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关于爱的理论都必须从某种关于人及人类生存的理论开始。人无论是人类或个人,一旦降临于斯世,就行驶和享受着“爱”与“被爱”的权利。然而,在这两者之间,何种现象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呢?“爱”这个主题是一个永久性和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人之最根本需要是爱。特别是作为教师,我们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管理班级应该体现的一种教育思想。学生是班级或学校的工作对象,他们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培养对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此,我们要以爱为阶梯,以爱为桥梁,营造一个“爱”的环境来帮助学生健全自我、适应社会、主动发展、和谐成长,从而成为一名充满爱心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爱应给予学生
  什么是给予?最容易产生的一种误解是:给予意味着舍弃某物、丧失某物、牺牲某物。凡其人格发展尚未超出获取性、剥削性或储藏性阶段的人,只可能如此误解给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对给予又是一种怎样的理解呢?教师给予最重要的方面不在物质范围内,它存在于人性中所有的领域。把什么给予他人?特别是教师把什么给予学生?教师应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牺牲自己的生命。
  1.教师把自己的生机、活力给予学生。教师给予学生自己的欢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悲伤、自己活泼生命的一切表征。教师把其生命内容给予出来,由此充实学生、丰富学生。教师深化自己对生命活力的感受,由此使學生的生机感振奋、兴盛。
  2.教师应无私奉献爱。教师并非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但在给予时,教师不可避免地会激活学生身上的某种东西,后者又反过来作用于老师。所以,在真正的给予中,给予者不可能不获得某种回报,然而这种回报,是内心无私奉献爱的信息者和传递者。这就是“教学相长”的效果。
  3.给予意味着学生也成为给予者。师生均分享着他们所唤起的东西赋予他们的欢乐。就爱而言,这就意味着:爱是造就爱的能力。马克思曾以优美的笔调表述过同样的思想:“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二、爱应激发、鼓励学生
  在传统思想中都认为,只是一味地付出,不求回报,那就是至高无上的爱。但随着时代的转变,人们的观念的更新,人们开始认识到“爱”并不禁锢于一定的狭义性,它有其更为广阔的思想内涵。
  作为教师也不应站在传统的爱的基础上,像老牛耕田一样,奉献一定量所谓的“爱”。我们应努力寻找爱的另一层面得含义,那就是创新的“爱”的体现。通过一些巧妙的行为和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爱”。因为,我们面对的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学生,他们是一批富有朝气、有个性、有思想的新时代的学生,不能再以传统的老经验式的爱来表达对学生的爱,因此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1.用鼓气、说理、关心人来体现对学生的爱。教师思想工作的立足点是什么呢?就是凝聚人心。根据初中学生思想的单纯和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接受各自父母所给予的言传身教和个性差异的特点,开展小队之间的关心活动,使学生之间在一定范围内互相吐露心声。其中,鼓励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人谈谈自身和集体的关系,让那些活泼开朗的人即兴演讲“爱的体现”的活动。让学生之间了解得更全面,更为融洽地相处,使爱成为同学之间的纽带。鼓气、说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看清目标,看到希望,说到底就是关心爱护学生的实际利益,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打动学生。
  2.来班不分先后,爱班就是一家。这就是提倡的博爱,即“团队精神”。一个班有了团队精神,即使个体实力不甚强,但是由于整体效能的发挥,照样能把班级办好。因此,教师在奉献爱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内在爱。如果不培养学生的“爱”的体现,即使个体实力很强,一个班级也只能是一盘散沙。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始终按照:“来班不分先后,爱班就是一家”的要求去做。要求学生发挥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爱,努力去创造一个和谐、团结、勤奋、进取、求实、创新的氛围,构筑一个“趋之若鹜”的境界,使班级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教会学生“长×宽×高”,这里所指的长就是长足发展,宽就是要有宽阔的胸怀,高就是要有高素质文明的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
  3.尊重学生的人格,来体现对学生的爱。苏霍姆林斯基把热爱学生作为一个“好教师”的重要条件。他指出:“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怎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教师应该懂得,尽管学生在许多方面是有待成熟的人,但是学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育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极大限度地尊重和相信他们。教师如果把教育学生的权利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必然会把斥责、讽刺、挖苦视为正常的教育手段,甚至发展到辱骂、体罚学生的地步。“亲其师”是“传其道”的重要前提,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在“亲师”方面产生反感、困惑,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 一 觉
其他文献
