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10个年头,在这改革10年的过程中让体育课程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其中“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使我们确立了崭新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和交流方式改变;提倡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教学过程、学生情感铸造等方面的发展让课堂具有内在的情感价值。然而在这10年的课改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还是碰到了很多问题和困惑,针对有关困惑踏入课程改革的发源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主办的2011年国家薄弱和急缺科目的国培活动,让我找到了许多答案,可以说内心是震撼的,在这所有60年深刻文化底蕴的殿堂里散发出的文化气息中,吸取营养和沉入深深地思考。对体育新课标准修改意见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体育课改; 困惑; 思考
一、对修订后的新课程课程标准的理解
对修订后的高中新课程课程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强调了课程要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的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的相关的各种知识;在原有的课程学习的五大领域里边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改成四个领域,前三个不变,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整合成一个领域。在授课期间季浏教授明确的指出了三大课程三维目标和四大学习领域,这也将是课程改革的总的指导方向,授课过程中教授提到四大学习领域是四架马车同时并进的。对于新课程修订后的这种总体方向让我陷入了困惑:
A:困惑一:四大学习领域的确定存在了争议,课程学习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个学习元素,这五个元素是大学教授在玩文字游戏;其中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元素是身体健康概念诠释,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个完整的概念强拆开成三个学习领域呢?带着这个困惑,给授课扬州大学潘绍玮教授提出疑惑,潘教授解释是当时教育司基础教育改革部,在其他学科在提课程改革学习领域都是有多个学习领域,体育学科为了适应这种提法于是乎就有了这五种提法了。尽管这种解释不是我满意了,但是也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我们必须带着理性的思维去看待当前课改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毕竟大学教授也就是课程目标和领域的制订者们,他们不是一线信息的直接掌握者,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中间必然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而这种偏差存在也是可以理解的。当这种问题的出现必须要让我们带着理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顺从。新课程的目标制定和和指导的思想本身具有弹性的,要本着以人为本和课程的实际的需要进行实施和操作,只有这样才不会背离课程的主要的目标方向。
B:困惑二:课程学习领域中得四大领域内容即课程学习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四大领域到底是那个领域是占主导位置?在授课过程中教授们的授课口吻中透露出兴趣和健康是课的学习主导,提出了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流方向,忽视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针对这种在传统教学的转变过来的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出现对传统教学弊端的批评和修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并不能完全理解为传统体育教学就是没有优点可取,甚至对传统教学某些好的教学思想加以抵制甚至批评,来宣扬新事物出现的优点所在;由此提出:当前课改极力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是存在异议的,理由是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的方向的实施要有具体的手段得以实现的,就是说实现目标需要载体,那么这个最好载体是什么,体育课程由于它是一个特殊的课程,它是通过机体活动过程中实现各种目标的课程,而这种载体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实现,促使体育运动兴趣所在,是运动本身存在的魅力价值所在;学生从不断地运动中掌握运动的技能与方法,从而在同伴中找到成就感,因而进一步激发兴趣,促进学习技能的动机;简单的这样罗列:运动技能的价值所在---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促进技能发展---体现价值---再次产生兴趣。所以运动技能作用在当前体育教学中还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理解为课程目标的框架构建的重要所在,是其它目标载体,也是实现其它目标的关键。
二、新课程下对教师基本要求的理解
A呼唤教师敬业精神
无论是新课程和传统体育教学中,要提出的是教师的敬业精神的问题,在多年的体育教学的观察中以及和许多同行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当前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存在问题的,许多老师出工不出力,日常教学以“两声哨子,几个球”来完成课堂教学,从近几年的职称评审和各种优质课的评比中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很多老师连基本的课堂的要素都做不到位,还有什么课堂理念和目标可谈?如果体育教师连基本常态课都不能保证的话,谈改革和变革就显得滑稽可笑了。因此好好地准备好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也是当前体育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B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升和专业发展是实现新课标的重要保证
一堂课的成败与否是教师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如何设计这堂课?上什么?怎么上?怎么教?怎样总结?将是课的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这些因素的考虑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地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何进一步理解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以及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将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必备内容。
C学会判断课堂价值,认真解读体育课程标准
这是课程发展的总体方向,也是课程发展引领性和方向性的文件,许多争议性的东西没必要急于寻找答案,可以在总的目标的基础上去不断地实践中寻找答案,如果你的每一堂课室认真投入,你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你的课堂技能效果是良好的,你的学生经过你的教导变得强壮和和健康了,你的课就是好的课,没必要在当前众多的专家的观点之争中徘徊,更不要成为他们理论游戏中的牺牲品。
三、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时存在的问题
l、新课程理念与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有一定的距离。 ⑴ 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还没有完全按要求实施,随意增减课时,特别是有些课程没按要求开设。
⑵ 部分教师的头脑中仍是旧的教学意识,造成教学方式和手段跟不上新教材的要求,有的无法驾驭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显得束手无策。由于一些教师习惯与老教材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而很难发生教学模式的转变。
2.主动参与流与形式。
