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诺里斯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的代表。作为“小麦三部曲”中最出名的一部,《章鱼》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广袤无垠的西部大地,淳朴敦厚的民俗民风以及积极向上的劳动人民。然而工业化的发展加速了铁路托拉斯疯狂掠夺的步伐,西部画卷风光不再,贪婪自私侵蚀人心,紧随其后的是道德的沦丧和信仰的背弃。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审视自我。从生态视角解读诺里斯的《章鱼》,旨在唤起更多人的生态意识,重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者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生态系统;平衡;治愈力;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
自然原本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然而,遗憾的是,因为人类改变、扭曲甚至毁灭这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引起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大自然的平衡开始土崩瓦解。在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看来,人类应该为自己的不道德负责,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的义务。[1]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追求物质财富的脚步也愈加在疯狂,其精神生态也逐渐失衡。挪威著名哲学家阿恩·内斯曾指出人类只有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大自然的其他生物平等共处,才能真正实现内心世界的和谐。[2]在《章鱼》中,诺里斯通过对比工业化前后美国西部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在提倡人类应当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同时,也呼吁人性的回归。
一、伊甸园的崩塌
诺里斯是大自然敏锐的观察者,其对西部田园风光的热爱与向往在小说中随处可见。这片神秘未被工业文明践踏的处女地散发着其独特的静谧与魅力。然而,就是这样令人艳羡的 在铁路托拉斯的铁蹄下荡然无存。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类永无休止的索取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杂乱的铁轨似章鱼的触角般四处蔓延,将原本一望无际的西部农场瓜分地四分五裂。人类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其猎物。正如里奥·马克斯所指出的,章鱼讲述的是“自然”和“机器”这两个王国的碰撞。[3]当大部分人沉湎于工业文明带来的便利时,诺里斯已经警觉到了其对生态系统的威胁。诺里斯在目睹西部一片净土惨遭资本主义工业化侵略后痛心疾首,这些破坏对自然造成不可修复的严重后果。工业文明铁蹄所到之处皆是一片狼藉:横冲直撞的火车无情地冲入正在觅食的羊群中,留下难以言状的惨象。有些尸体被倒挂在铁轨边的铁丝网上,有些惊恐地撞向路边,折断在栅栏柱上。触目惊心的血迹参杂着火车的机油一起渗入土地。[4]另一方面,人类的自私自利和贪婪亦成为诺里斯抨击的对象。在工业化早期,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诺里斯歌颂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然而,在工业化大背景下,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逐渐侵蚀人心,人类的物欲和生态系统的和谐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私欲和贪念诱使原本受人爱戴的州长走上受贿的不归路最后身败名裂、精神失常,他的儿子莱曼与铁路托拉斯沆瀣一气,借助铁路专员的身份,背叛出卖农户;铁路托拉斯诱骗戴克抵押地产,逼迫他走上了复仇的不归路,致使戴克一家陷入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诺里斯辛辣地讽刺这些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扭曲灵魂。这些披着文明外衣的人类却饱受着精神的空虚和人性的缺失。
二、自然的治愈力和人性的回归
(一)安尼克斯特的觉醒
诺里斯笔下的安尼克斯特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精明商人。作为基恩沙贝农庄的主人,安尼克斯总是不苟言笑、独来独往。他的乖张暴戾以及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常常让人退避三舍。每每与人意见不合,安尼克斯总是言语粗鲁,不由分说地斥责他人。对大自然的其他生物更是毫无怜悯之心。安尼克斯的精神世界逐步走向失衡。中国生态学研究者鲁枢元在其著作《生态文艺学》中曾提出“精神圈”的概念,其包括了道德、信仰、冥想和想象。精神圈的和谐健全对整个生态体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
