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概述了最近十年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态势,着重论述了新媒体的出现对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新媒体使得空间极度压缩,不同物理空间的人被聚合在同一个虚拟空间,经历相同的虚拟场景;在社交范围扩大的同时,人们的社交圈则呈现集中的趋势;通过网络共享和分散资源的集中,人们的自主参与得到提升。作者预测,Web3.O时代的技术特征是:万物感知——智慧控制(即物联网)。作者指出,在享受传播新技术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在一定意义上,技术的统治意味着集权的统治。
  关键词:互联网 物联网 虚拟社会 话语权 技术异化
  1969年,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在美国加州诞生,开启了网络时代。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64K网络信道开通,实现了真正的TCP/IP连接,可以享受全部的互联网服务,中国也进入互联网时代。1997年四大骨干网——CHINANET(中国公用互联网)、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STNET(中国科技网)、CHINAGBN(中国金桥信息网)相继建成,标志着互联网全面进入我国。
  初创期,我国媒体的网站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多是报纸的简单翻版,虽然扩展了报社的影响力,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发展模式模糊。1996年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主要媒体开始进军网络,新浪等商业网站也开始涉足新闻业务。互联网发展进入一个高涨期,但网络经济没有形成生存的模式。
  经过调整和改革,网络媒体开始审视发展模式,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的发展进入更为成熟和理性的新十年,新的媒介形式不断涌现,对社会生活和交往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一、媒介形态的变革
  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户汉提出:“媒介即信息。”媒介形态本身就蕴涵有意义信息,新的媒介形态对社会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新媒体技术不仅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定义了媒体,而且也重新定义了社会,“数字技术的发展就如同古登堡的发明促进了现代国家制度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会逐渐地改变国家的概念和内涵。”
  (一)互联网的不断演进
  在媒体发展的新的10年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媒体对于技术的应用形式,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方式,使传播方式从大众传播向以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为特征的综合传播方式发展。
  互联网的演进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是以新浪、搜狐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时期。在这一阶段,网络主要是提供多而全的信息,以信息量大、报道及时为特点,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网站也以呈现新闻为主。这一时期,网站形式较为单一,互动比较弱。媒体对呈现什么内容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网民仍然是被动的参与者,仅可以在大量的信息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阅读。
  随后,网上论坛快速发展。天涯、猫扑等论坛通过提供共同参与讨论的话题,将网民聚集在一起,互动以及观点的表达成为主要特点。论坛中网民以群组的形式参与到网络交往中。版主成为一个论坛中的重要角色,成为话题组织和引导的关键,网民被组织在一起对一些事件进行评论。在这一阶段,网民以群体为单位在网络中发挥作用。
  伴随着博客、播客、掘客、维客等“自媒体”形式,网络进入Web2.0时代。博客的出现使得个人有了更大的自我表达权,网民个人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引领意见走向。网民的自我空间得到扩展,作为个体的网民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传统的传者和受者的单向关系被打破。
  SNS等社交性媒体的兴起加速了网络虚拟社会的构建,使得虚拟社会成为现实社会的延伸。依据六度空间理论和熟人的熟人就是朋友的逻辑,社交性媒体将虚拟的网络社会变成一个熟人的社会,将人际交往中的感情加入到网络中。这就进一步加强了网络的黏着力,增强了网络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微博是作为社会公共信息平台出现的,它短小快捷,一经引入就引起巨大关注。140字的简单模式加上可以用手机即时发布,并通过follow(关注)、@(提及)等规则,使得信息可以出现裂变式传播,几乎在瞬间就可以传递出去。同时,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也可以快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扩展用户对网络热点的把控能力。跟随和围观,也使得微博更像是公共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平台。
  微博这种传播模式,易于使用者用来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在揭露社会问题,形成舆论方面作用及时、巨大。微博的草根特性,也使其成为网民表达意见,提升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更加个人化的、与兴趣结合起来的轻博客,吸收了博客和微博的特点,既保留了微博快速便捷的传播特点,又打破了微博对140字的限制,使得在保证传播内容的便捷性的同时,增加了信息含量。它主要面向精英阶层。