由于部分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式教学,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偏差:一是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满课堂,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二是简单的问答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建议教师首先要把握好主动参与的要领、科学判断参与的实质,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教学,应该看参与的深广度,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的参与。其次是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巧创设问情景,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3.忽视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的教学手段主要指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限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一些较复杂问题难与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者利用想象展现出来,这时便可利用多媒体把它们展示出来。例如挺身式跳远教学,把跳远的各个环节通过媒体逐一展现出来,給学生有个直观的教学概念。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可以达到高效的教学质量还能接触比较先进的研究问题的方式。日常教学中,学校应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思维,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学校是教学行为的基础机构应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教师要积极跟上现代化教学的步伐,学习制作一些高质量的课件。最后,学校与老师要积极的开发适合自己学校使用的一些教学软件和校本教材。
4.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评价学习的过程。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教师只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新课程的中的过程和基础评价,特别是对差生的基础不同的评价机制,要注重评价的基础起点不同;比如高中学生中的耐力测试,一个体重100多公斤的学生他得原始1000米的成绩6”50,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1000米成绩测试的成绩到达了,如果单纯从4”50这成绩来看还是处于不及格的状态,但是这是基础差异和个体的特异性的原因造成的,从他的努力学习过程和进步的幅度来看,该生的整体改变时非常显著的,可以与优等生媲美,所以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只看成绩和结果,要做到关注过程而淡化结果。
四、结论建议
现行的体育课程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教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要做到带着理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要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体现当代教育的民主性,确立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新的评价功能在于以动态的和发展的眼光关注学习者整体的学习过程,提倡评价应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感体验,关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个性与人格,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用探索的方式去学习,以利于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总之,课改的目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充实、轻松,而如何实现则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和调控,理性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新的教育观念就是把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探究、主动地学习,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把思想、观点提升到一个高度,让学生意识到差距,然后努力一步缩小差距。学生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以及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对高中3年的学习中以及今后走向社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说受益终身。所以,课改的关键就是教师的个人素质以及对教改的把握程度。认同和执着改革的教师课改必会成功。课改方案本身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比传统的方案先进,但不能要求效果一下子出来,只要认真用心,结果不会是失败,而是成效大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史爱荣.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 于秀.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学习中的主体.体育教学.2002.4
[4] 李习友.新体育.新课标.新设计.新世纪出版社 2003.10
[5] 中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
[6] 卡顺卡.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与终生体育.体育科研.1999.1
关键词:体育课改; 困惑; 思考
一、对修订后的新课程课程标准的理解
对修订后的高中新课程课程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强调了课程要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的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的相关的各种知识;在原有的课程学习的五大领域里边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改成四个领域,前三个不变,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整合成一个领域。在授课期间季浏教授明确的指出了三大课程三维目标和四大学习领域,这也将是课程改革的总的指导方向,授课过程中教授提到四大学习领域是四架马车同时并进的。对于新课程修订后的这种总体方向让我陷入了困惑:
A:困惑一:四大学习领域的确定存在了争议,课程学习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个学习元素,这五个元素是大学教授在玩文字游戏;其中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元素是身体健康概念诠释,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个完整的概念强拆开成三个学习领域呢?带着这个困惑,给授课扬州大学潘绍玮教授提出疑惑,潘教授解释是当时教育司基础教育改革部,在其他学科在提课程改革学习领域都是有多个学习领域,体育学科为了适应这种提法于是乎就有了这五种提法了。尽管这种解释不是我满意了,但是也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我们必须带着理性的思维去看待当前课改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毕竟大学教授也就是课程目标和领域的制订者们,他们不是一线信息的直接掌握者,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中间必然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而这种偏差存在也是可以理解的。当这种问题的出现必须要让我们带着理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顺从。新课程的目标制定和和指导的思想本身具有弹性的,要本着以人为本和课程的实际的需要进行实施和操作,只有这样才不会背离课程的主要的目标方向。
B:困惑二:课程学习领域中得四大领域内容即课程学习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四大领域到底是那个领域是占主导位置?在授课过程中教授们的授课口吻中透露出兴趣和健康是课的学习主导,提出了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流方向,忽视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针对这种在传统教学的转变过来的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出现对传统教学弊端的批评和修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并不能完全理解为传统体育教学就是没有优点可取,甚至对传统教学某些好的教学思想加以抵制甚至批评,来宣扬新事物出现的优点所在;由此提出:当前课改极力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是存在异议的,理由是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的方向的实施要有具体的手段得以实现的,就是说实现目标需要载体,那么这个最好载体是什么,体育课程由于它是一个特殊的课程,它是通过机体活动过程中实现各种目标的课程,而这种载体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实现,促使体育运动兴趣所在,是运动本身存在的魅力价值所在;学生从不断地运动中掌握运动的技能与方法,从而在同伴中找到成就感,因而进一步激发兴趣,促进学习技能的动机;简单的这样罗列:运动技能的价值所在---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促进技能发展---体现价值---再次产生兴趣。所以运动技能作用在当前体育教学中还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理解为课程目标的框架构建的重要所在,是其它目标载体,也是实现其它目标的关键。
