体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行政命令,日本的体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经费补助等。第三,我国体育行政部门在实施发展群众体育的具体措施时,由于没有发展群众体育定量化条款,不能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依据;日本对完善国民体育的各种条件,做出了定量化的规定。
五、群众体育运行模式选择依据
群众体育运行是在目前社会改型大背景下进行的,而运行模式的选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即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选择,必须与它所处的社会条件相符合,必须与所处的社会运行模式相符合。从客观角度观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选择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社会的经济基础条件和竞技体育自身的社会基础状况。
(一)社会经济基础条件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基础制约着群众体育的发展。当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基础低下,国民温饱尚待解决时,社会无法也无力发展群众体育时,政府就成为群众体育运行的主要承担着和支持者。當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国民富裕,具备群众体育运行的经济和物质环境时,才能谈得上群众体育社会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国家政府到老百姓个人,对体育健身的重视程度都逐步加强,这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群众体育工作正逐步走向社会化,但也存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的群众体育开展广泛、社会性强,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而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群众体育发展缓慢。
(二)群众体育自身的社会基础状况
群众体育的自身社会基础状况包括群众体育自身的性质与发展程度。
1.群众体育自身的性质
群众体育的自身性质是群众体育的社会功能和对国民和国家的影响,它对群众体育运行模式选择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发展群众体育,是增强全体国民体质、强国强民的长远大计,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群众体育是纯“福利性”事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原有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不适应,群众体育的福利性质也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再加上群众体育本身带有强烈的社会性,这决定了它的运行管理模式应以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
2.群众体育自身的发展状况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提出群众体育运行模式走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组织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的道路,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政府公共权力的下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群众体育运行仍然是“强政府、弱社会”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身、休闲、娱乐体育的需求迅速增长,与群众体育工作相对薄弱的矛盾日益突出[5]。体育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与群众体育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体育的市场化也就应时而出,计划性的体育体制逐步瓦解。体育体制转型后,我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越来越市场化、社会化。但是,目前我国公民社会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体育的社会团体组织不健全,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体育的非政府组织和体育社会团体组织以及公众的权限和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和社会第二次转型期的开始,我国的群众体育也将从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组织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向以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渐进。
六、第二次转型期群众体育运行模式选择建议
综上所述,第二次转型期中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是政府干预为主的模式,逐步向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组织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发展,并将最终走向以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的道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群众体育的社会化不可能一步到位,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我国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应具有多元性,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好、群众体育自身社会基础好、开展广泛,社会化、市场化较高的地区、城市,可采用社会投资、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的运行模式。对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群众体育发展落后地区,可采用政府投资和行政干预的运行模式。对于有些经济欠发达,但群众体育基础好的地区,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广泛的少数民族积聚地区和一些广泛开展群众体育项目,如赛龙舟,舞狮等,应采用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相结合的社会指导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军.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J].南风窗.2010(21):31-33.
[2] 韩丹.我国体育改革到了关键时刻——从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说起[J].体育与科学.1998.19(1):24-26.
[3] 凌平.模式的变革与变革的模式——中国体育体制和运转机制变革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8(1):1-4.
[4] 谢雪玲,毛进红.我国体育改革路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3):5-7.
[5] 韩丹,杨士宝.论我国体育体制和体育理论的改革创新[J].体育与科学.2009.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