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的源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朝的王阳明也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乐学不倦。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器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可见,不管学习什么,只要怀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历史当然也是这样。所以,针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因为学不会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则陷入茫茫题海,失去了复习的主动权。针对这几种情况,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成绩呢?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同学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谈谈在这方面的粗浅体会:
一、结合乡土史进行教学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感情。因此在讲课时,如果能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插入一些涉及家乡的史事,不但能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增强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情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都比较熟悉,课堂上如果能把历史知识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不但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风俗习惯的了解,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比如讲爱国诗人屈原之死就可以和端午节联系起来。屈原投汨罗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就用赛龙舟、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因为屈原生前不仅写出了千古名篇《离骚》,更是楚国的誓死忠臣,一心为君。
三、引用有关的对联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有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对联,不但能激起同学们强烈的爱憎感情,更能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讲《马关条约》签订时,日本的伊藤博文出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笔者这时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鸿章是怎样对的下联吗?”学生兴致很高,还试着按照对联的格式对出了下联。在对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笔者接着讲李鸿章对的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是李鸿章的自我解嘲。虽然对子对的工整漂亮,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四、结合文学、影视作品讲
古人云“文史相通”,引用文学作品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不仅《左传》《战国策》《史记》《诗经》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也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如《安史之乱》《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皖南事变》等。事实证明,课堂上引用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和一些较好的影视作品,就能为学生描绘出更加具体的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风貌,进而形成准确完整的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从而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但需要明确提出的是,引用文学作品应指出哪些属于历史事实,哪些属于艺术虚构。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德育情境
在讲课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到西安事变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听两首歌:《义勇军进行曲》和《毕业歌》。然后介绍这两首歌都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聂耳做的曲,创作于1935年,歌曲反映的就是华北事变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和中国人民的爱国和反抗的精神。学生从歌词和曲调中很快就体会出当时的那种苍凉又悲壮的情怀。在历史中,感觉到了那个前辈们对抗外敌的坚强决心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言语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例如在学习巴黎和会的时候,我们播放了两段视频,一个是顾维钧阐述中国山东主权的片段,还有一个是顾维钧拒绝签字的片段,学生看完后深受感染,热烈鼓掌。在讲中国1949年天翻地覆的政局变化,我让学生看了一系列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画面,感受中国人民为追求真理和和平的渴望和努力。特别是短短几分钟的开国大典,学生仿佛也身临其境,感知和平的来之不易和中国对未来的一种信心,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很多的曲折,但是这并不是初衷。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带有感情色彩渲染的讲解会使课堂生动、感人,充满吸引力。作为老师,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切入点,多管齐下,针对不同的史实设计出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从而来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灌云县初级中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的源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朝的王阳明也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乐学不倦。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器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可见,不管学习什么,只要怀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历史当然也是这样。所以,针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因为学不会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则陷入茫茫题海,失去了复习的主动权。针对这几种情况,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成绩呢?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同学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谈谈在这方面的粗浅体会:
一、结合乡土史进行教学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感情。因此在讲课时,如果能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插入一些涉及家乡的史事,不但能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增强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情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都比较熟悉,课堂上如果能把历史知识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不但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风俗习惯的了解,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比如讲爱国诗人屈原之死就可以和端午节联系起来。屈原投汨罗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就用赛龙舟、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因为屈原生前不仅写出了千古名篇《离骚》,更是楚国的誓死忠臣,一心为君。
三、引用有关的对联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有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对联,不但能激起同学们强烈的爱憎感情,更能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讲《马关条约》签订时,日本的伊藤博文出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笔者这时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鸿章是怎样对的下联吗?”学生兴致很高,还试着按照对联的格式对出了下联。在对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笔者接着讲李鸿章对的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是李鸿章的自我解嘲。虽然对子对的工整漂亮,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四、结合文学、影视作品讲
古人云“文史相通”,引用文学作品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不仅《左传》《战国策》《史记》《诗经》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也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如《安史之乱》《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皖南事变》等。事实证明,课堂上引用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和一些较好的影视作品,就能为学生描绘出更加具体的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风貌,进而形成准确完整的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从而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但需要明确提出的是,引用文学作品应指出哪些属于历史事实,哪些属于艺术虚构。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德育情境
在讲课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到西安事变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听两首歌:《义勇军进行曲》和《毕业歌》。然后介绍这两首歌都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聂耳做的曲,创作于1935年,歌曲反映的就是华北事变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和中国人民的爱国和反抗的精神。学生从歌词和曲调中很快就体会出当时的那种苍凉又悲壮的情怀。在历史中,感觉到了那个前辈们对抗外敌的坚强决心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言语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例如在学习巴黎和会的时候,我们播放了两段视频,一个是顾维钧阐述中国山东主权的片段,还有一个是顾维钧拒绝签字的片段,学生看完后深受感染,热烈鼓掌。在讲中国1949年天翻地覆的政局变化,我让学生看了一系列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画面,感受中国人民为追求真理和和平的渴望和努力。特别是短短几分钟的开国大典,学生仿佛也身临其境,感知和平的来之不易和中国对未来的一种信心,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很多的曲折,但是这并不是初衷。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带有感情色彩渲染的讲解会使课堂生动、感人,充满吸引力。作为老师,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切入点,多管齐下,针对不同的史实设计出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从而来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灌云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