二、新课程下对教师基本要求的理解
A呼唤教师敬业精神
无论是新课程和传统体育教学中,要提出的是教师的敬业精神的问题,在多年的体育教学的观察中以及和许多同行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当前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存在问题的,许多老师出工不出力,日常教学以“两声哨子,几个球”来完成课堂教学,从近几年的职称评审和各种优质课的评比中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很多老师连基本的课堂的要素都做不到位,还有什么课堂理念和目标可谈?如果体育教师连基本常态课都不能保证的话,谈改革和变革就显得滑稽可笑了。因此好好地准备好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也是当前体育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B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升和专业发展是实现新课标的重要保证
一堂课的成败与否是教师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如何设计这堂课?上什么?怎么上?怎么教?怎样总结?将是课的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这些因素的考虑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地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何进一步理解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以及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将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必备内容。
C学会判断课堂价值,认真解读体育课程标准
这是课程发展的总体方向,也是课程发展引领性和方向性的文件,许多争议性的东西没必要急于寻找答案,可以在总的目标的基础上去不断地实践中寻找答案,如果你的每一堂课室认真投入,你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你的课堂技能效果是良好的,你的学生经过你的教导变得强壮和和健康了,你的课就是好的课,没必要在当前众多的专家的观点之争中徘徊,更不要成为他们理论游戏中的牺牲品。
三、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时存在的问题
l、新课程理念与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有一定的距离。 ⑴ 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还没有完全按要求实施,随意增减课时,特别是有些课程没按要求开设。
⑵ 部分教师的头脑中仍是旧的教学意识,造成教学方式和手段跟不上新教材的要求,有的无法驾驭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显得束手无策。由于一些教师习惯与老教材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而很难发生教学模式的转变。
2.主动参与流与形式。
由于部分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式教学,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偏差:一是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满课堂,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二是简单的问答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建议教师首先要把握好主动参与的要领、科学判断参与的实质,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教学,应该看参与的深广度,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的参与。其次是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巧创设问情景,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3.忽视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的教学手段主要指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限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一些较复杂问题难与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者利用想象展现出来,这时便可利用多媒体把它们展示出来。例如挺身式跳远教学,把跳远的各个环节通过媒体逐一展现出来,給学生有个直观的教学概念。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可以达到高效的教学质量还能接触比较先进的研究问题的方式。日常教学中,学校应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思维,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学校是教学行为的基础机构应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教师要积极跟上现代化教学的步伐,学习制作一些高质量的课件。最后,学校与老师要积极的开发适合自己学校使用的一些教学软件和校本教材。
4.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评价学习的过程。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教师只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新课程的中的过程和基础评价,特别是对差生的基础不同的评价机制,要注重评价的基础起点不同;比如高中学生中的耐力测试,一个体重100多公斤的学生他得原始1000米的成绩6”50,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1000米成绩测试的成绩到达了,如果单纯从4”50这成绩来看还是处于不及格的状态,但是这是基础差异和个体的特异性的原因造成的,从他的努力学习过程和进步的幅度来看,该生的整体改变时非常显著的,可以与优等生媲美,所以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只看成绩和结果,要做到关注过程而淡化结果。
四、结论建议
现行的体育课程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教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要做到带着理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要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体现当代教育的民主性,确立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新的评价功能在于以动态的和发展的眼光关注学习者整体的学习过程,提倡评价应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感体验,关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个性与人格,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用探索的方式去学习,以利于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总之,课改的目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充实、轻松,而如何实现则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和调控,理性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新的教育观念就是把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探究、主动地学习,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把思想、观点提升到一个高度,让学生意识到差距,然后努力一步缩小差距。学生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以及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对高中3年的学习中以及今后走向社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说受益终身。所以,课改的关键就是教师的个人素质以及对教改的把握程度。认同和执着改革的教师课改必会成功。课改方案本身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比传统的方案先进,但不能要求效果一下子出来,只要认真用心,结果不会是失败,而是成效大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史爱荣.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 于秀.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学习中的主体.体育教学.2002.4
[4] 李习友.新体育.新课标.新设计.新世纪出版社 2003.10
[5] 中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
[6] 卡顺卡.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与终生体育.体育科研.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