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本文从文化意识出发,分析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在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结合译林版《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案例,从跨文化意识的三个认知层面,即学习感受、解释原因、领悟内化来探讨如何在阅读课上渗透文化意识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意识;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提出:“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意识、态度和行为取向。”英文单词很多来源于古希腊语和拉丁语。
例如,词根Cult就来自于拉丁语cuhus,意思是“care”。Merriam-Webster’s Vocabulary Builder(2017)对于“文化”的解释为:“Culture is what is produced bvcultivating human knowledge,skiHs,beliefs,manners,sci-ence and an over many years”.(文化是多年来通过人类培养知识、技能、信仰、礼仪、科学和艺术而产生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很大,这些差异性有可能成为我们彼此理解和交流的障碍。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学生通过比较和归纳语篇所反映的文化,可以形成自己的文化态度,提升自身的文化鉴赏力。在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既出现了《爱丽丝梦游仙境》《格列佛游记》等外国经典文化阅读书目改编的短文,又有介绍中国大熊猫、扎龙自然保护区、四大发明等国内相关语篇,理解、尊重、吸纳中外文化已成为大趋势。为此,本文拟从学科核心素养和文化意识培养出发,探讨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文化意识培养之困境
(一)停留浅层阶段,不能理解语篇背后的文化内涵
受应试教育驱动,教师经常对与文化相关的内容避而不谈,只侧重词法、句法等语言内容的教学。教师也未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导致学生认为文化意识不重要,英语学习停留在浅层阶段,学生不能理解语篇背后的文化内涵。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在阅读时过多地拘泥于一词一句的得失,而忽略了阅读真正的意义: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深入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对于语言专业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融入对方的文化环境,才能设身处地地进行沉浸式阅读,才能理解文章作者在进行文字表述时的内心活动。这种应试型的阅读理解短期内的影响可能不大,但是对于学生长期的文化积累就显得意义重大了,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构建的知识框架不应该局限在单词、短语、语法上,还应该在知识框架内用情绪、情节和情境进行填充,一个具有情绪的对白更容易让人牢记,就好像电影中的一些经典对白总是被人牢记。但现在中学英语教学在这一方面存在缺失,学生经过多年英语学习后能脱口而出的,可能都只有刚开始学习时的“你好,再见”。例如,单词institutional man令人费解,什么是体制化的人?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老Brooks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在监狱呆了大半辈子,完全习惯了监狱内的生活,他被体制化了,所以当他重获自由身之后,他内心感到失落,甚至想重新犯罪,以回到他熟悉的监狱里。当给出这样的情境后,学生便能很快理解institutional这个词的深层含义并加以思考。
(二)本土文化意识淡薄
提到文化意识学习,很多人包括教师都局限于英国文化、美国文化及其他外国文化,忽视了本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文化是一个群体在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的显著特征,正是这种文化在群体上的差异导致了国际合作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交流是双向的,母语文化的渗透也应当得到重视。对等的文化交流对语言能力的提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就谈不上思考中西方文化背景对语言习惯的影响。如何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将中国文化渗透在中学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当学生与外国人交流话题"What’s your favoritemovie?”时,提到了2019年暑期大热的国产动漫电影NeZha(《哪吒》)。可是作为中国人,对于哪吒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有些学生可能连哪吒和红孩儿都分不清,甚至不知哪吒是属于道教人物,还是佛教人物。如果仅仅将电影的故事情节复述出来,恐怕并未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而如果学生能够根据电影内容去联想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背景,并结合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的文化理念去介绍电影内容,则可以起到文化交流促进语言交流的效果。
二、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案例
就跨文化意识的认知层面,《课标》的要求为:“感知中外文化的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坚定文化自信;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为中外文化的异同提供可能的解释,提高跨文化意识;基于对中外文化差異和融通的理解和思考,探究产生异同的历史文化原因,具有跨文化意识,领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上要求概括来说,一是学习感受,二是解释原因,三是领悟内化。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第一级要求,而二三级要求则是教师及学生应当努力的方向。根据以上三级要求,结合文化意识培养的困境,我以译林版《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探讨文化意识培养在阅读课上的具体应用。