  微博强调的是关系,以“关注”来构建群体,轻博客则强调内容,通过用户自己标示标签来实现发现、互动和再发现的过程,以“内容”连接群体。同时以人工的方式过滤低劣的内容,弱化时间性。在轻博客平台上,follow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发布的内容有多少人like(喜欢)。目前国外比较成熟的轻博客有Tumblr,国内则以点点网为代表。除了对互动、快捷、丰富的发布渠道的要求外,轻博客表现出一种对高质量内容的要求以及对网络低俗内容的自觉抵制。
  (二)移动终端的创新
  无线网络的普及,使得手机成为一种重要的移动媒体形式。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阅读、手机上网等形式的出现,使手机成为互联网之后的所谓“第五媒体”(这个说法不科学)。手机不再仅仅承载着通讯的功能,更大程度上成为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取的工具。美国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的调查显示,多数人在只能保留一种传播通讯工具时,会从众多的媒介中选择手机。
  继手机之后,ipad、itouch等新的移动终端大量涌现。新媒体的发展从有固定的位置逐渐走向可以携带。网络覆盖率的提高使信息像空气一样包围在我们四周,移动终端的不断创新,使人们接收信息可以通过多种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互联网,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讯。媒体终端从固定在家里或办公室,发展到可以随身携带,改变了地域对人们交往的限制,也打破了固有的传播模式,冲击了传播的时空观念和习惯。
  (三)传统媒体的改革
  “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地和独立地产生——它们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的。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面对数字化的浪潮和技术的革新,传统媒体也在尝试与新媒体的联合。报刊、广播电视出现了数字化转型。
  报业已经意识到新媒体所带来的危机,开始发展报网融合模式,利用报纸的内容优势,将报纸数字化、网络化,通过开发数字报纸、电子杂志,搭建自己的网站,发行手机报,推行RSS订阅服务,建立内容检索数据库等方式,报业实现内容的多次开发利用。
  在数字时代,广播电视也借助新的平台,开发了新的传播形式。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卫星的全球定位 系统的完善,以及与通信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推动了传统广播向车载广播、数字广播等形态的发展,电视向数字电视、卫星电视、高清电视、交互式电视、IPTV以及移动电视发展。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虽然挤占了传统媒体的份额,但是传统媒体嫁接了新媒体之后,也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四)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基于RFlD技术和EPC标准,利用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能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简称“物联网”。这次会议还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2003年,传感网络技术被美国《技术评论》评为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发布《T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扩展了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物联网不再只基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也将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2008年,各国开始规划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成为焦点。2009年美国工商业领袖的“圆桌会议”上,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公路等各种设施中,实现全面连接。同年,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一同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8月,物联网被正式列为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二、新媒体对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
  (一)时空观念的扩展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正如麦克卢汉所描述的,新媒体时代的时空正在缩小成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空间的极度压缩,使每个人所处的现实位置已经无关紧要,地域、场景的空间真实存在消失。借助网络、手机等多种新媒体的形式,在不同物理空间的人被联合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可以共同体验、经历相同的虚拟场景,身体的存在位置已经不是决定群体是否有共同经历的前提。在越来越多的事件中,身体可能是缺位的,但是人们却可以享有共同的体验,拥有共同的认知。正如约书亚·梅罗维茨在好肖失的地域》中提出的:电子媒介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带到相同的“地方”,改变了每个人的“亲身参与”对于经历社会事件的重要程度。新媒体一方面将身处不同物理空间的人整合进共同的虚拟场景,另一方面又使得处于相同空间的人可以分离在不同的场景中。
  另外,新媒体通过将身体从社会交往场景中分离出来,使我们可以同时处在不同的场景中。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多种事情,使不同的事情处于相互平行的时空中,互不干涉,又同时发生。社会交往中的线性模式被打破,时间的演进变得多层次与不确定,可以相互交叠。如两人正在谈话,如果有人手机响起,中断正在进行的谈话去接电话,是常见现象,不管怎样,新媒体有这种功能:轻易打断正在进行的场景而导入新的场景,使社会交往模式成为非线性的、碎片的存在。
