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文化知识传播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管理效能,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师 激励理论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201-02
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工作。而高校教师作为推进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其管理工作是一大重点。激励是高校教师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分析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对于调动教师积极性、优化师资结构、稳定人才队伍、加强学校吸引力和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一、高等学校构建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师资结构,稳定教师队伍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稳定师资队伍。高校教师因在年龄、学历、学科性质等方面有着不同结构的层次,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当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促使每一个结构层次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整体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成师资结构的优化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因其职业特质,同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更倾向于追求较高的荣誉和远大的理想。需求层次较高,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多方面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一种高昂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三)优化组织环境,吸引优秀人才
有效的教师激励不但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广大教师产生较高的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形成一种增强学校凝聚力的氛围和影响力。一方面,有效实施各种灵活的激励措施,能够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开放、竞争的环境,便于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同时加强本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从而优化组织氛围;另一方面,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无论内外环境都会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学校能够在良好的竞争氛围中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激励机制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激励方式单一,不能满足教师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在教师的聘任和考核上,评聘不科学,致使激励措施产生负面效应;在大环境的竞争机制未能灵活调节,使激励功能弱化和虚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制约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充分理解激励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二、高校教师激励理论分析
激励理论按照性质和内容的不同,有许多的分类和划定标准。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对构建科学的教师激励机制有借鉴价值、影响较大、比较成熟的激励理论主要有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调整型激励理论三大类。本文选取了这三大理论中的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来进行分析。
(一)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大类。只有在低一级需要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并且不同人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需要。在实际管理中,要分清楚教师的不同岗位和级别,才能定位其实际需要的层次,对症下药,真正发挥激励的作用。
(二)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主要包含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是指当它存在时可以引起人的满意,当它缺乏时不会引起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的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当它存在时人们并不觉得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当它缺乏时则会引起不满意的因素。在教师管理中,要正确处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关系。不能忽视保健因素,也不能过于依赖保健因素,要善于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充分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
(三)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侧重研究报酬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对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提出,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报酬绝对值的影响,更受报酬相对值的影响。这里的相对值是指纵向上自己会把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横向上自己会与同一时期其他人的工作及报酬进行比较。比较结果相当则会产生公平感,结果差别很大,则会产生不公平感。在教师管理中,要对同一级的教师和不同级别的教师,其所获得的报酬指标有明确规定,不可一概而论。同时,管理者在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涉及教师权力方面的事务,要与教师形成协商,使其真正体会公平地位和主人翁意识。
(四)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罗克提出。他认为目标具有引导员工工作方向和提升努力程度的功能,十分重视目标设置对动机的激励作用。其设计的目标设置理论的基本模型揭示出,目标引导努力,由努力而产生绩效,由绩效而获得报酬,最重导致主体的满足感。研究表明,难易适当又有现实意义,同时又被主体充分理解和接受的目标对激发主体的努力最为有效。在教师管理中,要合理设置学校发展目标,同时要求教师在学校目标之下建立个人发展目标,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
激励机制作为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是比较广的,以下从两个方面来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大的方面主要涉及制度和组织环境层面,小的方面主要涉及具体的激励方式。
(一)从制度和组织环境层面来讲
1.改善人事和分配制度层面的教师激励机制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必须“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合理定编的基础上,对教职工实行岗位制和聘任制,在分配上按照工作实绩拉开差距。”高校教师聘任制自1986年实施以来,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师聘任制正由评聘制向岗位聘任制转轨,逐步建立一种“突出岗位、严格考核、按绩聘任”的新机制。
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师队伍管理采用完全聘任制,保证了师资流动和动态管理,发挥了高校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合理流动的完全聘任制。具体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在人才引进上,要实行岗位制,遵循“按需设岗”原则,避免引进资金的浪费和人浮于事的情况;在人才的考评上,实行教师评聘制,要根据教师的实际工作绩效和潜在的工作能力来评定教师的职称,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标准统一、规范操作、公开透明、反馈及时且考核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津贴制。将教师按职称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评定相应的岗级保证既有一定的差距,也有灵活的弹性上下空间,弊除“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局面。
2.以人为本,营造积极和谐的组织环境
通过坚持校务公开、建立与教师的协调机制、理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等方式,吸引教师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通过管理者与教师的沟通和协调,促使双方产生共识,减少隔阂,教师的意见被采纳,人格受到尊重,就会激发其学校主人翁的意识。首先,要坚持校务公开,对教师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公正地公开,并接受教师的监督。其次,建立教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积极组织教师座谈会,与教师进行协调,并形成一定的召开形式。再次,理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改革学校的集权式管理,使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其间要通过促成以教授为主的学术权力为高校管理的约束和制衡机制。最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教师在民主公平的工作环境中,激发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积极开展学术研究。
