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茫到觉醒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tj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克托罗(E. L. Doctorow, 1931-2015)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擅于从历史中提取文学素材,创作出如《但以礼书》等许多优秀的作品。2005年出版的《大进军》同样将虚构与真实相结合,再现美国内战时期丰富的社会历史。在整部作品中,黑白混血儿珀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相关理论,分析特殊战争条件下珀尔的身份重建和成长过程,反思文化身份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E. L.多克托罗;《大进军》;后殖民主义理论
  作者简介:罗晓晗(1991.12-),女,汉族,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
  一、引言
  《大进军》自出版以来,获美国图书评论奖(2005)、美国福克纳小说奖(2006),小说以美国内战时期谢尔曼大将军率领军队深入南方作战的背景为线索,讲述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战争背后隐藏的众多小人物的故事,他们从平静的生活过渡到战争,目睹战争与死亡带来的伤害,却依然要为生活寻找活下去的动力。当今发展多元化的世界里,有一部分被边缘化的群体夹杂在主流文化中,无法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基于社会发展产生的“他者”意识和文化殖民问题,探讨黑白混血儿珀尔的身份问题也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从迷茫到觉醒:寻求身份之路
  2.1从“他者”到“自我”
  《大进军》就像一曲自然和谐的交响乐,不仅重现了美国内战的恢弘气势,还传递不同人物的声音。根据美国法律提倡的“一滴血原则”,只要和黑人有血缘关系,那么无论他皮肤多白,都会被视作黑人[1]。珀尔的父亲是种植园的白人主人,母亲是种植园里的黑人奴隶。即使遗传了父亲白皙的皮肤,她也只是一个被边缘化的无声的“他者”。霍米·巴巴提到杂糅身份是一种处于文化边缘的状态和一种跨越文化间的无归属感[3]。面对战争带来的变化,珀尔感叹到:“我自由了……自由了又怎么样呢”[2]。家庭与社会文化的“他者”的双重身份迫使珀尔接受“无归属感”的现实。珀尔渴望跻身于白人主导的社会,证明自己的存在,“她在努力训练自己按照白人的谈吐说话”[2]。“模拟”既巩固主流社会文化的发展,又产生差异对现存规范构成威胁[3]。模拟白人语言是珀尔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表明了这种混杂身份使她迷失了自我,同时也是对主体稳定性的一种解构。
  无论是对白人语言的模仿还是自身混杂的身份,珀尔是连接两种不同文化的纽带,并在这种文化交融中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经历了家人的背弃、战争的洗礼,以及身为军队护士所面对士兵们的伤痛和死亡后,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也逐渐感受到一种带有荣誉感的自我意识。在战争中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在两种文化冲突中寻找自我也是艰难的,而珀尔终究摆脱了迷茫与无助,转变为一个自我主宰的自由人。
  2.2追求理想的新生活
  经历了南方种植园的蓄奴制,带着奴隶主的女儿和奴隶的双重身份,珀尔被置于白人主流文化的边缘地位,而跟随行军队伍走向一个充满差异和变数的世界,而后作为一名护士为自己的身份重建构造了一个分裂的空间,最终完成自我的独立人格建立后便追寻新的理想生活。巴巴将这种有限空间称之为“第三空间”,这是一个居间的空间,处于文化位移和协商的混杂地带[3]。珀尔的存在使传统纯洁的种族文化观念失去稳定性,在黑人和白人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生发出对自由和人权向往的可能性。“她的活动都是作为一个白人……这样一种深深的羞耻压倒了她,这使她恶心”[2]。在珀尔看来,没有一种真正独立的人格和身份的意识,她就永远不能摆脱种植园上黑人奴隶的命运。
  在处理珀尔的特殊身份时,多克托罗流露出细腻的情感,深刻反映出当今多元文化世界背景下,种族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文化身份危机遭遇的新挑战。表达了他对种族和谐和文化融合的深切希望。经过战争洗礼,珀尔越发成熟独立,但真正到了战争结束之时,却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多克托罗为珀尔搭建了一个文化居间的第三空间,并赋予她一个追寻理想生活的自由身份。只有从边缘文化危机中重建自我身份,才能真正成为自由人。从迷茫到觉醒,赢得独立身份的珀尔在战后开始追寻自由理想的新生活。
  三、结语
  在美国社会,由于特殊的血缘和白人话语权的主导地位,黑白混血儿总是漂浮在两种文化中,很难对自身进行定位。《大进军》中,多克托罗将作品背景置于宏观历史中,描写了珀尔身份重建的过程,促使读者深度反思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经历了风风雨雨,带着对这场特殊战争的深刻情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自我认识的新突破,珀尔以自由人的身份开始追寻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在战争冲击着一切秩序的背景下,多克托罗将一份特殊的温暖寄托在珀尔身上,用一种折中的方式使她走出身份危机。结合霍米·巴巴理论中的“无归属感”、“模拟”以及“第三空间”的概念,对《大进军》中女性人物珀尔的自我意识和身份重建进行分析,不仅呈现了珀尔自我认识成长的过程,还体现了多克托罗对文化身份边缘人生存困境的关注,希望通过相互沟通学习的方式达到种族和谐、文化共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朱振武. 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E. L. 多克托罗. 大进军[M]. 邹海仑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3]Bhabha, Homi.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其他文献