  同时,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不断追求,也使得人们的交往模式向即时在线转变。微博的简洁、手机的及时和便携,加上无线上网技术的成熟,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获取信息并发布信息。但也正是因为网络全方位的覆盖,使得社会交往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时候都要求人们及时甚至即时做出回应。新媒体所带来的这种全天候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人们的零碎时间被最大限度地整合,新媒体不断渗入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侵袭着人们的时间,使社会交往时刻处于即时在线的紧迫感中。
  (二)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打破
  新媒体的到来,使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模糊了。“在不远的将来,如果我们不小心的话,分离现实与幻想的薄膜也许将会完全消解”。借助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在真实世界以外,一个巨大的虚拟社会逐渐形成。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指出:传媒推动了以拟像和内爆为特点的后现代社会的到来,现实与虚拟、高雅与低俗等二元对立概念的边界、范围和差别逐渐消失。
  运用数字技术,新媒体生产出一个超越现实的独立领域,构建起一个以假乱真的影像符号社会,虚拟的数字符号、影像代替了真实生活,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分离,人们对“真实”的体验和真实的基础消失。在纯粹的“虚拟环境”中,现实不仅成为一个值得怀疑的东西,而且可以是一个被彻底解构的东西。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甚至指出:在网络空间“从来就没有什么核心的自我,在每个人的头脑之外,也从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现实”。
  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真实社会角色与身份被剥离,出现新的界定。原有的社会阶层划分被打破,原有的权力关系被改变,在虚拟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想扮演的角色,都可以发挥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作用。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虚拟社会网络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的延伸,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在网络经过匿名所带来的一段混杂和低俗之后,越来越多的网民意识到纯虚拟网络社会的弊端,并试图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连。实名制认证出现,现实社会开始对网络社会秩序的建构与角色的分配产生重大影响,但同时虚拟网络社会的种种关系,也在现实社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两个社会相互交叠。
  (三)社交范围的扩大与社交圈的集中
  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中国三网的融合,扩大了网络的覆盖面积,使得社会交往的范围得到扩展。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网民规模庞大。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网络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移动终端的发展都使得交往不再局限于自己周围的生活圈子。
  社交范围的扩展,以及网上匿名和参与者的多样性,使得网络交往很大程度是一种陌生人的交往,社会交往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特别在微博等新媒体中,人们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试图找出某个人的真实社会身份,而是只对其新的角色进行判别。在这种陌生环境中,人们并不能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因而既有可能因为陌生产生的距离感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可能因为不确定性而掩饰更多。网络颠覆了主体实在的确定性身份,承担了“无知之幕”的功能,使得参与者可以躲在“幕”后摆脱原有身份的束缚。主体隐藏在电脑、手机等媒体之后,只以意识参与到网络交往中来,这就使得同一个人可以用不同的身份、角色参与到网络中,表现出多重人格,甚至借助于网络的匿名表现出极端的、反常规的人格特质。因而,如何取得互信,快速确定双方在交往中的角色扮演,是新媒体带来的对社会交往模式的挑战。
  在社交范围扩大的同时,人们的社交圈则呈现集中的趋势。以兴趣为聚合的小圈子氛围形成,同时一些小 众化群体借助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也得到发展。在论坛上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话题会形成不同的板块,而在微博中网友也会根据各自的兴趣follow别人,形成较为稳定的信息获取圈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轻博客。在轻博客中,内容比关系更为重要,用户甚至看不到自已有多少关注者,通过不同的标签将内容进行分类,内容的推荐是以多少人like(喜欢)某条内容为依据的,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借助新媒体的社会联络与动员能力,一方面能够形成稳定的社交圈,另一方面不同阶层之间分化更为严重,社会利益团体的边界逐渐明晰和固化。
  (四)话语权分散与用户自主地位提升