令人欣喜的是,在遇见希尔玛后,安尼克斯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小说中的希尔玛是自然的精灵,其稳重的动作,斯文的举止和从容的态度无一不是诺里斯所赞美的。她视太阳和自然为她最亲密的朋友,自然赋予她单纯和朴质,这些都与物欲横流的工业化社会格格不入。繁华都市充斥的冷漠、迷惘和唯利是图令希尔玛感到压抑和窒息。然而,回到农庄的希尔玛,浑身上下无时无刻不洋溢着活力和朝气。安尼克斯特与希尔玛的相遇相识又正值小麦生长之季,农场的生机勃勃和希尔玛的热情奔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深深感染着安尼克斯特这个原本孤僻冷漠的躯壳。随着小麦的发芽成熟,农庄一扫冬日的萧条与破败。他开始学会感悟自然之美和人性之光。他意识到自己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份子。他有义务去缓解和消除生态危机,重构生态平衡。[6]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希尔玛的爱指引着安尼克斯特走出孤僻和偏执。他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面对铁路托拉斯的步步紧逼,安尼克斯特挺身而出,竭尽全力与铁路公司爪牙做斗争;看到戴克一家遭遇铁路托拉斯诈骗而破产,他慷慨解囊,主动帮助戴克一家走出困境,重燃生活的希望。是生机盎然的西部大地唤醒了安尼克斯特尘封的灵魂,是纯洁质朴的农场生活治愈了他内心的失衡,是希尔玛的爱成就了他人性的回归。
(二)范纳米的重生
与安尼克斯特不同,从小生活在农庄的范纳米是个开朗勤奋的好小伙。他乐于助人,积极劳作,恬适的田园生活以及与安吉拉炽烈的爱使他内心充满感恩和欣喜。但是,所有的幸福在安吉拉被杀害以后戛然而止。远走他乡的范纳米终日饱受绝望和悲伤。他双颊瘦削、面色苍白、眼窝深陷,两年的流浪生活剥夺了这个小伙身上曾有的健硕和生气。再次回到农庄的他感受到了大地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春雨滋养了所有的生物,小麦的种子好似在等待召唤一般,时刻集聚着力量,等待破土而出的瞬间。自由生长的葡萄藤和灌木丛像波浪般铺展开来,远看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4]”在曾经与安吉拉约会的花园里,范纳米遇见了安吉拉的女儿。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从花丛中走来,是大自然赠与他的礼物。小女孩的善良质朴驱散范纳米心中的阴霾,大自然永恒的生命力治愈了他内心的创伤。追求精神生态的平衡绝不是麻木地抵制现代文明,也不是一味追求回归原始生活。精神生态倡导的是回归自然,是树立责任意识,重建内心的平静与和谐。[7]人类只有回归自然的怀抱才能得以救赎,重获精神世界的平衡。在诺里斯看来,亲近爱护自然是善,疏远破坏自然是恶;慷慨互助是善,自私贪念是恶。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善良、宽容、慷慨、互助终将战胜邪恶、残酷、自私和贪念。
参考文献:
[1]Gartner, Carol B. Rachel Carson[M].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1983:112.
[2]Naess, Arne. The Ecology of Wisdom[M]. Berkeley: Counterpoint, 2008:82.
[3]Leo, Marx. The Machine in the Garde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200.
[4]Norris, Frank. The Octopus[M].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2003:31.
[5]鲁枢元. 生态文艺学[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148.
[6]刘青汉. 生态文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7.
[7]刘蓓. 生态批评: 寻求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 成都大学学报(社版)[J].2003(2):24.
关键词:生态系统;平衡;治愈力;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
自然原本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然而,遗憾的是,因为人类改变、扭曲甚至毁灭这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引起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大自然的平衡开始土崩瓦解。在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看来,人类应该为自己的不道德负责,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的义务。[1]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追求物质财富的脚步也愈加在疯狂,其精神生态也逐渐失衡。挪威著名哲学家阿恩·内斯曾指出人类只有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大自然的其他生物平等共处,才能真正实现内心世界的和谐。[2]在《章鱼》中,诺里斯通过对比工业化前后美国西部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在提倡人类应当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同时,也呼吁人性的回归。
一、伊甸园的崩塌
诺里斯是大自然敏锐的观察者,其对西部田园风光的热爱与向往在小说中随处可见。这片神秘未被工业文明践踏的处女地散发着其独特的静谧与魅力。然而,就是这样令人艳羡的 在铁路托拉斯的铁蹄下荡然无存。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类永无休止的索取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杂乱的铁轨似章鱼的触角般四处蔓延,将原本一望无际的西部农场瓜分地四分五裂。人类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其猎物。正如里奥·马克斯所指出的,章鱼讲述的是“自然”和“机器”这两个王国的碰撞。[3]当大部分人沉湎于工业文明带来的便利时,诺里斯已经警觉到了其对生态系统的威胁。诺里斯在目睹西部一片净土惨遭资本主义工业化侵略后痛心疾首,这些破坏对自然造成不可修复的严重后果。工业文明铁蹄所到之处皆是一片狼藉:横冲直撞的火车无情地冲入正在觅食的羊群中,留下难以言状的惨象。有些尸体被倒挂在铁轨边的铁丝网上,有些惊恐地撞向路边,折断在栅栏柱上。触目惊心的血迹参杂着火车的机油一起渗入土地。