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原国家教育部陈至立部长也说过:“……要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历史包罗万象,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宗教、艺术、科技、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这些构成了浩瀚的知识海洋,其信息量之大的特点是任何学科所不及的。而且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历史过程发生过以后便是事过境迁,过眼烟云,无法让我们去亲身经历和体验。如果我们还是单纯依靠传统的“黑板+嘴巴+粉笔+教材”的平面式课堂教学,是更不可能实现历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巨大转变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因而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也愈发显得更为重要。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实施再现教学。
历史课讲授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事物,它不可能再现、重演。所以,我们学习它、研究它只能通过历史遗迹、遗物、文物以及文字、音像资料。而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方面的展现,把生动有趣的历史变成了干巴巴的讲述,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信息手段,就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实施再现式教学。通过动态的文字、动感的画面以及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解说,让一幅幅历史画面形象地呈现在眼前,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氛围当中,让学生在其中认知历史、感悟历史,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剪辑电影《甲午风云》片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当时激战的场面:硝烟弥漫、炮火连天,清军爱国官兵浴血奋战,邓世昌驾舰直冲敌舰的壮举及生动感人的旁白,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如讲“丝绸之路"内容时,对于漫长的“丝绸之路红”路线,学生往往难以记住。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丝绸之路”经过的路线。特别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课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途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历史图片和文字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自然效果好,大多能清楚地记住“丝绸之路”的路线。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有利于推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对历史新课程的要求是:“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以往的历史教学采用的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和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而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开展以此背景为基础的各种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广义上就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并上网操作,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也提高了信息检索技能。因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多样,但又是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进行的。个体探究与小组协作、组际交流与全体研讨,在教师的组织下,成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张弛有度的学习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完全主动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设法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并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或按学生的需要作一些辅导。总之,教师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角色趋于多元化。
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功能,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奠定初步的基础。我们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网上留言、邮件、博客等手段,进行调查,了解别人对自己研究课题的看法,或者通过和别人的辩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大大发挥,而且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总之,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为历史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并可尝试通过网络教学这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课的灌输模式,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但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历史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教改的一个大课题。我们要积极探索,努力研究,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以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健康发展。
历史包罗万象,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宗教、艺术、科技、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这些构成了浩瀚的知识海洋,其信息量之大的特点是任何学科所不及的。而且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历史过程发生过以后便是事过境迁,过眼烟云,无法让我们去亲身经历和体验。如果我们还是单纯依靠传统的“黑板+嘴巴+粉笔+教材”的平面式课堂教学,是更不可能实现历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巨大转变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因而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也愈发显得更为重要。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实施再现教学。
历史课讲授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事物,它不可能再现、重演。所以,我们学习它、研究它只能通过历史遗迹、遗物、文物以及文字、音像资料。而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方面的展现,把生动有趣的历史变成了干巴巴的讲述,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信息手段,就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实施再现式教学。通过动态的文字、动感的画面以及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解说,让一幅幅历史画面形象地呈现在眼前,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氛围当中,让学生在其中认知历史、感悟历史,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剪辑电影《甲午风云》片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当时激战的场面:硝烟弥漫、炮火连天,清军爱国官兵浴血奋战,邓世昌驾舰直冲敌舰的壮举及生动感人的旁白,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如讲“丝绸之路"内容时,对于漫长的“丝绸之路红”路线,学生往往难以记住。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丝绸之路”经过的路线。特别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课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途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历史图片和文字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自然效果好,大多能清楚地记住“丝绸之路”的路线。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有利于推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对历史新课程的要求是:“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以往的历史教学采用的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和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而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开展以此背景为基础的各种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广义上就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并上网操作,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也提高了信息检索技能。因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多样,但又是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进行的。个体探究与小组协作、组际交流与全体研讨,在教师的组织下,成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张弛有度的学习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完全主动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设法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并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或按学生的需要作一些辅导。总之,教师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角色趋于多元化。
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功能,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奠定初步的基础。我们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网上留言、邮件、博客等手段,进行调查,了解别人对自己研究课题的看法,或者通过和别人的辩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大大发挥,而且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总之,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为历史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并可尝试通过网络教学这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课的灌输模式,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但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历史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教改的一个大课题。我们要积极探索,努力研究,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以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