  借助新媒体表达渠道的扩展,话语权出现分散。新媒体朝着鼓励人人参与的方向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表达权。在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形式中,网民可以方便地表达自已的观点。消解权威话语中心。话语权从精英阶层向草根下放,出现众声喧哗的局面。“网络使少数人垄断信息和文化的圣人时代宣告结束了”。信息的共享和言论的自由分散了社会权力,提升了公众参与社会的能力。
  此外,大量的用户成为内容的提供者,受众的地位提高。日本社会学家和夫野村(KaZUO Nomura)认为:“在因特网时代,没有信息传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分。每个人都能参与新闻工作……每个人都有向他人传播信息和知识的潜在能力。”DV、数码相机、录音笔等新闻采集设备的普及,使得公众能够方便地收集自己所见的新闻,并通过自媒体的渠道发布,信息的获取已不必完全依赖于大众媒体。
  通过网络共享和分散资源的集中,网络速率和信息利用率提高,用户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得到提升。P2P技术通过点对点传播。维基(wiki)作为一种在网络上开放的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都为用户提供了自主性和便捷性。通过协同创作,可以相互补充和纠正,汇聚个体的力量,发挥网络的自净化功能。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都是采用这种协同写作的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词条的编写中,后来者可以修改已有的内容,也可以将内容恢复到上一次完成的版本。
  (五)人与物的互动增强
  新媒体不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人与物的“互动”。物联网技术特征是:万物感知一智慧控制;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人与物质世界的连接。物联网(The Intemet ofthings)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其用户端扩展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
  人与人的交往只是信息传播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交流则是更为丰富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在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动下,客观世界日益拥有了主动表达能力,更多的客观事物将加入到人类的信息交流体系之中,整个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将形成全新的信息交流系统”。
  尼葛洛庞帝在美国《财富》杂志上发表文章《任何东西都将数字化吗?》对未来的人工智能做了描述:由于技术的发展,插头将变得过时,到处都是微型无线设备。即将出现的印刷技术将会把活跃“标签”直接印刷到微型计算机“容器”中,使其能够自己报告其身份、价格和其他特征。冰箱和药盒就会知道自己装了什么,容器能够感受到每片药片的存在。没有生命的物体也将开始交谈和传播信息,未来的电脑将拥有和人脑相差无几的智能。旧
  这种人与物的沟通将从本质上影响交流互动的方式。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就可以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并能方便地将人的命令转化成物质所能接收的信号。这无疑给人类信息沟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实现了人与物的连通。
  三、新媒体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以及方式的多元化,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带来冲击,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而记忆方式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在于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播形式是一种解构。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正在从不同方面质疑传统话语权威,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多种媒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相互融合。电视和网络的结合带来了IpTv的发展,手机和报纸的结合出现了手机报,网络和报纸的融合则出现数字报纸等。因而,新媒体未来的形态的变迁,也必将依赖于传统媒体并对传统媒体进行多方面的改进,使其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更加人性化。新媒体只是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和媒介形式,并没有使传统媒体消失。“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都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以内共同相处和共同演进”。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一物一人的交流,手机、电脑更是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要防止为物所役。同时。要注意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权利的不平等。技术的发展并一定带来人的权利的延伸,个人权利的保证与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及其获取新技术的难易程度相关。“技术上和理论上的平等,绝不意味着参与者事实上的平等”。因为当权者总是比个人拥有更为强大的最新传播科技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技术的统治意味着集权的统治。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急速扩展,也必然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多元和质量的提高,否则可能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渠道的多元与内容的短缺、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趋向于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其他文献