3.目标导向,有效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对高校教师的有效激励,从个人发展目标来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投入教学,同时加强教学行为的反思与调节,逐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最终形成专家型教师;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来看,在教师教学质量、学术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学校才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因此,总体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个体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高校应建立正确的目标导向,有效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协助教师制定和实施其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设计出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要对教师发展规划有一个合理的时间设置,并可以保障其随学校发展而合理调整,真正实现激励动态化目标管理,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提供高校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机会。高校教师,特别是年富力强的教师,更需要通过接受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高校要把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制度化,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去获得一个能够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这样才能够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其所长,达到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
(二)从具体激励方式来讲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建立在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过渡上,其需求层次的复杂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从低级需要来讲,人更多的是追求物质和利益。因此,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要加强物质激励。但在保证教师物质激励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其精神上的需求。一方面,对广大教师要加强工资、津贴、奖金的激励,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加大更多的经济奖励。这样来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以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为归结点。这就强调了管理者对教师的尊重,要重视对教师的精神激励,鼓励教师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获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最大满足。管理者还要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促使教师形成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价值观的统一,把个人的精神追求建立在学校的发展上,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在对学校有感情的同时,改善其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
2.刚柔结合,提高效率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要把刚性模式和柔性模式结合起来。刚性管理模式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措施、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以量化和统一的考核制度来进行绩效管理。刚性管理模式可能因为过于讲求制度化和严谨性,反而使考核制度的统一制约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出现一刀切、一元化、呆板的现象,最终使教师对管理者难以达到心理上的认同。而柔性管理模式是在弊除刚性管理模式中不合理的现象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动态弹性的方式开展管理工作。考核指标参照体系多元化,有一定的弹性范围和满足差异性,同时建立定量考核为基础,定性考核为核心的考核机制,使绩效管理有科学性也有灵活性,教师发展有一定界限也有一定的空间。
在高校教师的管理上,要把刚性和柔性管理模式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绩效管理效率。
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激励机制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实际开展管理的工作中,激励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定位高校的发展水平和层次,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高校的实际发展。同时,还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一定的激励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陈伟国.试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创新.华东经济管理.2001(3).
[2]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6.
[3]朱凌.试论高校教师管理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5).
[4]徐奕.高校教师绩效管理需要柔性模式.现代教育管理.2009(10).
[5]文格波简世行.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反思与创新构想.当代教育论坛.2009(11).
[6]陈伟国.试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创新.华东经济管理.2001(3).
关键词高校教师 激励理论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201-02
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工作。而高校教师作为推进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其管理工作是一大重点。激励是高校教师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分析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对于调动教师积极性、优化师资结构、稳定人才队伍、加强学校吸引力和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一、高等学校构建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师资结构,稳定教师队伍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稳定师资队伍。高校教师因在年龄、学历、学科性质等方面有着不同结构的层次,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当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促使每一个结构层次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整体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成师资结构的优化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因其职业特质,同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更倾向于追求较高的荣誉和远大的理想。需求层次较高,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多方面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一种高昂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三)优化组织环境,吸引优秀人才
有效的教师激励不但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广大教师产生较高的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形成一种增强学校凝聚力的氛围和影响力。一方面,有效实施各种灵活的激励措施,能够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开放、竞争的环境,便于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同时加强本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从而优化组织氛围;另一方面,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无论内外环境都会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学校能够在良好的竞争氛围中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激励机制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激励方式单一,不能满足教师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在教师的聘任和考核上,评聘不科学,致使激励措施产生负面效应;在大环境的竞争机制未能灵活调节,使激励功能弱化和虚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制约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充分理解激励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二、高校教师激励理论分析
激励理论按照性质和内容的不同,有许多的分类和划定标准。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对构建科学的教师激励机制有借鉴价值、影响较大、比较成熟的激励理论主要有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调整型激励理论三大类。本文选取了这三大理论中的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来进行分析。
(一)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大类。只有在低一级需要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并且不同人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需要。在实际管理中,要分清楚教师的不同岗位和级别,才能定位其实际需要的层次,对症下药,真正发挥激励的作用。
(二)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主要包含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是指当它存在时可以引起人的满意,当它缺乏时不会引起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的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当它存在时人们并不觉得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当它缺乏时则会引起不满意的因素。在教师管理中,要正确处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关系。不能忽视保健因素,也不能过于依赖保健因素,要善于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充分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