三、结语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意识是指学习者在语篇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深刻思考,理解其内涵,比较其异同,判断其价值,汲取其精华,从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提升文化修养,构建积极的情感态度,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本文提到的教学实践案例,正是从这一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再比较判断,最后领悟内化,进而带给学习者文化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启迪。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意识;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提出:“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意识、态度和行为取向。”英文单词很多来源于古希腊语和拉丁语。
例如,词根Cult就来自于拉丁语cuhus,意思是“care”。Merriam-Webster’s Vocabulary Builder(2017)对于“文化”的解释为:“Culture is what is produced bvcultivating human knowledge,skiHs,beliefs,manners,sci-ence and an over many years”.(文化是多年来通过人类培养知识、技能、信仰、礼仪、科学和艺术而产生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很大,这些差异性有可能成为我们彼此理解和交流的障碍。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学生通过比较和归纳语篇所反映的文化,可以形成自己的文化态度,提升自身的文化鉴赏力。在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既出现了《爱丽丝梦游仙境》《格列佛游记》等外国经典文化阅读书目改编的短文,又有介绍中国大熊猫、扎龙自然保护区、四大发明等国内相关语篇,理解、尊重、吸纳中外文化已成为大趋势。为此,本文拟从学科核心素养和文化意识培养出发,探讨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文化意识培养之困境
(一)停留浅层阶段,不能理解语篇背后的文化内涵
受应试教育驱动,教师经常对与文化相关的内容避而不谈,只侧重词法、句法等语言内容的教学。教师也未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导致学生认为文化意识不重要,英语学习停留在浅层阶段,学生不能理解语篇背后的文化内涵。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在阅读时过多地拘泥于一词一句的得失,而忽略了阅读真正的意义: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深入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对于语言专业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融入对方的文化环境,才能设身处地地进行沉浸式阅读,才能理解文章作者在进行文字表述时的内心活动。这种应试型的阅读理解短期内的影响可能不大,但是对于学生长期的文化积累就显得意义重大了,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构建的知识框架不应该局限在单词、短语、语法上,还应该在知识框架内用情绪、情节和情境进行填充,一个具有情绪的对白更容易让人牢记,就好像电影中的一些经典对白总是被人牢记。但现在中学英语教学在这一方面存在缺失,学生经过多年英语学习后能脱口而出的,可能都只有刚开始学习时的“你好,再见”。例如,单词institutional man令人费解,什么是体制化的人?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老Brooks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在监狱呆了大半辈子,完全习惯了监狱内的生活,他被体制化了,所以当他重获自由身之后,他内心感到失落,甚至想重新犯罪,以回到他熟悉的监狱里。当给出这样的情境后,学生便能很快理解institutional这个词的深层含义并加以思考。
(二)本土文化意识淡薄
提到文化意识学习,很多人包括教师都局限于英国文化、美国文化及其他外国文化,忽视了本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文化是一个群体在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的显著特征,正是这种文化在群体上的差异导致了国际合作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交流是双向的,母语文化的渗透也应当得到重视。对等的文化交流对语言能力的提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就谈不上思考中西方文化背景对语言习惯的影响。如何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将中国文化渗透在中学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当学生与外国人交流话题"What’s your favoritemovie?”时,提到了2019年暑期大热的国产动漫电影NeZha(《哪吒》)。可是作为中国人,对于哪吒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有些学生可能连哪吒和红孩儿都分不清,甚至不知哪吒是属于道教人物,还是佛教人物。如果仅仅将电影的故事情节复述出来,恐怕并未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而如果学生能够根据电影内容去联想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背景,并结合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的文化理念去介绍电影内容,则可以起到文化交流促进语言交流的效果。
二、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案例
就跨文化意识的认知层面,《课标》的要求为:“感知中外文化的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坚定文化自信;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为中外文化的异同提供可能的解释,提高跨文化意识;基于对中外文化差異和融通的理解和思考,探究产生异同的历史文化原因,具有跨文化意识,领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上要求概括来说,一是学习感受,二是解释原因,三是领悟内化。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第一级要求,而二三级要求则是教师及学生应当努力的方向。根据以上三级要求,结合文化意识培养的困境,我以译林版《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探讨文化意识培养在阅读课上的具体应用。
三、结语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意识是指学习者在语篇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深刻思考,理解其内涵,比较其异同,判断其价值,汲取其精华,从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提升文化修养,构建积极的情感态度,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本文提到的教学实践案例,正是从这一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再比较判断,最后领悟内化,进而带给学习者文化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启迪。