摘要:情感类电视节目在十多年问遍地开花并且形态各异,与其说是传媒现象,不如说是社会现象。本文将在梳理该类节目流变及分类的基础上,得出情感类节目形式的变化,无法更改它以私人情感获取商业利益的本质。这种节目形态既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又以“拟态环境”的方式,给现实社会带来影响,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电视节目的重要标本。  关键词:情感类 电视节目 私人情感公开化 情感商品化  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在200
期刊
一、CMDI(2012)的编制与测评结果  中国传媒发展指数CMDI(2012)编制方法与2011年相同,15个指标计算出5个分指数,再合成一个总指数。  根据中国传媒发展指数的构建方法,我们使用《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11)、《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1)、央视市场研究(CTP)、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慧聪邓白氏研究、《中国统计年鉴》(201 1)及相关数据,对201
期刊
摘要:“入世”十年间,我国报刊发行营销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产品“多媒质化”应对数字化浪潮,以价格“多极化”应对发行市场危局,以渠道“多元化”应对发行市场困境,以促销“多样化”应对市场疲态。未来我国的报刊发行市场仍有拓展空间:就纸媒发行而言,大型城市仍保持着稳定,中小城市增量空间仍较大;就非纸媒形态或日数字形态报刊而言,数字出版发行市场将快速发展,并成为未来报刊业的战略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新世纪 
期刊
摘要:《晋察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创办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党报之一。冬学运动中该报出色地完成了民众教育与动员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报冬学运动报道的进行内容分析,探究党领导党报对民众政治与文化动员的方式与路径,以期对当代党报如何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晋察冀日报 冬学运动 民众动员  一、冬学运动及其党报对它的宣传动员  抗战时期,报刊在调动民众投身民族战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毛泽
期刊
摘要:“入世”十年,中国期刊业发生了诸多变化,包括成功举办世界期刊大会,成功调整期刊结构,新媒体对传统期刊的影响等,同时中国学术期刊也存在着被不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绑架而导致的异化等问题,本文对我国期刊事业发展进行了阶段性总结。  关键词:新世纪十年 中国期刊 发展回顾   1999年下半年,媒体大做新世纪的文章,一些期刊也启用了新的刊名,如《新世纪XX》《跨世纪》等等。转眼之间,历史车轮已在新的世
期刊
摘要:本文拟简要探讨“入世”十年来青春类图书蓬勃发展对我国出版行业起到的助推力。我国消费性阅读发轫于20世纪末,在“入世“以后从图书市场中体现出来。消费性阅读的萌芽最早从青少年群体中产生。青春类图书的畅销带动推广消费性阅读人群,计划性出版体制在市场面前不断改变出版观念。在“入世”背景下,消费性阅读状况的逼迫中,中国出版行业在变革中调整和创新。青春类图书在这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历程及趋势预测,将数字出版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电子出版时代。实现了加工工艺的数字化与产品形态的数字化;二是互联网出版阶段,突破了数字化产品的单机出版形式,将出版数字化由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扩展到发行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三是数字出版阶段,实现出版全流程的数字化,拥有了独立的阅读终端,产业链初步形成。  关键词:数字出版 发展历程 趋势预测  
期刊
摘要:中国图书出版业在经历了市场化、集团化等一系列改革之后,出版集团开始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上市融资。上市是出版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推动出版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制度,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且有助于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出版上市 经营 资本  2011年是我国“入世”10周年,10年来,我国出版业一方面充分兑现入世承诺,开放市场分销、印
期刊
摘要:十年来,出版业对儿童阅读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和贡献,无论儿童的阅读差异、儿童分性阅读,还是儿童阅读疗法,都离不开阅读系统的各个节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关键词:儿童阅读 阅读差异 分性阅读 阅读疗法  回顾10年儿童阅读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对十年儿童阅读进行观照,不是件容易的事。本文拟从城乡儿童阅读状况差异、儿童分性阅读、儿童阅读疗法三个方面谈几点思考,以期对儿童阅读系统价值链上
期刊
摘要:本世纪以来,在诸多深层次因素的推动下,各级党报顺应时代要求,锐意改革创新,从理念到实践发生了全方位转变。在十年来的党报改版历程中,难能可贵的是办报理念的深刻变化。从实践的角度看,党报改版涉及内容的拓展与深化、方式的改进与优化、版面的变脸与革新等三个方面。十年打了三场“攻坚战”:对最难改的版面(要闻版)、最难改的报道(会议报道和成就报道)、最难改的话语(党报话语系统)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