(三)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侧重研究报酬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对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提出,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报酬绝对值的影响,更受报酬相对值的影响。这里的相对值是指纵向上自己会把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横向上自己会与同一时期其他人的工作及报酬进行比较。比较结果相当则会产生公平感,结果差别很大,则会产生不公平感。在教师管理中,要对同一级的教师和不同级别的教师,其所获得的报酬指标有明确规定,不可一概而论。同时,管理者在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涉及教师权力方面的事务,要与教师形成协商,使其真正体会公平地位和主人翁意识。
(四)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罗克提出。他认为目标具有引导员工工作方向和提升努力程度的功能,十分重视目标设置对动机的激励作用。其设计的目标设置理论的基本模型揭示出,目标引导努力,由努力而产生绩效,由绩效而获得报酬,最重导致主体的满足感。研究表明,难易适当又有现实意义,同时又被主体充分理解和接受的目标对激发主体的努力最为有效。在教师管理中,要合理设置学校发展目标,同时要求教师在学校目标之下建立个人发展目标,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
激励机制作为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是比较广的,以下从两个方面来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大的方面主要涉及制度和组织环境层面,小的方面主要涉及具体的激励方式。
(一)从制度和组织环境层面来讲
1.改善人事和分配制度层面的教师激励机制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必须“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合理定编的基础上,对教职工实行岗位制和聘任制,在分配上按照工作实绩拉开差距。”高校教师聘任制自1986年实施以来,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师聘任制正由评聘制向岗位聘任制转轨,逐步建立一种“突出岗位、严格考核、按绩聘任”的新机制。
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师队伍管理采用完全聘任制,保证了师资流动和动态管理,发挥了高校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合理流动的完全聘任制。具体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在人才引进上,要实行岗位制,遵循“按需设岗”原则,避免引进资金的浪费和人浮于事的情况;在人才的考评上,实行教师评聘制,要根据教师的实际工作绩效和潜在的工作能力来评定教师的职称,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标准统一、规范操作、公开透明、反馈及时且考核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津贴制。将教师按职称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评定相应的岗级保证既有一定的差距,也有灵活的弹性上下空间,弊除“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局面。
2.以人为本,营造积极和谐的组织环境
通过坚持校务公开、建立与教师的协调机制、理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等方式,吸引教师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通过管理者与教师的沟通和协调,促使双方产生共识,减少隔阂,教师的意见被采纳,人格受到尊重,就会激发其学校主人翁的意识。首先,要坚持校务公开,对教师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公正地公开,并接受教师的监督。其次,建立教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积极组织教师座谈会,与教师进行协调,并形成一定的召开形式。再次,理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改革学校的集权式管理,使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其间要通过促成以教授为主的学术权力为高校管理的约束和制衡机制。最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教师在民主公平的工作环境中,激发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积极开展学术研究。
3.目标导向,有效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对高校教师的有效激励,从个人发展目标来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投入教学,同时加强教学行为的反思与调节,逐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最终形成专家型教师;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来看,在教师教学质量、学术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学校才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因此,总体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个体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高校应建立正确的目标导向,有效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协助教师制定和实施其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设计出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要对教师发展规划有一个合理的时间设置,并可以保障其随学校发展而合理调整,真正实现激励动态化目标管理,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提供高校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机会。高校教师,特别是年富力强的教师,更需要通过接受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高校要把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制度化,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去获得一个能够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这样才能够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其所长,达到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
(二)从具体激励方式来讲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建立在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过渡上,其需求层次的复杂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从低级需要来讲,人更多的是追求物质和利益。因此,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要加强物质激励。但在保证教师物质激励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其精神上的需求。一方面,对广大教师要加强工资、津贴、奖金的激励,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加大更多的经济奖励。这样来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以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为归结点。这就强调了管理者对教师的尊重,要重视对教师的精神激励,鼓励教师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获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最大满足。管理者还要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促使教师形成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价值观的统一,把个人的精神追求建立在学校的发展上,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在对学校有感情的同时,改善其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
2.刚柔结合,提高效率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要把刚性模式和柔性模式结合起来。刚性管理模式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措施、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以量化和统一的考核制度来进行绩效管理。刚性管理模式可能因为过于讲求制度化和严谨性,反而使考核制度的统一制约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出现一刀切、一元化、呆板的现象,最终使教师对管理者难以达到心理上的认同。而柔性管理模式是在弊除刚性管理模式中不合理的现象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动态弹性的方式开展管理工作。考核指标参照体系多元化,有一定的弹性范围和满足差异性,同时建立定量考核为基础,定性考核为核心的考核机制,使绩效管理有科学性也有灵活性,教师发展有一定界限也有一定的空间。
在高校教师的管理上,要把刚性和柔性管理模式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绩效管理效率。
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激励机制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实际开展管理的工作中,激励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定位高校的发展水平和层次,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高校的实际发展。同时,还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一定的激励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陈伟国.试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创新.华东经济管理.2001(3).
[2]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6.
[3]朱凌.试论高校教师管理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5).
[4]徐奕.高校教师绩效管理需要柔性模式.现代教育管理.2009(10).
[5]文格波简世行.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反思与创新构想.当代教育论坛.2009(11).
[6]陈伟国.试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创新.华东经济管理.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