摘 要:构建小学语文阅读课“导学——品读——训练——检测”的教学模式,旨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的学习规律,以读为本,以问题引路,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对重要词语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导学;品读;训练;检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博物馆,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星期六一大早,萌编们排了整整一个小时的队才进到博物馆里。萌萌对古代女子的发簪、发饰这些比较感兴趣,凡凡想瞅瞅古代跟食物有关的物件,吴鹿好奇古代都有哪些娱乐活动,暖暖则想看看古代都有些什么乐器。本期萌课堂,萌编们化身博物馆讲解员,带你畅游博物馆!  好看的古代女子发饰  萌女孩们大家
(中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辽宁 大连 116001)  [摘 要] 准确理解和把握书法教育的文化价值,大连市中山区教育局区域推进书法教育,从制度上保障书法教育在区域整体工作的地位,以“三维培训”“研磨课堂”为主线,锤炼区域书法教师队伍,以“课题引领”为突破口,促进学校、教师迅速成长,以“课程牵动”为策略保障,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以“菜单培训、书法竞赛活动”为切入点,积淀书法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 书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对待上网,不至于因上网而产生不和谐的因素,真正做到与网络无忧患,让学生能正确使用其资源,构建和谐上网,为此对学生进行了一些上网教育,以下是我校教师在引导学生面对网络的一些做法:  一 接触网络,引导文明上网  1.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通过网络所接触到的人或事是虚拟的,是有好坏之分的。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课和活动课,使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向他
[摘 要]读书需会咀嚼,只有咬文嚼字,才能品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涵的真情实感。教授《梅花魂》一文需教师引导学生识文断字,从字词处品味文字的语言之美;还应劈文析句,从作者精巧的构思中品出情感之美。  [关键词]修辞品味;劈文析句;咬文嚼字  一、识文断字,从字词处品课文的语言之美  《梅花魂》的语言文字之美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品味:  1.从字词的选用比较中体味作者运用语言的典雅之美。课文中字词的选用典
英国语言学家 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他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汉字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我们的汉字进化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民族就发展到什么高度。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近代“废弃汉字”,再到文化大革命,无数的历史事实昭示,每逢汉字遭难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民族遭劫的时候。一部汉字的进化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上世纪末《北京文学》掀起的
[摘 要] 板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重大的作用。教师应从理解板书的意义、板书的作用和板书的设计方法三个方面合理应用板书,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应当从课文内容出发,合理采用简笔画法、关键词提示法、表格法和层次图法等方式,从而助推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板书;合理应用  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项工程指向的是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要想课堂的教学
[摘 要] 职业教育为社会输出了大量技能型人才,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目前而言,职业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照搬普通本科教育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不合理、教学运行系统存在管理盲区、监督体系脱节等。针对这些问题,职业教育学校应明确人才培养体制的管理对象,通过实行动态抽样检查工作机制、班级管理日志和教师工作日志机制、双线反馈运行机制、定期沟通机制等措施,发展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促进
[摘 要] 小课题以其实用、灵活、简约的特点,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但教师对小课题的题目表述出现了种种不准确、不规范的问题。教师在实际申报的题目中应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关键词]小课题;题目表述;规范  在实际的普及小课题研究工作中,教师对小课题的题目表述出现了种种问题,有的是没有体现小课题的特点,有的受“问题即课题”的误导,还有的将小课题的题目写成论文式题目等。  一、 “问题即课题”的小课
[摘 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分为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书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这对于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品德;辨证分析;思辨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