[4]另一方面,人类的自私自利和贪婪亦成为诺里斯抨击的对象。在工业化早期,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诺里斯歌颂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然而,在工业化大背景下,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逐渐侵蚀人心,人类的物欲和生态系统的和谐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私欲和贪念诱使原本受人爱戴的州长走上受贿的不归路最后身败名裂、精神失常,他的儿子莱曼与铁路托拉斯沆瀣一气,借助铁路专员的身份,背叛出卖农户;铁路托拉斯诱骗戴克抵押地产,逼迫他走上了复仇的不归路,致使戴克一家陷入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诺里斯辛辣地讽刺这些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扭曲灵魂。这些披着文明外衣的人类却饱受着精神的空虚和人性的缺失。
二、自然的治愈力和人性的回归
(一)安尼克斯特的觉醒
诺里斯笔下的安尼克斯特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精明商人。作为基恩沙贝农庄的主人,安尼克斯总是不苟言笑、独来独往。他的乖张暴戾以及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常常让人退避三舍。每每与人意见不合,安尼克斯总是言语粗鲁,不由分说地斥责他人。对大自然的其他生物更是毫无怜悯之心。安尼克斯的精神世界逐步走向失衡。中国生态学研究者鲁枢元在其著作《生态文艺学》中曾提出“精神圈”的概念,其包括了道德、信仰、冥想和想象。精神圈的和谐健全对整个生态体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
令人欣喜的是,在遇见希尔玛后,安尼克斯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小说中的希尔玛是自然的精灵,其稳重的动作,斯文的举止和从容的态度无一不是诺里斯所赞美的。她视太阳和自然为她最亲密的朋友,自然赋予她单纯和朴质,这些都与物欲横流的工业化社会格格不入。繁华都市充斥的冷漠、迷惘和唯利是图令希尔玛感到压抑和窒息。然而,回到农庄的希尔玛,浑身上下无时无刻不洋溢着活力和朝气。安尼克斯特与希尔玛的相遇相识又正值小麦生长之季,农场的生机勃勃和希尔玛的热情奔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深深感染着安尼克斯特这个原本孤僻冷漠的躯壳。随着小麦的发芽成熟,农庄一扫冬日的萧条与破败。他开始学会感悟自然之美和人性之光。他意识到自己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份子。他有义务去缓解和消除生态危机,重构生态平衡。[6]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希尔玛的爱指引着安尼克斯特走出孤僻和偏执。他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面对铁路托拉斯的步步紧逼,安尼克斯特挺身而出,竭尽全力与铁路公司爪牙做斗争;看到戴克一家遭遇铁路托拉斯诈骗而破产,他慷慨解囊,主动帮助戴克一家走出困境,重燃生活的希望。是生机盎然的西部大地唤醒了安尼克斯特尘封的灵魂,是纯洁质朴的农场生活治愈了他内心的失衡,是希尔玛的爱成就了他人性的回归。
(二)范纳米的重生
与安尼克斯特不同,从小生活在农庄的范纳米是个开朗勤奋的好小伙。他乐于助人,积极劳作,恬适的田园生活以及与安吉拉炽烈的爱使他内心充满感恩和欣喜。但是,所有的幸福在安吉拉被杀害以后戛然而止。远走他乡的范纳米终日饱受绝望和悲伤。他双颊瘦削、面色苍白、眼窝深陷,两年的流浪生活剥夺了这个小伙身上曾有的健硕和生气。再次回到农庄的他感受到了大地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春雨滋养了所有的生物,小麦的种子好似在等待召唤一般,时刻集聚着力量,等待破土而出的瞬间。自由生长的葡萄藤和灌木丛像波浪般铺展开来,远看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4]”在曾经与安吉拉约会的花园里,范纳米遇见了安吉拉的女儿。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从花丛中走来,是大自然赠与他的礼物。小女孩的善良质朴驱散范纳米心中的阴霾,大自然永恒的生命力治愈了他内心的创伤。追求精神生态的平衡绝不是麻木地抵制现代文明,也不是一味追求回归原始生活。精神生态倡导的是回归自然,是树立责任意识,重建内心的平静与和谐。[7]人类只有回归自然的怀抱才能得以救赎,重获精神世界的平衡。在诺里斯看来,亲近爱护自然是善,疏远破坏自然是恶;慷慨互助是善,自私贪念是恶。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善良、宽容、慷慨、互助终将战胜邪恶、残酷、自私和贪念。
参考文献:
[1]Gartner, Carol B. Rachel Carson[M].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1983:112.
[2]Naess, Arne. The Ecology of Wisdom[M]. Berkeley: Counterpoint, 2008:82.
[3]Leo, Marx. The Machine in the Garde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200.
[4]Norris, Frank. The Octopus[M].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2003:31.
[5]鲁枢元. 生态文艺学[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148.
[6]刘青汉. 生态文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7.
[7]刘蓓. 生态批评: 寻求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 成都大学学报(社版)[J].200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