摘 要:有人曾说:“搞政治的就去北京,搞经济的要去上海,要做学术的就来南京。”这话说得不无道理。高等学府林立的南京一直令人神往,不仅因为学术,更因为中华民国历经沧桑仍不褪色的风采。  关键词:民国;知识分子  作者简介:夏旭彦,女,山东烟台人,单位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17.荒原  公路已经修出了沙漠,要最后进入哈拉毛墩,必须在毛墩渠上修一座桥。可没有钢筋水泥,要修一座能够通过载重汽车的桥,谈何容易?时间又非常紧张。此时已经是1950年的3月,农业团必须立即进入垦荒地域,用一个月时间开出一万公顷土地,清明节前落种,这是农时。农时就是战时,绝不能耽误。天山农牧师党委决定:三个农业团提前进入垦荒地域,破土开荒。  天山农牧师召开誓师大会,一直只只砍土墁发到了战士们的
摘 要:女性的觉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在美国历史文化中,女性的抗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19世纪美国女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经典作品《小妇人》为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作品中女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小妇人》;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1  引言:  19世纪
导读: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在线学习的迅猛发展,文化与学习的关系,或者说文化對学习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技术发展使学习越来越互联互通,创造了更多学习机会。然而除了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均衡这个因素外,文化差异是学习“全球一体化”——交流与共享的最大障碍。文化视角下的在线(远程)学习是本刊国际论坛关注点之一,从2013年至今,我们已经约请了多位国际同行通过这个论坛跟中国读者分享
摘 要:翻译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古文英译是翻译事业的组成部分,因中西方文化与思维的差异导致古文翻译有一定难度,能否对古文作出准确的翻译,很大部分在于译者对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文化;翻译;形合;意合;策略  作者简介:李成程(1991-),女,重庆合川人,翻译专业硕士,现任职于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职称,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是当时小说创作低谷中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以真实客观地再现现实生活为己任,以一幅幅庸常的生活图景来再现大众的生存境遇,唤起了普通大众的共鸣与喝彩。而池莉的“过日子”似的小说也备受好评,本文以池莉的小说为例,分析了新写实小说冷言不冷心的叙事语言和通俗化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新写实;叙事语言;池莉;通俗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    为厘清国际近十年(2010—2019年)K-12领域机器人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选取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ERIC、Wiley数据库的19篇高质量实证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机器人教育主要面对小学生开展小样本、短周期的研究,研究多采用实验与准实验设计,结合问卷调查、测试、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分析数据,基
我最亲爱的毕业生  三年前,当你们第一次踏进校园  老师的心里就充满祈愿  期盼着你们快速成长  早日象雏鹰飞向蓝天  今天,当你们真的站在了起跑线  老师的心里却充满了不舍、留恋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该学的知识你们是不是都记牢了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实训的技能你们是不是都已熟练  一千多个朝夕相处  校园里留下我们促膝谈心的温暖  一千多个风雨兼程  支撑我们前进的是不离不弃、心灵相伴  你
摘 要:诺里斯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的代表。作为“小麦三部曲”中最出名的一部,《章鱼》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广袤无垠的西部大地,淳朴敦厚的民俗民风以及积极向上的劳动人民。然而工业化的发展加速了铁路托拉斯疯狂掠夺的步伐,西部画卷风光不再,贪婪自私侵蚀人心,紧随其后的是道德的沦丧和信仰的背弃。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审视自我。从生态视角解读诺里斯的《章鱼》,旨在唤起更多人的生态意识,重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
摘 要:咏秋诗是中西方诗歌中常见的诗歌体裁。本文在对刘禹锡《秋词二首》和济慈《秋颂》比较赏析的基础上,对两位中西方咏秋史上的怪才在面临坎坷时保持的乐观豁达的态度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中西方诗歌中韵律、意象选取等差异进行探讨。  关键词:咏秋诗;济慈;刘禹锡;对比赏析  作者简介:樊瑾(1992.4-),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